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引起的思考——不妨让中学生写点儿心理笔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午夜论文,心理论文,笔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李翼同学的《午夜》是篇随笔式的文字,可以说是一篇写得不错的心理笔记。
先看看这篇习作,——白天看了一部恐怖片后,夜晚便噩梦连连,语文书上出现过的一些可怕可怜的情境与形象联翩而至,无边的黑暗滚滚而来。噩梦醒来,理智仍无法抑制恐惧,而原本一些坚定的想法却发生了动摇。——这样的内容大概至少可算是无害的吧,它只是真实地记录了一场恶梦而已。
今天的中学生写出这样的文字是很自然的。他们的思想少受束缚,崇尚真实自然。他们不仅关注外部的世界,也喜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来一番自我观照、自我描述。他们喜欢在习作中表现自我、探索自我,字里行间又不乏幽默和情趣。
可是,我们的教育却历来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忽视学生独立的精神生活和对自我的认识。在那种重说教轻体验、重共性轻个性、重理性轻情感的教育环境中,写作势必受到多重束缚而难以成为学生的真正需要。现代教育则要求我们把学生当做独立个体予以尊重,并关注其精神生活与心理健康。让学生写点心理笔记,让他们真实地记录下心理变化的自我发现,将自己种种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诉诸笔墨,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为写作开辟了一方新的取材天地。青年学生既应有雄视天下的开阔视野,也应有深察内心微妙变化的敏锐目光。记得“中学生活的回顾”“尝试”这类的高考作文题,凡是写得内涵深刻而有个性的,可以说无不得益于平时对自己内心丰富体验的关注和对心理变化的细微省察。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相对单调,而心理体验却日见丰富,让学生写作心理笔记,就是让写作伴随他们的心灵成长,让写作见证他们走向成熟的步履。比如《午夜》一文把令自己深感恐怖的噩梦写下来,即使暂时还难以用理性去审视和诠释,至少也算是一种宣泄与疏导,其生命体验又得到一次深化。
有些同学对《午夜》一文提出“文章中心是什么,社会意义何在”的质疑。其实学生写作不同于作家创作,不可不适当地要求其承载思想性与教育意义。记得笔者在“文革”前读高中时曾在作文中写了一句“我是多么的孤独”,居然惹下大祸,不仅被斥为“小资产阶级情调”,还要我“投入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现在看来,孤独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而在当时却成了政治问题。现在的情况当然好多了,但还总是要求学生写“有意义”的东西,表达“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其实,青春心理固然有其感奋、激昂、慷慨、欢乐的一面,但也难免伴随苦闷、孤独、忧郁、伤感、悲哀的一面,你不能说前者就是积极向上,后者就是消极沉沦,它们是不可机械地予以割裂的,就像幸福与痛苦往往相伴相生,相辅相成。只要是真实的生命体验,就会闪烁着动人的人性光辉。有位“从来都是把泪水往肚里咽”的女孩,有一次深受委屈而忍不住泪流满面。当泪水流完之后,她感到轻松多了,在“心理笔记”中她写道:“尝试着流泪,可以宣泄郁闷、解脱痛苦,就像雨过天睛,有一种清爽明净。”也许,在有的人看来,“尝试哭泣”没什么社会意义,大概也不属于“健康向上”的感情,但是我却给她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在率真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在清纯中呈现着心地的善良。”
另外,还要承认写作有时是一种自我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私事,因此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也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心理秘密。如果对学生的作文总是要求其保持高昂的青春激情和纯净光明的色调,就会使其关闭心灵的大门,甚至以套话假话敷衍成篇。如果允许写作也带有点私密性,那么学生就会大量地吐露其内心深处的种种隐秘。心理笔记就是属于这种具有较大私密性的文体,我告诉学生,如果你有一种想写下来却又不愿示人的东西,就请注明“保密”二字。两三年下来,几乎每位同学都在“心理笔记”这个生活札记的专栏中坦诚地向我诉说过他们内心的困惑、烦恼、焦虑和创伤。读着这些至情之文,我往往会有一种感动,我触摸到了人性人情中最真挚的一面。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虽是生活中最鲜活的一道风景,但“花儿”们似乎却并无多少幸福感,——尚是弱势群体的莘莘学子在今天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并不小于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成年人。而且,由于心理尚未成熟,在我们看来很容易处理的一些小事也会令他们深陷难堪与无奈之中。所以,在批阅他们心理笔记的时候,我便成了“享受秘密”最多的人,在走进当代学生心灵世界的同时,我也时常动情地写下或解惑或释疑或劝慰或交流的文字,这似乎是作文教学以外的事,但又确是一名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写作教学的现状堪忧,要么是放任自流,要么是针对高考题型搞点应试训练。这个本来与学生成长最有密切关系、最能沟通师生情感的教学工作,因为难收立竿见影之效,难于取得“分数”效应而被冷落了。读了李翼同学的《午夜》,感到这是一名喜好语文、知识面广、思维灵活的学生,还感到她实际上把许多问题摆在了我们语文老师面前,于是写了上面的这些意见供同行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