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小学管理是对农村小学培养目标、教师、学生、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行政与后勤、教育思想等进行有效地组织与实施,以达到预期管理目标的活动。由此可见,小学学校管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加强小学学校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加快人才培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从而促进基础教育的全面进步和学校整体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校管理;改善措施
小学教育更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因而要想提高学校教学水平、质量以及提升学校知名度,必须加强小学学校管理。本人作为一名从教小学教育工作者,深知农村小学学校管理的重要性。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只有加强和完善小学学校管理,才能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整体发展。农村小学生管理工作错综复杂。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都对小学生的管理工作都产生了积极地影响。要想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必须多渠道、多方位加强小学生管理工作。
1.提高农村小学教师作为管理者的素养
1.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师德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塑造高尚师德,提高师德修养是学校管理者管理教师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加强学校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其次,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把法律法规与学校制度相结合,约束教师的师德行为。
1.2约束媒体报道不实的行为,重塑教师正面的社会形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上经常报到了极少数教师队伍中的败类的有违师德的行为,的确令人震惊,严重的损伤了教师在社会上的形象。但是不能对教师的师德“一棍子打死”,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小学教师是很辛苦的工作,媒体应该对弘扬高尚师德的事迹多报道,塑造教师正面的社会形象,才能传播社会正能量,而不能为了公众猎奇心理,以夸大报道教师负面新闻为嘘头,这样最终使整个社会丧失道德标杆。
2.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1加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全方位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小学应该常抓不懈小学生道德教育以及文明行为养成教育。首先,发挥校园网、楼道橱窗、班级板报、校园广播等场所的宣传作用,教育小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规范。其次,小学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地养成,逐步内化成学生自主管理的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小学风气。最后,还应制定切合实际的小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应充分考虑小学生心理特征,不能假、大、空,不能粗暴野蛮,充分发挥育人功效。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一方面让教师在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寻找合适的契机渗透人文情怀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另一方面,学校创造条件编写校本德育教材,设立科目,并实施和建立小学生道德评价手册,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2.2改善教师管理学生的方式方法
教师作为管理者对小学生的不当行为采取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仅靠简单的呵斥和惩罚。这种方法对部分孩子可以暂时解决问题,但对有部分孩子反而产生逆反情绪。所以教师的教育态度应该和蔼可亲,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教育方法应该幽默温和。奖励和惩罚不能粗暴单一,应该因人而异,才能更加有效。
2.3提高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水平
小学班主任是一班之魂。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所以班主任的行为和品德对小学生一生都有深远影响。因此,加强班主任的道德修养和管理水平至关重要。班主任要本着“有良心、有爱心、有耐心”的态度管理班级。班主任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建立班级规范制度来约束孩子不当行为;密切联系授课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统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构建农村小学生管理多元化体系
3.1让每位老师参与学生管理
通过观察,在小学,很多授课老师自己所带的班级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问题,都会找到班主任来处理。如果看到不是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很少过问。作为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不当行为都应及时给予制止和教育,这是教师师德内在的一种要求。学校激励应该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管理,从而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学生管理的热情。
3.2让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管理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重要。很多家长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对其教育引导花费很多精力。一旦进入小学,家长往往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而忽略家庭教育。所以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出现“5+2=0”或“5+2<0”的情况,导致孩子不能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所以学校应该组织一些活动让尽可能多的家长参与到学生管理中,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班队会让家长切身体会学生管理的难度,从而支持和配合学校管理工作。
3.3各种社会力量辅助学校管理
小学生的管理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因而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来加强学生管理。如:聘请学校辖区的交警来讲解交通出行的注意事项,邀请辖区派出所的人员来介绍小学生如何做好自我保护。通过这些专业的介绍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正确的规范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
4.推进农村小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4.1建立合理的小学生规章制度
小学生自觉性低,规范性弱,对其进行养成教育,离不开一些规章制度的约束。然而很多学校的规章制度都是对国家方针政策的照搬照抄,太宏观,太笼统,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所以每个学校应该制定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具体、量化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一日行为规范中应包括进校规则,课堂常规,离校规则,课间规则,每一个规则里面应该细致具体,不能笼统,喊口号,否则只是一句空话,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4.2让学生参与学生管理
小学生管理最高目标应是内化成小学生自主管理。即小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因此,作为学生管理者,一方面加强学生管理的力度,另一方面应积极创造条件让一部分小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活动中去,成为老师的小助手,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如:建立学生大队部,学生自己在校门口执勤规范学生进校规则,委派部分学生给每个班级打早操分、眼保健操分、学生分发班级杂志,每周推荐1~2位学生国旗下演讲,让学生到马路上寻找错别字和不规范字等等活动。
此外,寻求社会对农村小学教师支持。目前,社会对小学教师的期望值非常高。这种状况给广大小学老师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
政府加强宣传,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小学教师的职业现状进行客观正面的引导,从而使民众对小学教师逐步形成合理的期望值。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大众应当清楚小学教师也是普通人,能力都是有限的,让他们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下教书育人。
小学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的,高尚的,社会对小学教师的道德期望太高。人们认为教师就应该谈奉献,不应该谈物质利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教师职业应该与其他社会职业的劳动一样,有其存在的必然劳动价值,有追求经济收入的权利与需求。各级政府机关和各地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小学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为提高小学老师的经济待遇而努力,力争教师工资与当地公务员工资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让学老师安心于工作,专心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石长林.我国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科
学研究,2014(6).
论文作者:武文波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小学生论文; 学生论文; 学校论文; 小学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教师论文; 师德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