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光辉旗帜——纪念恩格斯逝世一百一十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旗帜论文,光辉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恩格斯作为一位指导时代潮流的科学巨匠,自19世纪以来就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受到了人们的备加推崇。他不仅与马克思一道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历史的进步提供了伟大的思想资源,而且在社会实践中也为理论教育的开展树立了一面旗帜,成为了现代无产阶级的一名卓越导师。为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视角来科学解读恩格斯的理论教育思想,有效汲取其内在精髓,并在总结恩格斯对理论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的基础上,深刻贯彻恩格斯的理论教育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更加卓有成效地把理论教育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的简要梳理
从本质上来说,恩格斯的理论教育思想直接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马克思的理论教育思想相融相通,相辅相成;但从其形成的过程与特点来看,它又是一种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与传播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和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说,恩格斯的理论教育思想正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理论指南。择其要者,有以下诸点:
1、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之内核。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始终都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焦点问题。它直接折射出了人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所采取的根本态度,究竟是教条化的理解还是创造性地运用?恩格斯认为,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植根于实践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学说,属于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也是建构在一定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科学认知,而不是抽象理论的简单逻辑演绎,离开了与具体实际情况的结合,它也就陷入了主观主义的桎梏。他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1](P636)即科学的理论需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在恩格斯的战斗生涯中,他和马克思经常强调:理论一定要走出“书斋”,实现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反对脱离现实、纯粹抽象的理论思辩。他们认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2](P285)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再次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3](P374)他反复告诫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和运用既不能神圣化和绝对化,更不能机械地仅拘泥于其表面字句和个别论断,“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他的话,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4](P91)在恩格斯看来,科学准确地研究与把握马克思主义是理论本身的客观需要,而那种经院式、学理式地搬用或套用马克思主义的行为貌似正统,其实却与理论格格不入。他在批评教条主义的时候指出:“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5](P695)理论教育是一项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在本质上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应用层面,主要解决的是理论的宣传、普及和服务问题,其最直接的任务就是传授理论知识,但目的却是使人们通过理论的运用来推动自身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如若片面地注重理论的“灌输”和信念的强化,理论教育必将形成观念上的思维定势和产生实际工作中的“路径依赖”,从而脱离科学的轨道,步入逆境的漩涡。恩格斯也告诫过世人,“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5](P688)
2、坚持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之灵魂。恩格斯、马克思一生以思想启迪的方式哺育了无数坚定的共产党人,给予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巨大影响。毋庸讳言,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这恰恰是受到资产阶级非难的主要缘由,但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所应坚持的基本立场。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革命意识觉醒和实践斗争中的指导地位是不容置疑和更改的。他与马克思提出的资本主义必将成为历史陈迹的论断,并非源自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偏见和责难,而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是终结人剥削人制度的历史逻辑,也只有实行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观念”最彻底的决裂,才能够从实质上去除和澄清整个无产阶级思想上的偏差与混乱。正如他们所说的:“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2](P306)在恩格斯的视域范围中,教育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性质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一定的教育是根据一定阶级的要求向被教育者传播一定的思想,从而造就具有一定理念和品质的人,不同社会的教育造就不同类型的人。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不可避免地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即,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理论教育就丧失了内在的灵魂,也不再具有生存的空间。正像恩格斯自己所说的那样:“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3](P739)
3、造就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之主旨。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就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现实的人;它的理论归宿和最高升华,就是人的发展和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自己看作是人类解放的“头脑”,强调要用科学的理论去武装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以人的个性的不断丰富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是恩格斯和马克思在他们的理论中所体现和追求的崇高目标。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他们就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294)特别是谈到未来的社会形态,他们又一致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种阶级差别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消失,公共权力已不再具有政治的性质,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6](P649)而后恩格斯又在《反杜林论》中详尽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现代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现在已经有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种可能性现在第一次出现了,但它确实是出现了”[3](P633)。针对无产阶级在未来社会中的情形,他坚信:“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这样一来,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2](P243)这一论断既是对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简单概括,也极为鲜明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指向。
二、恩格斯对理论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
自《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这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文献的问世,150多年来同马克思主义相伴而生或后来又层出不穷的社会思潮、学说派别,虽然都鼓噪一时,有的甚至不可一世,但是一个个又都如过眼云烟。惟独马克思主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当初只为少数思想家掌握的科学理论,从开始只是人类思想园地中的一个学派,发展成为传遍全球、震撼世界的思想理论体系,成为亿万人民行动的奋斗纲领,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成为指引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而葆其美妙之青春”。[7](P686)这其中都凝聚着恩格斯这位杰出思想家的不朽功勋。
缘于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因此,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史。尤其是在谈到传播《宣言》思想的历史时,恩格斯曾经作过多次阐述。他在《宣言》1888年和1890年的序言中说,《宣言》有它本身的经历,它出现的时候曾经受到当时人数尚少的科学社会主义先锋队的热烈欢迎。《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2](P256)1888年,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的单行本出版的序言中,又阐述了大致相同的思想。他说:从马克思主义的问世到1888年,“这期间,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5](P212)1885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第二个版本的序言中,指出《反杜林论》的大量发行甚至出乎他本人的预料,他说:本书所批判的对象现在几乎已经被遗忘了。这部著作不仅以连载的形式以飨成千上万的读者,而且还汇编成单行本大量发行。我在前几年对杜林的评论,现在怎么还能使人发生兴趣呢?这种情况是由于德国政府的反社会党人法所造成的。反动派政府愈查禁,就愈适得其反。“谁只要不是死抱住神圣同盟各国的传统的官僚偏见不放,谁就一定会明白这种措施带来的效果:被禁的书籍两倍、三倍地畅销,这暴露了柏林大人先生们的无能,他们颁布了禁令,却不能执行。事实上,由于帝国政府的帮忙,我的若干短篇著作发行了比我自身努力所能达到的更多的新版。”[3](P346-347)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遮挡不住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始终在以各种形式进行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自《宣言》发表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的显著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传播始终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进行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反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教育的过程。在斗争中进行理论教育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不断得到发展的科学。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学派和思潮斗争的历史。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学说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指出这一阶级的任务,并且证明现代制度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被新的制度所代替,因此这一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边都得经过战斗,这就不足为奇了。”[8](P1)可以这样说,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哪一个社会思潮,像马克思主义具有那样巨大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威力,那样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着亿万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那样经久不衰地焕发着革命的、批判的伟大精神和创造性的理论活力;也没有哪一个社会思潮,像马克思主义遭受那么多方面的、长时间的猛烈攻击,那样粗暴或精巧的、露骨或隐蔽的歪曲和诋毁,具有那样曲折、艰辛和微妙的战斗经历。
正是在这种战斗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逐渐在广大劳动群众的思想和斗争实践中生根发芽,并焕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恩格斯和马克思也一生以思想启迪的方式哺育了无数坚定的共产党人,给予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巨大影响。简而言之,恩格斯对无产阶级理论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于:
1、在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问题上,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事情,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注重对他们自我意识的启发。在他看来,之所以无产阶级长期遭受着剥削与奴役,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阶级意识的缺失,没有发挥出作为一个阶级的真正力量。为此,恩格斯就把理论教育的首要功能视为增强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推进器”。他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与马克思一起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2](P285)进而,他又强调:“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谁要想革命,谁就要有准备革命和教育工人进行革命的手段,即政治行动。”[3](P123)在这一点,列宁曾有过客观的评价,他说,是“恩格斯第一个指出,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正是它所处的那种低贱的经济地位,无可遏止地推动它前进,迫使它去争取本身的最终解放”。[9](P91-92)
2、在解放整个人类世界的问题上,恩格斯相信无产阶级将是推进这一事业的历史责任承担者,其途径是以彻底革命而绝不妥协的方式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前途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这一过程的完成既体现了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也表征着无产阶级真正解放自身的实现。他指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3](P760)按照恩格斯的理解,这时理论教育的作用则将进一步地表现为培育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充当行动指南的“传播器”。在这个问题上,列宁也明确提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的功绩,可以这样简单地来表达:他们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9](P89)
3、在人们的信仰问题上,恩格斯一方面认为信仰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之所以要通过理论教育来树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主要就在于它可以为人类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并能够在现实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他说过:“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1](P38)另一方面,在恩格斯看来,“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而“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2](P98)无产阶级若想实现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不仅要在经济和政治上获得统治地位,而且更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占据支配地位。那么,帮助无产阶级增强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政治目标,从而来提高整个阶级的政治成熟程度,实现信仰上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的内在统一,就成了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应有之义。
三、贯彻恩格斯的理论教育思想,实现理论教育在当代的最高价值
恩格斯的理论教育思想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渊源,赋予了理论教育工作以科学的指南和宝贵的启示。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我们应当弘扬和发展恩格斯的理论教育思想,力求实现理论教育在当代的最高价值。
恩格斯与马克思在撰写《宣言》时明确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2](P291)的确,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但这一精辟的论断,却从根本上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要义。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科学内涵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发。江泽民同志说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10](P965)“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10](P1273)他还指出:“最近,我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特别强调了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的问题,也就是要使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全党全社会大大发扬起来,推动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创造性地向前发展。”[10](P1307)总之,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说到底,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打破思想禁锢,打破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因此,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发展理论,这就是理论教育在当代的最高价值。
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进行理论创新,发展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事业,实现理论教育在当代的最高价值,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坚决反对错误倾向,注意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既反对“左”又反对右。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左”和右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都必须坚决反对。所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要反“左”,又要反右;有“左”就反对“左”,有右就反对右。既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又要反对思想僵化。但是“左”的东西根深蒂固,对于我们来说,在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全面而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始终注意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
第二,必须注重实际。早在马克思主义正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个根本分歧就是如何对待实际的问题。马克思强调哲学必须与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要做到哲学世界化,世界哲学化,强调“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2](P220)马克思在致卢格的信中批评青年黑格尔派时说:“我要求他们: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作些自我欣赏,多说一些明确的意见,多探讨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5](P527)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必须注重实际。恩格斯也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5](P669)因此,“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5](P676)
第三,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长期以来,我们曾片面地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看成一个遥远的理想,可望而不可及,致使理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对人的关怀。对此,恩格斯和马克思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就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们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3](P40)这就说明,由理想到现实的完成绝非空中楼阁一跃而过,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现实基础,都是通过不断完成每一现实阶段上的每一现实目标而实现的。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实现同样也是一个由理想到现实逐步推进、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既需要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更要求人的素质、能力、思想、意识、觉悟、个性等方面不断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在理论教育的实践中,应注意把理论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和思想性与实现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具体性和连续性结合起来,以与时俱进的理论知识引导和教育人们,注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被教育者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逐步丰富自身个性,提高自身全面发展的程度。
第四,必须具有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江泽民指出,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扎扎实实做学问。这“三做”,提倡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体现在各个方面。在这个问题上,首先是老老实实做人。毛泽东说,什么是老实人?就是照科学态度办事的人。毛泽东强调:“我们应该是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实态度是根本不行的。”[11](P822)其次是要踏踏实实做事。恩格斯在当年曾经批评过一些学风浮躁的德国大学生,要求他们认认真真地为工人做好事、做实事,他说:“这些先生们往往以为,一切东西对工人来说都是足够好的。他们竟不知道,马克思认为自己的最好的东西对工人来说也还不够好,他认为给工人提供的东西比最好的稍差一点,那就是犯罪!……”[5](P692)再次是要扎扎实实做学问,搞好科学研究。恩格斯在批评德国青年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错误态度时指出:“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就,就能超群出众。但是,许许多多年轻的德国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套语(一切都可能变成套语)来把自己的相当贫乏的历史知识(经济史还处在襁褓之中呢!)尽速构成体系,于是就以为非常了不起了。”[5](P691-692)总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当代的最高价值。
标签: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恩格斯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 宣言论文; 科学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