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势论文,经济运行论文,当前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年初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减慢,石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我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增长有所放缓,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冰雪灾害和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也给经济运行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如何客观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制定合适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地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
四川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造成的破坏可从四个方面评估:一是人员伤亡惨重,地震遇难人数超过8万人,受伤人数超过36万人,相当一部分人失去生存能力,需要国家和社会长期求助,人力资本损失严重。二是资本存量受到严重破坏。房屋大面积倒塌,据不完全统计倒塌房屋652万间,损坏房屋2300万间;公路、电力、通信、供水、供气、农业设施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部分办公和生产设备受到损坏。三是资源环境受到破坏。滑坡、崩坍和泥石流等损坏了耕地、水库、矿山等自然资源,局部地区水资源等受到一定的污染。四是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当地企业大面积停产,部分农田被毁,牲畜家禽损失4400多万头。
总的来看,地震对存量资本影响较大,根据国家信息中心从各方面得到的信息粗略估计,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在4000亿~5000亿元。存量资本的损失,减少了生产能力,影响生产水平。同时,也会通过财富效应影响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投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当期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但总体上这种影响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不会改变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
从对当年的生产来看,地震的影响不大。从工业生产看,虽然震区工业生产短期内几乎停滞,但由于震情最严重的11个县(市)合计的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0.17%,且重灾区没有大型矿产资源,对整个工业产出影响较小,目前震区生产已在陆续恢复。从农业生产看,位于山区的11个重灾县(市)合计粮食、油料与肉类产量分别占全国0.21%、0.34%和0.53%,占比都不大,不会对全国农产品生产产生较大影响。从服务业看,地震对当地的影响主要是旅游业,旅游业占四川地区GDP的11%左右,占全国旅游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从全国看,四川省的旅游业仅占全国GDP的0.4%,总量影响较小。粗略估计,地震影响全国GDP减速0.1个百分点,约250亿元人民币。
总需求扩张势头减弱,经济运行下行趋势有所强化
从当前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看,受国内外经济运行中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我国总需求的强劲扩张势头开始减弱,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由过去五年加速增长转为周期性回落,预计2008年我国经济增速将从2007年的11.9%回落到10.5%左右,下降1.4个百分点。同时,物价上涨压力加大。总体而言,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然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较大,以及由物价上涨引起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引致经济增长回落。
一是出口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贸易顺差有所减少。
受出口政策调整,国内制造业成本上升、外需放缓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增速继续放缓,进口增速进一步加快,外贸顺差有所减少,今年前5个月累计贸易顺差780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减少78亿美元,同比下降8.6%。据此,有观点认为世界经济趋缓导致外部需求下降给我国经济带来硬着陆的风险,主张不宜继续采取减顺差的政策。笔者认为,我国贸易顺差的减少主要是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滞后影响和人民币汇率变动所致,外部需求下降对出口有一定负面作用,但该影响不宜过分夸大,减顺差还应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之一。首先,世界经济仍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美欧经济出现大幅衰退的可能性变小。日前美国政府已将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从0.6%上调至0.9%,金融市场的融资功能也有所恢复。由于德国经济较快增长,欧元区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达2.2%,比上年第四季度有所回升。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次,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决定我国出口增长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我国出口商品以消费品为主,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出口的商品是中低档次商品,主要满足中低收入阶层的需求,受发达国家经济放慢和收入减缓的影响很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的出口商品是高中档次商品,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会加大对我国商品的需求。从前5个月的出口数据看,我国对欧盟、日本、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对美国出口的减慢主要是受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较快所致。第三,尽管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但劳动生产率上升也很快,出口竞争力和价格竞争优势仍然较强。初步估计,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19%,由于进口价格上涨,进口增长22%,贸易顺差规模大约为2500亿美元,比2007年的2622亿美元略低一点。
二是灾后重建会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但投资增速会有所回落。
今年冰雪灾害和地震灾后重建会推动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截至5月31日,中央财政安排250亿元抗震救灾和700亿元灾后重建资金,各商业银行向地震灾区的授信额度为830亿元,社会捐助450多亿元,合计约2230亿元,占2007年我国全社会投资规模的1.6%,后续还会有更大规模的各类资金到位。根据笔者估计,震后重建会拉动我国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此外,企业通过自筹、委托贷款、人民币理财等方式融资,投资资金相对充裕。地方政府换届基本完成,在当前政绩考核机制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仍然较强。但从紧的货币政策降低了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和企业预期盈利能力不断降低影响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由于到位资金增长减慢和房屋销售面积不断下降,占主导地位的房地产投资会趋于下降。预计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5%,扣除投资价格因素影响,实际投资增速由2007年的20%回落到16%左右。
三是消费需求稳中趋降。
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的因素仍然存在并可能继续发挥作用。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有利于消费增长,2000~2007年,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1.9%和9.1%,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居民的消费倾向趋于稳定。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消费仍然会保持较强的促进作用。此外,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行,也将对消费产生“奥运景气”推动作用。当然,物价上涨侵蚀了居民的购买力,第一季度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仅增长3.6%,国内股市低迷带来的负财富效应会影响消费特别是汽车、餐饮等消费增长,赈灾支出的转移性特征也会减缓政府消费支出和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预计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2%左右,低于2007年的12.5%的实际增长率。
物价上涨压力较大,防通胀任务艰巨
今年前5个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8.1%,是1996年以来的新高;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7.3%和10.4%,比2007年同期提高4.3个和6.3个百分点,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出现加大的趋势。从未来看,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且主要表现在输入性和成本推动性,全年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一是国际石油和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我国是一个大国开放经济体,近年来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增加了石油、农产品和其他矿产品等初级产品的需求,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有中国需求因素,但美元贬值和全球流动性过剩是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主导原因。美国利率下降,导致美元大幅度贬值,使以美元标价的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美国发展生物燃料的能源战略导致粮食成为石油的替代品,粮食和石油价格出现了相互推升的局面。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元汇率走势和投机资本的流向。从目前的情况看,引发美元贬值的因素减少,主要表现在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和财政赤字有所缓解;美国经济明显好于预期,经济深度衰退的可能性明显减小,而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美国降息之旅基本结束。美元汇率稳定,美元贬值引发的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因素基本消失。美国经济好于预期,也会使部分投机资本从商品期货市场回流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减少投机炒作,减缓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但美国经济仍不乐观,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在稳定利率的同时,有可能继续采取数量型工具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全球流动性依然充足,投机资本会继续借助世界粮食供不应求、石油紧张、生物能源转换等问题炒作初级产品价格。
二是国内农产品价格会继续维持高位。农产品生产成本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推动而上升,会推动农产品价格走高。冰雪灾害和地震灾害也减少了农产品供给,推升价格上涨。南方出现冰雪灾害,曾加剧物价的短期波动,影响2月份物价水平比1月份上升了1个百分点,冰雪灾害还会推动未来3~9个月食品价格上涨。汶川大地震对灾区工业、农业产生的破坏,受灾群众对食品的需求,无疑也会对当前食品上涨产生新的压力。
三是资源环境价格改革迫在眉睫。我国成品油原油价格倒挂,煤电价格没有理顺,应由社会负担的环境污染成本远未调整到位,环境税和资源税缺失,资源环境价格体系改革可能增大短期通胀压力,但如果改革推迟,扭曲逐步累积,损失可能更大。
四是劳动力成本将进一步上升。年轻劳动力和技术工人供应趋紧,工资上涨幅度较大。此外,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基本建立,部分地区实施农民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制度,《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等,也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防止出现明显通货膨胀
由于我国收入差距扩大,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低收入群体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明显减弱。为维护经济社会稳定,防止结构性物价上涨演变成全面的通货膨胀,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必须从增加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降低进口产品价格、稳定物价预期等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同时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起落。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作用,缓解价格上涨压力
稳健的财政政策就是要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结构调整、发展生产、增加供给、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遏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发展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二是通过关税手段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适当增加国内紧缺重要消费品的进口。三是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特别要增加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实行从紧货币政策,适时适度灵活调整信贷政策
一是要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虽然这轮价格上涨不是需求拉动型的,而主要是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的通货膨胀,而货币政策主要是调控短期需求,对抑制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有很大的作用,对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通货膨胀的直接抑制作用非常小,但从紧货币政策将通过遏制货币过快增长,提高资金使用成本,抑制投资需求,防止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转变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稳定全社会通货膨胀预期。二是在严格控制货币投放的基础上,适时适度灵活调整信贷政策。在信贷规模严格按季度、按地区控制下,信贷大多投向了大企业、大城市,效益好就业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得到贷款,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部分企业资金链条绷紧,为防止投资出现大的起落,应灵活调整信贷政策。三是加强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引导。许多国家通过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或提出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作为名义锚来稳定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虽然我国还不会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但可以通过确定通货膨胀目标区间或预告通货膨胀水平,适时引导预期。同时,一旦通货膨胀偏离物价目标值过大,应及时说明偏离原因和可能采取的措施,增加宏观调控政策的透明度和预见性。
充分利用汇率工具,减轻输入型通胀压力
人民币升值步伐适度加快,会抑制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人民币汇率变动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个渠道影响进口商品对国内价格的影响。人民币升值,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商品价格会直接降低。人民币升值后,国内生产的产品相对昂贵,进口产品相对便宜,导致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从而国内总需求减少、总供给增加,物价上涨压力减小。当前我国股市下跌、房地产市场低迷,人民币升值幅度短期内加大一点不会带来热钱的大量流入,是加快人民币升值的较好时机。当然,由于国际经济环境不断恶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元贬值,中美利率差扩大,人民币缓慢升值和长期升值,会导致热钱不断流入,加大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同时也会影响我国出口增长,因此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不宜过大。
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同时加强物价管理
对成品油和电力等产品补贴不利于发挥价格机制在调节供给和需求方面的作用,导致国内煤、电、油、气等产品需求过大,供给紧张,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世界石油价格的上涨,进一步推高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利于节约能源资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还会形成财政沉重负担,抑制财政政策发挥结构调整和稳定物价的作用。应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增长方式粗放和资源消耗过大所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同时,也要把握好政府调价的时机和力度,防止出现轮番涨价。加强市场和价格监管,抓好教育收费、医药价格、农资价格及涉农收费的监督检查。依法打击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明显表现为输入型特征,与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美元贬值引发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密切相关,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宏观调控政策及时和完全地根治。因此,应利用国际上各种多边和双边经济合作机制,协调各国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稳定全球汇率水平和价格水平。同时,应及时研究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做好应对国际环境变动的各种准备。
标签: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初级农产品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