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论文_张忠荣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论文_张忠荣

(陕西省洋县中医医院 陕西汉中 723300)

【摘要】遵循中医学“异病同治”,“辨证求因,审因施治”的理论,运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地龙、红花)治疗眩晕、痫证、心悸及中风后遗证疗效显著。

【关键词】高血压/中医药疗法;癫痫/中医药疗法;室性早搏/中医药疗法;中风后遗证/中医药疗法;补阳还五汤/治疗应用;补阳还五汤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2-0130-02

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方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七味药组成,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为佐药,全方以补气药为主,活血通络药为辅,主治正气亏虚,瘀血阻滞,经络不通之中风后遗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瘘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笔者运用该方加减治疗高血压、癫痫以及室性早搏等,屡屡奏效。

1.高血压病

患者张某,男,40岁,干部,2010年1月16日就诊。自诉:头痛眩晕,失眠多梦五年余,面色无华,精神不振,心悸,左侧肢体麻木,血压160~180/100~120毫米汞柱,舌淡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而弦,诊断为眩晕(高血压)属气虚血滞肝阳偏亢型。治法为益气活血、滋阴潜阳。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之,药为黄芪、石决明各30g,赤芍、地龙、当归尾、红花、川芎各10g,何首乌、菊花各15g,川牛膝18g,枸杞12g,蜈蚣一条,夏枯草20g,水煎服,连服12剂,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血压降为150/90毫米汞柱,原方黄芪用量增至90克,继服20剂,半年来随访数次,血压基本稳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痫证

患者杨某,男,15岁,2009年4月18日就诊。其母代诉:20天前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喉中有痰鸣声,汗出,四肢抽搐,约5分钟后缓解,从此,每隔1~2天发作一次,发作后头晕胸闷,纳少,大便干,脉弦细而涩,舌质红,苔薄白。患者自幼体弱,平素孤僻寡欢,诊断为痫证属气虚痰血郁滞上扰神明型。治法为补气、活血、解郁,佐以豁痰定痫。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之,药用黄芪12g,桃仁、红花、赤药、枳壳、半夏各9g,地龙、僵蚕各7g,柴胡、菖蒲各6g,大黄(后下)3g,胆星4g,水煎服,连服6剂,复诊时诉其证未发,嘱继服原方6剂以巩固疗效。2年后随访身体健康,痫证未发。

3.室性早搏

患者王某,女,45岁,2013年3月4日就诊。主诉:心悸,左胸前闷痛,牵及后背,劳累后加重,伴有汗出乏力,纳差,失眠多梦,舌淡白,无苔,脉结代,血压110/70毫米汞柱,心电图报告:频发性室性早搏。诊断为心悸属气虚血滞型。治法为补气活血通络,镇静安神。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之,药为黄芪40g,地龙、桅子各10g,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各8g,当归、丝瓜络各15g,磁石21g,朱砂、琥珀(冲服)各3g,水煎服,连服9剂后,症状及复查心电图早搏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4.半身不遂症

患者王某,男,61岁,干部,2015年7月12日就诊。左侧半身不遂,口眼歪邪半月余,西医诊断为:脑血栓。症见:舌强言蹇,左侧肢体活动受限,握力差,血压120/70毫米汞柱,舌质淡,边有齿痕,脉弦细。诊断为中风后遗证——半身不遂症属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型,治法为补气活血,祛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药用黄芪30g、桃仁、红花、赤芍各12g,当归、地龙、牛膝、川断、桑枝各15g,郁金、菖蒲、白附子各10g,全蝎、僵蚕各9g,水煎服、连服6剂。一个月后,病情明显好转,能独立行走,语言清楚,口眼歪斜消失,继服原方10剂以巩固疗效。

5.体会

补阳还五汤由补气活血通络的药物组成,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雍滞,活血又不伤正,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也是临床上治疗中风后遗证的常用方。遵循祖国医学“治病求本”和“异病同治”的原则,用本方加减治疗气虚血滞、肝阳偏亢型高血压和气虚痰血瘀滞之痫证,以及气虚血滞之室性早搏等皆取得满意疗效。以高血压为例,素来多用镇肝熄凤,滋阴潜阳之剂,但对于气虚血滞而致的高血压往往无效,笔者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以大剂量黄芪做为主药,意在以补气来行血通络,配以活血祛瘀之品,加强药力。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及全身末稍血管的作用,能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并能降低血压、降低血小板粘附力,减少血栓形成,其药理机制是“对抗肾上腺素”,例二、三之痫证与室性早搏之患者,亦都有气虚血滞之象,故用本方加味治疗而获效。同时,足量黄芪是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证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并且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参考文献】

[1]张伯臾,董建华,周仲瑛.中医内科教材[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邓中甲,李冀,连建伟.方剂学教材[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论文作者:张忠荣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9

标签:;  ;  ;  ;  ;  ;  ;  ;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论文_张忠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