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核心目标的确立与有效达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核心论文,目标论文,高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过程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受着教学目标的支配和约束。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渐认识到,教师只有在制定每一堂课的核心目标时都能深思熟虑,仔细推敲,在每一堂课的学习过程中都紧扣目标指导学生学习,使核心目标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才能实现有效突破,引导、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自主思考,进行“再创造”,努力以课堂教学有效模式的变化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变化,真正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化学课堂教学核心目标的确立首先从这节课的内容入手,精心思考是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手段、途径、方法去解决?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确立好课堂核心目标。
一、反思教学中的问题,确定课堂教学实践中核心目标的切入点
反思新课程教学实践,常常过高估计对所教课程的理解,喜欢把更多的精力消耗在教材教法和花样百般的教学形式上。教学中我们面对新教材,往往很少考虑“教什么”,更愿意在“怎么教”上大做文章。特别是公开课,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课堂上只要选用好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教学中就一定能精彩迭出,魅力无穷。殊不知,一旦“教什么”偏离了课堂核心目标,再丰富的过程准备,再精致的教学技术,也只能是南辕北辙,中看不中用。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它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由于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在教材的不同阶段对此概念的要求不同,很多学生在该问题上的学习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障碍。这些障碍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其中教师不能准确理解教材螺旋式上升的编写意图,而随意改变要求(课堂核心目标),也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教学中所谓的“一步到位”就是这种错误(不正确的课堂核心目标)的体现。
二、把握好教学的度,确立适合学生发展的核心目标及达成方法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选取教材(苏教版)“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为例,分析几个不同阶段中的课堂教学核心目标(“度”的把握)确立和学生“思维障碍”的有效突破方法。
1.《化学1》专题1第一单元
(1)该阶段课堂教学核心目标(“度”的把握):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2)核心目标的定位:能否熟练辨认化合价。
(3)学生思维障碍及教学策略:如果教师忽视初中没有“化合价”的理解,学生对“化合价”只有个案记忆的应用现实,则造成的后果是无法挽回的。所以应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前设计基础性问题(即题组)测试学生的化合价掌握情况。
[基础性题组]判断下列划线元素的化合价
同时在练习中复习初三相关知识点(注重已有知识衔接),基于“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的基础,总结化合价判断的基本规律:①熟记不变价态元素;②熟记常见“根”的价态;③先标不变价态元素,再推断有变价元素。
(4)核心目标确立的常见错误:对于高一新生情况主观上认为这一部分没问题,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而将后阶段的核心目标“一步到位”。这样做的结果,使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教学,由于课堂核心目标确立错误,事实上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不应该有的分化点。
2.《化学1》专题2第一单元
(1)该阶段教学目标:能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能根据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物质的氧化性强弱,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能举例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2)核心目标的定位: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结构中电子转移过程与化合价的对应关系,从而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准确快速的判断。
(3)学生思维障碍及教学策略:该阶段的重点内容分不同课时完成,但是核心目标是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准确判断,而完成该核心目标需直接突破的是学生会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理解原子结构中电子转移过程与化合价变化的对应关系。所以建议教师在该课教学中尤其要注意用好课本P45的示意图,并多举例练习。
特别是完成该目标时,常采用学生记口诀的办法(关注初三已有相关知识储备),并同时强调电子得失与化合价升降关系。认识深刻,理解准确,才有利于后续知识应用的学习,如学习标双线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书写等。
3.《有机化学基础》专题4第二单元、第三单元
(1)该阶段教学目标:以醇的氧化、醛的氧化或还原为例,了解有机反应中氧化还原的特点。
(2)该阶段的核心目标:学会多角度理解氧化还原的特点,统一两种判断方法。
(3)学生思维障碍及策略:通常教师在教授醇、醛的氧化还原时都仅从“得氧、失氢(氧化)或得氢、失氧(还原)一种角度去讲。
诚然,这种方式方便又简单,但是我们必须明白采用这种方式是基于有机物中碳的化合价较难判断与运算的基础上的,所以有机知识教学中很少去判断化合价,事实也没必要,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白,这种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方式与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是有差距的。学生很容易把这两种方法完全的割裂开来,很难融会贯通。
建议做法见下表。
由上可看出,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他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提出合理的思考模型,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这也是化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在自主思考基础上的“再创造”)。课堂教学核心目标的达成,从学生层面突出了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能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
限于篇幅,其他模块中涉及氧化还原的点略去。
三、实现预设与生成,突显核心目标的有效达成与教师专业成长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人存在对“第一”的事物的“印刻”现象。即人类对任何堪称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兴趣并有着极强的记忆能力。如果学生能在学习新知的第一时间轻松掌握了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目标的确立),那就很容易一步到位(有效达成),印象深刻,否则就会带给学生本不该有的课外负担。也就是说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知时,若产生了错误的观念要消除它,就得花双倍乃至更大的努力。因此在各模块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教学的“度”(确立核心目标),同时清楚地了解学生在各阶段可能存在的核心的“思维障碍”就成为有效达成的关键。
笔者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责任是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了需要掌握的知识与能力,使之一定程度上感到学习的轻松,产生成功感、幸福感。教师只有在制定每一堂课的核心目标时都有一定的投入(能深思熟虑,仔细推敲),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确定核心目标;在摸清核心目标和学生可能存在的思维障碍时,选用适宜的方式能激发学生想学,同时又能学,学习过程中都紧扣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在每一堂课的预设与生成中实现有效达成,才能以课堂教学有效模式的变化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变化,才能真正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只有把握住课堂教学目标而使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成长,实现课堂因我而精彩的教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