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品市场不应从属于资本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应论文,资本市场论文,衍生品论文,从属于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一次次相关金融事件的报道,衍生品现已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词汇之一,衍生品市场的动向日益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
然而,由于现代衍生品市场的历史比较短,在中国尚处起步阶段,有些概念相对生疏难懂,再经一些人的想象发挥,或媒体的笔下生辉,变得更闪烁其词,不仅不明就里的市井百姓如雾里看花,难辨真假,就连业内人士也常常搔首踟蹰,难以坦然解答。
例如,国内目前对衍生品市场或期货市场的划分、归属多年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有时似乎自成一体,有时又与资本市场一起,被统称为多层次资本市场。
这种局面,不仅导致理论上的迷惑,而且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并最终会影响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全面有效发挥。
因此,本文力图从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功能出发,探讨与澄清衍生品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归属与合理定位。
金融市场:起源与发展
在分析其他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金融市场?
从经济学角度看来,金融市场是一个为买方和卖方提供货币或信用产品交易的有效市场,虽然各次金融危机已经证明金融市场自身并不能保证总是有效的。
金融市场包括多个子市场,以及为所有这些市场运转提供服务的机构和相关监管部门。交易的参与者包括银行、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其他金融机构,以及个人与政府。
金融市场的定义与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扩展到更广阔的空间。
古罗马货币的发明,使人们开始了金融交易的雏形。而在西元前,人与人之间的私人债务契约开始出现。古巴比伦和亚述帝国时代,类似于银行的公司开始存在。
而作为近代金融市场的开端,最早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发端于17世纪的欧洲。1602年,荷兰人发明了股票,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股票交易所。1848年,现代意义上的期货市场在美国芝加哥诞生。
二次大战之后,布雷顿森林协议决定美元和黄金挂钩,促进了国际资本的流动,逐步形成国际性证券市场,并带动了外汇市场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汇率风险突显,使得基于利率和汇率的金融衍生品迅速发展;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贷扩张,信用风险普遍扩大,促进了信贷市场以及信贷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而进入90年代后,由于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金融创新的突破,进一步推动了金融产品的全球性交易以及结构性产品与复杂衍生品的发展。
毫无疑问,每一次的金融市场创新或多或少都会引起金融秩序的骚动,招致政策的限制和变革,留下被历史认可的部分,成为金融历史长河中具生命力的一部分。金融市场,也从最初满足对资金融措的基本需求被横拉纵扯,扩展到经济与社会的每一领域,每一角落,每一时间。
资本市场:金融业的核心
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业的核心,是金融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资本市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发行股票与长期债券(广义上还可包括VC、PE、产权交易)等融资方式,为企业直接向社会募集资金,解决对发展资金的需求,其交易的产品一般是股权、债券、产权等有价凭证(包括证券、产权证明等)。这种方式相对传统的利用银行贷款获取资金的间接融资方式,操作更加灵活,有时成本更小,所以备受青睐,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
无论是创业团队,新公司上市,还是大企业并购、扩张,都有可能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对业务发展与扩张至关重要的资本,以渡过资金瓶颈,顺利成长、壮大。
华尔街是资本市场的集中代表,它把人性对财富永无休止的欲望变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成就了洛克菲勒、摩根、卡耐基、比尔·盖茨等一大批影响世界的企业家,铸造了通用电器、微软、谷歌等许多世界著名企业,让美国成为工业、电气与信息时代的领跑者。通过华尔街,美国人享受着经济的殷实,生活的富足,精神的浮华。
由于资本市场最大限度地调动与优化资本资源,活跃民间投资理财活动,不断为社会创造、积累新的财富,因此,能够大大促进实体经济的壮大,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助推剂。
从金融发展历史可以看到,无论是金融产品的创新,还是金融制度的创新,它们都高度依赖于资本市场。可以说,资本市场是现代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的核心基础。
然而,如果资本市场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择手段滥用金融创新,加上流动性泛滥与无节制的信贷扩张,事情往往会走向反面,本次金融危机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衍生品市场:现代金融市场的创新前沿
衍生品市场作为金融市场中一个相对独立而特殊的组成部分,通常包括从基础资产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其价值取决于基础资产的性质与其未来价格或信用的不确定性。
衍生品的主要功能包括风险对冲、价格发现与提高市场效率等,在诸多功能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分散、转移与对冲基础产品所带有的风险。
衍生品从基础产品衍生发展而来,这些基础产品涉及的类型非常广泛,不仅包括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也包括其他非资本市场的农产品、金属、能源、外汇、房地产、环保、天气、事件等等。理论上,任何现货都可有相对应的衍生品交易,反过来为现货交易的参与者提供风险管理服务。
在衍生品领域,芝加哥一直执全球场内交易市场的牛耳,从商品到金融、另类期货,从期货到期权,从电子盘交易到保证金标准SPAN、STANS,100多年创意连绵不断,熠熠生辉。作为世界衍生品行业的鼻祖,芝加哥的场内市场具有天生的规范传统与典型的美国实业精神,是在一种高度监管下按照市场游戏规则发展的成熟模式,其成就至今无其他城市能望其项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以华尔街为代表的以追求资本投资利润最大化为动力的金融创新把衍生品交易的弱点(尤其是失去监管的场外交易)暴露得淋漓尽致,而相比之下,芝加哥所代表的以风险管理为出发点的理性创新与场内交易则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衍生品的长处与功能,其中诠释的内涵是值得我们深思。
金融市场四类经典划分
金融市场的划分从无统一的标准,一些经典的划分包括:
在1953年版俄罗斯数学专题《金融市场随机分析和衍生证券定价》中,把金融市场分为两类:证券市场和金融资源市场,又分别称为本源类和辅助类。其中前者包括:资产、债券和其他证券,以融资为目的;而后者属于辅助类,是作为投资融资功能补充第一类市场的,包括:银行服务、贷款、信用票据、金融衍生工具。
中国金融学泰斗黄达认为,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市场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和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场。
美国经济学家Marc Levinson在《金融市场导读》一书中对金融市场的划分是: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资产证券化市场、国际固定收益市场、股票市场、期货期权市场和其他衍生品市场。
在央行发布的《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中,对金融市场的划分是: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基金市场、理财产品市场。
在上述金融市场的分类中,大都倾向于把衍生品市场看做一个有别于资本市场(或证券市场)的市场成分。
衍生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差异
衍生品市场与资本市场都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例如,都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交易平台与投资渠道,都有利于价格发现,都可以提高市场效率,都有利于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本市场与衍生品市场紧密结合,为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风险管理与套利空间,极大地丰富了投资组合与策略,使金融创新充满了活力。
然而,衍生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差别也是十分明显的,具本质性的,例如:
产品属性不同。从本质上来说,资本市场交易的产品主要属于现货领域(其衍生品可认为是现货产品的延伸产品,虽然作为具有交叉特征的产品可在资本市场里交易,但属性应归衍生品市场),而衍生品市场交易的是从现货产品衍生出来的金融合约。
主要市场功能不同。在诸多市场功能中,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是投资与资金融措,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资金,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而衍生品市场最重要的功能则是风险分散、对冲与管理,为参与经济领域活动的企业、机构以及金融(资本、货币、外汇、黄金等)与非金融(商品、房地产、天气、碳排放等)交易市场的参与者提供规避、驾驭风险的工具;在对基础资产的价格发现方面,衍生品市场比资本市场更加快速、高效、精确。
主体产品对应的资产性质不同。资本市场交易的主体产品是代表企业盈利能力与信誉的股票,其背后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人的治理能力与道德水平起决定性作用;而衍生品市场交易的主体产品是各种基础产品的衍生品,除去股票类产品之外,其背后绝大多数是各种实物、货币、利率或虚拟化的市场指数。这些区别导致了资本市场中公司治理、内幕交易、造假欺诈等以人为中心的因素比较突出,而衍生品市场则主要受各种政治、经济、军事等宏观或区域性突发事件的影响,多数情况下受个人行为的影响不大。中国证券市场与期货市场20年来的历程与现状对此提供了生动有力的脚注。
财富、泡沫与风险的形成与影响不同。资本市场可促进社会财富的形成与积累,市场参与者可以共赢;反之,亦可皆输。这一特征使得资产泡沫的形成与通货膨胀成为可能,尤其是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不当的情况下,热钱纵横,投机猖獗,流动性极端泛滥,从而导致系统风险的积累与扩散。而泡沫破灭时,可能造成波及全社会的金融危机;而衍生品交易本质上是输赢的零和游戏(剔除管理成本),所继承与转移的风险来自现货市场,本身并不创造(除非存在极端的投机行为)也不消灭风险,在风险转移的动态调节中维持市场总风险的平衡(当然,如果运用不当,衍生品市场所转移的源自现货市场的风险也可能在局部短时间内释放,致使部分市场参与者因无法承受压力而崩溃,并可能进一步对机构与金融市场造成影响与冲击,但这些风险的源头并非来自衍生品)。
应该特别指出,资产泡沫的产生与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本质上来自现货市场,根源在于流动性。而作为衍生产品,只能及时如实地反映其标的基础产品价格的变化。把通货膨胀归罪于衍生产品的交易或投机行为,其实把板子打错了。
市场参与者的分布、目的不同。资本市场的本质是融资与投资,面向投资者,不分男女老少,皆可期望通过资本市场获取收益,谋求富裕;衍生品市场以风险管理为主,主要面向需要规避或希望驾驭风险的企业、机构与个人,同时,也需要以逐利为目的的投机者。
市场规模不同。就全球范围而言,在资本市场最主要的成分中,股票年成交额在100万亿美元上下,债券年成交额高于300万亿美元,相比之下,衍生品的场内外年名义交易额(应注意衍生品的名义交易额并不等于实际风险)约在2500万亿美元以上,远远超过证券市场(相比之下,中国的差别并没有这么大,这表明中国衍生品市场尚有可观的发展空间)。
保证金与结算制度不同。资本市场的现货交易,最大损失本质上只是全部投资成本本身;而衍生品交易的收益与风险都具高度杠杆性,四两拨千斤,最大损失可能比投资成本高得多,因此,必须实行逐日盯市。如果在证券交易中利用融资购股,则成为一种借贷行为,保证金是交易金额的其中部分;而衍生品交易中缴付的保证金是当事人履行合约义务的保证,与借贷无关,也并非交易金额的一部分。
衍生品市场不应从属于资本市场
毫无疑问,作为金融市场最重要与最活跃的成分,资本市场与衍生品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一个完整、健康、高效运行的资本市场,必然离不开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衍生品市场。而反之,衍生品市场却可以不依赖资本市场而存在,事实上,直到沪深300指数期货2010年上市之前,中国的期货市场与资本市场都无太多直接关联。
同时,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游走在资本市场与衍生品市场之间,例如,部分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结构性产品。
通过衍生品市场,资本投资者可以分散、规避与管理来自于现货市场的风险,保护财富,可以自由构造出千姿百态的跨市场跨资产类型的投资组合,而且资产的真实价格能够被快速、准确、有效地发现。
但不管二者在金融市场上如何同台共舞(部分混业经营的交易所可同时交易两个市场的产品),交相辉映(如中金所的股指期货与沪深交易所的沪深300指数),或各领风骚,都如上所述,在产品属性、市场功能、交易对象的性质、交易规则、泡沫形成机理、风险控制、监管机制、时空概念、参与群体等方面存在着本质或数量级上的区别。
而这些差异,归根结底,是基础产品市场或现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的差异所决定的。
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衍生品市场的基础资产,虽然几乎横跨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所有现货领域,但同时也包括其他非金融领域。许多衍生品及其标的物,与资本市场风马牛不相及。
认识不到位的原因及与境外比较
国内目前对衍生品市场的定位有其历史原因。
旧中国曾有过短暂繁荣的证券市场,出现过期货市场的雏形,但最终都很快走向衰败。而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所以,对各类市场的定位研究自然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以后,新时代的期货市场(1990年10月以现货远期交易起步的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1992年10月深圳有色金融交易所正式推出期货合约)与资本市场(1990年12月上海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开业)几乎同时起步。
由于历史、体制方面的原因,中国期货市场发展之初,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以深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发挥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协调功能为目标,对期货市场最重要的风险管理功能认识并不深刻,对其金融属性把握不准,导致对其的定位与监管并不如对证券市场那样明确。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期货业的行业属性模糊,未能被明确为金融服务业,期货经纪公司甚至在税制方面被视为与旅游业、餐饮业等同类。
1992年5月央行证券办公室成立,同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和证监会诞生,负责对证券市场的监管。1993年底,中国开始清理整顿泛滥无序发展的期货市场,并进一步明确期货市场由国务院证券委和证监会负责监管。
而后,国内逐步开始以资本市场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概念来涵盖证券市场与期货市场。与此同时,证监会的名称却多年保持不变。
纵览境外金融市场监管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虽然目前仍有少数国家或地区由证券监管部门监管衍生品市场,但大趋势却是越来越多的地方,尤其是衍生品市场活跃的地方,都是由综合性的金融监管部门,或明确规定由证券与期货监管部门联合或分别负责。例如:
美国:美国证券监管委员会(SEC)对资本市场负责,同时拥有对部分证券衍生品的监管权,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负责除部分证券衍生品以外的衍生品监管。
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负责对整体金融服务行业的监管。
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
俄罗斯:俄罗斯联邦金融市场监督总局(FFMS)。
中国香港: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
中国台湾:证券期货局(SFC),隶属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
新加坡: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
韩国:韩国金融监督委员会(FSC)。
相比之下,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虽然多年来实际上履行对证券与衍生品(期货)两个市场领域的监管职能,而其名称却与美国的SEC类似,只体现了其中的证券部分。不仅如此,与衍生品相关的部门设置与人员配备一直缺乏足够的平衡。
明确衍生品市场与资本市场各自定位的意义
正如“金融”一词本身还没有被普遍接受的统一理论界定一样,金融市场以及各子市场的定义也没有完全统一的定论。而且,随着市场的纵横扩张与演变进化,各子市场或新旧市场之间往往存在一些交叉重合的领域,因此,我们不应简单地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但这不应该影响人们透过错综复杂的表面关系,穷究事物的本质,努力寻找出能准确地反映各市场内在规律、相互关系与发展趋势并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判断与结论。
在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的初期,由于证券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市场规模与影响都较小,人们对衍生品市场与证券市场之间的主要市场功能与区别认识不足,为方便起见,把衍生品市场与证券市场统称为资本市场,这种做法可以理解,由此而产生的误解与影响也不大。
然而,弹指一挥间,中国以期货为代表的衍生品市场和以证券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已经走过了21年的路程。如今,两个市场的规模均不可同日而语,在世界金融市场中的影响愈发重要。这期间的风风雨雨,尤其是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使人们对金融创新是非枉直的领悟更加深刻,对衍生品市场功过得失的理解更加透彻,对资本市场与衍生品市场各自市场定位的认识有新的飞跃,因此,应该是还本正源的时候了。
无可置疑,衍生品来自基础产品,衍生于基础产品,衍生品市场与现货市场存在依附关系,并为现货市场服务。所有的衍生产品,无论如何复杂,捉摸不定,最终仍只能回归到现货产品(或以现货价格为参考的现金)。所以,脱离了现货市场,衍生品市场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所有这些,都无法改变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
把衍生品市场(或期货市场)与资本市场混为一体,把衍生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从并列、相关改变为从属、包容,不仅在理论上难以对衍生品与基础产品以及资本市场与非资本市场的异同做出合理的有说服力的解释,而且在实践可能导致以下后果:
不利于合理准确的市场定位。
不利于市场结构性和功能性缺陷的改革与完善。
不利于监管部门提升监管效率,实现准确的差异化监管。
不利于资本市场与衍生品市场的相互促进。
中国衍生品市场(或期货市场)的归属与基本定位应该是:作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金融领域的资本、货币、外汇、黄金以及非金融领域的商品、房地产、环保等基础产品市场相辅相成,实现对经济建设与现货市场的风险转移与管理,以及资源配置优化,有效的价格发现,满足投资需求,为经济转型与持续发展服务,促进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全面、平衡、有序、高效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应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出发,建设与国家经济实力相适应并能满足经济发展、风险管理与投资需求的大国衍生品市场(或期货市场),在风险可知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拓展以衍生品为契机的金融创新之路,为有效化解各市场(包括资本市场)与系统风险,夺取与掌握全球大宗商品与战略物资的定价权,大幅提升国家与企业的金融竞争与风险驾驭能力,早日成为世界金融大国强国作出贡献。
标签:金融论文; 期货市场论文; 金融衍生品论文; 资本市场论文; 交易风险论文; 市场功能论文; 证券论文; 期货论文; 金融工具论文; 股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