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麻涌镇人民政府城市更新局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三旧改造工程必须立足于地区实际发展情况,有效解决实际操作问题。此次研究以某地区“三旧”改造工程为例,联合空间控制与引导方法,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控制优化,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起到参考性价值。
关键词:“三旧”改造;城市空间控制;引导
当前,土地资源稀缺问题比较严重,粗放式管理模式极大影响了土地资源发展。通过现有产业转移与城镇发展需求,注重旧村庄、旧厂房以及旧城镇改造,结合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要求,对现有城市空间进行规划设计。“三旧”改造工程显示出城乡一体化发展,尽管与旧城区改造存在差异,且市场机制存在资源配置问题,极易导致市场失灵问题。由于空间权益缺乏系统构建要求,也不具备技术与政策扶持。所以在制定规划方案时,不仅要满足开发商利益,还应当处理好政府政绩与居民安置问题。
1、“三旧”改造案例分析
此次改造方案位于某地区中心区域,周边构筑物包括广场,交通要道以及政府机关。改造用地主要为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其中,商业用地为餐饮店和食材市场;居住用地为旧村落。在改造范围内,多为村民住宅建筑,以多层建筑与低层建筑为主,建设时间比较长,质量堪忧。改造区域内,土地资源应用类型与建筑风格比较落后,对该地区品味及空间形象造成较大影响,使土地价值降低。
2、规划布局
结合地区地块改造与区位发展,将改造区域建设为商业购物与居住为主的功能区,建立现代化城市空间,宜居宜住的生态空间。结合地区景观风貌打造居住空间。利用局部绿地、广场与步行街打破空间限制,以此建立繁华街区,建立适宜的购物环境。有效融合商务区、休闲娱乐区以及建筑,合理布置空间结构,建立具备特色的标志场所。优化整合各项优势资源,重塑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以此建立生态化空间环境。
3、营造城市空间特色
3.1控制要素
在整个规划期间应当注重用地控制,将建筑高度、容积率、土地用途,建筑密度等纳入到控规体系中,通过该体系合理控制地块功能和开发力度,但是缺乏分析城市特色与形象。由于考虑到“三旧”改造特性问题,需要联合地区详细规划指标,合理纳入建筑风格、开敞空间、建筑裙房高度、连续面宽等指标。
3.2控制与引导指标要素
第一,开敞空间。开敞空间能够为人与自然信息传递提供场所,满足人们的合理需求。通过地区水道改造,建立公共空间,提升人们的生理、心理与视觉感官,还能够通过天然性满足休闲娱乐需求。由于地块改造位于中心繁华区域,使公共空间发展存在较多限制因素,广场与绿地的规划面积有限,无法满足休闲娱乐要求。因此在规划期间可以联合广场与水道,控制公共空间面积,合理设置景观节点。
第二,建筑高度。在控制建筑高度时主要是确保其具备合理的空间尺度,以此起到良好的衔接作用。通过控制景观资源建立通廊,利用土地功能定位打造标准性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期间,合理控制街道断面高宽比,建立空间氛围。在改造期间,需要联合地块位置,建筑方案及土地价值模拟城市空间,有效控制道路高层建筑。
第三,建筑连续面宽:连续面宽主要是水平投影长度总和,在开发地块时,应当注重塔楼连续面宽。长期以来,在开发控制中主要是,主要是通过建筑密度、容积率以及高度进行设置,但是未限制建筑形体,这样就使多数构筑物的建筑面宽过大。在控制建筑面宽时还应当考虑到建筑功能。当住宅建筑面宽比较大时,就会影响风向与景观效果,此时就需要分析户型面宽与拼接问题。
第四,建筑裙房高度:在街道空间设计以及界面控制中,必须注重街廓比控制。其主要是临街建筑高度与后退红线的距离。在控制过程中,应当以街廓比对空间设计进行控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此次规划用地主要为商业用地和居住地,因此建筑裙房高度设置为3层,高度为5m/层。
第五,建筑风格:建筑风格主要包括空间景观,地块开发强度以及公共空间节点,从建筑色彩和形式方面合理引导和控制建筑,明确不同地块的建筑高度及其组合方式,确定具备鲜明特点的建筑群。此次改造项目将建筑风格设定为现代化风格,并且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在规划设计期间可以适当区分居住建筑和商用建筑,以此展现出地标形象。建筑立面应当注重人性化设计和细节设计,采用塔楼加裙房方式作为建筑基本形式,扩大高层建筑之间的间距。利用裙房扩大空间界面的连续性,满足景观规划要求。在控制建筑色彩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色彩度。商业建筑墙面规划色彩宜选用浅灰色和米黄色基调,并且加以玻璃幕墙作点缀。
第六,间口率。利用建筑面宽控制方式能够对景观资源与建筑关系进行控制,然而由于部分地区建筑面宽控制难度比较大,所以需要采用间口率控制方式加强控制效果。间口率能够全面反映出地块面宽与建筑面宽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采用地块侧面宽与高层建筑面宽总和之比进行控制。为了确保建筑群的景观效果,需要联合间口率和建筑面宽进行控制。比如日本某地区所建立的滨海新区,有效确保了滨水景观的层次感和通透性,将接口率控制在0.4%以下。深圳某度假区为了确保度假休闲区的视野开阔性,提升景观观赏价值,将间口率设置在0.5以下,建筑面宽控制在60m。在此次改造项目中,由于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建筑朝向、景观通透性的问题。将东西方向核心干道间口率设置在0.6以内,南北方向核心干道间考虑设置在0.5以内。
按照不同地区的改造经验可以看出,间口率应当在0.5以上,建筑面宽最大不超过50m,此种控制方式可以获得理想效果。对于土地价格比较高,开发比较密集的地区来说,间口率应当控制在0.6以内,建筑面宽应当控制在75m以内。如果间口率大于0.7,将会使建筑面宽处于封闭状态。当间口率小于0.4时,建筑面宽具有较强的通透性,然而对于地块开发的控制力度比较大。
3.3控制和引导环境设计
在改造期间需要立足于区位特点,在地面铺装、绿化设计、夜景照明等方面提出设计控制要求。街道设计应当具备良好的空间秩序,合理控制空间尺度,增加街道景观的层次感。街道周边绿化应当优先选择树冠比较大且挺拔的树木,在树木下方可以采用花卉和低矮植物作为点缀。人行道应当采用彩色砖面进行铺设,注重灯杆的造型与色彩设计。
建筑小品,地面铺装等公共场所基础设施必须确保色调和形式一致。统一设计广告标志牌、宣传广告牌等,确保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在设计夜间照明景观时,可以使用动感照明以及透光照明等方式,以此打造水景和商业街区。在小区内部设计夜景照明景观时,可以适当采用草坪灯,以此确保夜间活动的安全性。
3.4开发控制图则
该项目所遵循的开发控制图则有效结合了地块空间界面控制与引导,在此基础之上,制定详细的开发控制图则,充分发挥出项目规划改造在地块开发改造中的作用,以此提升规划实效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乡发展规划过程中,为了有效解决土地资源不足以及粗放式管理弊端问题,需要实行“三旧”改造工程,以此促进城市升级转型。由于地区“三旧”改造政策实施时间比较短,然而随着政府部门与社会群众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会相应提升“三旧”改造项目的成熟度,最大限度提升城市综合效益,实现集约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兆倩.城市历史街区外围空间高度控制研究——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艺术科技,2018,31(09):7-9.
[2]单颖,李鑫.总规改革背景下大城市生态空间管控模式探索——以沈阳市全域生态控制线划定、管理与实施为例[J].价值工程,2018,37(27):16-19.
[3]程正宇,原齐,周吉喆.枢纽型城市门户空间设计路径探索——以西安市北客站地区(高铁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8(09):11-12.
论文作者:梁锐昌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9
标签:建筑论文; 空间论文; 地块论文; 景观论文; 城市论文; 高度论文; 地区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