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7504/nk2016010203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目的 比较视网膜全光凝与次全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146例252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全光凝组及次全光凝组两组,每组73例。全光凝组采取视网膜全光凝术治疗,次全光凝组采取视网膜次全光凝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视力及视网膜病变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视力改善、视力稳定、视力减退所占比例比较均为明显差异(P>0.05);全光凝组视网膜病变治疗总有效率为78.51%,次全光凝组为77.10%,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视网膜全光凝与次全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相当,均可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治疗手段。
关键词: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全光凝,次全光凝
糖尿病是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与肿瘤的第3大重要疾病,可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重要原因,致盲的病理改变主要是新生血管形成[1-2]。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上,临床主要采取激光光凝术治疗,通过光凝治疗可减少视力严重下降或丧失的风险。光凝形成的热效应可破坏视网膜光感受器,促使胶质细胞取代感光细胞,因胶质细胞的耗氧量显著低于感光细胞,因而可使子视网膜耗氧量下降[3]。目前激光光凝治疗又分为全光凝与次全光凝治疗,为进一步分析这两种术式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对我院2013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146例252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分别给予了视网膜全光凝与次全光凝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为2013年6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146例252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且均经眼科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TC)、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确诊,患者有明确糖尿病史,存在眼底出血、微血管瘤、软硬性渗出、视网膜新生血管等。采取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全光凝组73例121眼,次全光凝组73例131眼。其中全光凝组男38例,女35例,年龄42~68岁,平均(55.7±6.3)岁,糖尿病病程6~18年,平均(11.24±4.75)年;次全光凝组男40例,女33例,年龄43~66岁,平均(56.3±7.9)岁,糖尿病病程6~17年,平均(10.93±4.40)年。排除合并青光眼、白内障、葡萄膜炎等其他眼科疾病;恶性肿瘤;严重心肺肝肾脏器不全;精神疾病等。两组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常规视力、眼压、FFA、裂隙灯、血压、血糖等检查。采取美国科医人产的532激光机进行激光治疗,参数设置为:光斑大小后极部为200m,中周部为300~400m,能量为200~500mW,曝光时间为0.15~0.20s。可见光斑中心出现明显灰白色反应。全光凝组:每次光凝约500点,总分成2~3次完成,总光凝为1200~1500点;次全光凝组:每次光凝约400点,共分成1~2次完成,总光凝为800点。所有患者每次光凝治疗间隔时间为2周,光斑间隔则为1~2个光斑直径。所有患者均完成3~6个月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1)视力:视力改善是指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至少2行;视力稳定是指最佳矫正视力和治疗前相当;视力减退是指最佳矫正视力减退至少2行。(2)视网膜病变疗效:显效:视网膜水肿缓解,出血渗出吸收,原有无灌注区消失或缩小,无新生血管形成,未出现新的无灌注区,微血管瘤消失或减少;有效:原有视网膜病变有所改善,原有无灌注区有所缩小;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采取SPSS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α=0.05。
2.结果
2.1 视力
两组治疗后视力改善、视力稳定、视力减退所占比例比较均为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改变情况比较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再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导致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由糖尿病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明显上升[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即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据统计,病史有10年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可达50%,而病史超过20年的糖尿病患者几乎全部存在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慢性微血管病变发生于眼部的最具危害性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致盲的最主要原因,其产生主要是由于糖代谢紊乱造成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周细胞损害,导致视网膜内屏障出现破坏。此外,糖尿病患者由于血小板黏附与凝集异常可致血液黏稠度升高,毛细血管闭塞,引起视网膜组织缺氧缺血,内环境发生改变,而作为代偿,新生血管生成因子开始释放,引起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进而出现了一系列视网膜增殖性改变[5]。
目前临床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采取激光光凝术、玻璃体切割术及药物治疗,其中激光光凝术是疗效最为确切且安全性最高的一种治疗手段[6]。近年来,随着激光光凝技术的不断的发展,多波长激光机改变了以往只能采取单一波长进行治疗的局限性,也避免了光源成分混杂、光斑太宽、能量集中不够及其他非控制因素等缺点,故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调整激光参数,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采用激光光凝治疗的原理主要包括:通过缩小视网膜缺氧缺血面积,促使促新生血管生成因子减少;降低视网膜以及脉络膜的血流量;通过促使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更新进而排除其代谢物;由于部分视网膜新生血管是由脉络膜所供养,故光凝后可通过减少视网膜血流量,促使毛细血管异常分流系统发生闭塞;视网膜外屏障被破坏后有助于营养物质进入;视网膜中耗氧量较高的光感受器破坏后,被耗流量较低的胶原组织取代,可使残留视网膜组织的血供及氧供得以改善,进而减少渗漏。
目前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应用价值已经得到大量临床实践证实,但不同的激光光凝治疗方法、不同的激光光凝治疗时机可能对激光光凝治疗的效果产生影响[7]。根据光凝斑分布范围及密度的差异,可将激光光凝术分成全光凝、次全光凝及超全光凝术等。全光凝术则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的最常用术式,疗效也较为确切,但有学者认为,该术式因激光点数多,光凝范围广,可对视网膜形成较大损害。而视网膜次全光凝术若能把握好手术时机,采取合理的光凝治疗方法,效果同样显著,且能减轻对视网膜的损伤程度。本研究中,通过对比视网膜全光凝术与次全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发现,这两种激光光凝方法在患者的视力及视网膜病变疗效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上,视网膜全光凝术与次全光凝术疗效差异并不大,但次全光凝术在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医生劳动强度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所得结果与戴琦[8]等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视网膜全光凝与次全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相当,临床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 万丽,刘文斌,唐于荣,等.复方血栓通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CXCL16、VCAM-1表达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36):4025-4027.
[2] 李立定,周华丽,王鹏,等.红参粉末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9):5772-5775.
[3] 董红颜,董丽,白洁.白内障手术前后全视网膜光凝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比较[J].眼科,2013,22(2):90-93.
[4] 马宇,刘意,牛琳琳,等.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五苓散加减辨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光凝期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5):557-558,570.
[5] 刘凌,刘勇,阴正勤.雷珠单抗联合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5,24(3):260-263.
[6] 张胜利.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5,36(12):787-789.
[7] 张晓燕,许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的最佳时机及方法研究[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3(2):88-91.
[8] 戴琦,诸力伟,盛文燕,等.视网膜全光凝与次全光凝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6):869-871.
论文作者:吕旭东,程新潮,余才翰,柴基桥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6年7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2
标签:视网膜论文; 糖尿病论文; 视力论文; 激光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6年7月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