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中亚国家经济转轨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东欧论文,进程论文,国家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欧中亚各国的经济转轨,已经历了4至6个年头,这些国家转轨进程远未结束,都处于转轨过程之中。
一、出现转轨危机的原因
东欧中亚各国,向市场经济过渡方式虽有渐进与激进之分,但都力图加速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在过渡过程中,特别在起步阶段,可以说,没有一个例外,都出现了转轨危机,生产大幅度下降。1989—1993年间,整个东欧地区的GDP下降了25—30%。 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工业生产下降了50%左右。1992年波兰率先在东欧国家中出现了生产缓慢回升的势头。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从1993年起基本上停止了经济下滑。独联体各国至今仍处于危机状态,1990—1994年俄罗斯GDP下降了55%, 工业生产下降了54%,轻工业下降70%,机器制造业下降65%,重点保护的能源生产也下降了32%。乌克兰GDP 下降58%,中亚国家的经济下降幅度更大。
从这几年的情况看,东欧中亚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起步阶段,出现转轨危机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快速向市场经济过渡所采取的措施,往往与力图达到稳定经济的目标相矛盾。第一,像俄罗斯、波兰等国,在大步推进市场经济或经济自由化的起步阶段,其经济处于深刻危机状态,原来的经济结构严重畸形,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要求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但快速地、大范围地放开价格,实行经济自由化,一般会使政府的间接调控和行政干预的作用大大减弱,甚至根本不起作用,这样,不仅达不到稳定经济的目标,还会使经济更加混乱和动荡不定。
第二,稳定经济与紧缩财政政策之间有矛盾。俄罗斯与东欧各国,为了为稳定经济创造条件,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实行严厉的财政政策。结果是,使稳定经济与无赤字财政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突出,两个目标都达不到。
第三,大幅度地减少财政赤字,除了压支出还要增收,而增收的主要办法是增加对企业课税。增加对企业课税的结果是,把企业80%以上的利润通过税收缴入预算。俄罗斯不少人总结说,这实际上把企业掠夺一空,刺激生产发展的机制形成不了。
2.在垄断没有打破的情况下放开价格,很难达到刺激生产的目的。企业、部门往往利用放开价格之机用提价办法获得利润,而不是用增加生产办法来提高利润。前苏联与东欧各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垄断程度高。国家放开价格,往往是由国家垄断价格变成某部门、地区甚至某大企业垄断价格。这样,难以形成市场竞争环境。
3.快速向市场经济过渡与私有化进程难以做到同步,两者发生矛盾。就是说,向市场经济过渡起步阶段实施的像放开价格等宏观改革措施与使企业成为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微观改革措施,两者发挥作用的条件与时期,是很不相同的。例如,放开价格等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而私有化措施的实施因各种原因是个较长的过程,这样,企业机制的转轨难以在短期实现,因此,企业对转向市场经济采取的宏观改革措施所发出的各种经济信号不能作出灵敏的反应。
4.加速开放与保护本国企业之间的矛盾。这几年来,不论前苏联还是东欧各国,在对外经贸体制改革方面,其主要内容是打破传统体制条件下长期实行的国家垄断对外经贸的体制,朝着尽快建立自由化的对外经贸体制及刺激出口的方向发展。为此,这些国家几乎都明确规定,所有企业都有权从事对外经贸活动。
在打破对外经济关系垄断体制、向国际市场全面开放时,立即使这些国家面临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而它们的产品没有竞争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加速对外开放的宏观改革措施与保护及促进本国企业发展的微观改革措施难以协调。
二、经济转轨进程的不平衡发展
在转轨起步阶段,东欧中亚各国都经历了转轨危机,付出了很高的改革成本和代价。第一类国家如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私有化取得了不少发展,1995年匈的GDP约增长1%,工业生产头9 个月增长6.8%。1994年波罗的海三国的GDP增长4—5%。
第二类国家是剧变前的经济体制改革步子迈得小,有的基本上对旧体制未进行过改革,长期以来对前苏联在经济上依赖程度深,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的国家,主要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为代表,已明显出现了经济回升迹象。这类国家的经济形势要比第一类国家差。
第三类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独联体国家。这些国家虽都明确了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总方向,但在实施转轨政策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较大,经常出现反复,改革成本最大,至今尚未摆脱经济危机,其中有些国家经济危机还相当严重。
第四类是战乱及政治形势极不稳定的国家,它包括波黑共和国、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这些国家的经济转轨尚未起步,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濒于崩溃。很明显,这类国家只能在结束战乱、国内政局相对稳定下来之后,改革才能起步,经济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
从经济转轨进程的比较可以发现,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转轨的成效大小并不取决于转轨的方式,即激进还是渐进,这可以从一些国家的情况说明这一点。波兰实行的是休克疗法,是东欧中亚国家中最早搞激进改革的,但其经济形势要好于实行渐进改革的匈牙利。匈牙利的改革环境与条件并不比波兰差,目前它出现的某些复杂经济情况,主要是由于经济政策失误造成的。再拿实行休克疗法的俄罗斯与波兰相比,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在波兰休克疗法取得成功,而俄取得的成效甚少。如在独联体国家进行比较,乌克兰、白俄罗斯实行的是渐进改革,但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困难并不亚于实行激进改革的俄罗斯。我认为,采用哪种转轨方式要根据各国的具体国情。
三、今后改革面临的两大问题
东欧中亚国家,在今后的经济转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甚多,但国有企业的改造和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尤为迫切。
1.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原苏联与东欧各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一般都首先从放开价格开始的。大多数国家已完成了价格体制的改革,实现了价格自由化。可以说,以价格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第一阶段的改革在多数国家已告结束,现已进入以改造国有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阶段。从私有化的进程来看,前苏联东欧国家大约花了2—3年的时间,完成了小私有化。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改造大中型国有企业,即实现大私有化。在这方面,东欧中亚各国都遇到种种困难,突出的问题是,这些国家在经济转轨的一开始,就力图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俄罗斯甚至用行政指令的方法规定私有化速度,并把摆脱经济危机与形成市场经济的希望寄托在私有化上。但这几年大私有化进展缓慢,主要矛盾是,在前苏东国家大中型国有企业数量很大,但广大居民又处于贫困状态,虽出现了一些富豪,但毕竟是少数,加上外国投资者不敢大量购买这些国家的企业,这样很难实现快速私有化。另外,东欧中亚国家,在实行大私有化的同时,往往忽视改进大中型企业的内部管理,这样就形成:一方面大中型国有企业短期内难以私有化,而已实行私有化的企业,由于新主人很少增加投入,技改也难以进行,从而也未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不积极保护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形成的潜力,结果是,这些企业处于“休克”状态,其潜力遭到破坏。这既制约了今后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经济体制的转轨,因此,大力推行大中型国有企业私有化,是今后一个时期这些国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的改革。东欧中亚国家都日益意识到,在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机制改革的力度,不少国家提出,今后改革,要选择以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即要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保证经济效率,积极调节社会各阶层居民的收入与就业,积极创造条件来保证广大居民对教育、保健、文化等一系列社会需求得到满足等。
从今后一个时期来看,东欧中亚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机制改革方面,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控制通胀、减少预算赤字和改变货币政策。这三个方面是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这三方面的改革,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现在,不少东欧中亚国家认识到,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很多因素,不存在灵丹妙药,仅仅私有化、价格自由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这是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综合性条件。
控制通胀、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等方面,虽然在东欧中亚一些国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些国家亦有一些好转,但总的来说,仍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通胀率下降等因素,还并不稳定,随时都可能出现反弹,特别在以俄罗斯为代表的独联体国家尤为如此。1995年俄通胀率虽有下降,月通胀率降至7—8%,年通胀率为150%左右, 并也走出了通胀下降生产同时下降的怪圈,但今后一个时期,控制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量将十分艰巨。
宏观经济的稳定,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问题,如经济结构的调整、投资机制的形成和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