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全球化研究中的六个争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梁光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上撰文分析,尽管全球化研究具有多学科性,但目前国外学者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全球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过程,还是一种有意识的、意识形态性质的“谋划”?
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全球化的本质和定义。一些人认为,全球化是各国市场、各民族国家不可抗拒的一体化;另一些人则认为,全球化是那些企图使各个国家和个人屈从于市场力量的经济自由主义者有意编造的“神话”。有人认为,全球化是数个世纪以来一直在发生的资本主义扩张达到顶峰的表现形式,由资本主义的民族国家阶段发展到了全球资本主义阶段。也有人认为,全球化的开始是以1991年柏林墙的倒塌为标志的。
2、全球化是否意味着一个新的大时代的到来?
这实际上涉及的是全球化的阶段划分和当今全球化的特征问题。有人主张在国际化(跨国化)、全球化、一体化等概念之间作出区分,认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并不是国际化和全球一体化,因为大片亚非拉发展中地区实际上被排斥在外,变得边缘化甚至不相干,成为“第四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和地理涉及范围甚至还不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很多人用来证明经济全球化的三个主要论据(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世界贸易在世界生产中占据很高比重,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并非当今特有的现象,当今全球化的最大特征应当是“全球性金融的深化”和资本主义的“内爆性增长”。
3、全球化意味着民族国家走向终结还是走向复兴?
一些人认为,全球化正在导致民族国家的终结,自由贸易限制国家制定政策和保护本国公司的能力,资本的流动性使那些慷慨的福利国家失去竞争力,全球性问题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的控制能力,全球性的制度和规范变得更加具有约束力;另一些人则认为,在更加一体化的世界中,民族国家变得更重要了,它们在确保经济成长和竞争力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是处理全球性问题的组织和条约中的关键角色。
4、全球化有何利弊?用通俗的话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是政治上争论较多的问题,涉及到人们的利益,因而形成了对全球化的不同评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关于全球化的讨论兴起时,很多人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更加开放,新的产品普遍可以得到,新思想到处传播,打破了贸易壁垒和其他方面的界限,赋予更多的人更大的能力,从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句话,全球化使人们有了更大的自由。而到了90年代下半期,悲观论和反对全球化的倾向占了上风,很多人对全球化导致更大的不平等、弱势群体的福利受到侵害、民族国家的主权和认同受到影响、全球环境继续恶化等问题表示关注,一些人对全球资本主义的压迫、不平等和美国的全球影响表示不满,认为全球化是危险的。
5、全球化将导致同一性还是导致更大的差异?
这是从文化的视角讨论全球化的人士争论较多的问题。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是,全球化将对各种民族、地域、宗教认同产生何种影响?是否将出现一种“全球文化”?一些人认为,全球性的互动和一体化导致差异的缩小,全球性的规范、思想和实践将压倒本地的规范、思想和实践;还有一些人忧虑,全球化进程中的许多文化流动,主要反映的是西方的利益、价值和思想,特别是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将导致美国的象征和通俗文化在全球传播;另一些人则认为,全球性的互动可能会导致各种文化的新融合,全球一体化也可能激起各种不同文化传统的防范意识,全球性规范必然会被人们根据本地传统作出自己的解释,而且目前正被人们强调的一个全球性规范,便是文化差异有其自身的价值,况且文化上的流动和影响是相互的,美国没有办法实现全球性的文化霸权。与这个问题相联系的另一个问题是,全球化与地方化是什么样的关系。
6、全球化是一种物质性的过程,还是更多的是一种意识?
这涉及的是全球化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问题。一些人认为,全球化的动力是各个国家追求物质利益和跨国公司追求更大利润,技术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因此对全球化更多的应从客观的、物质的方面来理解;另一些人则强调,全球化根源于人们对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星球上的意识的自觉,当今全球化与以往的全球化的不同特征,正是全球意识的形成。由于这两种强调重点的不同,关于全球化的学术探索也存在明显不同的客观取向(强调经济和技术过程)和主观取向(强调文化或文明过程)。
标签:全球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