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材中现代文背诵题的缺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缺失论文,现代文论文,语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是我国汉语言教育的优良传统。《语文课程标准》继承了这一传统,把“丰富语言的积累”作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写进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有较丰富的积累”的要求,在各学段的目标中也作出了相应的具体规定。其中,给7-9年级提出了“背诵优秀诗文80篇”的量化指标,“附录”中推荐了优秀诗文背诵篇目。这些都从“法”的高度给予了“积累”很“硬”的政策保障。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积累”也许不止“语言材料”一个方面,但就语文学习的规律而言,“语言材料”的积累一定居于最重要的地位。积累的重要方式是背诵。通过背诵,把那些优美词语、精彩语段、经典篇章纳入知识储备,经过溶解消化,使之积淀为自己的语文素养,从而提升文化品位,完善语言结构,提高表达能力,优化交际质量。对于背诵,各个版本的课标教材都在练习中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如人教版教材,既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50篇(段)的背诵任务,又补充了30篇(段)的背诵要求,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背诵80篇(段)的目标。这样的安排无疑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抓手”,为教学提供了保底的评价标准,从而保证了积累目标的有效达成。
但是,在有关积累内容的安排上,也存在着不尽合理的现象:教材要求背诵的内容中古诗文占了绝对的优势,而现代文的背诵则明显地受到了冷落。如人教版整套教材要求背诵的古诗文有80篇(段),占了《语文课程标准》数量要求的100%,而现代文的背诵只有8篇(段),比例明显失调。学生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学习了120篇的现代文,而要求背诵的内容却少得可怜,如七年级下册一个学期只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要求背诵,八年级上册只有《雷电颂》一课要求背诵,这无论怎么说也够单薄的了。80∶8,是否过于“厚古”了呢?诚然,诵读古典诗文,学习经过千锤百炼的古汉语精品语言,可以为学生奠定深厚的语言和文化功底,但品读白话美文,积累典范优美的现代精品语言,不也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化修养吗?难道“文质兼美”的现代文中缺乏值得积累的名篇名段吗?人教版如此,语文版课标教材的现代文背诵数量也同样少得可怜,六册教材也仅有区区10篇(段),其中八年级下册和九年上册少到各有一篇(段)的背诵任务,少到无法再少的程度。
表一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现代文背诵要求一览表,大家可以考察分析。
再看同一学段的苏教版教材,情况则大不一样。它给予了现代文背诵以应有的重视,全套教材安排了30篇(段)的背诵任务,使学生的语言积累在保证古代经典诗文背诵的同时,注意吸纳一定量现代文的精彩篇、段,从而较好地兼顾了古今语言精华,保证了学生积累内容的丰富性,使积累内容的“营养搭配”更加合理。表二是苏教版课标教材现代文背诵要求一览表,供大家比较考察。
行文至此,我萌生了提点建议的想法:语文教材在背诵要求上的比例失调现状应该尽快改变。理由如下:
首先,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和谐发展。现代文在教材中占有60%以上的比例,毕竟选入教材中的现代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之作,其中不乏具有积累价值的精品语言。同时与古文相比现代文使用的语言更鲜活,积累起来更方便,且更容易吸收与应用。现在,学生普遍形成一种感觉:现代文哪一篇不学都无大碍,古诗文则一篇也不能含糊。为什么?绝大多数古诗文是要求背诵的,是中考必然要考的,而现代文背诵任务寥寥,中考更是极少从课内选材。久而久之,“现代文不重要”的意识也就在学生的心中甚至在部分教师的心中形成了,现代文的教学因此也就出现了许多的尴尬。这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尤其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我曾参与地区的中考命题工作,在出“语言积累”题时一直心中留有遗憾,那么多优秀的现代文,那么多的优美语段,但就是没有办法去出题,为什么?教材没有统一的要求,你从哪篇文章中去出?从那寥寥的8篇10篇中选,范围太窄,更何况那几篇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从其他篇目中出,又违背了命题公平性的原则。没有办法,就只能在古诗文里边做文章,最终导致“语言积累”成了“古诗文”的“专场”。其实,大家还可以看一看近些年来各地中考题,就会知道与古诗文背诵默写相比,现代文背诵默写的境况是何等的惨淡。这样的状况,又怎能有利于现代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呢?
第二,现代文中具有积累价值的语言资源十分丰富。苏教版教材已经用事实说明了问题,为了讨论,我们不妨再列举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几个语段作为佐证。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的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砾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又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贝壳》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紫藤萝瀑布》
这些鲜活的语言材料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实现背诵,既能给学生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其行文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谐性等优点又是学生言语表达的典范。试想,如果学生在随文学习的过程中,雁过拔毛般地储备下大量鲜活的语言材料,对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是怎样的促进啊!有了大量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的融入与滋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又会有怎样喜人的变化啊!毕竟现代文有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更近的渊源。对于现代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许有人会说,教材课课有读的训练要求,有了那样认真的读,不是也同样能够达到积累的目的吗?我说:不一样。特别是那些雨过地皮湿般、蜻蜓点水式的“假读”,连全面的感知都做不到,积累语言和积淀语感的目的就更实现不了,更何况读与背的效果有着显著的不同呢!
第三,《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了50个古诗文背诵篇目,其余30篇(段)的补充权给了教材的编者和教师,而且课标明确提到这30篇“也包括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据此,我认为教材编写者在设计练习时,如果不突破《语文课程标准》80篇(段)的量,那就把留给教材编者和教师推荐的30篇(段)的全部或大部分用到现代文的积累上来;假如把《语文课程标准》80篇(段)的量作为保底,那就另外补充一定数量的现代文篇(段)的背诵。我认为学生背诵的时间不成问题,只要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好“加减法”,用于背书这一“习得语言”的“正事”的时间还是有的。也许有教师会说:教材不用变,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增加一些背诵内容就行了;从不增加学生负担考虑,教材还是有一些弹性为好。对此,我以为一切事情要实事求是: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凭借,有责任对此作出安排,以编辑意图来引领教学;一套教材使用地域广阔,师资水平不平衡,需要教材提供这样的支持,这是中国的国情;教材不做规定的事情,多数情况下多数教师恐怕不会去做或者不会用力去做,这也是毋庸讳言的现实。我注意到很多公开课上教师有“读你们喜欢的段落”的指示,但极少有“背诵你们喜欢的段落”的要求,更没有教师做“背诵某段”的推荐,因为教材没有规定,教师们也就不会去多此一举,尽管很多语言材料不积累十分可惜。我们可以去理想化地畅想语文教学的美好境界,但双脚还得立在语文教学的现实上。要推进课改,就必须尊重教师和教学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材对教学的引领作用;否则,再美好的理想都会落空。
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扎实积累,天经地义;现代文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是古代文脉和现代血液的融合,那些优美篇章和足以烛照全篇、观照人生的精粹语段同样是学生语文学习和人生发展的重要营养,扎实积累,理所应该。兼顾古今,适度偏重,能否成为我们讨论的共识呢?
标签:语文课程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