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部地区文化生产力与经济发展_经济论文

论中部地区文化生产力与经济发展_经济论文

论文化生产力与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生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地区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06)12—0077—0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特定地域最具特色的标识和最有竞争力的利器。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文化具有强大的渗透和整合作用,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状况。通常社会生产力可以分为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两个重要方面,物质生产力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文化生产力则指人类生产精神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文化生产力以物质生产力为基础,同时又对其有巨大能动性,以“渗透”的方式和“反作用”的形式,不断促进着物质生产力的现实展开和永恒发展。[1](p.33) 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使人们从社会生产力的层面来理解文化,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巨大价值。

一般来说,文化生产力可以理解为在经济活动中所产生和蕴涵的推动经济文化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的、以人为主体并通过人的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和物质力的综合结合力。文化生产力体现在文化产品中,也体现在技术、经济之中。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生产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之一。在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生产力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当前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促进中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应特别重视发挥文化生产力的积极作用。

一、中部丰富的文化资源构成文化生产力的基础

文化资源是人们在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中所利用的、能为其带来收益并能促进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的总和。通常认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技术条件、制度、区际贸易因素等等,而对于不同区域来说,其深厚的文化资源的积淀同样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2](p55) 当前,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正愈来愈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过程,推动着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文化资源作为历史积淀的产物,与其他物质资源相比,具有更高的价值和不可交换性。中部地区是华夏文明发祥地,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一方面,中部地区各类物质或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众多,是中部地区的宝贵财富。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保存下来的遗迹、景点在中部六省星罗棋布,它们不仅作为珍贵的历史遗产,显示出重要的精神和文化价值,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阔的平台,具有前景极其广阔的开发价值和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中部地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可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模式。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形成区域特色经济的基础,是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并由此可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如安徽的徽商文化,山西的晋商文化,河南的中原文化,江西、湖南的红色文化,湖北的楚文化,这些都成为中部省份可着力挖掘的无形资源。

当然,文化资源只是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要整合文化优势资源以形成文化力,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市场化运作,通过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实现文化资源潜在优势向现实经济优势转化。中部地区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应以市场化为手段,以产业化为目标。

1.以市场化为手段。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市场化程度越高,资源开发越快。中部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走市场化运作之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实现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开发,并在开发中充分利用高科技、新材料、新理念,掌握市场动向,不断调整开发经营思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以产业化为目标。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建设至关重要,只有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源的开发才能对整个产业、对中部经济起到促进作用。中部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应尽量延长产业链条,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挖掘文化资源的潜力。另外,要创造中部文化产品品种,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特别要发展以特色旅游业为平台的文化产业,以特色文化产业和新型人文经济,带动中部经济结构的调整。

总之,中部地区在经济实力、市场化程度、基础设施、生产力水平、收入水平等方面落后于发达地区,但中部地区在文化资源上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丰厚的文化资源为中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契机。当前,如何把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一种竞争力,变成综合实力,催生、推动文化生产力健康发展和不断升级,对中部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提升文化生产力的关键

文化作为内生变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作为渗透性的力量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作用,而且文化自身已经产业化,显示出一种与生产力交互作用的新形态。文化产业与经济融生共长,与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伴随着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前进。文化产业是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的重要环节,是创造和提升文化生产力的关键。它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这正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文化产业可以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大体上说文化产业是以“新闻服务业、出版版权、电影、电视、网络文化、表演娱乐、旅游休闲、广告汇展”等内容为主导的产业形式。文化产业的特点是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小,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小,而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巨大。[3](p75) 当前,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是21世纪最具前途的产业之一。根据有关统计显示, 2003年我国的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1274万人,实现增加值3577亿元,占GDP的3.1%。在沿海发达地区,如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省都相继编制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抢占先机。近年来,中部地区正在兴起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大省的热潮,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中部省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推动力。统计资料显示,山西省近年来以打造精品、培育龙头为重点,2004年1月~10月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10亿元,占全省GDP的0.5%;河南省文化产业近10年来,保持了12%以上的发展速度,2005年实现增加值339.64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6.7%,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1%;据江西省旅游局统计,2004年江西全省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350万人次,红色旅游总收入77亿元,占全省接待国内游客总量、旅游总收入的30%,红色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2.2%;湖南省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更是在全国掀起一股文化湘军热潮,仅长沙市2004年共实现文化产业产值和销售收入287.5亿元,GDP增加值57.5亿元,同比增长20.9%,占全市GDP的比重5.2%,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7万,全市已形成媒体传播、文化旅游、出版发行、娱乐文化、文博会展、文化体育、卡通动画七大文化支柱产业。所有这些明,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中部地区创造社会财富的新的源泉。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必将成为中部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区域经济新的重要的增长点。

文化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挖掘其价值的重要途径,文化特色的开发利用不仅发展了文化产品,还把中部地区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带动了中部经济发展,成为发展中部经济的突破口。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促使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的状况,可以增强区域竞争力。文化产业所激发的文化生产力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仅表现在GDP 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上,由于文化产业涵盖面广,种类繁多,接纳力强,可以缓解结构调整压力,丰富第三产业门类,从而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中部地区完全可以超越传统工业化和农业化的道路,利用信息化带动新兴产业成长,走人文经济发展之路,最终打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落后的产业层次,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实现中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文化交流与创新是激发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方式

文化发展的非均衡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差距,除了地理、交通、资本、人才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外,也有文化差异的作用,如东部沿海文化较为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进取,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较强,这些都构成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先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当前观念的转变对于中部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来说尤为必要。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首先,文化交流是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基础。一个地区文化的开放性是其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命力,一个地区文化的开放性必然影响该区域的开放程度,而区域的开放才有区域之间的联系,也必然带来文化的交融和城乡文化的整合。[4](P205) 区际联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必不可少,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竞争是市场条件下区域经济联系的两个方面。目前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要强化区域之间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以及区域经济多方面的合作,优势互补,应该充分考虑到既可以和周边省市进行交流结合,也可以走出国门和世界范围的一些资源、资本和科学技术进行交叉共享,这就要求中部地区具备开放的文化。

其次,文化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为区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理论”明确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而这些都是以文化创新为基础的。一方面,在知识化、技术化的背景下,以创新为基础的高科技产业越来越需要创新文化,区域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要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中部地区要突破阻碍区域发展的文化因素,创新文化环境,增进区域创新的活力,提高区域创新的能力,优化区域创新的模式,以促使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文化的创新是以特定的地域文化为背景的,地域文化及其创新共同促成中部地区特色经济的形成,如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创新、市场运作和商业包装就可以获得新的生机。中部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独特而丰富,旅游文化资源潜力巨大。当前,中部地区要以市场为导向,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整合,实施特色文化产品战略,创造品牌文化产品,实现传统原创性特色产品与现代文化精品的对接,这样才能真正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四、中部地区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思路

我国区域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部崛起已日益得到国家的重视并进入实质运作阶段。中部地区为抓住这一机遇,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规划和产业调整,在这新一轮的规划和调整中,我们认识到中部地区文化生产力亟待挖掘,其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文化生产力总体上处于较低发展层次。这表现在:文化活力没有充分发挥;文化市场没有充分拓展,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文化资源大量闲置,文化产业生产能力不足,科技含量偏低,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能力偏弱;管理不够规范,文化企业同主管部门之间,文化企业内部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文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没有形成,文化企业规模相对偏小,市场化程度低,资金分散;相关政策制定滞后,各地区文化产业非均衡发展态势突出。

中部各省如何寻找有效的途径促使文化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展中部文化生产力,必须结合六省的地理、资源等优势,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既要盘活历史资源,更要不断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来创造新的文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突出区域文化产业的优势,打造不同区域优势文化产业门类,合理开发,从而增强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提升中部地区文化生产力水平,达到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跨越。在这一过程中,有关部门应以创新的精神来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1.思路创新。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唯一出路,只有思路创新,文化生产力才能得以发展。因此,要确立以改革创新为立足点的工作思路。培育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产业总体思路是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以繁荣文化事业为基础,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落脚点,转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轮子”,突破观念、人才和体制的“三大瓶颈”,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板块,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要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如广东、云南、浙江等地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都做得比较好。广东省委把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发展的主导思路,而“云南现象”也已经被业界和理论界普遍看好,浙江在民营资本进驻文化产业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为中部地区非公有经济进入文化产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政策创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恰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翼,是构成文化生产力的两个基本方面。近年来,国家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出台了很多新政策,涉及财政、税收、资产处置、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同的地区在统一执行中央政策的同时,也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出台一些地区性的相关优惠政策来扶植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如广东、云南都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中部地区也要根据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需要,创新出台一些地方性政策措施,着力优化文化市场环境,解决条块分割和地区壁垒问题,实现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文化要素的优化组合,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体制创新。文化机制体制的改革和拓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中部地区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关键,是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中部地区文化体制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根本性问题还没有解决。当前文化体制改革要抓住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这四个环节,要通过深化改革,把经营性的文化企业事业单位转变为市场主体,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把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转变为多元化投资,面对市场,整合文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形式多样、布局合理的产业群体。其次,要加强机制创新。不论是文化事业单位还是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都要切实转换内部机制,增强参与竞争的活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4.手段创新。培育和提升文化生产力应重视产业化开发和市场化营销手段,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当前要加快发展高科技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品商品化和文化服务大众化。中部地区要在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文化品牌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主导产业带动。要注重发展具有大规模文化生产能力和市场扩张能力的文化产业,特别是应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来培育和扶持,大力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应大力培育和扶持有发展基础、发展潜力、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加快文化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重组,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之路。三是文化品牌带动。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以品牌扩大影响,吸引资金,拓展市场,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提高文化的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加速高新技术的吸收利用,科学技术会给文化产业的产品形态、产业规模和运作方式带来变化,要善于利用现代传媒手段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抢占文化产业的制高点。

文化是资源也是资本,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文化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更是社会发展的和谐剂,是社会整体发展的一种推动力。当前中部地区应重视文化生产力的培育,把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快速成长,继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和优化。

标签:;  ;  ;  ;  ;  ;  

论中部地区文化生产力与经济发展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