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言语生成的秘密——《水》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言语论文,秘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前设计及反思】
《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写了缺水环境下,“我”对水的特殊感觉。作者表现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好言传”。特定语境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这是我设计这一课的出发点。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我”对水的独特感觉;通过品味有意味的词句,把握作者言语表现的艺术,并能够尝试运用。
这是我在完成下面的工作流程后得出来的:
1.文本的个性在哪儿?
课文写的是童年经历。“童年经历”并非是原本的童年生活的记录,而是一个心理印象,一种审美的、文学的感觉。课文中处处有看似反常、不合理的地方。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恰恰体现文本深层的和谐,它是打开言语秘密的钥匙。
课文重点写了两个镜头:雨中淋澡、淋一勺水。最精彩的是第五小节,“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还原一下,一勺水是很少的,流得很快的;而“滑过”的反复使用,好似水在每个部位停下,流得那样慢,时间那样长。最不可思议的是,在水的流动中,“我”的感觉也在流动,“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无比干旱的情况下,无与伦比的舒畅打通了触觉、听觉。阅读这样的文字,我们不单感受到了水的滋润的狂欢,也感受到了语言的狂欢。
我还注意到:在本册教材中,写“童年经历”的文章很多。比如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我”的自由引发了感觉的变异,园子中的一切都活了,花儿全睡醒了,鸟儿上天了,虫子在说话,倭瓜、黄瓜、玉米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孙友田的《月光启蒙》,也有这种“通感”的表达,母亲的嗓音“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怎样从这类文本的语言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体验那种独特的“文学的感觉”呢?我把阅读教材时产生的专业直觉转化成了要解决的问题。
我还有一个困惑。对这篇课文的中心,有人读到了乐,有人读到了苦,有人读到了乐观,有人从母亲的一勺水中读到了一种爱心、一种渴望、一种希望。这个文本究竟是个洋葱头还是个水蜜桃?是水蜜桃,里面就有一个内核。但我觉得这篇课文更像一个洋葱头,我们一层层往里剥,剥到最后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唯一的内核在那里。文本的中心就在“感觉”中,在有意味的语言中。所以,我要想办法让学生进入到文本的语境之中。
2.学生的学情在哪儿?
学生喜欢读这篇文章,缺水带来的特殊生活,让学生觉着好奇。当学生读到“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个意思是一读就懂的。但学生的体验是浅显层次的,读到的感觉是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的。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形式进入文本语境中的心灵。这就需要更具体、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进入文本的深处、细处。
沿着这样的方向想,也就形成了本课教学的“战略思维”:从“感觉”入手进行欣赏性的阅读;利用“还原”、“比较”等解读方式生成矛盾,有意识地关注特别的表达方式,探寻特定语境下的言语生成,进入文本的深层情感结构;最后学以致用,完成一篇作文。
【教学过程及意图】
1.从“感觉”切入
(1)每个人的童年经历是非常珍贵的,它是写作的宝库。
萧红在园子中的感觉——(生读)
大阳在园子里显得是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A.这段话传递出什么样的感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比快乐等。)
B.你们体会到了,说明作家的语言传递是非常成功的!作者的表达多有意思呀,“太阳”、“花儿”、“鸟”、“虫子”是事物,当一种心情投放到合适的事物形象上,生动的语言也就产生了!
孙友田听母亲吟唱的感觉——(生读)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A.母亲的声音怎么会闻到香气呢?学生可能说:母亲的歌声掺和着花草芬芳;母亲在月光下吟唱的感觉是柔美、幸福、美妙的,好像花的芬芳等。
B.母亲柔美的声音在流动着,“我”的感觉也在流动着,从听觉流到了嗅觉上,多么有意思的表达!你看,每一次词语的运用,都是一次创造。
(2)我们再来看看作家马朝虎是怎样写《水》的。——马朝虎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那里的人对水的感觉和我们是不一样的。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传递出了特殊的感觉?默读课文,开始。
[意图:我从“童年经验”入手,教学直接指向写作。引读、品味两个学过的课文片段,可以催发学生很快地投入学习,把自己的情感、想象、理解等都调动起来,进入一个审美的情境场,打开学生的语言感觉;同时,从一类文本的语言特点入手,这就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思想,教学指向特定语境下的言语生成智慧。]
2.细读“我”的感觉
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传递出了特殊的感觉?根据学生的自我发现生成教学内容,教师板书关键的词语、句子,探析言语生成的规则。
预设一:缺水产生的特殊认知——“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我们像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
(1)根据学生的回答聚焦在“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上: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说法呢?学生能够联系第一节“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细化自己的感觉,之后教师提升:在我们看来,酒比水更贵重。在特殊的环境下,轻、重反过来说,一个有意思的句子就生成了!
(2)村子里太缺水啦,特别是在夏天,男女老少都有一种(齐答)——“被风干”的感觉;孩子们就像(齐答)——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打了个比方,缺水的程度就出来了。大人有大人的体验,小孩有小孩的发现。
预设二:雨中洗澡的感觉——“就像过节一样”
(1)学生联系实际谈,雨天常常是让人讨厌的、郁闷的,而作者的描写却传递出热闹、快乐、热烈、幸福的感觉,就像“过节一样”。
(2)朗读就是和作者一起体验,齐读这一节。
预设三:对水窖的特殊感情——“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1)理解内容:相机理解“水窖”的意思,引导发现“水窖”这个词在文中很有分量,出现了7次,理解“权威、幸福、痛快”所表现出的特殊感情。
(2)理解形式:“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水窖是实在的事物,渴望是一种心情,一虚一实,由同一个动词连起来,一个有意味的话语就产生了!
预设四:淋一勺水的感觉——课文第四、五两节
(1)学生自由谈。
(2)引读。
一勺水从头上浇下来,多寻常的事啊,作者却写得淋漓尽致——
师:我们盼着、望着,什么时候能够淋到一勺水呢?
生:(读)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我们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师:那一刻就要到了,就像举行一个庄重的仪式——
生:(读)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
师:母亲打开了水窖——
生:(读)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都倒抽了一口凉气。
师:水,接触皮肤的一刹那——
生:(读)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师:多么美妙的感觉啊——
生:(读)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多媒体定格在这段文字上)
(3)细读第五小节。
一字一句默读这段话,想一想:作者的感觉特别在什么地方呢?
教师在倾听中引导学生发现:
●“倾注而下”,水从上往下流,多、急、快;“倾注而下的水”是一注水,很少很少,怎么说是“倾注而下”呢?
●“滑过……滑过……滑过……”说明流得慢。一勺水流下来,短短的几秒钟时间,这不是不合理吗?
●“像一条溪流”说明水绵延不绝,永不停息。一勺水很少,一注滑过的水更少,为什么说“像一条小溪流”呢?
●毛孔能张开嘴巴“吮吸”吗?明明是听不到的,为什么非要说“听得到”?
特殊的经历,特别的感觉!明明是水少,却写得那样多;明明流得快,却写得那样慢;明明毛孔不能发出声音,却说听到了吮吸的声音。这种“慢镜头”的表达、看似矛盾的表达,传达出特殊的感情!
配乐朗读。
在音乐中学生倾吐:我在想啊,作者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他当时的表情、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学生的反映应是多元的,如幸福、快乐、对小时候那段记忆的留恋等,也有学生可能谈到心情不单是快乐,想到缺水的苦,心中便充满了苦涩,教师适时提升学生的想法。
预设五:母亲对孩子的特殊感情——“你们真的饿坏了”
马朝虎这篇文章的原题就叫《饿水》,这句话点了题,引导学生发现母亲为什么把“渴”说成了“饿”,教师适时提升:作者使用反常的搭配,说明水和粮食一样重要,表现了对水的渴望。
[意图:“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传递出了特殊的感觉?”这一问题贯穿始终,由字词引发并形成教学波澜。学生找到这些句子,还不算是本事,语文教学真正的难点,在于去领悟作者用语言的规律和艺术。所以,学生在谈感觉、读感觉的过程中,适时、适度地揭示语言形式的表达规则,为下一环节的作文表达做好铺垫。]
3.表达自己的感觉
(1)马朝虎回忆起小时候有关水的故事,他就感到快乐、幸福,也感到母亲的温情、希望,当然也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乐观!感情是丰富的,所以用了这么多手法来表现(指读黑板上的板书),如打比方,“像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像小溪”、“像过节一样”;利用反常的搭配,“你们真的饿坏了”、“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反复的手法,“滑过了,滑过了,滑过了”;打通各种感觉来写,如“我听得到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等等。
(2)同学们,我们的童年经验是十分珍贵的。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自己最渴望的东西。你最渴望的是什么?你能不能也利用那种“慢镜头”的写法,选用有意思的表达方式,把那种渴望写出来。你们的经历,你们的话语,就像作者眼中的“水”一样珍贵的。
[意图:重新回到“童年经历”,回到生活,回到写作上。]
【总论及分析】
探寻言语生成的秘密,就是探寻人物的心灵。“作家马朝虎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那里的人对水的感觉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哪些词句传递出了特殊的感觉?”这个问题直面文本,直指心灵,学生找到了课文中有意味的句子,又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体验,思维向着人物心灵和情感还原。我始终认为,把握住了有表现力的语言,也就把握住了人的情感力量。
探寻言语生成的秘密,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我在进行设计时,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哪些是学生已经懂了的;哪些是学生不懂但自己读教材可以懂的;哪些是学生读教材也搞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哪些是老师必须讲授、非讲授不知的;哪些是老师讲了也弄不懂的。从“童年经历”着眼,从“感觉”入手,就是想触到孩子的“共鸣点”,体现“个体内生”的精神。关注课文的言语形式,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会让人觉得太深、太理性。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出多种感受性、感觉性、感知性的阅读和诵读,就是想营造一个浓郁的情境,创造言语生成的动力,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
探寻言语生成的秘密,最终目的是指向语言的运用。语言是带有规律性的。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有目的地总结一些规则,比如对“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对水的渴望”的分析,学生迁移时就造出了这样的句子:“星期天,我被关在屋子里写作业。妈妈关住了我的身体,却关不住我自由的心。”课文第五节采用“慢镜头”的写法,学生在写自己最渴望的东西的时候,也采用了这种写法,把内心的视觉、听觉和肤觉细腻地表达出来。经常这样教学,学生的心思就会细腻起来。如果语言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接受的态度。
言语生成教学强调找到一个最佳的生长点。这节课从“感觉”入手,具有良好的发展和生长趋势,它使整堂课的教学形成一条在内容上贯穿全文、在教学上贯穿始终的动态发展的主线,同时也形成了一条言语的理解、生成、生长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