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中“慢”的教学艺术论文_王娟

语文课中“慢”的教学艺术论文_王娟

山东省威海市第七中学 264203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要求语文教师在注重高效的同时,也要慢下来去沉淀,形成“有味的语文——慢语文”的课堂。语文课应如何“慢”下来,如何“慢”中品味,我们不妨如此着手。

一、文本理解要慢,吃透文本再建思路,彰显巧妙意味

无论哪篇课文,都是一定内涵的载体,只有先把这个载体研究透了,教师才好打算从何处下手把精彩的内涵表现出来。作为语文课,对文本的研究自然还是应以分析语言文字本身为重。讲课前把文中的每个词、句、段都掰开来细细咀嚼品尝,看清文字背后到底写了什么,此时再去组建课堂,就容易得多,思路也往往更清晰。甚至有时抓住一个关键词、抛出一个具有连带作用的驱动性问题,就可把整节课拎起来,讲出深度,讲出高度。如在执教《最后一课》时,老师设计了“谁对法语爱得最深沉?”这一问题。看似简单的问法,却独具匠心。既把它作了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又带动学生对文中涉及的诸多人物进行了比较解读,在一问一答中体会了人物情感,深刻感悟出了小说主题。这样看似简单实则思维含量丰富的主问题设计,包含了教师对教材的所有研读、理解与把握,似拙实巧。

再如讲《鹤群翔空》时,老师用三句话解读了作者江口涣的作品风格:1.意境优美,充满真情与美好;2.追求和平,反对残暴与专横;3.尊重生命,珍惜、关爱生命。然后将这三句话在文章学习中去一一对应、落实,贯穿课堂。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课文理解透彻,对这位本不熟悉的作者的写作风格也有了较深刻的印象,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这种有高度的设计,适应了对语文学科素养的要求:用必要的语文知识去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这不仅让人想起语文名师余映潮,他在执教《鹤群翔空》时,也曾运用三句话串起课堂: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落实到最后,学生顿悟,其实此三句话对应的语文能力就是:速读课文,整体概括;寻读课文,版块积累;细读课文,多角度品味。这种高屋建瓴式的巧妙设计,着眼于整体,落实于细节,久而久之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能达到这一境界,首先源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肯慢下来钻进去,在仔细揣摩、吃透文本后,再理出有独到见解的教学思路,彰显出语文课的巧妙意味。

二、问题追问要慢,以生为本,解出独特意味

一篇课文,它呈现的价值在遣词、造句、谋篇、立意等诸多方面。课堂要想有所突破,问题的追问就要慢,要带领学生进入理性的思考,否则学生就难晓其中真意。

即便是同类文章,因为授课教师的心态不同,追问的速度不同,也可上出不一样的精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语文名师杨聪上《云南的歌会》,从课文自然环境的“有意思”开始解读,继而从有网友对“有意思”提出质疑,认为“很没意思”,认为“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等角度再进行解读。在这种认知冲突中,教师不断进行追问,最终引导学生悟出“作者写《云南的歌会》目的不只在于写歌会,而在于写云南是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地方”。利用学生的这一深刻领悟,杨聪老师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沈从文创作中的一种哲学观念——“天人合一”。如果杨聪教师没有不断追问,不肯慢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就不会有学生在这一刻的深入理解。反之,如果教师直接灌输“天人合一”的写作观念,把它强加给学生,学生自然理解不了,就会认为是老师拔高了对课文的教学,恐怕这节课最后就上成了政治课。由此可见,慢下来的追问,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与认知的基础之上,最终成就了学生,成就了课堂,也解出了文本的新意。

三、语言赏析要慢,再创语言,品出语文味

文章的创作有其特定的背景与故事,如何用感性或者理性化的手段把学生带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这需要学生通过慢慢地品读写作语言,回味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在讲授《土地的誓言》时,有位老师曾设置过这样一个环节:把景物写得更细致些。并给出范例:将“金黄的豆粒”扩写成“金黄的豆粒,粒粒饱满,颗颗温润如玉,散发着柔和的黄灿灿的光芒”。虽然个人认为 “黄灿灿”这一写出“耀眼之感”的词和“柔和”放在一起并不协调,但并不妨碍这个环节的精彩:让学生通过扩写,利用想象把这些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写得更细致些,其实是为了增加景物堆叠出的画面感,从而体会出作者如数家珍的骄傲与自豪。这是一个把学生带入作者情感世界的非常好的学法设计。面对同样的景物描写,另一位老师则紧紧抓住长短句的语气变化和省略句的语气特色,以朗读指导来代替讲解,引导学生沉浸其中。殊途同归,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独有偶,语言学专家陆俭明也曾以《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为例,来探讨长短句的变化奥妙:“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一句作者用的是短句,能不能合成一个长句?为什么?修饰语“比她更长的”能不能去掉?“下端开了裂”能不能去掉?为什么?几个追问之后,学生自然进入到对人物形象的想象之中,祥林嫂初次露面的乞丐形象也就如在眼前了。这就是关注到了语句的细节,并将之细致处理才会有的效果。虽然老师们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但都关注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如此,才能把教学的智慧意味落到实处,并最终开花结果。

语文课堂遵循慢教育。教师从课前解读文本到课堂从容追问再到启发学生对字句赏析,整个过程中,一步步品析语言、品读文本、品悟作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落实了语言构建运用、思维发展提升的语文核心素养。如果教师能在“慢”的教学节奏中进而关注到学生的书写、学生的作业、学生的表达——写作,那么,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在“慢”中必能余味无穷。

论文作者:王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9月第28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9

标签:;  ;  ;  ;  ;  ;  ;  ;  

语文课中“慢”的教学艺术论文_王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