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商品进出口价格与贸易条件变动因素分析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变动论文,对策论文,因素论文,进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25(2008)05-0026-03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经济日益融为一体,进出口额及其在GDP中的比重都不断增加。而我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收益是否能随着我国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呢?能够比较好地回答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分析研究。
目前这类文献已不在少数,总体来看,研究者大都认为我国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郭培兴等(2002)指出自1993年到2000年间中国的贸易条件下降了13%,初级产品、普通制成品和总贸易条件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恶化趋势;张建华(2004)则重点分析了产业结构对中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张烨(2004)运用比较优势陷阱论对中国制造业贸易条件恶化作出了探讨。查贵勇(2005)认为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与中国外贸条件变动具有正相关性。曾铮(2005)的研究则表明我国初级产品及制成品出口比重增减均与价格贸易条件成负相关关系。
上述文献使用的大都是年度数据,分析的时间跨度都比较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分析的深入,而且基本上偏重于宏观层面的研究。本文在海关原始统计的分类商品进出口单位值基础上,构建了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研究分析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以及原因,更加清晰地辨别影响贸易条件变动的因素,从而提出合理的政策指导建议。
二、我国进出口价格和贸易条件变动情况分析
(一)进出口价格指数的构建
贸易条件的一般计算方法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为了使分析更具可比性,通常是以某一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贸易条件,然后将其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下降,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相对收益下降。
由于中国缺乏公开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序列,因此,笔者使用进出口单位值方法,根据海关统计的月度主要商品进出口数量和金额构建了进出口价格指数。在数据整理过程中,有数据记录的主要出口商品类共计256种,剔除数据不全的商品,最终进入出口价格指数计算的商品数量为174种商品类,有139种商品类进入了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计算。这些数据的期间是1995年1月到2005年10月间的月度数据。
参考Bu,Yongxiang和Rod Tyers(2001)的方法,笔者对进口价格的构造方法和过程如下。进口价格指数IMPt是贸易商品价格p[j,xt]的加权平均,此处j代表商品类别,t是相应时期。如果获得权重的基期是t=0,则计算:
,因为贸易统计数据只提供了金额v[i,t]和贸易数量x[i,t],因此,上式实际上是计算:,从而得到各期进口价格指数。
从商品金额上来看,笔者构建出口价格指数的商品出口额占月度总出口额的比重最高时达到了61%,进口价格指数包含的进口额最高时占月度总进口额的比重达到了83%,说明这一进出口价格指数还是具有相当程度的代表性。
(二)进出口价格变动
从笔者构建的进出口价格指数上来看,1995年到2005年间,我国进口价格变动可分为4个阶段,在1999年10月之前都表现得相当平稳,从1999年11月开始有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随后从2002年1月份开始到2004年6月是一个快速上升阶段,然后又表现出平稳的趋势。
比较而言,出口价格变动较为平缓。从1995年1月到1997年12月间价格基本上是平稳的,随后,从1998年到2001年出现小幅度的下降,从2002年开始,出口价格水平是逐步上升的,但上升幅度比进口价格上升幅度要小得多。
图1:我国商品进出口价格变动情况
(三)贸易条件变动
根据贸易条件的定义,笔者得到1995年1月至2005年10月间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在这11年间我国贸易条件明显下降。
图2:我国贸易条件变动趋势
从数值上来看,1998年12月之前贸易条件变化还是相对平稳的,只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而从1999年到2000年间出现了一次较大幅度的下降,随后仍然保持了平稳下降的趋势。2004年6月到2005年间的变化又恢复了平稳状态,甚至还出现了改善的趋势。图中的趋势线是对贸易条件作6个月的移动平均处理的,趋势线反映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三、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进出口价格变动
1.出口商品价格涨幅偏小
出口价格在2002年之前基本平稳,期间小有下降,虽然2002年之后一直在上升,但升幅没有进口价格大,这也是贸易条件下降的主要原因。出口价格上升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加入WTO以后,出口面临日益增多的国外反倾销指控,使得我国企业不敢再以低价作为主要的市场销售策略。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中高附加值商品比重上升。在此期间,出口商品价格增加的有100种,占计算类的57.5%。
笔者将174种商品类按照其在计算类商品总出口额中的比重进行排序后发现,在出口比重超过10%的25种商品中,平均涨幅仅为10%。在这25种比重较大的出口商品中,占主要地位的还是原材料、纺织类及资源性强的商品,或者是技术含量低的浅加工商品。比如,仅鞋类出口就占笔者计算类商品出口总额的16%以上。这说明,虽然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我国出口贸易依然是依靠低技术、资源性产品来推动的,这种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进口商品价格涨幅较大
我国商品进口价格水平在1999年之前基本保持平稳,在这之后有较大幅度上升。直观的分析可能会认为这是由于我国进口了许多高新技术产品,其进口总额大,附加值高。但笔者的研究表明,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更加全面的解释应该是我国进口构成中比重较大的商品,不论是原材料还是高新技术产品,其价格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笔者将进口商品按照其在所计算的139种进口商品总额中的平均比例进行排序发现,在22种平均进口比重超过10%的商品类中,有18种的平均价格是上升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超过了27%。而这22种进口商品类占到了笔者计算类进口额的61%以上,即使是按照它们在全部商品进口额中所占的比重平均值来看,也超过了42%。在进口比重最高的前22种商品中,既有附加值较高的新技术产品如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等商品,也有原材料、资源性商品,比如初级形状的塑料,原油,钢材,钢铁板材等等。从总体上来看,在计算类商品中,进口价格增加的有101种,占计算类的72.7%。进口商品单位值增幅较大的包括化工类产品,机械电子类产品等等,而价格增幅较大的也往往是我国进口逐渐增加的商品。
(二)经济增长的原因
众所周知,在1995年到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8%以上。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大量现代化的、技术含量高的商品进口,同时也加大了对原材料进口的需求,而这类商品的价格也往往是逐渐增加的。此外,由于各国都努力发展各自的经济,形成对资源的全球性争夺局面,供需的全球性不平衡也提高了我国资源类商品的进口价格。
(三)国际贸易壁垒发展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以后,由于面对越来越多的国外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措施,出口商不能再单纯使用以前的低价倾销的市场开拓战略。因此,商品出口价格在2001年之后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由于我国出口商品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这种低价取胜的市场战略,如果大幅度提价可能完全丧失国外市场,因而出口价格的上升幅度不是很明显。
四、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扩大进口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一种重商主义观点,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但在当今各国都积极获取国外资源发展本国经济的环境中,这种贸易策略一方面增加了贸易摩擦,使我国出口一直以数量为主,无法真正获得国际贸易的益处;另一方面则是国家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到2007年底达到了15282亿美元。这些外汇储备积聚了大量的外汇风险,还减少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而经济发展急需的一些原材料、技术无法进口,相当多的进口品是奢侈消费品,对经济增长没有起到推动作用,从长期来看对经济发展不利。
(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从分析的情况来看,我国出口商品单位值还比较低,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不高。企业的出口定价权还掌握在别人手里。只有提高商品质量,占领国际市场,以质取胜,掌控一定的市场份额,获得国际出口定价权,提高单位产品的价值,才能有效地改善我国贸易条件。
(三)调整出口产业结构
贸易发展必须与贸易结构升级有效结合,虽然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机电类高新技术商品出口在总出口中已经占据了相当份额,但仍没有从贸易大国真正转变成贸易强国。许多出口企业仍然是依靠政府的出口扶持政策,压低成本,没有真正把出口的增长转移到依赖高技术产品行业的贡献上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仍然有待进一步升级优化。
(四)贸易政策调整
政府应采取主动措施限制低效行业出口,减少它们对资源的占用,鼓励有国际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扩大出口规模,扶持它们发展。应该通过战略性的贸易政策制止外国厂商的倾销行为,同时抵制他们的贸易壁垒措施,保护我国有增长潜力行业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