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军[1]2000年在《面向21世纪企业实施知识型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即将向我们走来。它与传统经济不同,有其自己特点。知识经济的发展不只依靠劳力、资本、材料和能源,而是知识要素,知识要素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知识经济成为21世纪社会新趋势。 在知识爆炸时代,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人才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知识经济的提出给企业带来机遇,也给企业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企业必须转变管理方法以适应发展需求。作为一种全新管理,知识管理对于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十分理要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了解、掌握知识管理,并运用于实践。 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历史规律。中国,一个人口大国,拥有成千上万的企业和企业家,不应错过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自己经济的机会。时代要求了企业必须关注知识管理。 本论文是在广泛阅读国内外书籍、论文,并融入自己观点和一些企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得以完成的。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若干小点,就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管理进行了论述。
王习农[2]2004年在《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跨国并购浪潮席卷全球,一方面加速经济全球化步伐,另一方面加速其自身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全球经济向自由化、开放化发展,而任何国家在这一国际大趋势下无动于衷都无异于自甘落后。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而加入WTO,又为我国面向全球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如何确立新的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如何应对,从而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走向开放,将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正是以开放经济中增强我国企业竞争优势为主线,通过建立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全面研究当前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发展战略和政府行为取向问题。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导论:主要是在说明论文选题背景和国内外跨国并购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立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简要说明全文的主体结构和框架构思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明确本论文主要创新之处。第一章,跨国并购实践及理论: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指出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即国际投资以跨国并购投资为主。同时,在总结全球跨国并购实践的基础上,界定开放经济内涵,给出跨国并购概念,分析跨国并购实质,梳理当前国际上关于跨国并购动因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以国内企业并购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为基础)并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吸收利用并加以创新。本章对跨国并购和跨国新建两种FDI方式加以比较,进而说明在总体上跨国并购优于跨国新建而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方式的原因。第二章,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MCCAT):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是在评价利用国际各种跨国并购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理论创新,目的在于架构解释跨国并购动因的一个相对统一的理论。本章核心观点在于:企业并购的动因是企业试图利用自身竞争优势通过企业并购或跨国并购去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以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和持久利润。本理论以企业客观存在市场竞争优势为前提,提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和函数,分析形成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探讨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构成、作用和选择方法,并以此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确立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战略目标,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为战略重点,以合作性战略、进攻性战略、防御性战略、宏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战略方式。以下四章则以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外国企业并购中国企业:本章以合作性战略为指导,在归纳我国企业客观存在的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外国企业并购我国企业的动因和现状,指出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中重新定位,进而提出我国企业<WP=4>制度和机制创新的构想。同时强调在外资并购大举进攻的挑战下,我国企业必须加快自身并购进程,快速形成规模经济的必然趋势。在知识优势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我国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作相应调整。最后,阐述通过打造我国企业竞争优势构建我国产业竞争力进而塑造国家竞争力的问题。第四章,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本章以进攻性战略为指导,在分析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动因和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指出我国企业如何利用自身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获取更大竞争优势的策略和技术问题,并对如何促进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提出相应对策。第五章,跨国并购与企业外部环境:本章以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指导,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着力从政府管理、法律、金融和市场等四方面探讨如何为开放经济中我国企业构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积极参与跨国并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章,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本章以防御性战略为指导,重点论述跨国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防范、企业跨国并购防御、民族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和其他国际风险防范与控制等几方面内容,旨在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树立风险防范和经济安全意识,进一步保护和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研究表明,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只有适应开放经济的要求,通过主动引进外资并购和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通过重塑宏观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运行条件,不断增强经济安全意识,从而面向世界、面向开放、面向未来,确立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相应调整和改革,积极打造企业、产业和国家竞争力,才能快速赶超世界发达国家。
胡承波[3]2011年在《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航空企业也不例外。对于处在经济发展变革中的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来说,实施技术创新、研究技术创新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条件、发展的基础和提高竞争力的源泉与手段,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技术创新,必须建立规范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因此,如何构建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选题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在分析我国航空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技术环境及其技术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借鉴系统的分析方法,综合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产业演进理论、企业竞争理论、绩效理论和数据包络分析控制投影模型等相关理论,对我国航空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构建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促进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全文除绪论和总结展望外共有六章。其中第二章提出并分析了技术创新、竞争优势理论、绩效理论、企业持续创新理论等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从而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现状、技术创新情况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对中外航空制造业企业竞争力作了比较分析,指出需要依靠建立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来提高企业及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第四章至第六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揭示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所需的创新环境;第七章通过对西飞的实证研究验证和分析本文构建的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及其评价体系。航空制造业企业通过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学习机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规划、企业家精神、组织模式创新、创新文化建设等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建构。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是指在企业使命和创新战略指导下,为主动响应市场动态性变化,通过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环节、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动调节与控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功能和过程,及时有效地为市场不断提供新的价值,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综合性能力体系,其内生于企业独特资源、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以及一系列激活机制,以有效满足或引导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或新服务来体现。论文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七个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维度,即学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和战略计划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是一种方法、结构和工具,用来组织和创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种指标。系统、科学、有效地评价企业创新能力,对于航空制造业企业科学地定位自身的技术创新状态,采取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航空制造业企业竞争优势,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改善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创新环境,对于加快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进程,提高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效,推动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慧敏[4]2003年在《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回顾中国古代、近代对外贸易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归纳、综述建国以来中国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政策以及经贸学术界对当代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的情况,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的概况。总结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以及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西方新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阐述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在对对外贸易的作用认识上,对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想认识上,对对外贸易体制认识上,对西方贸易理论认识上以及研究方法上实现的转变。并进一步得出结论: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国家垄断外贸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接轨这一基本线索,在这思想发展演变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个关系: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与学术界学者的对外贸易思想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与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史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与基本指导思想的关系。
朱学彦[5]2004年在《学术型企业家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以大学教师创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1960年代“学术型企业家”一词出现至今,尤其是近年来,大学教师参与创业在各国的持续发展逐渐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学术型企业家及其公司的研究势在必行。本研究的基本目的就是考察影响学术型企业家公司绩效的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为大学教师的成功创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研究首先结合考察对象——中国大学环境下的学术型企业家,在大量文献阅读基础上,融合了访谈分析和案例研究的结果,讨论了学术型企业家特质的内涵、人力资本作用路径和独特的创业环境,并提出企业绩效的分类。 其次,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企业家创新的研究角度,描述了一个基于学术型企业家个人特质、人力资本、创业环境与企业绩效关系的三维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理论假设,界定了影响因素的几大方面,并设计了调查问卷。 实证研究部分我们主要以国内12所高校的84位学术型企业家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得到了相关结论,并从中检验(修正)理论框架,为后续关于促进学术型企业家成长的对策、建议找到了实践依据。最后分四个层次讨论了有关对策和建议,并提出对未来学术型企业家研究的展望。
童心, 王博[6]2006年在《浅谈知识型管理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在一个知识迅速增长的时期,知识把人们的生活编织成一张巨大而无形的网。在这张网中,我们都会用到吸收,创建,进化,买卖和传送知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商业,法律,管理关系,甚至人们的感情交流上,知识无处不在。在新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公司管理模式受到
刘汉章[7]2010年在《东北林区森工企业虚拟经营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虚拟企业是企业之间为共同响应某一市场机遇而形成的动态联盟,它将那些相关的、分散在全球不同地域的企业和个人的知识纳入到生产过程中,在保持分散知识的优越性前提下,使知识集成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伴随知识比重增加的同时,企业管理由经验式管理向知识型管理模式发展,虚拟企业就是在人类进人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之下产生的新型管理模式。这种生产组织模式通过实现技术和知识创新来快速响应市场机遇,减少相关开发工作量,缩短产品的上市时间,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企业风险。虚拟企业是实现知识扩散与创新的有效组织形式,它的实现以契约为保证,企业保留各组成部分的有效专长,利用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去管理和协调各项生产与服务。虚拟企业是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归根结底是数字化的企业。它的基本元素是信息,基本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基本设备是电脑和通讯设备,基本手段是网络媒介沟通。虚拟企业的根本是虚拟,是信息化、知识化、数字化。所以信息、知识资源是虚拟企业运营的根本要素之一,对信息、知识的有效管理成为虚拟企业管理的关键,知识管理对于虚拟企业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总之,知识管理模式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方位进步的显现,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增长的结晶,是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经济升华、知识物化的结果,是在全新意义上对知识价值的重新认知与确立,是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一种新态势。深刻认识知识管理模式的特定内核,不仅对于企业把握知识管理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企业运用知识管理方式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较之传统企业而言,虚拟企业对于知识的需求有其独特之处,除了对市场Ⅱ知识和竞争知识的需求外,还有对创新知识和协调知识的需求。虚拟企业中的成员企业,其内部的记忆系统与传统企业是一致的,也就是像经典的知识管理理论所论述的那样,组织中的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整个企业的知识从实体维度上可以分为个人、团队、企业三个层次。各个层次的知识按照一定的关系组织成一个整体。然而,虚拟企业的记忆与单个企业是有明显区别的,因为它是一种跨组织的企业联盟,这使得虚拟企业在企业记忆系统之上形成了一种跨组织记忆系统。虚拟企业的记忆除了企业记忆这一要素之外,还包括成员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协定等。虚拟企业在网络组织基础上进行工作,它不但需要自身的知识管理,而且需要对合作伙伴的知识进行管理,以便于充分利用智力资产提高竞争优势。首先,虚拟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需要知识管理。对于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和智力是决定企业竞争态势的关键资源。建立对知识劳动和智力劳动对企业利润的贡献,或对企业资产作用的计划控制评价管理体系至关重要。知识经济时代的虚拟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这使得知识管理成为必要。其次,虚拟企业的智力资产需要知识管理。虚拟化生产使有形的物质资产对利润的贡献率远远低于无形资产的贡献率,有效的知识管理是充分利用专利、版权、商标、商誉等智力资产创造巨大利润空间的重要途径。最后,虚拟企业的网络化组织需要知识管理。企业在网络化组织上进行工作的环境要求它不但需要自身的知识管理,而且需要通过知识管理来了解每个网络节点的知识技术条件,以保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在网络上的通畅流转。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人类生产力水平的质的飞跃,以大规模、大批量、单功能的刚性生产为基本特征的传统企业经营模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无法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面对动态、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管理界致力于新的企业组织模式的探索,力图突破传统的企业经营观念的束缚,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企业重组革命。作为当今国际企业中最富潮流的企业经营新模式——虚拟企业应运而生。伴随知识比重增加的同时,企业要想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有切实可行的知识做保障。而企业管理的模式也由经验式管理向知识型管理模式发展。虚拟企业就是在人类进人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之下产生的新型管理模式。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巨大数据库的出现,足够快的计算速度和开放的网络模式,使虚拟企业对知识财富进行高效管理成为可能。所以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是虚拟企业充分利用智力资产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唯一途径。虚拟企业从社会中获取必要的、本企业所不具有的比较优势的资源,和其他企业、科研单位、院校建立起技术和知识资源的交流和共享。这种生产组织模式通过实现技术和知识创新来快速响应市场机遇,减少相关开发工作量,缩短产品的上市时间,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企业风险。虚拟企业是实现知识扩散与创新的有效组织形式,它的实现以契约为保证,企业保留各组成部分的有效专长,利用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去管理和协调各项生产与服务。虚拟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需要知识管理。虚拟企业顾客的个性化资料、组织的商誉、熟练员工的经验、组织的学习能力、组织的创新能力、组织和个人网络等都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模式。
周凝[8]2005年在《高职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职毕业生作为高技能人才,在就业危机中比起研究生、本科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已成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分析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高职学生的特点,可以知道高职生在知识型、管理型“白领”和体力型“蓝领”之间选择技术技能型的“灰领”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借鉴管理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以政策、理论、现实为依据,对高职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界定:核心竞争力=优势+(知识+技能+能力)+获取力=成功获得理想职业。就是说,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必须在长期或短期之内对自身成长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对竞争对手来说是无形的、难以模仿的,是该学生独有的,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整合,是学生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竞争力。它具有独特性、整合性、动态性、能量性等特征。以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为框架,分析其结构,得出:学生的知识技能是原动力;关键能力是潜在力;成就能力是外显力。如果高职生在这三个层面都具有独特性,那么就可以说具有了核心竞争力。在分析清楚高职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结构要素的基础上,尝试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做一些探索。分析影响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因素是:知识因素、实践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方法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要在突出特色教学、实践训练、职业道德养成、就业指导等方面下功夫。
何载福[9]2005年在《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研究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企业文化战略选择、企业文化竞争力及其与经营绩效的问题,通过对企业文化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提出企业文化实施的具体战略、提高企业文化竞争力的模式、增强企业经营绩效的途径和企业文化内化的途径。目前,国内外学者和企业界实际工作者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述,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外的企业文化研究已深入到诸如组织学习、核心能力、管理伦理、经营业绩等因素,而国内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对企业文化显性因素的定性研究上,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操作性,尤其是运用数理模型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创新成果还不多。针对这种状况,笔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进行研究,并对企业文化建设在经营绩效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作了一些探索。首先,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涵义、意义、现状、存在问题和经验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对企业文化实践及其战略问题进行了研究。从战略管理理论、博弈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在管理中的运用,分析了企业文化战略的内容,提出企业文化战略的选择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从培育企业价值观入手,实施结盟战略和品牌战略,创建学习型企业,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提出了创新型、稳定型和追随型企业文化战略的组合方案。其次,对企业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念体系进行深入研究,设计重组企业价值观合作竞争博弈模型。论文论证了企业价值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指出要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文化建设; 对中外企业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企业价值观整合的内容、原则和途径; 在对思想教育双方博弈和重组企业价值取向的合作竞争博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实例分析论证了中美两国企业价值取向博弈模型,提出了中外企业价值观整合的策略。再次,对企业文化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模型了进行研究,并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论文构建了企业文化竞争力要素模型,设计了企业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计算。同时提出了提高企业文化竞争力的实现途径。借鉴国内企业实践经验和国外企业文化研究成果,说明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对经理人员激励机制进行模型设计,说明在建立健全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
胡剑[10]2005年在《企业CKM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传播和更新速度的不断提高以及融资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企业间的竞争逐渐深化到智力资本层面。伴随这一过程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客户驱动,因此我们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同时,也逐步迈入到一个客户驱动的时代。客户驱动要求企业必须按照客户的喜好向客户提供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服务或产品。 在网络化、客户驱动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提高顾客的忠诚度,需要有“与客户保持一致”(Customer-Aligned)的能力,让客户来驱动、指挥价值网,提高产品或服务的附加价值。企业通过建立客户知识管理系统(Customer KnowledgeManagement System,CKMS)就可以把握并引导顾客的需求。CKMS是客户关系管理(CRM)和知识管理(KM)融合而成的客户知识管理的软件化。通过使用CKM系统,企业能够充分发挥CRM和KM的优势,提升CRM和KM的效益,同时尽量减少成本和风险,最终使企业的现金流能够稳步地增加,并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本文所要研究的就是建立一个CKM系统的运作平台。本文首先从客户知识管理的内在逻辑和业务流程出发,对CKM系统的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并且通过SPSS统计工具的使用,总结了目前各行业对CKM系统的功能需求情况。接着,从调查结果入手,结合CRM和KM的基本流程,对CKM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探讨,并采用UML建模语言对CKM系统进行建模。最后,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企业实施CKM系统的可选方案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CKM系统的一般实施步骤。
参考文献:
[1]. 面向21世纪企业实施知识型管理的研究[D]. 张伟军. 东北农业大学. 2000
[2]. 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D]. 王习农. 中共中央党校. 2004
[3]. 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研究[D]. 胡承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11
[4].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D]. 马慧敏. 复旦大学. 2003
[5]. 学术型企业家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以大学教师创业为例[D]. 朱学彦. 浙江大学. 2004
[6]. 浅谈知识型管理的作用[J]. 童心, 王博. 企业家天地. 2006
[7]. 东北林区森工企业虚拟经营模式研究[D]. 刘汉章. 东北林业大学. 2010
[8]. 高职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 周凝. 东南大学. 2005
[9]. 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绩效研究[D]. 何载福.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10]. 企业CKM系统的研究[D]. 胡剑. 浙江大学. 2005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虚拟企业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客户分析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组织绩效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战略实施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市场战略论文; 跨国并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