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正芹[1]2017年在《医院审计与监管信息化平台的协同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医院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审计业务需要在不同的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部进行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但是由于这些系统的开发目标不同和数据库异构等原因,导致它们相互封闭,信息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差,这给审计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大困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研究医院审计环境下的协同技术,以信息协同和流程协同为研究核心,实现审计作业系统之间全方位协同工作的目的,打破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提高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国内外的相关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总结了我国在医院审计系统中应用协同技术时存在的问题,确定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论述了协同技术及相关技术的理论,确定了医院审计业务系统之间全面协同的技术基础;通过分析协同技术过程中的信息协同和流程协同过程,确立了医院审计协同技术的方法路线。(3)对信息协同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数据清洗的方法,对选取的属性权重分组检测算法进行改进,用体育比赛打分方法来解决专家划分等级主观性高的问题,以及用改良的相似度计算方法来解决由属性值为空造成的记录相似度偏低的假象。实验证明,改进的属性权重分组检测算法在相似重复记录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上有明显的提升。同时改进了基于DBSCAN算法的属性值异常检测方法,用改良边界对象检测过程方法解决算法时间复杂度高的问题。实验证明,改进的基于DBSCAN算法的属性值异常检测方法在属性值异常记录的检测时间上明显缩短,显著提高了系统之间信息协同的数据质量;其次分析了医院审计作业系统之间信息交换共享的需求,详细阐述构建它们之间信息协同模型的过程。(4)对流程协同进行研究,首先分析流程协同的难点;其次分析多任务排列相关算法的优劣,对选取的启发式多任务排列算法提出改进,用改良的最早截止时间规则来解决最优排序遗漏问题,并且用改良的原启发式排列过程方法来解决算法时间复杂度高的问题,实验证明,改进的算法在合理性和排列效率上有明显的提升,它能更迅速合理地安排多任务,为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部的流程协同奠定理论基础;最后对流程协同模型进行了分析和归类,并详细描述了构建医院审计与监管信息化平台的流程协同模型。(5)基于以上研究,将协同技术应用于医院审计与监管信息化平台。通过对平台的主要功能展示,论证了协同技术实现医院审计作业系统之间全方位协同工作的目的。
赵杨[2]2010年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优势和国际地位的关键力量,各国都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致力于本国国家创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国家创新系统是由不同创新主体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承担着国家创新发展重任。信息化环境下,国家创新系统的运行离不开信息资源的有力保障,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国家创新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高投入的复杂工程,创新战略的实现要求国家创新系统中各类创新主体打破组织界限,整合内外信息资源,通过资源共建共享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创新合作。在国家创新发展要求下,信息资源配置范围已由组织内部扩展到整个国家创新系统,更加强调创新主体的共同参与、密切配合与协调互动,促使信息资源配置不断朝着社会化、协同化方向发展,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模式日渐形成。当前,国内外对信息资源协同配置问题的探索刚刚起步,开展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和实践,不仅是推动国家创新系统有效运行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家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将协同学理论与传统信息资源配置理论相结合,围绕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与运行,构建面向国家创新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理论框架,从战略、管理、操作和技术层面探索其协同机制,着重研究协同配置演化机理和模型,详细分析了协同配置的整体化实现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为对象展开实证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和仿真分析,找出制约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实现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文中附有图100幅,表30个。全文约19万字,共分为8章,内容如下:第1章,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信息资源配置及其协同化发展。国家创新系统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信息化环境中,国家创新战略的演变促使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不断朝着开放化、社会化、协调化方向发展,由此对面向国家创新的信息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信息资源配置的协同化发展。本章从信息化环境下的国家创新系统建设要求入手,分析信息资源配置变革与协同化发展趋势,从协同学视角对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内涵、特征和要素进行阐释。第2章,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环境、定位与组织。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系统内部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活动的组织实施必须主动适应环境变化,进行科学的目标定位。本章在对国家政策、经济、市场、技术等外部环境因素以及资源分布格局、创新合作关系、信息沟通渠道等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总体目标:以国家创新主体的信息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之间的整体协同提高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投入-产出效益,实现各领域的全面创新和协同创新。围绕总体目标,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应以协同配置能力为序参量,采用有效制度安排下的自组织配置模式,按照合理的配置路径组织实施。第3章,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分层推进。按照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目标定位和层次安排,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需要分阶段、分层次推进。本章依据信息资源配置体系的层次结构,提出从战略层面、管理层面、操作层面和技术支撑层面依次协同的思路。其中,战略层面协同旨在实现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与国家信息资源配置战略的协同,国家信息资源配置战略与地区、组织信息资源配置战略的协同,以及创新合作组织之间的战略协同;管理层面协同主要包括国家信息管理机构和地区、行业管理机构之间的“上下联动”以及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协调与权责分配;操作层面协同旨在协调配置主体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优化整体配置流程,通过选择合理的协同配置实施模式促进配置主体竞争合作关系的协同演化;技术支撑层面协同主要实现各类配置技术的有机融合与集成应用。第4章,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模型。国家创新系统的复杂性、创新主体的主动适应性和创新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具有多回路、非线性、高阶次和难以量化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系统动力学特征。本章以协同学原理为基础,结合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演化机理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从系统运行角度进一步揭示各协同层面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作用,分析协同配置中的因果关系,绘制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动力学流图,构建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系统动力学模型,为协同配置实现过程的模拟仿真提供具体方法。第5章,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整体化实现。依据国家创新系统中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实现机理,本章从体制、技术、经济、法律多个维度分析了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整体实现方法。从体制角度而言,协同配置体制建设是实现有效配置监管、落实配置制度安排、指导配置实践的重要前提,必须在国家统一规划下建立科学的体制框架,促进政府配置机制与市场自组织机制的协调运行;从技术角度而言,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顺利实现需要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本章从协同配置和协同创新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提出协同配置平台设计思路,应用SOA架构和Web Service技术构建了基于CSCW环境的配置平台模型,探索了平台核心功能的技术实现;从经济角度而言,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是一项经济活动,涉及多方主体的经济利益,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博弈-协商”过程协调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主体间持续合作与协同发展;从法律角度而言,信息资源在不同配置主体间的流动,涉及信息资源产权的转化,需要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来规范协调各类创新主体的配置行为,保障知识成果创造者的基本权益。第6章,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综合评价。由于国内外对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研究刚刚起步,目前还未建立起适用于协同配置评价的指标体系。本章在参考现有传统信息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协同配置的基本特征与运作机理,应用平衡计分卡模型分析了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与国家创新系统运行绩效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四个评价维度: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协同配置流程、整体协同效应和协同配置效益。然后依据各维度的评估内容,构建出由4项一级指标和14项二级指标构成的协同配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项指标权重。第7章,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方案与对策分析。本章在对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情况和信息资源配置现状、配置效果与协同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现状与问题出发,利用前文提出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理论方法,围绕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设计符合我国创新发展需求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方案,构建了国家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体系框架。根据方案设想,应用第四章中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实现过程进行模拟仿真,预测未来15年我国信息资源配置体系的运行情况。通过仿真分析,揭示市场机制完善程度、政府宏观管理绩效、科技中介和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以及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收益分配机制这四项关键因素对我国协同配置效应产生过程的具体影响。依据这一结论,本章最后从政策制度保障、配套设施建设、配置主体联动、服务体系建设和配置经费投入五个方面提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推进对策。第8章,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梳理,提炼观点,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该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王世宏[3]2009年在《炼厂冷换设备成套防腐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炼厂冷换设备的腐蚀问题日趋严重,已影响了生产装置的长周期运行,成为炼厂生产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论文针对兰州石化公司湿式空冷、干式空冷和换热器三类炼厂主要易腐蚀设备的严重腐蚀情况,通过对冷换设备的腐蚀原因分析,根据腐蚀类型和设备工况条件,在耐蚀金属材料、化学Ni-P镀、工艺药剂缓蚀、电化学阴极保护、有机涂装等单项防腐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涂料-阴极保护、化学镀-阴极保护、缓蚀剂-涂料、缓蚀剂-化学镀、缓蚀剂-耐蚀金属材料、缓蚀剂-阴极保护等单项防腐技术的协同研究,试验了单一或联合防护方案,并在防腐监测技术的辅助下,形成了湿式空冷、干式空冷和换热器三类冷换设备的成套防腐技术,并进行了推广应用,具体如下:1.针对湿式空冷,设计了管束外表面工艺缓蚀—有机涂装协同防腐,内部有机涂装—工艺缓蚀协同防腐,进口插300mm钛管,接水盘涂料—工艺缓蚀协同防腐,入口前在线监测及管束内外介质理化跟踪监测的成套防腐方案,并在连续重整装置空冷器上进行了应用,监测结果表明,应用成套防腐方案后空冷器的腐蚀速率≯0.125mm/a,达到了生产技术要求,空冷器运行良好,未发生明显腐蚀。2.针对干式空冷,设计了管束外表面化学Ni-P镀防腐,内表面化学Ni-P镀—工艺缓蚀协同防腐,入口插钛管,入口前在线监测及管束内介质理化跟踪监测的成套防腐方案,并在常减压装置空冷器上进行了应用,监测结果表明,应用成套防腐方案后空冷器的腐蚀速率≯0.125mm/a,达到了生产技术要求,空冷器运行良好,未发生明显腐蚀。3.针对冷凝换热器,设计了化学Ni-P镀—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的协同防护技术,并在常减压装置冷凝换热器上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应用协同防腐技术后冷凝换热器的使用寿命延长了十倍以上;针对水冷换热器,设计了化学Ni-P镀-缓蚀剂协同防腐技术,并在常减压装置水冷换热器上进行了应用,挂片测试结果表明,应用协同防腐技术后其腐蚀速率仅为0.050mm/a,防腐效果显著;针对300℃以下油相换热器设计了化学Ni-P镀防腐方案,并在踩?忧庾爸糜拖嗷蝗绕魃辖辛擞τ?挂片测试结果表明,应用化学Ni-P镀防腐技术后其腐蚀速率仅为0.10mm/a,防腐效果显著。
李颖超[4]2010年在《应用协同技术实现价值链成本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应用协同技术实现价值链成本控制是一种突破现代生产壁垒的新形式,通过降低成本,形成企业成本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竞争的战略需要。它将以前传统的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控制发展到外部价值链成本控制,使产业价值链中的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客户协同运作,建立起以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相结合组成的整体价值链。成本控制是价值链和价值链之间整体竞争的关键因素,它实现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的好坏,关系着企业的命脉,成本控制的好,企业的竞争力越强,企业则发展的越好,反之,企业则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应用协同技术实现价值链成本控制将以往产业运作中的事中生产成本控制,发展扩大到事前成本控制和事后成本控制。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与价值链中的节点企业通过建立协同关系形成一个整体价值链,以此减少交易成本费用,实现物流的高效、低成本运行,有效减少作业成本费用,并保证资金流通顺畅。通过成本控制管理实现对内部价值链中的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进行管理控制。成本控制系统的高集成性、业务协同性和财务协同性,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全方位监控和管理,并且统一了人、财、物、产、供、销各个环节的管理,消除了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障碍,这种成本控制的战略互动信息平台实现了这个价值链的成本最优化。本文从应用协同技术的价值链理论角度来分析成本控制理论,通过比对协同技术和非协同技术对价值链成本的影响,来分析协同技术的重要性。实现协同技术在成本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和成本控制系统与价值链的集成。本系统运用DotNet技术和采用ERP框架开发实现。现已初步完成成本控制系统中的成本采集模块,成本分析模块,并与ERP系统相集成。
周颖[5]2007年在《基于协同技术的钢铁企业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协同效应、协同序参量及竞争战略等相关理论,针对目前钢铁企业,特别是我国的钢铁行业战略、组织、经营管理等问题,本文运用协同方式与技术资源序参量作用对钢铁企业产生协调、统一的整体效应影响,探讨协同技术产生竞争优势的方式与途径,构建协同技术的钢铁企业竞争策略的理论框架,通过湘钢企业实例加以验证,对钢铁企业制定竞争战略、实现竞争优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论文首先对协同技术的内涵进行了整理、概括与总结,阐述协同学,协同序参量,协同效应,资源基础论与战略协同,竞争优势等基本概念,将协同整体性、相关性,协同序参量支配性原理等相关原理与企业战略及竞争优势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结合协同学及协同序参量的思想,概括了钢铁企业协同技术的内涵,通过对企业技术资源内部获取、信息技术协同管理、企业技术资源的外部获取的阐述,构建了协同技术的竞争战略理论框架,探讨竞争优势获取的方式与途径。在国内外钢铁企业协同技术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钢铁企业技术资源利用现状,钢铁企业技术资源协同现状,钢铁企业技术协同动因分析,并针对我国钢铁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资源利用、钢铁企业信息技术利用、钢铁企业协同技术资源发展及趋势进行阐述及分析。通过对钢铁企业的特征,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提出协同技术资源形成竞争优势的方式与途径,包括钢铁企业生产流程的协同,生产工艺的协同,可循环钢铁流程建设的协同,高效钢铁工厂建设的协同,借助这些方式与途径,战略竞争优势得以形成。论文以湘钢企业现状为案例,针对其技术状况与问题进行分析,阐明湘钢实施协同技术资源竞争战略的必要性,提出协同技术资源实现竞争优势战略规划,通过探讨湘钢协同技术资源战略的途径,最终形成战略竞争优势,为钢铁企业竞争战略的制订提供借鉴。
徐志诚[6]2016年在《高技术企业间协同技术创新的关系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技术复杂化和快速更迭、技术融合化以及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的趋势逐渐凸显,高技术企业与外部组织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企业开始突破组织边界,与其他高技术企业通过协同合作来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因此,研究高技术企业间协同技术创新关系实质与协同技术创新方式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协同关系-协同方式”的思路为基线,以高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紧紧抓住“高技术企业间”这一基础条件,探寻高技术企业间协同技术创新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关系与方式两个维度来解构命题中的“关系机理”,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获取第一手数据,然后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别确定协同关系与协同方式的定义与维度,最后用多元回归的方法研究协同关系对协同方式的作用,用例证的方法来研究协同方式对协同关系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结果和进一步讨论汇总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协同关系包括关系熟识度、关系信任度和关系强度三个维度,协同方式包括协同产品开发、要素转移和共建研发实体三种模式;第二,关系熟识度对协同产品开发模式有显著影响,关系信任度和关系强度对三种协同方式均存在显著影响;第三,三种不同的协同方式对协同关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协同产品开发模式对关系熟识度、关系信任度和关系强度的影响比较显著,要素转移模式仅对关系熟识度影响较大,共建研发实体对关系强度的影响尤为明显;第四,协同关系的强弱影响协同方式的选择,同时选择不同的协同方式也会对协同双方的关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胡益锋[7]2005年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协同与展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数字博物馆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是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之一,而如何丰富并拓展博物馆收藏、研究、教育和展示的功能成为当前数字博物馆研究的主要问题。基于当前的数字博物馆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个新型的数字博物馆模型及其实现架构,结合这个模型及其实现架构提出了一个面向主题集成的展示与协同集成平台,研究了面向主题的数据集成模型、平台的集成框架、面向主题的负载均衡技术、数字藏品信息表达模型、集成展示框架、藏品动态集成和个性化展示技术、面向数字博物馆领域的异步/同步协同技术及其无缝集成等关键技术,最后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平台的应用系统——良渚数字博物馆。论文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论述了本文的背景、目标和主要贡献:第二章在介绍目前数字博物馆的主要概念、研究状况的基础上,重点对目前数字博物馆技术中的协同技术和展示技术的研究现状、特点和不足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总结。第三章提出了一个新型的数字博物馆模型PCMDM及其实现架构,定义了数字博物馆的概念模型和服务模型及其到实现架构的映射。第四章提出了一个基于PCMDM数字博物馆模型的协同展示集成平台,对平台的架构和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对平台集成的展示技术和协同技术进行了介绍,提出了集成展示框架、藏品动态集成和个性化展示技术、数字藏品信息表达模型的展示服务模型和协同服务模型、面向数字博物馆领域的异步/同步协同技术及其无缝集成等关键技术。第七章介绍了一个此平台的应用系统——良渚数字博物馆。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夏倩倩[8]2012年在《协同应用流程并行交互的形式化建模研究》文中认为协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协同应用研究的深入,使得复杂网络环境下的应用流程变得越来越复杂。随着应用流程的协同性、并行性和规模性的发展,子流程之间的交互也趋于复杂化和频繁化,这可能会导致应用流程之间的交互出现各种瓶颈。针对这个问题,论文研究了协同应用流程之间的并行交互,使用扩展的Petri网对交互模式进行建模和分析,提出一种新的过程描述模型——并行交互网PIPN,其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总结了协同应用流程并行交互的三个分析角度。深入分析了协同应用流程的协同性、交互性、并行性等特点,然后根据当前流程交互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并行交互研究的三个分析角度:单向/双向、单点/多点和同步/异步。(2)提出了并行交互网模型。考虑协同应用流程交互的复杂性和并行性,提出一种新的交互模型——并行交互网PIPN,为协同流程之间的交互分析奠定了基础。(3)研究了并行交互模式的形式化建模。根据协同应用流程并行交互的三个分析角度,突破已有研究中交互模式的局限性,研究了协同应用流程的7种交互模式,给出了PIPN交互模式的逻辑描述和形式化定义。(4)证明了并行交互模式的活性保持性。深入分析了对交互模式的建模,给出协同应用流程并行交互的建模指导,证明了交互模式的活性保持性。并采用协同应用流程的一个工作流实例——微博客,来描述参与者协同完成并行交互的过程,同时通过子网交互的反例分析说明了并行交互模式对协同流程建模的必要性,体现了PIPN模型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张庆贺[9]2013年在《WebGIS与MobileGIS协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自从1946年诞生以来,计算机逐渐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也逐步迈入计算机时代,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计算模式的变革。地理信息系统(GIS)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决策支持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提出了互联网(Internet)的概念,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随后Internet在全世界兴起,不仅带来了网络计算的概念,而且使我们进入了真正网络化的时代,GIS的发展也跟着进入了黄金时代,Web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最令人激动的产物就是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WebGIS),也带来了真正大众化的GIS。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数据库等技术融合,在智能化电子通信设备的推动下,一种新的计算模式——移动计算应运而生,信息产业进入―后PC时代‖,一种无处不在的计算,同时也带来了GIS的另一个产物移动地理信息系统(MobileGIS),一种无处不在的GIS。WebGIS和MobileGIS两大GIS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二者必然会结合共同发展,共同为用户提供GIS服务,推动GIS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研究WebGIS与MobileGIS的协同技术,针对二者的特点探讨了如何将这两项技术更好的结合,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GIS系统框架服务的协同技术;2、数据存储与数据调度的协同技术;3、底层地图及坐标的统一。最后,论文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基于地理信息和位置服务的Web3D/SNS虚拟社区平台为例介绍了WebGIS与MobileGIS协同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详细介绍了基于该技术并且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开发校园移动拼车系统的实现过程。
丁美玲[10]2015年在《TD-LTE系统中下行协同技术研究及其测试》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技术研究和在TD-LTE商用网络中的外场试验,提出了以协作多点传输(Co MP)技术为基础的小区间下行协同技术。该技术可以在不改变现有基站和传输部署的前提下,通过IP互联有效地提升小区边缘用户的吞吐量,并增强用户体验,最终达成提升TD-LTE产业竞争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医院审计与监管信息化平台的协同技术研究[D]. 汤正芹. 浙江理工大学. 2017
[2].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D]. 赵杨. 武汉大学. 2010
[3]. 炼厂冷换设备成套防腐技术应用研究[D]. 王世宏. 中国石油大学. 2009
[4]. 应用协同技术实现价值链成本控制系统的研究[D]. 李颖超. 吉林大学. 2010
[5]. 基于协同技术的钢铁企业竞争战略研究[D]. 周颖. 武汉科技大学. 2007
[6]. 高技术企业间协同技术创新的关系机理研究[D]. 徐志诚. 北方工业大学. 2016
[7]. 数字博物馆中的协同与展示技术研究[D]. 胡益锋. 浙江大学. 2005
[8]. 协同应用流程并行交互的形式化建模研究[D]. 夏倩倩. 内蒙古大学. 2012
[9]. WebGIS与MobileGIS协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张庆贺.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10]. TD-LTE系统中下行协同技术研究及其测试[J]. 丁美玲. 移动通信. 2015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数字博物馆论文; 协同创新论文; 流程管理论文; 价值链分析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平台战略论文; 信息集成论文; 审计流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