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主创新的几个重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自主创新论文,重大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1月份,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的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做出的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自从科技大会召开以来,全国各地形成了推进自主创新的热潮。不久前,中宣部与科技部联合组织的自主创新报告团到全国12个省市巡讲。所到之处,报告团真切地感受到各地党政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极大热情。许多省市提出建立创新型省份或城市的目标,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制定配套政策,召开科技大会动员部署。
我以前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讲过自主创新问题。今天专门就落实自主创新战略的工作思路,谈一些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此次《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一个亮点,是推进自主创新的一个重大举措,意义非同一般。这个技术创新体系能否建设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主创新战略的成败。
中央为什么在目前做出这样一个重大决策?这是中国科技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强科技进步,科技系统和经济系统都做了重大努力。在科技系统内部,进行了一系列面向市场的改革,从1984年减拨事业费到1999年应用研究院所向企业化专制。同时,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对科技的投入,实施了“863”计划、攻关计划、“973”计划等重大科技发展计划,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组建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在经济系统内部,通过大量引进技术,提高了产业技术水平,但大家认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主要原因是:经济、科技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自进行科技进步。产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没有自己的创新能力,产业缺乏竞争力。科技改革和发展主要在科技系统内部完成,没有完全走出自身的小循环,没有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体系之中。因此,经济与科技形成了两条平行线,没有形成一个交汇点,导致经济与科技在根子上的相互脱节。
为什么要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活动,存在着单纯的技术导向倾向,注重技术参数、指标的先进性,但对市场需求和规律缺乏把握,其成果往往不具有市场能力。如有的成果技术水平高,但成本也很高,缺乏市场竞争能力;有的成果技术水平高,但达不到产业化生产的要求。这是多年来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根本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过程,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可能真正坚持市场导向,反映市场需求。讲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就是要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为什么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我国企业整体上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研发机构少。据统计,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我国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经过多年来的积累,已经具备了比较充足的技术条件和潜力,同时有源源不断的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出来。因此,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尽快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第一,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可以采取包括投入、政策、服务等多种措施。但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项目支持企业是重要的,但项目能够支持的企业数量是有限的,项目能够发挥作用的时效也是有限的。更重要的、长期起作用的是政策,也只有政策才能真正调动千千万万的企业投入技术创新。因此,制定长期对所有企业起支持、鼓励作用的政策,其影响高于项目的操作。市场经济国家支持企业创新活动,主要也是采取政策支持方式,这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
第二,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重大的基础建设。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强调它的作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是政府安排项目、科研机构研发、再由政府组织转化,因此,中介机构长期以来是空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信息服务机构、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机构、资产评估机构、投融资机构、共性技术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将千千万万企业和众多大学、研发机构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中介机构桥梁和纽带作用,将极大地促使经济和科技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的科技中介机构迅速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科技中介服务行业规模小、功能单一、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从法制建设到机构建设等还非常不足,还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因此,今后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社团在科技中介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第三,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小企业不仅仅是促进增长、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也是促进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我国65%的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我国53个国家高新区内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超过80%。为什么这些中小企业有这么多创新?道理很简单,这些中小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技术诀窍,根本不能够生存,也不能发展。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其它国家也同样如此。在美国,80%以上新开发的技术是中小企业付诸产业化的。还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是孕育大企业的摇篮。许多大企业都是通过中小企业由小到大、大浪淘沙滚动发展起来的。大家熟知的惠普、微软、戴尔等,以及我国的联想、海尔、华为、中兴等,都是如此。从长远来讲,造就有生命力的大企业靠什么?就是要靠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
因此,政府的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就是要为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使他们能够更快地成长,而不是由政府具体操办高科技企业。政府怎么样来促进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这里主要谈两点: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技术园区在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的作用。这在中国尤其重要。因为从总体上来讲,我们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还不能够完全适应高技术企业发展快、生命周期短的特点,所以需要一个局部优化的环境。国外大量的实践都证明,高技术企业的聚集效应非常重要,特别是高技术园区人才的交流、信息的交流和产业链的形成,有利于企业创新创业。二是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创新型企业具有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两个特点,与银行的集中资金管理模式和审慎经营原则不相符合,这使它们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而科技开发周期长、投资较大、风险较大,财政巨额投入又使政府难以承受。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几乎每一次大规模的技术创新都是依托创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起来的。目前,中国的风险投资还不适应发展需要,投融资问题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二、关于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
《规划纲要》确定实施16个重大专项,受到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国际经验表明,重大战略产品和工程事关国家长远和战略利益。一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带动相关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愿,提升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美国在战后为保持科技领先地位和制造业的竞争力,规划并实施了多项重大工程,如“阿波罗计划”、“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是其典型。这些工程的成功实施,为美国实施其战略意图提供了有力支撑。美国目前正实施的有:纳米计划、氢能计划、美国竞争力计划(ACI)等十几项重大计划。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等国也都定期发布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或计划。
通过实施重大工程和项目,以局部的突破和跃升实现国家目标,中国也有过成功的实践。建国以来,我国先后通过“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不仅取得了科技发展的跨越,带动了相关基础和战略产业的成长,也培养并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战略科学家和关键领军人物,为中国跻身于世界大国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五”期间,我们成功组织实施了集成电路、电动汽车等12个重大专项,取得重要进展。此次《规划纲要》确定了一批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将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根据需要和条件,成熟一个,实施一个,力求取得突破,努力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将对提高我国竞争力、保证国家安全产生深远的意义。
现在的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组织重大专项?在此,我谈三个看法。
一要科学决策。在重大科技项目及技术路线选择上,机遇和风险并存。从某种意义上说,重大专项的决策问题是对我们决断能力的一个重大检验。国家主导项目决策,一旦错误,影响很大,可能彻底失败。因此,我们要通过有效机制保障科学决策,并慎重对待与重大项目相关的策略问题。
二要敢于决策。关于重大技术发展的项目选择、路径选择出现争论是难免的。丁肇中先生曾说过,科学的进步是多数服从少数的过程。一件新事物出现后,意见不一致是经常的,反对的人占多数也是正常的。面对争论,面对机遇和风险,等待绝不是好的选项,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大胆决策。我曾经在很多场合表达过一个观点,即大家观点都一致之日,也就是市场机遇和技术创新机遇消失之时。高新技术产业有一个大家所熟知的“胜者全得”规则,即技术上领先一步,就可能占领大部分市场。决策失败,会带来风险;而不决策,将带来全面丧失机遇的更大风险。此外,重大专项一经决策,就不能动摇,必须持之以恒,必须给予持续和稳定的支持,确保项目不受干扰。
三要宽容失败。重大科技项目也是探索性项目,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失败也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对失败的总结往往又是新的创新机会。日本如果没有当时雄心勃勃的第五代计算机开发计划,今天也不会在超级计算机方面占有重要的一席。治癌药物如没有当年的大开发,人类今天面对癌症可能会有更多的无奈和恐惧。值得注意的是,市场机制本身就具有化解风险的内在优势,除了有限责任公司外,风险投资、产业联盟等,都是宽容失败的机制。但国有体制如何造就宽容失败的机制,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改革政绩考核模式,特别是对于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如果不改革,那么面对风险,任何机构都不愿有所作为,不会产生创新的激情和动力。
三、关于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的关系
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的关系,是这两年讨论比较热烈的话题。我谈点看法:
第一,为什么要强调自主创新?
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虽然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利用外国先进技术,但我们必须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我国科技进步的基点。这里谈三个认识。
一是,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国家竞争力。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主要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以及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以市场换技术”等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开始凸显: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传统的比较优势也将逐步丧失,我国越来越难以从单纯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中获得应有的利益。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由于我们产品的利润率过低,广大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从而使得扩大内需、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难以顺利实现。另外,一些产业领域正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大到飞机、汽车、制造装备,小到服装、日化用品,国外品牌和技术主导的格局日益显现。在WTO规则下,知识产权、技术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已成为我国众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面临的重大障碍。
二是,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和技术能力是两个有本质区别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创新能力不可能引进。实践证明,技术创新能力是内生的,需要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获得。我国的产业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就必须建立自主开发的平台,培养锻炼自己的技术开发队伍,进行技术创新的实践。在发展技术特别是战略技术及其产业方面,强调国家意志并没有过时。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素质,把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应当成为新时期我国技术进步的一个立足点。
三是,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从冷战时期的“巴统组织”到今天的“瓦森纳协议”,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技术出口的控制没有削弱。近年来,针对我国连续发生的美国劳拉公司和休斯公司火箭发射事件、以色列预警机事件、捷克维拉(VERA-E)无源监视系统事件、美国SMIC公司投资建设芯片生产厂受阻事件、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问题等,都反映出这一点。实践表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很难通过正常贸易得到的。我们应当立足于自主创新,在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创造性努力来逐步解决所面临的核心技术问题。
第二,正确处理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
自主创新不等于关起门来搞创新。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自主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地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在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方面严重脱节,这已经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回忆历史,“二战”以后的日本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韩国,都是在充分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们在很多领域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投入之比达到了1∶5到1∶8,这使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升。相比之下,我们国家引进和消化吸收可以说严重脱节,2004年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投入之比仅仅为1∶0.15。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今后我们肯定还需要从国外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在消化吸收上多做文章、做足文章,否则将很难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被动局面。
第三,发挥政府在引导消化吸收再创新中的关键性作用。
一是政府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分析中国的引进技术后消化吸收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技术装备引进方和技术装备制造方是不同的主体,分属不同的系统。例如,发电设备生产属于机械系统,而使用者则是电力系统。其他领域也大致如此。因此,要统筹好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就需要在两个系统之间统筹协调。三峡工程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国家从一开始就进行协调,将消化吸收作为引进的重要目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这种跨系统之间的协调也不仅仅依靠国家来实现,各个地方都有很大的空间。
二是落实鼓励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的政策。这次《规划纲要》配套政策中,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独立政策条款。配套政策提出,加强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管理,要求凡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核准或使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确需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由项目业主联合制造企业制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
三是用好政府采购政策。配套政策明确要求,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优先安排自主创新项目。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这里我想特别强调,过去对政府采购政策有一种“同等优先”的提法,这种提法是不全面的,也无法实施。
近年来,我们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一个成功的例子是三峡工程建设。在三峡工程的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等重大装备的设计制造中,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使我国在特大型水力发电设备设计制造方面一举跨越了与国外近30年的差距,带动国内机电装备制造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已进入自主设计、制造、安装的时代。实践证明,只要认识一致,组织协调有力,有政策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是完全可以搞好的。
四、关于知识产权
温家宝总理曾经明确提出:“21世纪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逐渐成为国家和企业争取科技和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构成了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一个核心要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当前,我国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还不强,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意识还较薄弱;众多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拥有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知识产权拥有量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形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尚未成为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科研机构、大学,特别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与运用的能力和水平亟须提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当前,需要特别重视三个问题:
一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WTO规则的要求,更主要的,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求。可以说,没有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就是一句空话。我们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作用,激励自主创新、鼓励科技投资、优化资源配置、保护创新成果、维护竞争秩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此,要建立健全保护体系,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加强从事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力量。
二是创造和发展知识产权。应当把创造和发展知识产权作为我们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把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和专利战略作为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十五”期间,国家组织实施了专利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通过各界的努力,特别是知识产权机关的努力,在这方面最近有了很大的进展。近年来,我国专利的申请量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2004年发明专利首次超过了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但总体上来讲,我们在全面、系统地实施专利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方面的工作还很不够。这个问题应当作为科技管理部门,也应当作为经济管理部门的一项重大的任务。为了加速创新和发展我国的知识产权,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对事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领域、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和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以掌握核心技术及其知识产权为主要目标,在国家层次上组织实施专利战略,编制必须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产品和装备目录,通过科技计划和建设投入给予重点支持。
三是防止滥用制约创新。一个健全的知识产权体系,应该是既包括知识产权权利保护机制,也包括知识产权权利的规制。在这方面我们现在还存在制度和政策方面的缺位,需要尽快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防止滥用知识产权制约创新。知识产权滥用,是相对于知识产权的正当行使而言的,它一般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或者正当的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使用,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比较常见的是,利用知识产权形成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滥发警告函或滥用诉讼权利,在商誉和经济上都可能给竞争对方造成很大损失,对正常的市场竞争也会造成扭曲和妨碍。目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早就是一个重要的法律理论与实践问题。例如,在美国,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很高,而其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尤其是从反垄断法角度进行规制)也很严格。近年来我国在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司法实践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一直在加强。但是,我国在规制知识产权滥用和反垄断方面,步子迈得不大,对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五、关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人才使用和人才资源也日趋国际化。人才竞争,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竞争正成为当代国际竞争的焦点。
第一,国际经验。美国之所以到现在这么有创新活力,保持了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从全世界网罗到最优秀的人才。美国把吸引全世界的一流人才作为它的国家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二战”前后,美国从欧洲吸收了包括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航天工业专家冯·卡门、核物理学家费米在内的数千名科学家,这直接导致了“曼哈顿工程”的成功。目前,在美国拥有博士学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中约50%是外国出生者,近10年里,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中有一半是外国人的后裔。美国能够吸引到这么多优秀人才,与他们的政策有关。早在1946年,美国就制定了吸引外国留学生的计划,20世纪60年代又推出了《国际教育法》,扩大与外国交换留学生,同时为这些外国留学生取得永久居留权和加入美国国籍打开了大门。美国每年发给外国留学生、交流访问学者和高技能人才的签证超过70多万人。此外,美国多次修改移民法,不断放宽对技术移民的限制,每年允许6000名外国科学家和科技人员直接到美国合法定居。美国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对于我们未来参与国际人才竞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第二,要充分认识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人才优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是,人口负担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同时还应认识到,巨大的人口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85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9万人年,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我国在校大学生总量已超过1500万人,在校研究生接近100万人,正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层次人才。到“十一五”末期,我国的人才总量将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也是我国独具的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财富,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大国、人才强国,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重要的是要全面调动和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三,怎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国际竞争态势和我国发展实际的需要,我们明确提出:中国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发现、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把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作为科技管理的根本任务。这里特别强调三点:
一是要高度重视尖子人才的培养。国内外经验表明,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在科技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尖子人才往往决定着一个研究机构、一支研究队伍的水平和实力。在当今科技资源全球流动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大批尖子人才和战略科学家。有了一批尖子人才,我国就可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科学前沿,把握重大的科技发展方向,获得更多具有开创性的科技成果。
二是要坚持更加开放的人才观念。对人才国际流动持开放态度,坚持来去自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人才引进、使用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的来看,人才引进、人才使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限制,引进人才主要还是留学回国人员,一流人才引进得少。今后,要特别强调,采取更开放的人才政策,不论国籍、肤色,吸引全球科技人才,参与中国科技创新。
三是更加注意市场化的操作。这里特别想提一提要充分发挥猎头公司的作用。美国在“二战”以后,大量地网罗全世界的精英人才,主要是为了获取这些人头脑当中的智慧。而在当今,“猎头”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行业,主要是受企业的委托,搜寻中高级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就是在人才问题上完全靠政府操作有局限性。因为我们急需的人才很大程度上是中高级人才,而中高级人才并不愁没有工作做,找到这种人才要靠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需要艰苦的寻找过程。这显然是政府不易做到的。因此,必须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这就要靠猎头公司。通过猎头公司在全球网罗、发现、挖掘人才,研究策略,用各种办法把优秀人才挖过来,为我所用。
六、关于国际科技合作
科学发展的动力在于不同思想和文化的撞击。激烈的科学争论与兼容并蓄的科学宽容,往往能够引发重大的创新突破。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吸纳他人的智慧和技术优势,符合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提出坚持自主创新,是建立在不断扩大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战略思想之上的。主要有三个基本考虑:
一是全球化的环境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可能。当代科学技术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通过组织实施大科学计划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这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近年来,科技全球化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和有效配置,使传统科研组织结构和创新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发展中国家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二是实现中国的战略利益。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并将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积极进行国际科技合作,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涉及到中国的战略利益。当人类面临共同的问题,中国的科学家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到解决这些问题中来,这将直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获取国际科技资源,其意义将来可能更加明显。近几年,我国通过参加伽利略计划等合作研究与谈判,使我国科学家快速接触到了科学研究前沿,分享到世界先进科学研究的成果和理念,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由我国科学家负责牵头、16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实验室参加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已经启动,开创了中国科学家领衔重大国际科学研究计划的先河。
三是大量的华人科学家活跃在世界各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几十万出国留学人员,他们中间的许多优秀人才活跃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跨国公司研究开发一线。这是一支十分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
近年来,我国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我国科学家通过参与国际间的科技创新活动,在基础研究、重大疾病防治以及有关生态、环境、气候、灾害等科研领域,及时掌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充分利用各国的科学研究设施。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确立在全球范围内利用科技资源的战略思想,引导国内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从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全球化环境、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国际大科学工程的深入发展,使我国能够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学习先进科技成就,分享研究开发资源和管理经验,加快形成国际化研发体系,全面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规模,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
标签:科技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知识产权管理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项目组织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国家创新系统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