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中西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 239000
摘要:目的:调查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因素及安全护理的应对措施,旨在降低感染发生。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6月某院收住的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934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的感染状况,根据统计结果,按照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非感染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感染因素。结果:本组934例患者中,出现感染的患者58例,占6.21%,其中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最多,25例,占43.10%;其次为上呼吸感染14例,占24.14%,位居第二位。侵入性操作、合并症、应用抗酸剂和抗生素方面的比例,感染组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侵入性操作、合并症、应用抗酸剂和抗生素发生均会提高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临床实践中,要根据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针对性措施,以便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感染;安全护理;应对措施
前言
侵入性诊疗技术及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心血管内科院内感染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将延长患者病情恢复时间,甚至会诱发心力衰竭,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痛苦,也是影响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1]。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感染进行控制并且积极预防在医院管理中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2]。为进一步预防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我们调查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并采取了针对性措施,效果显著。心血管内科因其老年患者多,病情变化快,预后不可预见性大,是医院的高风险科室。本文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因素与安全护理的调查工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感染情况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6月间我院收住的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93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3例,女351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8.4±6.5)岁。统计患者的感染状况,根据统计结果,按照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非感染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感染因素。
1.2应对措施
1.2.1管理层面(1)强化管理观念: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的相关制度,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首先是培训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另外还要规范消毒技术;同时还要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不断提升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知水平,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另外还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2)病房环境管理:由于病房的人口流动性很大,并且病种也比较多,因此容易造成空气或者是物品的污染,因此要加强对病房进行管理,保证病房的无菌环境,另外每天要对物体进行消毒,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3)合理使用抗生素:三代头孢类为广谱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时易诱导细胞产生耐药性,同时入住内科病房时间越长,各种危险因素高发,容易出现医院感染。要严格按照药物的半衰期制定给药时间,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的药效,从而能有效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率[3]。1.2.2医务人员层面(1)提高技术水平,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另外,为了避免出现交叉感染,要对陪护人数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禁止带入病房[4]。(2)器械消毒管理:首先消毒供应管理的环节要衔接好,另外,在对器械进行消毒的过程及在包装的过程中,要设质检员,对器械消毒质量要实施追溯制度。1.2.3健康教育要利用宣教小册子、讲座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同时,还要告知患者积极做好避免疾病复发的一些预防措施[5]。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的统计采用SPSS19.0软件,感染因素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ɑ=0.05。
2结果
2.1感染状况分析
在所有934例患者中,发生感染58例,感染率为6.21%;从感染部位来看,其中下呼吸道感染25例(43.10%),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上呼吸感染14例,占24.14%,位居第二位;泌尿系感染8例,皮肤感染7例,胃肠道感染3例,其它1例。
2.2感染因素分析
见表1。感染组侵入性操作、合并症、应用抗酸剂和抗生素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卡方检验显示,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为内科常见的三大系统疾病之一,病房管理防控工作涉及到很多的方面,因此,在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医院管理部门要与病房管理进行紧密合作,两者相互结合,做好协调工作[ 6 ]。现代医疗高新技术的发展、侵入性诊疗技术及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得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7,8]。医院往往将重心放在诊断与治疗的技术方面,从而忽视了预防病房感染的相关的措施,这样可以会导致不断提高医源性感染的情况,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另外还要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另外还可能会导致医疗纠纷也相应的增加[9]。要降低心血管内科病房感染的发生率,必须做好全面的防范工作,要完善各项管理措施[10]。
4安全护理因素
4.1 患者的因素,患者对病情的密切关注以及对护理活动的支持才能正常开展护理活动,但是有些患者症状不明显,对疾病产生轻视心理,不注意休息保养,未作登记就擅自离开医院等行为都是病情突发的安全隐患。不仅如此,一些患者家属对医院情况不了解,对医院的期望值过高,忽视其他因素导致的病情恶化,把责任全部都归结到医护人员身上,这些不信任的因素也是不安全隐患的原因。不仅如此,由于患者在病情影响下情绪过于激动导致的冲突也是诱发医疗事故的主要原因。
4.2 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技能不合格,将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都会影响护理效果。另外对护理岗位责任认识不够,不能及时准确的做好护理记录等都将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5 防范措施
5.1 改善护理环境好的治疗和护理环境会使患者身心舒适,保持环境的干净卫生有利于降低患者的感染率。严格控制病房的床位数。医院周边还应禁止鸣笛喧闹,给患者营造一个安静的大环境。
5.2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患沟通是建立融合、友好护患关系的重要渠道,同时又是减少医疗纠纷和投诉的关键因素[2]。病人来到医院住院,接触最多的就是护士。因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病人的康复有重要意义。心血管内科多为老年病人,接受讯息的能力会比年轻人差,且注意力不易集中,部分病人可能会有认知功能障碍,因此护士应主动与病人沟通,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地倾听和解释,语速不宜过快,必要时运用身体语言,以免引起误解。
5.3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能力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患者的护理效果。所以应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给护理人员提供定期的培训计划,加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另外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护理人员应提供专业和个性化的护理。护理人员还应做好护理记录。若不及时准确的做好护理记录,就可能导致不能真实的反应患者的情况。所以护理人员要及时做好护理记录。
5.5 加强医院管理,改善住院环境科室和护理部共同倡议医院领导,利用各种机会,如
5.12 国际护士节,大力宣传护理工作的神圣和重要性,表彰先进事迹和人物,尽可能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制定高级进修计划并实施。提高护理人员的地位,增强护理人员对职业的热爱,增强自尊心和责任感,关注心血管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及时给予疏导和维护。严格按国家卫生部规定,配制病床和护士比例,改善病床不断扩张,护理人员相对不足,造成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的现状,严格落实每床占面积比,加强医院工作的秩序、卫生、探视、陪护的管理,优化住院环境。
6结语
本研究结果显示,某院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率为6.21%,其中主要为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感染和泌尿系感染等。而从相关因素的统计结果来看,感染组在侵入性操作、合并症、应用抗酸剂和抗生素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因此可见,在临床实践中,应针对上述相关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加强医院工作的秩序、卫生、探视、陪护的管理,优化住院环境,可以进一步降低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桂琴 .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 [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152.
[2]冯云,朱恒青,谢绍峰.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1):4735-4736.
[3]邢杨波,郭航远,杨芳芳,等.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术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2(7):1331-1333.
论文作者:袁正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6
标签:患者论文; 心血管论文; 内科论文; 医院论文; 因素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病房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