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批评与挑战: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索_农村教师论文

信任、批评与挑战: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索_农村教师论文

信任、批判与挑战: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教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仍以传统的“训练指导”模式(training and coaching model)为主,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到大学进行离岗式进修,通常为提升学历,其理论性较强,但应用性较差;二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并组织的短期抽离式培训,聘请专家宣讲理念和介绍方法,参训人数众多;三是校内或区域教研活动,主要由分析考试质量标准、解析教材使用、观摩教学展示等活动组成,零碎且分散,不成系统。[1]总之,这是一种以专家讲解理论、同行介绍经验和台下观摩课例为主的模式,其主要目标为知识和技术的传递,主要特点为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

以上模式势必视教师为专业发展的对象,而非专业发展的主人;视教学为纯技术性且单向传递的活动,认为简单效仿就可达成发展目标;视专业学习为教师日常工作,并认为一群教师聚集在一起即为专业学习共同体,作些简单的提问和谈论即为“参与式、对话式”,其背后的理论假设均忽视了教师作为专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和“批判性反思等现代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信念、知识和实践习惯”[2]。

二、基于信任、批判与挑战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批判性诤友团队(critical friends froup,简称CFG)是目前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它是由若干名教育工作者自愿组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观察检验、评判反思彼此的教学实践,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和自身的教学实践水平。[3]

这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信任、批判与挑战”为基础,凸显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着重运用反思和质疑的方法,强调基于教师的教学情境,倡导教师间的合作与分享。该模式以一种强烈的相互信任与相互批判的方式,在审视和挑战同伴与自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碰撞出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师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视角。在这种模式中,理解三个基本概念尤其重要。

(一)信任(trust)

即建立信任关系。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是一种不以“自利”为导向的交换关系,旨在滋生安全感,无戒备地接受对话和反馈、阐释和传递不同思想的心理环境。教师们在诚实互信的交流与分享环境下,拥有开放和从容的心态,能够直言自己所关心、所要尝试的新观点,直言那些“貌似不愉快”的问题和富有挑战性的批评建议,而非仅做一些“安慰性”、“不痛不痒”的表面文章。信任是持续学习、反思和探究的有效催化剂。[4]共享价值观和愿景,对目标有共同的理解和追求,是建立信任的先决条件和心理基础。我们通过“参与式活动”、“团队辅导”等方法,鼓励和激发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愿望和憧憬,营造相互间的信任关系。

(二)批判(criticism)

即以批判性学习的方式发现和探究自我与相互间存在的问题,这是该模式的本质内涵。批判,是一种系统性分析方法,常常被误认为“找缺点”或“负面评价”。“英语critical(批判的),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分析能力,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该词暗示‘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5]这种模式中的“批判”,不是“批评指责”、“吹毛求疵”等具有负面含义的活动,而是“质疑辨析”、“评判明理”、“揭示真相”,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它是基于事实真相的理性批判,以有效的力证为依据,以发现和揭示问题为目标,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往往是正面和积极的。它聚焦的是“问题”,而不是“人”。

(三)挑战(challenge)

即倡导一种挑战的精神。挑战,并非“挑衅”之意,而是“征服考验”、“激励竞争”。教师团队内部关系绝非孤立离散,也并非表面意义上的合作共事,而是在相互信任的前提下鼓励同伴与自己竞争。竞争,不是为了体现个体争胜,而是为了鼓励整体创造和前行。竞争,能使团队内部具备激励效应,是专业共同体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力。该模式倡导以“挑战”为过程的价值取向。为了达成专业发展这个共同目标,教师们一起坐下来就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各自的教学实际困难和问题开诚布公地质疑和分析、暴露和发现、探究和反馈、竞争和角逐,共同寻求一种“共生”与“共建”的激励关系。在这个模式中,挑战不是目的,挑战是为了达成专业发展这个共同目标,挑战是手段和过程。

三、实践与探索

中国的外语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外语课程设置和教师培养质量都存在诸多缺陷,尤其是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农村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6]提高农村英语教师专业水平,是促进教育公平和城乡教育均衡的当务之急,开展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意义重大。为此,我们探索基于“信任、批判与挑战”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通过农村学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研究,以英语语音为视角,探讨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及其实际效用。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基于浙江省某高校举办的“百人千乡”农村英语教师培训项目。该项目为浙江全省范围内一百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作为期30天的专业培训,主要关注以英语语音为突破口的教师语言素质提升。共分成三期进行,每期30—35人,于2010—2011两年内完成。本研究以第一期初中英语教师班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个别访谈、同伴观察(包括录音、录像)、撰写日志等质性研究手段收集数据,试图探究以下问题:

1.参与者对他们亲身践行过的专业培训有何感想和评价?

2.他们的英语语言专业素质得到哪种程度的提高?

3.此次培训是否会对他们未来的专业发展产生影响?

(二)参与者

本研究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该高校的英语教师,是该语音培训项目的组班教师,也是具体语音指导和训练的教练。参与本研究的对象共33人,全部为来自浙江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初中英语教师,其中男教师6人,女教师27人,平均年龄31岁,92%的人初始学历非本科,英语语言素质较低,尤其是语音水平较差。每个研究对象均完整地参与了为期30天的专业培训和本项研究。

(三)研究过程

研究实施之初,作为研究者的组班教师以朗读元音音素、辅音音素、单词和小短文为检测材料和手段,对每个参训教师进行语音水平测试,发现他们整体语音素质非常低。问题主要集中在:元音发音不饱满,辅音发音舌位和唇形错误,加音漏音现象较多,连读、弱读、同化、失去爆破等语流音变问题严重,以汉语发音习惯表达英语的重音和节奏,语流欠缺,朗读过程中情感态度传达困难等方面。

在研究的前三天,组班教师不急于介入实质性培训内容,而是先与33名参训教师举行参与式互动活动,包括暖场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目标讨论会与制度征求会,首先确保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关系,营造团队内部开放民主的氛围,明确此项专业培训项目和研究任务的目标,其中包括研究的核心价值观和执行规范程序、经验与技巧指导,并取得了他们的理解和共识。研究过程始终伴随着教师的反思与研究者的参与,其过程如下:

1.建立信任,共享目标。在组班教师的帮助下共同确定“信任友好、坦诚布公”的基调和氛围,确立“挑战是为了进步和发展”的安全心理基础,明确全体成员是为了提高各自的语音水平、提升语言素质走到一起来,必须做到坦诚地指明和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正意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

2.分组设置,严格制度。组班教师把33名参训教师分成6个小组,每个组员角色分工明确。活动过程严格按照活动准则执行,即集体模仿—个别朗读—相互观察—查找问题—个体修正—集体校验—个体反思—总结回馈。每个星期举行3次这样的活动,共计12次,每次两个半小时。

3.批判质疑,扮演诤友。每个参训教师以“批判质疑,发现问题”为己任,通过认真倾听和观察以及借助录音录像等辅助设备,严肃犀利同时又真诚友善地质疑、批判相互间存在的语音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扮演诤友的角色。诤友起到的作用好比一面镜子,映照出同伴自我隐匿的问题,在相互暴露问题、修正问题的过程中共同进步。

4.主题突出,聚焦语音。以《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为语音训练材料,每个参训教师都要事先认真模仿规定篇幅的课文录音,然后一一在组内公开朗读,在组员的朗读过程中,其他成员凝神细听、观察口形、做好记录,然后相互评判、公开问题所在并提出改正建议,朗读者再根据同伴反馈意见反复矫正磨炼,力求在短时间内改观语音面貌,提高语言素质。

5.同伴挑战,激励竞争。每个参训教师还要有勇气向同伴提出竞争和挑战。在每天的训练中,小组内开展评比和展示,语音助理教练会给他们一一打分。在培训进程末期,组班教师先开展小组内比赛,确定候选人,再在全班范围内进行隆重的语音与朗读比赛,聘请多名语音学专任教师打分并与全体参训教师共同点评。

6.反思记录,访谈追踪。每个参训教师都及时写下培训日志,反思自己的问题和所得,在“实践—发现—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上升的学习模式下实现效益最大化。组班教师每个星期召开一次讨论会议,各小组汇报每周的发现和进步,起到组间经验共享的目的。对参训教师不定期进行个别访谈,在收集数据的同时还能及时得到他们的真实反馈,调整研究进程。

(四)研究发现

1.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经历。从访谈收集到的信息看,参训教师都非常喜欢和难忘此次特殊的培训经历,从最初的冷漠、茫然到最后的鼓舞、投入,都印记着他们的心路历程。

首先,经过这次培训,教师形成了专业共同体意识,正如一位教师所谈的:

“我以前从来不知道什么叫专业共同体。我们平时也借助教研活动搞互助学习,但形式大于内容,缺乏这种核心理念和框架的指导,效果无法和这次相比。教研活动还远称不上专业共同体。”(来自江山的参训教师)

其次,这次培训体现出同伴反馈的强大效用,正如一位教师所谈的:

“点评一针见血,直指问题之所在;改进意见中肯,眼光独到犀利。其实我是最感激能给我直接的、中肯的意见之人,而我们的团队也本着相互学习借鉴的目的,彼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次活动之后认真总结反思改进,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实践上都提高很快。”(来自常山的参训教师)

“这么多年了我从来不知道自己对辅音/v/和/w/、/tr/和/tf是分不清楚的,是组内老师给我指出了这个严重的问题,原来自己错了30年,学生也被我教错了20年。感谢他们,指出了我自己未曾感觉到的顽疾。”(来自兰溪的参训教师)

最后,教师们体验到了扮演诤友的震撼感,正如一位教师谈及的那样:

“老师们的眼睛就像放大镜,把我的语音语调缺点成倍放大。放大了才好啊,因为放大以后才能看清楚,看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我很享受这样畅所欲言的氛围,有问题直说,真是直抒胸臆啊!”(来自庆元的参训教师)

“它像把利剑直刺我的要害,让我无处遁形,让我心生愧疚,但同时又让我心悦诚服。它像面多棱镜,让我们交互穿透映射,结果有了更多的视角和发现。”(来自开化的参训教师)

我们相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需要教师终身坚持的过程,建立信任和形成集体意识有助于在这个过程中相互支持,持续不断。

2.提高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语言素质问题是农村英语教师教育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农村英语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基于“信任、批判与挑战”的专业发展模式提供了机会,帮助他们改进语言表达技巧和质量并使他们学有所成。这个结果来自他们的相互观察和自我评判。

在涉及此次的培训主题“语音”时,33名参训教师全部表示“进步大、效果好”,其中22人表示“效果非常好、有重大进步”。在借助同伴的互惠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自我的弱点。该学习过程被他们喻为有“拨开云雾看蓝天,一语惊醒梦中人”之效。在最后的朗读检测中,研究者发现许多教师纠正了以前从未注意到的错误发音,连读、失去爆破、节奏、重音等超音位因素问题得到较大改善,能注意到运用语气、语调、声调高低等技巧传递朗读者的情绪情感和故事趣味性,能区分英音和美音发音上的区别,能比较正确、生动地朗读他们所教教材中的篇章,较好地提高了口语交际中听说的理解性和被理解性,更重要的是他们体悟到如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传授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3.建立教师未来专业发展的态度和信念。在涉及“是否会把这种基于‘信任、批判与挑战’模式用于未来专业发展”时,有26名参训教师回答“是的”,被提到最多的理由是“‘信任、批判与挑战’能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相互发现和共同提高”。他们相信该专业发展模式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获得用其他方式难以获得的方法和技巧。在回馈到教学实践以后,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该模式还增强了他们对于未来专业发展之路的信心和渴望,正如教师们所描述的那样:

“我的未来目标是通过不断磨砺自己,成为一名英语教学专长型骨干教师,虽然我目前只参加了骨干教师培训,但我有信心在未来的道路上通过学习能让自己走得更远,为了理想中的教育事业,为了我成为专长型英语骨干教师的目标,我将自强不息,努力向前!”(来自缙云的参训教师)

“走上教育岗位已足足二十年了,也有过美好的理想追求,也实现过部分人生目标,也有了些许经验,但越来越困惑迷茫。这次的学习经历,似乎让我又找回了方向,让我对英语教学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对教学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如何做好一名出色的英语教师有了新的努力目标。希望自己重新燃起的激情永不灭,当我再回首的时候,依然对这次的培训充满感激。”(来自三门的参训教师)

四、研究反思

批判性诤友团队的研究成果在不同的环境实施过程中发现过诸多问题。反思浙江省“百人千乡”农村英语教师英语语音培训项目中基于“信任、批判与挑战”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我们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前期自觉意愿

意愿,即愿望、心愿,就是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向往与期待。自觉的意愿,即自己对未来活动或组织有所认识并去主动构建希望和设想。自觉的意愿,不是受外力规定或胁迫的产物,它源于内心的激发,是推动学习最具激励性的因素,是教师准备为专业发展奋斗的行为指引。然而,参训教师来自全省各地,缺乏对此次专业培训目标的前期认识,缺乏对培训内容和方法的前期准备和预设,与专业共同体所追求的“以自愿为前提”的境界有不少距离。参训教师到了培训高校后,我们才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辅助方法帮助他们激起达成培训目标所需要的意愿和向往,但这意愿很可能是“临时”和“短暂”的,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不够“自觉”。

(二)缺乏当众批判习惯

儒家思想讲求“礼之用,和为贵”,倡导人们要按照礼让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事物和人际关系,人和人之间贵在能相互调适、谦虚礼让、和谐相处。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人们非常注意在正规的场合保持谦和恭顺的姿态,不随便争抢话语权,即便要发表公众评论,也非常在意照顾别人的“面子和心理”,尽量避免尖锐的评价。参训教师在各级各类的专业培训活动中,长期以来扮演着“听众”的角色,习惯于聆听专家的点评,而不积极主动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更不习惯“当众批判或挑战”。要让提出建议者和接受建议者双方比较好地适应新模式所倡导的理念和方法,建立起开放融合的氛围和心态,不但要经历较长时间的专业化技术指导和训练,还需要克服一定的传统文化障碍,需要一定的心理适应周期。

(三)缺乏专业助理教练

我们探索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倡导在开放平和的心理环境下,人人参与,彼此相互评判和校验,这就要求参训人数不能过多。理想的参训人数应该在10人左右,但培训成本不允许。此次语音培训项目,重在面对面的发现和矫正。面对33人的语音培训班,一个教练(组班教师)无法对每一个人进行指导。为此,我们通过把参训教师分成若干小组,为每个小组配备语音助理教练的方法来解决人数过多的问题。这些助理教练是该高校英语系最优秀的大三学生,他们系统地学过英语语音课程,口语标准,发音准确,在演讲比赛中多次获奖。但另一个问题产生了,这些助理教练虽然在语音方面有娴熟的技巧及很好的自我表现,但毕竟还是大学生,他们的心智成熟程度不够高,缺乏指导成人学习的经验和气势;他们有知识,但缺少指导他人获得技能的方法和示范引领的技巧。理想的助理教练也应该具有良好的资质并在专业部门接受过专业培训。

上述问题与批判性诤友团队在其他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有相似也有差异。我们相信,只要不断探究,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无论在目标设定上,还是课程运作的自我监管上,都会更趋于成熟,这些都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在中国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对相应模式的探索。

标签:;  ;  

信任、批评与挑战: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索_农村教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