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总是在成长中前行的。成长,必然是一个跌倒、爬起,爬起、又跌倒、再爬起的过程。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经常穿梭在学生的怨恨和违纪之中,扮演一个执法者和和事佬的角色,又难免怒火上身,置身于纷乱之中,情急之下凶言厉色地对待学生。
年轻教师的情绪化往往是比较激烈的,因身后连挂的常常是班级荣誉和个人得失,动不动就容易引火上身。自己能够安稳地平熄这扰乱之火,在自己得意之时又能够招来同事的赞叹,这叫双赢。但是有时却不能如愿,既没有灭火,又引火上身,自身难保,一方面受家长、学生的欺凌,另一方面又要受学校领导的指责,这叫窝囊。
学生在课堂上不集中精力听讲,这是常有的事。有一位刚上班四年的年青教师,上进心很强,一心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班级荣誉,只怕比同课头的教师低。他很敬业,上课前扎实备课,上课极力讲解,课后及时组织学生辅导,甚至耽误自己休息。在老师们的心中,他是一个年轻有为的、无可挑剔的好青年教师。
在一次上课的时候,有一名学生低头玩,没有认真听讲,他看着这位在课堂上无数次贪玩的学生,一股无名之火冲进头脑,在冲动中,他一把拉起这名学生,给他脸上就是一个巴掌,然后又愤愤地开始上课。学生站着,教师讲着,他们都是在痛苦中熬过了这一堂课。
本应该结束的事情却节外生枝。中午休息的时候,他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打开门,一张愤怒的脸塞进门隙,“这是某某老师的房间吗?”紧接着,一阵狂风骤雨般的讨伐开始了。原来,家长说孩子脸上被打了一巴掌,耳朵被震聋了,于是要求老师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这位老师想也没有那么严重吧,当时他只是轻轻一拍,检查就检查吧,于是他就像羔羊一样被家长牵着,先到了学校领导那儿,学校领导也这样安排了,又给家长道歉。
最后,家长从医院拿来一个写着轻微耳膜出血的病历,以这位老师全部付了医药费而尘埃落地。
在这件事上,家长的得失和老师的得失姑且不去讨论,单单就是老师对待学生的错误时,因一时冲动,得不偿失,今后的工作又怎样去做呢?这位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何尝又没有受到打击呢?
再来分享一个故事。一个刚到九年级补习的学生,一次在食堂里吃饭时,要班上的一名学生请个客,这个学生没有理会他。于是这个补习生就恶语向击,两人发生了口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应食堂结束的事并没有因此结束,到了宿舍后,这名补习生把这名学生拉到厕所打了两拳,这个学生咽不下这口气,在晚上熄灯休息时,找到了高一的哥儿们来准备“修理”这名补习生,在宿舍有六七个人将要发生冲突时,被楼管发现,及时制止。
第二天楼管把这件事通报给学校政教处和班主任,班主任接手处理这件事。这名班主任是一个有二十年工作经验的老教师了,他听了这件事的经过后,心平气和地分别指出了这两名学生的错误,首错在补习生,不该那样去做,次错在新生,不该在没有告知老师的情况下,私下纠集学生打架。好在事态不是太严重,于是教师对两名学生进行说服教育,相互认识到错误后主动和解,相互道歉,拥抱和好。
在老师看来,这两名学生并没有什么怨言了,很高兴地回去了,班主任也没有多想。恰巧这天是周五,下午就放学回家了。在周天的时候,班主任突然接到了这名新生家长的电话,她在电话中语气非常不好地直接向老师要人,说自己的孩子找不到了。
班主任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经过反复询问才得知,该学生到家后,因家中只有奶奶,他说他要睡觉去了,于是奶奶也没有多想,第二天早上起床时没有发现孩子,奶奶还认为是孩子出去玩了,直到中午时还是没有见到,这才急了,到处找人。班主任于是联系学生四处打听,家长着急,也报了警。
后来找了一天后,这个学生在离家不远的野外找到了,可是他却因受了什么刺激,神智不太清楚,也不知道出走期间发生了什么事。回到家后休息了一周,他的情况稍有好转。
在这件事上,学生出走的责任又有谁来负呢?这是在家中出走的,家长负起来了,但是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学校,班主任能负起这个责任吗?幸运的是这名班主任老师没有责罚学生,如果当时一时冲动,责罚了学生,那么他的出走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这名老师能负起这个责任吗?真是让人难以想象!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地位往往是很尴尬的,做的事比领导多,担的责任比领导大,一件事处理不好,就会“里外不是人”。学生天生就是容易犯错的,犯错不要紧,关键是师生如何正确对待错误。学生不犯错,班主任不是也就没有“味道”了吗;学生不改错,家长送到学校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行教之路漫长,育人之路艰难,只有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才能贯通人与人之间的沟壑,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在学校极平凡而又低层的班主任老师,要在保护学生的同时保护好自己,才能胸怀大志地把爱撒播给更多的学生。
心平气和,是教师不二的选择。
论文作者:孙志彪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2月总第2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8
标签:学生论文; 班主任论文; 老师论文; 这名论文; 家长论文; 教师论文; 这件事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12月总第25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