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陆川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广西 陆川 537700)
【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检验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5例,急性脑梗死(ACI)45例,按疾病分类分为AMI组和ACI组,选取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的40例作为对照组,三组均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血浆DD检测,对比AMI及ACI两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健康体检者的血桨DD水平。结果:AMI、ACI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其血浆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经系统治疗后其血浆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D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对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血桨D-二聚体;心脑血管疾病;检验价值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5-0126-02
急性心肌梗死(AMI)及急性脑梗死(ACI)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的特点,是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不及时诊断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故早期准确诊断并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1]。CT及血管造影是诊断上述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手段,但这些诊断技术未能在基层医院普遍展开,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选择新型诊断方法有助于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率。业已证实,血桨DD是一种反映血液高凝状态与纤溶性的重要敏感指标,已成为近年来判断心脑血管疾病的标志物之一[2-3]。研究发现,血浆DD能直接反映血栓形成,并可动态显示疾病情变化[4],有助于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情发展,从而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5]。本文分析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桨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临床检验的指导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并经临床检查和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90例心脑血管疾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分类划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急性脑梗死(ACI)组,各45例,选取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的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AMI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4.6±7.50岁;ACI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4.8±6.6)岁;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9~68岁,平均年龄(55.4±6.8)岁。三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桨D-二聚体,受试者在空腹状态下晨起采血,抽取静脉血2ml与容量为0.2ml浓度为109mmol/L枸椽酸钠真空抗凝管充分接触混匀,将其放置在离心机中以3000r/min的转速进行15min离心,并在离心后的60min内完成检测。将离心分离出的血浆应用日本产全自动凝血检测仪(Copresta-2000)及其检测试剂完成检测。所有操作包括血液采集,血桨分离及仪器检测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健康成人D-二聚体含量为0~0.5mg/L,超过0.5mg/L为异常。
1.3 观察指标
观察及比较8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4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显示AMI、ACI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桨DD水平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桨DD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系统,由多种物质组成,主要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凝血及抗凝系统,同时还有纤溶和抗纤溶系统,这些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化学反应过程,以及相互作用完成凝血[6]。在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上述这些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会保持较为和谐及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7]。而患者在病理状态下,其体内的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平衡则可遭到破坏,表现为机体凝血倾向增强,导致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增加,直接引起D-二聚体含量增加[8]。业已证实,D-二聚体的生成反映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尤其在各种血栓形成性疾病及生理性高凝状态时均有增高的趋势。尤其在恶性肿瘤、肝脏疾病、糖尿病血管性病变、妊高征等疾病者增高更为明显,因此对判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发展变化,预后及转归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因此,测定血浆D-二聚体可对纤维蛋白是否生成进行判定[9]。有研究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表明患者体内有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和纤溶发生[8],故临床上可作为判断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指标。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多由于血管壁的损伤、血小板的激活、凝血机制的亢进和血液流动状态的变化,从而使循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心脏或血管内形成异常凝血块,最终堵塞部分或全部血管腔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死,此时检测D-二聚体即可显示其含量升高。而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其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处于持续活化状态,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显著上升,推测是血栓形成时纤溶系统活化所致的结果[10]。由此可见动态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可作为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病程及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
血浆D-二聚体是近年来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标志物之一,以住多采用酶联吸附法(ELISA),胶乳凝集法等测定,本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80例心脑血管疾病,并与健康体检的40例进行对照,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及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随着临床治疗措施的实施,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后其血桨D-二聚体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与文献[11]报道相一致。提示检测血浆D-二聚体在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总之,D-二聚体作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其血浆水平的增高表明患者的继发性纤溶的增强,因此动态观察患者体内的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院将D-二聚体检测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观察例数偏少,更多的关联性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参考文献】
[1]桂艺方,张春雷,韩伟平,等.D-二聚体和FDPS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2,34(1):78-80.
[2]邹惠锋,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1):2021.
[3]梁剑琦.D-二聚体和FDP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参考价值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0):1269-1271.
[4]秦雪.D-二聚体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8):4898-4899.
[5]张文静.D-二聚体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A02):114-115.
[6]王金竹,刘柏新,宋鉴清,等.孕妇妊娠期D-二聚体和凝血指标的变化[J].江苏医药,2012,38(13):15387-1540.
[7]陈俊莉,曹晓丽,高建萍.妊娠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临床检验分析[J].医疗装备,2017,30(2):35-36.
[8]刘剑荣,廖永强.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0:61-62.
[9]赵墙,李丽丽,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J].医学信息,2016,29(26):182-183.
[10]林建蓓.脑卒中患者血浆组织因子、D-二聚体及内皮素水平的变化[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4):405-406.
[11]李剑.心脑血管疾病中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4):32-34.
论文作者:梁辉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血浆论文; 患者论文; 心脑血管疾病论文; 水平论文; 凝血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