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死气沉沉的”课堂“活”于教师的“表演性格”_课堂管理论文

让“死气沉沉的”课堂“活”于教师的“表演性格”_课堂管理论文

让“死”的 课堂“活”起来——论教师的“表演性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性格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调查显示,只有9%的教师对学生产生过影响。换句话说,至少有91%的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印象。这是因为教学没有被看成是一种表演艺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教学作为表演艺术”的真正本质。当前,在教师学历基本达标的情况下,好教师已经不再是仅仅拥有知识、技能,而是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演,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走进课堂可以发现:有的教师上课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学生听起来兴趣盎然、如痴如醉;而有的教师上课却是毫无表情、生硬呆板,学生听起来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深入分析可知,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缺乏表演技能,不知道如何为教学内容寻找相宜的表达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为之的“戏剧性”是必要的而且重要的。

(一)教学与表演的“亲缘关系”

从本质上看,表演是呈现、理解和对话。从原始社会男孩跟着父亲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捕猎、女孩帮助母亲准备食物、编织口袋、制作器皿的过程中获取生活技能开始,到后来孔子在大树下聚徒讲学、苏格拉底在人流涌动的大街上进行产婆式教化,教学与表演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今,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堂教学,人为地剥离了知识产生的背景,造成了学习的抽象、干瘪和无趣。在这种情形下,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教学对表演的依赖性更加显著。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演员的身份参与教学,从无意识的“本能表现”发展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艺术表演”。与此相应,当今的教师教育“首先是教师性格的培养,教师行为的训练;其次是教师的专门知识和技巧。没有这样的知识和技巧,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成为好教师,都担当不起教师的工作,因为他不会运用声调,还不善于和儿童谈话,也不知道在怎样的情况下该说怎样的话。没有这样的能力是不可能成为好的教师的”[1]。

从词源学上看,教学与表演亦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在本质上,“教”是一个模仿与被模仿的过程,是由一方向另一方施加影响,以达到改造对方的目的;而所有的表演行为也都是表演者运用语言、姿态、标记、符号等手段,以达到影响和改造他人的目的。由此看来,教学和戏剧具有一种明显的隐喻关系。从表演的角度解读教学,教学并不是由一系列独立的、彼此毫不相干的机械活动构成的,而恰恰是教师借助于自己的语言和形体,把隐匿的课程内容直观、形象地诠释出来,外化于行为,在文本与行为之间戏剧性地生成转换,从而达到影响和改造学生的目的。所以,真正卓有成效的教学,必定是“表演化教学”。

(二)教师与演员的“家族相似性”

“表演化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演员化教师”,这样的提法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知识型、技能型、伦理型、管理型、研究型和反思型的教师形象,要求重新树立起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表演型教师的形象。表演型教师借助于手势、头部和面部等系统化表演,连接知识世界的在场与隐匿、无限与有限、具体与抽象,同时也能够使教育获得一些艺术的活力。在这个剧场里,在这个舞台上,教师得以用学得的方法表现自己,创造自己的变化、估量自己的沉默、改进自己的手势、调整自己的声音、倾听并积累问题和答案的种种对位形式,努力造成一个充满深刻印象的、鼓舞人心的、领悟和思想的、和谐的结局——这将带领学生走出无知的天地而进入现实世界和自我内部的精神生活。

正如杜威所言,“一位教师若能激起学生的热情,就能取得成功,任何公式化的方法,不论它们如何正确,都不能奏效”[2]。教师只有成为演员,才能赋予知识以生命气息,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情感,而学生听他们的课,就像看电影,把人类知识重现在面前,不仅收获大,而且不会觉得疲倦,只恨时间短。因此,我国科学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严济慈教授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讲课是一种科学演说,教学是一门表演艺术。……一个好的教师要像演员那样,上了讲台就要‘进入角色’,‘目中无人’。一方面要用自己的话把书本上的东西讲出来;另一方面尽可以‘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进行一场绘声绘色的讲演。这样,同学们就会被你的眼色神情所吸引,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探索科学奥秘的意境中来。”[3]

二、教师表演的基本原则

教学的本质决定了教师表演必须坚持学习化、关系化和个性化等原则。

(一)教师表演的学习化

知识并不像砖块那样,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也不像饼干那样与人共享。杜威认为,那种不调动儿童内在动力而填鸭般地灌输知识,无异于强迫没有眼目的盲人去观看万物,无异于将不思饮水的马匹牵到河边强迫它饮水。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表演给课堂注入活力和生机,因为“引起学生注意是教学历程中的首要事项”[4]。对教师表演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是说,教学并不完全等同于表演,“学生学习”像是一只无形的手时刻规范着教师的表演行为。

(二)教师表演的关系化

演员表演是为了观众,而教师表演则是为了学生。要让学生想学、乐学,教师的教就必须具有足够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在根本上看,“其实学生不只是需要信息,而且是需要有意义的信息;不只是需要知识,而且需要令人信服、能激起信念的知识。他们需要这些知识来帮助他们理解学习和生活的价值”[5]。因此,教师要愉快地进入角色,通过诙谐的语言、优雅的动作、传神的表情,使原本枯燥的“课本逻辑”变成活泼有趣的“生活逻辑”,使学生相信他们接受的知识是有价值的。

(三)教师表演的个性化

艺术的魅力在于独特,表演的魅力来源于个性。教师的表演和一幅画、一座雕塑、一首乐曲一样,也是艺术品,是教师个性的展现。

其一,深沉的师生情感。教学的育人本性决定了教师的表演必须建立在“爱”的根基之上,而且必须“情真意切”。如果说教师职业规定了教师作为演员的身份,那么,推动他不断提高演技的动力必定来自于那份对学生深沉的爱。

其二,丰富的知识经验。表演吸引观众的因素很多,但无论是情节、角色还是创造,最终都要靠表演来完成。所以,好的表演必然以扎实的基本功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从教材的研读到课程内容的呈现,只有将每一步都建立在丰富的知识经验储备之上,教师的表演才可能意趣兼得、游刃有余。

其三,真切的情感体验。一方面,真切的情感体验能够带给教师以活力。充满活力的教师不仅能够传播知识,而且能够激励学生通过感官知觉和肌肉活动的狭窄门户,进入更完满、更有意义的人生;而单纯的教书匠却止步不前,无所作为。另一方面,真切的情感体验能够带给教师以激情,使教师像演员那样走上讲台,蓬蓬勃勃、有生气,照耀整个教室。

三、教师的言语与非言语表演

表演首先是一种外显的人类行为,它通过演员的身体姿态、表情和动作来投射某种内心体验,诉诸观众,为观众所感知。而学生之所以了解了教师的心理和思想,是因为听见了教师的言语,看见了教师的行为。

(一)教师的言语表演

表演首先是一种表达,而表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语言。教学作为一种对话活动,也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发生。国外研究表明,与低效教师不同,高效教师有更多的面部表情、姿势和声调。他们有更多的微笑,用更多开玩笑的语气,他们的讲授充满了更多乐趣[6]。

语气是教师言语表演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一种情绪表露,语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同样的谈话内容,不同的语气可以对听话者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效果和表达结果。所以,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够在特定场合采取特定语气来达到特定的教育效果。

语调是教师言语表演的核心内容之二。作为一种思想表达,语调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某种信息的有力载体。优秀演员都非常重视用语调服务于特定角色的情绪、情感需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得心应手。不过,在教学中,“声调的运用所以具有意义,倒并不是仅仅为了能优美地唱歌,悦耳地谈话,而是为了能够更准确地、生动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1]。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要求每个教师都要能用十五至二十种声调来说话;能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作出二十种格调;知道该以怎样的程度来表达出自己的生气和愤怒;等等。

语速是教师言语表演的核心内容之三。作为一种意义传递,语速帮助教师以一种较为隐蔽的方式将情绪和信息传达给学生。在心理学中,语速与个体的气质类型有关,性情急躁的人语速较快,而性情和缓的人语速较慢。在教学中,语速的快慢变换,能够激活教学节奏、调节课堂气氛。其中,沉默和幽默作为两种独特的语速常常被漠视。事实上,作为教师,不仅要清楚该说什么,而且必须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保持沉默。比如,在课堂上,两名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教师恰到好处的停顿,既能阻止他们的交谈行为,又能避免直接批评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幽默的恰当运用,能够为教学增添更多的让人惊异和捧腹的内容。对此,杜威强调指出,“教学语言要有适当的幽默,这些也是不可缺少的”[2]。

(二)教师的非言语表演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看,身体的任何动作和行为都是一种语言。转过身、低下头、耸耸肩等都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比较而言,对于传递情感,在某种意义上,非言语符号比言语更有力。

姿态是教师非言语表演的内容之一。它是社会沟通的表意符号,是教学过程得以进行的基本途径。“姿态的会话是交流的开端”,具有指代和暗示的社会功能。因此,教师必须知道自身姿态的意义,同时必须能够预测到自身姿态将在学生身上唤起什么样的反应。唯有如此,姿态才可能具有非同一般的特殊教育力量。

动作是教师非言语表演的内容之二。它是声明、是表现、是信息。遗憾的是,“许多成年人都能够运用手势和动作,但是在一个困难的环境,如课堂,关于动作什么时候用和如何用便成为问题”[6]。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课堂动作,从无意的“自然表露”走向刻意的“专业表演”,进而让点头挥手、快步向前、拍拍肩膀等,都成为课堂教学整体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表情是教师非言语表演的内容之三。它是情感的外象化,承载了丰富的意义。人身上最生动、最容易表达情绪的是面部。在文明程度高度发展的今天,表情已不再仅仅是种族获得的遗传和纯粹生物性质的适应与宣泄,而已成为社会性与生物性对立统一的产物,除具有内部情感体验过程自然流露的一面外,也有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符号与工具的意义。对于教师,表情肯定是一种语言。因此,教师决不能没有表情。课堂观察表明,高效教师往往通过面部表情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对讨论材料作出反应。与低效教师相比,高效教师也能够通过更多的面部表情去传达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热情,并用这种热情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

当前,学习已经成为令学生痛苦的事,上一堂课就等于受一次苦役。唯有“教学成为表演艺术、教师成为表演艺术家”,才能够让“死”的课堂重新“活”过来。

标签:;  ;  

让“死气沉沉的”课堂“活”于教师的“表演性格”_课堂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