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发展规模确定方法分析_小城镇论文

小城镇发展规模确定方法分析_小城镇论文

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的方法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小城镇论文,规模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阶段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加快小城镇建设在我国已是势在必行。根据《城市规划“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到2000年,全国设市城市将达到800个左右,建制镇达到2万个左右;到2010年,全国设市城市将达到1200个左右,建制镇达到2.5~3万个,全国城镇人口达6.28亿左右,城市化水平约为45%,其中小城镇(小城市和建制镇)人口所占比例达65%左右,是城市化水平的主要载体,小城镇建设任重而道远。而建设好小城镇首要的任务是要搞好小城镇的总体规划。通过这几年小城镇规划实践,我们感到搞好小城镇规划的关键和难点是如何正确地确定其发展规模。

一、小城镇的几种发展模式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东西部无论是气候、人文,还是经济发展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地的小城镇发展模式也随之千差万别。概括地讲,我国小城镇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①基础农业型,主要以农业服务为主的小城镇,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小城镇属于这种类型;②乡镇企业型,主要由于乡镇企业的带动而发展起来,东南沿海、内地大中城市的郊区及外围地区的小城镇主要是这种类型;③“三资”带动型,由“三资”企业而带动发展的小城镇,最典型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小城镇;④商贸型,主要以商品经济发展和物资流通为主,依靠几个大的专业市场带动起来,浙江的温州地区、福建泉州的晋江地区、河北省的白沟镇、河南省南阳的禳东镇、贾宋镇等都属于商贸型;⑤综合型,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任何行业均无明显优势的小城镇;⑥其他,如以资源采掘、交通枢纽、风景旅游、历史人文等为主发展起来的小城镇。

小城镇发展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二者相互关连,成正比例关系。确定了人口规模也就相应地确定了用地规模。

二、小城镇人口来源分析

在确定小城镇人口规模之前,先要弄清楚小城镇的人口来源。根据分析,小城镇的人口来源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当地人口,这是确定人口规模的基础和发展经济的主要力量,具有稳定性和长久性;②外来人口,包括外省、外市和外乡镇来此打工、经商、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外来人口的多少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及其发展模式。经济越发展,对外联系越多,外来人口的比重就越大;乡镇企业型和“三资”带动型以及商贸型的小城镇,外来人口相对较多;③小城镇行政区划范围内迁村并点、迁到城镇的当地农民;④观光旅游、购物探亲、因公出差等流动人口。在商贸型、交通枢纽型、风景旅游型等小城镇,流动人口较多。流动人口尽管不在此地长期居住,但也要在公用建筑设置、交通组织等方面考虑其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迁村并点、农村人口迁入小城镇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分田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将逐渐被农业的规模经营所取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消化将成为中国农村的重大社会问题。“农业规模化、人口集中化、工业园区化”将成为大多数小城镇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村人口就近向小城镇转移,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是小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途径。

三、人口规模确定的几种方法

要正确地确定小城镇的发展规模,首先要进行区位分析,并据此确定小城镇在县域(市域)或更大范围内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确定该小城镇与周围乡镇的关系,深入了解并分析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优劣势,然后确定其发展性质和发展模式,进而正确地确定其合适的发展规模。

小城镇的发展规模首先体现在它的人口规模。确定小城镇的人口规模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1.人口综合增长法。

人口的综合增长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在实行计划生育的今天是一个比较确定的数字,通过了解近几年人口的出生、死亡情况及计划生育政策,确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就可以计算出规划期末的人口自然增长数。人口机械增长率的确定是该方法中的难点。前面提到的小城镇发展模式中,不同的发展模式,人口的机械增长差别很大。“三资”带动型的小城镇,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小城镇,外来人口往往接近、甚至超过当地的人口,有时是当地人口的2至3倍。而中西部基础农业型的小城镇,外来人口相对比较少。如何正确确定人口的机械增长率是该方法的关键。

人口机械增长率的确定一般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①近年来人口的迁进、迁出情况及原因;

②经济发展状况;

③通过区位分析确定发展性质和发展模式;

④三产发展比例及其趋势;

⑤城市化水平。

用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P=P[,1]+P[,2]

P[,1]=P[,0](1+α[,1])[n]

P[,2]=P[,0]′(1+α[,2])[n]

其中:P[,0]——现在当地的人口;

P[,0]′——现在的外来人口;

P——规划期末总人口;

P[,1]——规划期末自然增长人口;

P[,2]——规划期末机械增长人口;

α[,1]——自然增长率;

α[,2]——机械增长率;

n——规划期限。

人口的机械增长具有一定的机遇性,所以在确定人口的机械增长率时要有一定的弹性,这样制定的人口规模才更具有指导意义。

2.环境容量法。

对于小城镇,尤其是具有特殊环境的小城镇,如孤岛型、半岛型及山区型的小城镇,它们的建设用地受到地形环境的限制及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制约,能容纳多少人口是一定的,超过这个人口限度就不可能发展。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因素和环境的优美宜人,所制定的人口规模一般是该人口限度的一定加权百分比。也就是说确定了适宜的建设用地,按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就可以确定相应的人口规模。

建设用地的选择与规模的确定是该方法的关键。在确定建设用地时要注意建设用地与农田保护区的比例,建设用地应不占或少占耕地,要集中,不要分散。

3.规模效益法。

一项研究表明,只有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城镇加上一定水平的基础设施和具有经济效益的乡镇企业,才能满足居民的各种需要,使其安居乐业。也就是说,只有达到一定的人口规模,小城镇才能有较好的综合效益,才能较好地发挥农村区域中心的作用。具体到某个小城镇,其人口规模达到多少为最适宜,规模效益最好,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分析其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有一点是肯定的,人口规模太小是形不成规模效益的。但规模太大也不实际。有些地方领导好大喜功,在确定人口规模时,不切实际地提出要发展到多少多少万人,这种倾向是应该避免的。

在进行小城镇规划时,应利用这三种方法综合分析,得出一个比较适合的人口规模。根据国家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100~120平方米/人),就可以得出相应的用地规模,这样就确定了小城镇的发展规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小城镇规模大小的确定也应随之做相应的调整。“期限规划”的概念将逐渐被“规模规划”所取代,达到多少人口规模的小城镇将有多大的建设用地规模与之相匹配。所做的小城镇总体规划,在各个发展阶段和在达到不同的人口规模情况下,都应是比较完整的。

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必须在高一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这样所确定的人口规模及用地规模才有现实意义,才能指导小城镇的建设。

标签:;  ;  ;  

小城镇发展规模确定方法分析_小城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