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先进性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党的先进性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党的先进性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一种执政理念,一种奋斗目标,一条推动中国社会历史不断进步的必经之路,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国的发展道路认识更加深化,党在理论上更成熟了。党要领导人民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构建和谐社会,这是来自党本身的先进性。它的实践过程,也将是党的先进性经受锻炼、经受考验并且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我们党的先进性的本质决定的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比较多的共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应该主要体现在懂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自觉地运用这种规律来加强自己,领导人民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从而推动社会历史不断进步。那么,我们党的这种先进性是从哪里来的呢?其一,来自她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这是中国最先进的一个阶级。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先进阶级的政党。她没有其他阶级的局限性,所以她能够站在时代前列,成为人民的先锋队和民族的先锋队。其二,来自这样一个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这个先进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先进的理论。其三,来自她是用一种先进的组织制度组织起来的政党。她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这样一种根本组织制度组织起来的党,这使得她可以有效地把先进分子组织起来。而党内有了民主集中制这种组织化的程度,它就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由它本身的科学性产生的力量是很大的。其四,党的先进性,还在于她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来自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是阶级的、人民群众当中的先进分子,是同自己的阶级基础和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整个党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那么,这种先进性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党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叫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一种社会建设的理想,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一种平等公正的、互敬互爱的、和睦相处的、人人安康的社会,人类希望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当中。这种愿望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只有中国、中华民族才有的。我们今天提出来,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一个以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和谐社会的这个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特征。这种社会建设的执政理念的实质,就是要形成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合理与秩序相统一、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推进社会历史进步,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地向前发展,而且让人民群众能够共享这种发展成果。

如果我们看历史,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以来,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但是如果再回头来看,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各个时期之所以会出现矛盾激化、之所以会出现激烈的阶级斗争,是因为都有一种理想、一种理念在那里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也就是说,人们都希望过上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生活,都希望能够处在一种平静、安稳,没有压迫、没有欺诈、没有战乱、没有争夺的生活环境之中。所以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部追求和谐社会的历史。但是,在封建社会,人们这种美好的愿望被统治阶级歪曲了,变成了为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他们的统治服务的一种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同样存在这种愿望。但这种愿望以及很多善良的愿望,一方面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在某些方面向前推进;另一方面,由于其基本矛盾的存在,决定了它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直到今天,世界上那些存在着动乱的地方、存在着动荡的地方,在不断燃烧着战火的地方,人们希望生活在和谐社会的良好愿望仍然没能实现。相对来说,我们的情况要好得多。实际上,中国共产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所走的道路就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不同历史阶段追求和谐社会的过程。

学习,是保持先进性最根本的东西。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但是,这个灵魂是要有载体的,我们要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且要维护其指导地位。是否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变成自己的?是否不但善于学习而且还善于运用这些基本的东西去观察形势、把握方向、指导工作?这是锦涛同志讲的执政能力里的一条:提高联系实际、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很多同志讲,要发挥党的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就要坚持理论武装。坚持理论武装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理论学习真正入耳、入脑、入心的问题,要解决学用一致、表里相符、言行统一的问题。只有具备了这一条,理想信念才可能确立。这是先进性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根本问题。

如果共产党人自己淡化、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那就不仅不能保持先进,而且是在发展落后。我在出国考察时有一个强烈的印象,那就是苏联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不是从老百姓开始的,而是从苏共领导层、最高领导层开始的。那么,苏共高层的动摇是怎么来的呢?第一,是在探索前进中没有找到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这样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对前途失去信心。而对前途失去信心是因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已经淡忘了。第二,在理论学习和宣传上不能结合实际,陷入了教条主义。对领导层来讲,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回答前进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不能消除人们的困惑。也就是说,既不能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也没有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理论见解上的失败是很值得我们警惕的。当然,我党很注意这一点。但是,学习理论的形式主义问题一定要解决。在这里,既有理论升华的问题,又有一个在全党普及的问题。

二、以先进的发展思想去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保证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坚实丰厚的物质基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只有从国情出发,通过改革,焕发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够逐步消灭贫穷,保证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成果。所以,我们不仅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且一定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执政党自身建设也即能力建设的第一要求。科学发展观本身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是对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种创造性运用,是对自己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国外发展经验的总结;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现实经验教训的总结,很富有时代特色。此外,它实际上还不光是中国发展的趋势,而且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环境中也是对全球发展变化趋势的把握。这里既有共性的东西,又是立足于我们自己实际的。

结合我们这几年的经验来看,我认为就是要靠落实科学发展观来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保证。我们一要抓发展,二要抓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发展不平衡,发展进程中只注意生产力、不注意生产关系,或者讲生产关系,只注意所有制而不注意分配,或者发展中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只注意经济总量不注意投入、能耗和各种消耗等,这些都是片面的。在这些方面,我们吃的苦头不少了。科学发展观就世界观来讲,同唯心论、形而上学、各种片面性、绝对化是不相容的。在发展问题上搞片面性、搞绝对化、搞形而上学、搞唯心论,凭主观意志、不尊重客观规律,害人害己、误国误党。

有些事情虽然不是我们有意而为的——我们自己也受到震撼,到现在还在吃苦头,但是仔细想想,我们能不能在发展过程中、在条件比较好的时候就及早地意识到这些并逐步化解矛盾呢?比如,发展过程中不注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或认为先发展、收入差距拉大没有关系,以后再说,等等。其实,小平同志1993年在一次谈话中就说,中国既然搞市场经济,既然实施一部分人先富的政策,必然出现社会差距。我们担心两极分化,但这种情况总是要出现的。因此,到本世纪末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见,小平同志当时就谈了这个事情,很有预见性。科学性、预见性来自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对一点我们要非常重视。所以,在发展问题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一些重大决策,涉及人民切身利益、涉及大多数人利益的政策性决策,无论是改革也好,发展也好,都要讲科学。

三、要实践先进的执政宗旨、兑现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成果的承诺,以此来保证构建和谐社会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力源泉和力量源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我们的执政地位、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党的组织和所有党员都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上。在权力问题上,所谓党有自己特殊利益的说法和做法,都只能带来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执政党一定要解决好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好政的问题,这是宗旨,要贯穿全篇。在权力问题上弄权渎职、以权谋私、与民争利,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

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工人阶级的政党能不能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有人指责说,你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你代表不了全国人民的利益,你只能是一党的私利,一个阶级的私利。这是不了解党。正因为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所以没有别的阶级的局限,她想的首先是解放全人类,然后解放自己。20多年的改革开放,除了农民的贡献外,工人在企业改革的进程中付出的代价是不小的,尽管他们的生活水平在下降,有相当一部分人还遇到了就业等种种困难,但是都承受了。当然,他们也在表达愿望,有的地方也发生了问题。但总的来看,他们体谅国家的改革,支持国企的改革。正因为没有阶级局限,所以她能够从大局出发,所以她能够代表人民的利益。现在,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党一方面要照顾好方方面面的利益,同时还要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利益,要实现最广大人民共同的、根本的利益。只讲利益多样化,不讲共同的、根本的利益,只能给我们造成被动。只讲共同利益,看不到新情况下新的变化,不去学会在新形势下怎样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更好地凝聚人心,也同样是不行的。共产党如果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地位就是危险的,所以不能只顾少数。总而言之,进行先进性教育,构建群众满意工程,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展示党的先进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一个成功的实践。

现在,从全党来讲,坚持党的宗旨、构建和谐社会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四大矛盾。一是分配的公平失衡、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都是非常注意的,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不解决,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矛盾将妨碍和谐社会的建设。二是教育不公、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这影响的不是这一代人,而是下一代人。农民、贫困阶层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想靠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不能让群众的孩子还存在上学的困难。三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四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社会保障缺口比较多的问题。除了这四大社会问题之外,就是腐败问题。党政机关、执法部门内部的腐败是诱发各种社会矛盾、甚至导致群体性社会事件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解决这几大问题,是我们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兑现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承诺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要通过实践努力改进和加强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并通过这些工作加固我们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消除影响我们增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的各种不和谐因素,打掉内外敌对势力想利用群众不满和突发事件制造混乱、煽动人民同执政党和政府对立,即西化、分化的企图。现在,敌对势力不像过去那么笨了,他们不是直接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而是混在群众队伍里,利用社会问题,“代表”人民利益制造事端。好多事情的背后,都可以查到这些。当然,我们的着眼点不是这些人,问题是要保持先进性,要立足于指导群众工作。

标签:;  ;  ;  ;  ;  ;  ;  ;  

党的先进性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