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县人民医院 湖北孝感 4325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015年收治的7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73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治疗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功能障碍指数、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治疗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术后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后凸角均低于对照组,而损失椎体高度则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能有效提高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患者术后功能性障碍,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
骨质疏松是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老年人是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高发人群,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7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将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7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男49例,女24例,年龄在56-71岁之间,按照分层随机分组法将73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7.8±2.7)岁,病程在2-29d之间,平均病程(12.3±1.6)d,骨折原因中车祸6例,摔倒25例,暴力击打3例,损伤椎体共计49个,其中T10-L2之间椎体共计43个,T9共计4个,L3-L4共计2个,其中单节椎体骨折患者27例,双节椎体骨折患者7例。观察组39例,男26例,女13例,平均年龄(68.4±2.3)岁,病程在5-35d之间,平均病程(14.5±1.9)d,骨折原因中车祸7例,摔倒28例,暴力击打4例,损伤椎体共计56个,其中T10-L2之间椎体共计48个,T9共计5个,L3-L4共计3个,其中单节椎体骨折患者30例,双节椎体骨折患者9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椎体成形术,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保证患者腹部悬空,在X线引导下在椎弓根外上方进行穿刺,穿刺部位选择与矢状面呈15度角,到达椎前体三分之一处去除穿刺针芯,延穿刺针在损伤椎体部位注入骨水泥,当骨水泥完全硬化后可拔除穿刺针,术后8h保持平卧,术后24h可根据情况指导患者下床适量运动。观察组给予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麻醉、穿刺、骨水泥注入等方式同对照组,穿刺完成后将骨钻插入工作套管中建立工作通道,拔除导针注入球囊并注入显影剂,待椎体高度恢复后撤出球囊,抽出显影剂后注入骨水泥,术后注意事项同对照组[1],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治疗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VAS评分越高说明术后疼痛越严重。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功能障碍指数、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变化[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指标及安全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术后发生感染1例,水泥渗漏3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3%(4/39),对照组术后发生感染1例,水泥渗漏6例,脊髓压迫感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5%(8/3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文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疼痛、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随访情况显示,术后观察组功能障碍指数、椎体高度及后凸角亦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椎体后凸成形术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义斌,高丽辉.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10):5-6.
[2]王兵站,谭洪宇,刘屹林,等.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4):7121-7123.
论文作者:喻斌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6
标签:椎体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并发症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