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供应链关系协调管理研究述评及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供应链论文,国内外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供应链体系在全球的飞速发展,使得供应链成员间的协调成为困扰众多企业的一个问题,大量缺乏合作或利益冲突的具体问题造成整个供应链效率低下。据一项关于美国食品行业的研究估计,由于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每年浪费达300亿美元(Mashall,L F,1999)。华中理工大学博士陈志祥(2000)在其博士论文“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研究”中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智能集成协调管理”模式,代表了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势,可见协调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供应链关系协调管理贯穿了供应链的整个生命周期,其协调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稳定和活力。因此,对于供应链协调的研究成为供应链管理领域内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供应链由不同的经济实体组成,各自有不同的优化目标、私有信息和局部的模型。同时,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和难以预测的,供应链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供应链系统具有很强的动态特性。由于各个成员的独立决策,供应链往往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供应链中实体与实体之间的目标常常会发生冲突,导致供应链效率降低;二是缺乏协调的供应链中容易导致双重边际效应(double marginalization)、长鞭效应等低效率结果。缺乏协调还可导致较高的库存成本、较长的交货时间、较高的运输成本和缺货水平以及较低的顾客服务水平(Lee H L,1997)。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协调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的各项行为和活动,使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来运行。
在这个提倡整合和一体化的时代,要有效地发挥供应链的作用,实现效率,达到目标,协调性是关键。Chandra P Fisher M L(1994)研究了有协调和无协调的生产调度/销售计划管理方法,指出有效的协调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Laura Horvath(2001)指出供应链中的协调与协作是供应链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Darrick Pagel(1999)认为供应链绩效是通过供应链关系协调管理取得的。由此可见,供应链关系协调管理是完全必要的。陈剑和蔡连侨(2001)在“供应链建模与优化”一文中指出供应链的协调包括企业间关系的协调(策略性协调)和企业内各种活动之间的协调(经营性协调),前者是宏观层面的协调,后者是微观方面的协调。
纵观各类文献资料,对供应链关系协调管理的研究主要从全局性战略层面和局部战术和运作层面两部分展开。
二、供应链在战略层面上的全局性关系协调管理研究
供应链关系协调管理在全局性战略层面上的研究主要涉及供应链组织间的协调问题,包括供应链加盟的协调、供应链伙伴选择与评价中的协调、伙伴选择过程中的成员匹配和互补、供应链运行中的激励监督机制设计、供应链运行中的协商谈判机制、供应链运行中风险、成本、信任等的协调管理、供应链运行中组织间的协同、供应链成员的目标协调、供应链利益协调和分配、基于互联网络的供应链市场机制和协调流、供应链网络结构中物流的协调机制和集成机制、敏捷供应链系统的协调机制、虚拟供应链系统的协调机制等。陈剑和冯蔚东(2002)提出了基于信息平台的企业供应链关系协调管理的总体框架、协调机制和协调方法。陈永华在其博士论文“供应链的组织协同研究”中,从组织的角度研究供应链,运用协同学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研究组织协同,从交易成本与管制成本之间的关系中研究供应链的组织协同,提出了组织协同的评价模型及其对组织协同的管理方式(陈永华,2002)。
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是当前供应链关系协调管理的一个研究重点。如果没有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供应链运行的稳定性将无法保证。实践中,许多供应链联盟的非正常解体,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利益分配不均造成。Cool等(1998)从供应链角度分析了企业权威(Power)的产生和构成及其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对于权威之源,Rajan(1998)认为是信息;Munson等人(2000)认为在供应链权威“博弈”中信息的利用是一种决定权威强弱的主导力量。尽管利益分配发生在供应链运行的后期,但利益分配机制却必须在供应链构建之时,事先由各参与方共同设定。杨建梅(1999)在基于“利益人”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利益协调的软系统方法论,并利用合作博弈理论对利益协调过程进行了分析,为供应链利益协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Zhenxin yu(2001),魏斌(1999)分别对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利益协调、信息共享利益协调、技术创新利益协调等专项利益协调机制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吴育华、赵强、王初(2002)对基于多人合作理论的供应链库存利益分配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合理的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是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以及供应链系统自身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在供应链中,企业之间通过彼此共享的供求信息,大大降低企业的库存量和库存成本,由此所产生的收益也需要进行分配。根据多人合作理论,吴育华等具体分析研究了非信息共享不合作系统(Decentralized Information Uncoordinated,DIUR)、信息共享不合作系统(Centralized Information Uncoordinated Replenishment,CIUR)和信息共享合作系统(Centralized Information Coordinated Replenishment,CICR)3种供应链体系,采用τ值法给出了供应链库存效益的分配模型。阳春乔(2002)、陈菊红(2002)则对虚拟企业等类似组织形式的利益协调机制进行了博弈分析,为供应链利益协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Steffen Jorgensen 等(2003)讨论了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提出了合作的和非合作的博弈以解决它们之间利益的协调问题。林旭东、朱顺泉(2004)根据供应链企业的特点,应用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了基于产出分享合同形式的分配策略与团体相结合的利益分配机制;团体惩罚机制作为对产出分享合同的补充,不仅可以解决“搭便车”的问题,还可以激励成员企业之间相互帮助,促进各成员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各个成员分配系数的确定,必须考虑成员企业的相对业绩和努力程度,这可根据产出分享合同形式的分配模型来确定。关于收益分配的合约(Fangruo Chen,1999)包括:(1)系统的总收益按照一定比例在各个供应链成员之间分配,即每个成员的目标函数是系统收益的固定百分比(fixed proportion)。通过这种系统收益固定比例的机制,可以充分利用各个成员的私有信息,避免系统的不协调现象;(2)补贴(side payment)、折扣(Discount)等供应链激励监督机制。主要是采取激励机制来协调所有成员的决策行为。当前,对供应链激励监督机制的设计和研究主要是从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入手,利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博弈理论来进行机制设计和调整。郭敏、王红卫(2002)提出了合作型供应链协调的层次模型与激励机制模型,认为供应链合作成员利益的分配可以通过不同的层次,经过协调、协商来进行,协商机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拍卖机制、双边、多边谈判机制等。庄品(2004)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进行供应链协调的主要手段有建立合理科学的信息对称和不对称条件下的激励监督机制,他研究了信息共享和契约协调机制,采用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层次协调方式,构建了多Agent之间的两级SCM体系结构及其协调模型,应用多Agent理论、COBAR标准规范、KQML通信协议、Java语言和Web技术设计并实现了SCM系统框架及契约化原型系统。
不同的合作定价方式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了构成供应链合作成员之间的利益,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与作用、供应链的决策方式、决策主体等都会影响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罗定提、仲伟俊、梁美华(2002)在“合作定价对装配式供应链运作效益影响的研究”一文中,通过对由两个供应商和一个制造商组成的装配式供应链分析,研究了在市场确定型的情况下,不同定价合作方式(定价权威)对制造商、供应商及其整个供应链运作效益的影响,指出了供应链收益最优的合作定价类型。
我国有的学者将基于信息共享和集成的供应链协调机制作为供应链协调的中观层面来进行研究。国内清华大学的柴跃廷教授等(2001)首次提出了基于协调中心的敏捷供需链系统框架,该框架下,协调是通过多个代理之间严格的协商对策自动化或者半自动进行的,这一系统框架的提出首次将协调管理的职能提升到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地位。随后许多学者对敏捷供应链、虚拟供应链的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如李莉等(2001)利用多智能主体技术对敏捷供应链系统、虚拟供应链系统及其计划协调机制进行了建模分析,这些文献中的研究者大都比较重视信息集成与共享和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系统及其协调实现机制中的作用。Sebadtian J & Garcia D等(2003)详细研究了Internet在改善供应链企业经营活动方面的影响,从市场、物流、供应链、经济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角度,设计了一个六维的供应链框架模型,并研究了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协调机制:市场机制和协调流,市场机制又可分为拍卖、多维拍卖、封闭式拍卖、采购团、电子采购帮助和电子代理。在这些战略协调问题之下,还存在相当多的战术和运作层面的局部协调问题,如分销系统协调问题、库存协调问题、联合定价协调问题、数量折扣协调问题、订货协调问题、生产计划协调问题、合作广告问题、协同预测问题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三、供应链在战术和运作层面的局部关系协调管理研究
供应链战术和运作层面的局部关系协调问题的研究始于Clark等(1960)对多级库存/销售系统的研究,他们分析了一个不考虑批量的N级系统,并证明对于考虑贴现罚金和存储成本的N级系统,其最优库存控制政策是最大订货水平(Order-up-to Level)政策。Bhatnagar 等(1993)把供应链协调分为两个层次:一般协调(General Coordination)和多工厂协调(Multi-Plant Coordination)。其中,一般协调问题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方面:供应和生产活动的协调、生产和分销活动的协调、库存和分销活动的协调。多工厂协调主要是研究多个工厂之间的生产计划、生产批量和安全库存方面的协调问题,并建立了多工厂协作模型。Thomas等(1996)把供应链协调的相关文献作了一个综合性的回顾,研究了供应链三个主要阶段:采购、生产和分销,对应这三个阶段把供应链协调分为四个方面:买—卖协调(Buyer-Vendor Coordination)、生产—分销协调(Production-Distribution Coordination)、生产—库存协调、库存—分销协调(Inventory-Distribution Coordination)。
1.买—卖协调。买—卖协调问题出现于供应链中涉及原材料、组装件购买或者其他流通环节,主要利用经济订购数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EOQ)模型和报童模型(Newsboy or Newsvendor Model)研究优化订单数量、成员之间利润分配原则和最优库存水平问题,目标是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Li等(1996)研究通过库存控制来改善买卖系统的合作与协调,考虑了非合作模型和合作模型两种库存模型,研究显示,合作时的系统利润大于非合作时的系统利润;合作时买方订单数量大于非合作时订单数量;批发价在合作时低于非合作时;证明了数量折扣策略达到系统协调的有效机制。Viswanthan(2001)研究了包含一个卖方和多个买方的供应链模型,通过共同补给期(Common Replenishment Epochs,CRE)协调供应链库存,卖方通过提供价格折扣促使买方接受共同补给期政策,也就是在规定的时期(如每周一、每月的第一周等)订货,研究显示卖方可以通过CRE政策减少订单成本和运输成本。Boyacr等(2002)分析了确定价格敏感需求下,包含一个批发商和一个或多个地理上分散的零售商的供应链中价格和库存补充决策的协调问题,考虑了两种价格和批量决策,证明当需求率足够大时,价格和批量决策接近优化水平。王泽华(2002)在他的博士论文“营销渠道成员关系保持与协调机制研究”中对制造企业与营销渠道成员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制造企业保持与营销渠道成员之间关系问题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它已成为营销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渠道成员期望保持双方关系的态度即关系承诺是关系保持与协调的关键因素。论文借助关系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营销渠道成员关系承诺在各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特征,构建了动态关系保持与协调机制模型并提出相应策略。提出并验证了关系承诺(态度)存在的三种类型即收益承诺转移成本承诺和感情承诺;提出了关系承诺价值概念及计算模型,据此改进了关系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指标;构建了三类关系承诺的动态关系保持模型并提出了关系保持策略;构建了基于关系承诺的动态协调机制模型并提出了适用的关系协调方式。
2.生产—分销协调。各种物料从采购到制造到分销,运往分销中心、批发商和零售商处,是一个不断增加其市场价值或附加值的增值过程。生产—分销协调问题包括生产计划、分销计划、运输路线、运输调度、订货提前期、库存政策等。由于各分销渠道成员的目标差异,控制对方的倾向,各成员企业所扮演的角色不和谐及认识上的差异都会导致渠道冲突,渠道冲突可分为横向渠道冲突与纵向渠道冲突。横向渠道冲突是指存在于渠道同一层次的成员企业之间的冲突。这在分销商的销售区域发生重叠时经常发生,但这类冲突相对容易控制、协调,只要渠道成员的上级企业(或渠道领头人)建立明确的、可行的政策,并采取有效的行动。纵向渠道冲突是指同一渠道中不同层次之间的利益冲突,这种冲突更为常见。Haq等(1991)研究了一个多级生产—库存—分销系统,利用混合整数规划(Mixed Integer Program,MIP)模型对生产和分销批量进行决策使系统成本最小化。系统成本包括单位生产成本、准备成本、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Gavirneni(2001)研究了当市场需求是独立同分布(Independent and Identically Distributed,简称i.i.d)随机变量时,一个供应商与多个零售商之间的协调,考虑了三种协调情况(无协调、部分协调和完全协调)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Chandra等(1994)研究了一个工厂和多个客户的多周期模型,对生产计划问题和运输路线问题进行联合求解,研究了不协调和协调情况下的两种解决方案:不协调方案下,生产计划问题得到优化解,而每一周期的运输路线问题得到启发式解;协调方案下,解决了不协调时产生的问题,当生产计划改变时,运输路线也相应改变。
3.生产—库存协调。生产—库存协调主要研究生产批量、库存成本、库存容量和生产率等问题。Hoque等(2000)研究了单一供方和单一买方的集成生产—库存系统联合优化模型。Yang等(2002)研究了一种易腐产品(Deteriorating Item),在固定的生产和需求速率下,单一供方和多个买方之间生产—库存的协调问题。研究显示供方和买方联合决策使系统成本最小,而此时买方的成本要高于独立作出决策时的成本,因此必须提供数量折扣或成本降低等激励机制来促使买方参加合作,共同决策使系统利润最大。Goyal等(2003)研究易腐产品在市场需求、生产率和腐坏率随时间变化条件下的生产—库存问题。Zijm 等(1994)分析了随机需求下的多级生产—库存系统,给出了链成本函数的结构,并对最优初始库存政策(Base Stock Policy)与MRP系统做了成本有效性的比较。研究结论表明,在随机提前期下的多级订制生产系统中设定安全提前期,则可得到与多级库存系统类似的分解结构。
4.库存—分销协调。库存—分销协调主要研究库存政策、运输规划、补充提前期和库存能力等问题。Jalbar等(2003)研究了一个仓库,N个零售商的多级库存分销系统,零售商从仓库补充订货,忽略缺货成本和订货提前期,考虑仓库和零售商属于同一个企业的分支部门(集中控制Central Control)、仓库和零售商是各自独立企业(分散控制Decentralized Control)两种情形,研究了重订货点和最小化包括库存成本和补充成本的优化问题。Zhou(2003)研究了多仓库(自有和租用)的确定性库存补充模型。需求是时间的连续函数并以一个递减的速率增加,租用仓库以连续模式补充库存。假设每个仓库的能力有限,不同的仓库的库存成本不同,研究了部分缺货、全部缺货和没有缺货的优化库存补充决策。Qu(1999)等利用改进的周期回顾库存政策和旅行商模型研究了一种集成库存—运输系统,这是一个随机条件下多级库存和运输同时决策的联合补充问题,提出一个启发性的分解算法,最小化长期总平均成本(主要的和次要的成本包括订单、库存、缺货、中途停留和运输等成本),使库存决策和运输路线规划能同时接近优化水平。
不论是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方面的研究对于供应链协调来说缺一不可,如果全局性的协调策略出现偏差,战术层面上的定量模型和各种协调机制、协调管理途径方法等在执行协调方面功能的时候将会大打折扣。为了对国内外研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本文将国内外对供应链关系协调问题的研究归纳见下表。
国内外研究的供应链关系协调管理问题表
全局性战略协调问题战术和运作层面的局部协调问题
供应链加盟的协调问题;一般协调多工厂协调
供应链伙伴选择与评价中的协调问题; 供应链3个主买—卖协调; 订货协调(如订单优化、共同补给期政策、
供应链运行中的激励监督机制设计;
要阶段:采购、 生产—分销协调; 订货批量决策、订货提前期等);
供应链运行中的协商谈判机制;
生产、分销。
生产—库存协调; 联合定价协调(如价格折扣策略等);
供应链运行中风险、成本、信任等协调管理问题; 库存—分销协调。 分销系统协调(如分销计划、分销批量、渠
供应链运行中组织间的协同; 道成员关系承诺的动态协调、运输路线、
供应链成员的目标协调; 运输调度等);
供应链利益协调和分配问题; 生产计划协调;
基于互联网络的供应链市场机制和协调流; 生产批量协调;
供应链网络结构中物流的协调机制和集成机制; 库存控制与协调;
敏捷供应链系统的协调机制; 合作广告;
虚拟供应链系统的协调机制等。
协同预测等。
四、供应链协调研究展望
从文献研究看,国内外在供应链协调方面的研究分析框架已基本形成,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供应链多实体协调机制的研究仍有待深化。当前对供应链协调的研究主要以二级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对于复杂网络拓扑结构供应链的多个实体之间的协调机制研究还很少涉及。而实际上,由于企业供应链不断向外伸展为全球供应链网络,供应链的层级不断增多,用二级供应链在运作和功能层面上协调的理论和方法难以解决多层级、长链条、网络结构供应链中突显的协调问题。
2.对供应链协调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基本空白。在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上,一般的思路是“影响因素分析—构建原则—指标选择”。对于供应链协调问题,其影响因素复杂,协调性评价指标既有定量的又有定性的,选择范围宽泛,而且不同产业供应链由于其特点不同,协调的方法和途径不同,协调效果的影响因素和协调评价指标在不同产业供应链中也会有所不同,科学选择并综合考量定性和定量指标难度较大,评价的路径和数学模型可能直接影响评价的结果。这些因素可能是造成在此研究领域望而却步的原因。
标签:供应链系统论文; 供应链物流论文; 库存成本论文; 库存管理论文; 生产系统论文; 协同理论论文; 渠道分销论文; 分销策略论文; 管理成本论文; 成本分析论文; 分销模式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订货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