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精神教育的主要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特点论文,美军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军精神教育就是诸如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激励、战场鼓动、文化科学教育等工作的统称,虽然被美军列为军事“业务工作”的范围,但其在功能上类似于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军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金钱和丰厚的物质待遇来维系官兵士气的,但美军也历来重视精神教育工作在保持军队稳定和提高军队战斗力上的独特作用。美国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民族习惯、历史文化、军队性质、编制体制等因素决定了美军在精神教育方面有着明显的美国特色。
一、兼容性。美军历来重视对官兵的政治控制和精神疏导,并积极通过各种手段向官兵灌输美国的政治意识和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这是由美军的性质所决定的。美军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融于军队的军事训练、行政管理、文化娱乐等各项业务工作之中,与各项实际工作相结合。这种结合体现在编制体制和具体操作两个方面。
(一)在美军的编制体制中,没有独立的政治工作体系,美军从事精神教育工作的部门和机构与军事体制融为一体。美军的精神教育工作是在美军各级参谋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由各级参谋人员来具体实施。如负责美军宣传教育的最高机关“新闻教育局”直接隶属于国防部,从集团军、师到基地和舰队负责部队和分队宣传教育工作的机构都编入各级的参谋行政机构。另外,美军实行“一长制”,各级指挥军官既是军事训练的指挥者,又是精神教育的组织者,实际上包括各级指挥官、专业技术军官、特种勤务官、牧师等在内的军官都是做从事精神教育的兼职人员。
(二)美军将精神教育工作融入军事训练、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之中一同实施,并且将精神教育列为军事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军的道德品质教育、传统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都列入训练大纲之中,由军事训练部门统一实施,各种精神教育大都没有单独的教育计划,而是融于总体计划和各项具体计划之中,教育者往往结合具体的实际工作采取生动的形式来进行,如介绍部队史、参加文体活动、进行授勋仪式、纪念日、阅兵等。这就使得精神疏导、品行养成、心理训练以及法制教育同军事训练、行政管理实现一体化更为容易。
二、法规性。利用法规和制度来约束精神教育,使精神教育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这是美军强调依法治军在精神教育工作中的充分体现和运用。美军认为精神教育的实践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加以明确规定,使从事教育的人员和机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具体做法是依靠部队的条例、条令和各种法规来加强精神教育的实际效果,对精神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各种条令、准则和宣誓中加以规定,这样就以法规的形式和手段来约束官兵的言行、控制官兵的思想,进而保证军队精神教育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并且,美军的精神教育教材都是由国防部和各军种定期编写,然后下发部队。
三、趋利性。美军奉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其精神教育着意寻求如何将官兵追求的“个性”同实现国家利益的“共性”相协调。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以物质激励作为基本手段,就成为美军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美军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奉行等价交换原则,单凭教育不足以引发官兵的职业动力,只有从军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出发,把国家利益和军人个体利益糅合到一起,向军人作出满足其个人需求的许诺和保证,才可以影响其从军、参战的心态,进而增强军人在心理上与国家的结合力,使军人心甘情愿地为军队和国家服务。美军提高军人物质待遇的主要做法:(1)提高官兵工资标准。(2)实行多种补贴和福利。(3)做好各种保障。
四、实用性。美军的精神教育服务服从于美军的军事战略,而美军的军事理论体系根源于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理论体系,这必然导致美军在精神教育上的实用主义,即美军在精神教育方法和目标上的易变性。
(一)在精神教育实现途径上,只求目的,不择手段。美军在精神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手段,只要能够实现其既定的教育目的,就可以不择手段,其中有科学的也有伪科学的,并不能完全以真理教育官兵,其中带有很大模糊性和欺骗性。在科索沃战争中,为了煸动起官兵的参战情绪,美军在战前向官兵播放了一位阿族妇女哭诉塞族士兵枪杀她丈夫和儿子的录像,其实这只是美军提前通过贿赂这名妇女,并通过电脑技术合成的一段假象。
(二)美军精神教育的总目标主要在于保证军队的稳定和部队战斗力的提高,但其具体目标的确定是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精神教育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目标。冷战初期,精神教育的重点放在雇佣关系上,其目的是使士兵深信“政府是很好的雇主,他们有很多晋升或改善生活的机会”。海湾战争中,美军竭力宣传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并向官兵灌输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和“民主”的国家,负有解放科威特的正义使命,同时也极力宣传美国在海湾的安全和利益受到了伊拉克的侵害,教育的目标就是掀起官兵的“爱国热情”和“参战热情”。美军现在精神教育的目标就是打着“爱国主义”、“人权至上”等幌子,对官兵宣扬“美国至上”的思想,鼓吹美军要为“自由、民主”而战、“维护世界人民的利益”等思想,为美军推行“霸权主义”服务。
五、开放性。美军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军队和社会、军人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对军人和军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军队思想问题的存在是社会问题在军队的反映。美军在分析官兵的思想状况时发现,部分官兵的公民意识淡薄,对军事行动目的漠不关心以及对军队职业的不满,将很难适应军队的要求,只有进行军队的社会化教育,加强军人与社会、军人与国家、军人与政治实体的心理联系,才能增强军队的稳定性。
(一)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官兵的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是部队与社会之间联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内容有:了解军队的传统和官兵的权利和职责;了解美国历史和政治制度;正确评价士兵们正在执行的国家兵役制度;认识军队在谋求稳定的世界秩序中的作用;懂得即使在政治问题上发生分歧时,如何忠于民主政府。基本做法是通过指挥官日常非正式的领导作用,如聊天、朋友式的告诫等。
(二)在教育实现手段上,借助社会力量。现代军人的思想异常活跃,思想教育工作也变得愈发复杂,单靠军队的力量解决官兵的思想问题十分困难,借助社会力量教育部队,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而且可以增强军队在社会的影响。美军借助社会力量进行精神教育的主要做法有:(1)邀请地方专家学者到部队讲解国家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使官兵及时了解社会。(2)组织官兵参观学校、公司、行政机关等,甚至到国外访问,来开阔官兵的眼界。(3)利用社会媒体扩大部队影响。
六、虚伪性。无论多么充足的物质保障和全面的精神教育都无法弥补美军在历史人文环境和政治体制上的先天缺陷,而这正是造成美军精神教育虚伪性的深刻根源。美军不仅借助虚无的宗教进行蒙蔽性的欺骗和利用,而且极力回避和否认与军队有着密切联系的政治在军队中的存在。
(一)借助宗教来实现对官兵思想的控制。美军大约95%的官兵信仰宗教(主要是基督教,其次是天主教,少数信犹太教),美军便利用官兵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转化为宣传资产阶级理论,以此我们可以解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很高的美国缘何会以宗教治军。宗教在军队的存在对于稳定军心、增强资产阶级政府对军队的控制,起到了特定的作用,这已成为美军精神教育的一大特色。早在1775年美军建立之初,美军就确立了宗教及随军牧师在军队的法律地位。目前,美共有随军牧师3200余人,平均每700人有一名牧师。美军利用宗教为其教育服务的主要做法就是不允许官兵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进行宗教活动,而是以专门的随军牧师来对官兵的宗教活动进行管理和指导。平时,牧师主要是利用礼拜、祈祷等活动向官兵灌输宗教思想,通过“忏悔”、交谈、咨询等形式在士兵中探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及时将情况报告给指挥官,协助指挥官对官兵的思想进行了解和控制,官兵的家庭纠纷、晋级、调动等问题,随军牧师均插手其间;战时,牧师要到前沿阵地,在战斗间隙举行宗教活动、散发慰问品,鼓舞部队士气,说服官兵“为信仰和上帝”而战斗。
(二)否定政治及政治工作在军队的存在。美军鼓吹“军队非政治化”、“军队非党化”、“军队国家化”,要求官兵不过问政治、不参加政治活动,对外极力否认军队的政治工作,将思想教育工作列为军事业务工作的一部分。表面上看美军是不过问政治的,但事实上,美军从未放松政治教育的力度以及对军队的政治控制,并以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作为精神教育的重点。美军宣扬“军队非政治化”,这也是由美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美国是两党轮流执政的国家,为了更有效地维护资产阶级轮流执政的地位,早在独立战争之后,当时美国的资产阶级就深刻地认识到集权式的军事力量对“自由国家”构成的危险,因而强调必须从国家制度上对军队加以控制。1776年制定的《弗吉尼亚权力宣言》第13条明确规定:“平时常备军对自由造成威胁,必须避免之。在任何时候,军队都要严格服从文官,无条件地接受其领导。”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美国宪法确立了文官控制军队以及军队行政管理权和作战指挥权分离的基本制度;同时,宪法规定只有国会才有权宣布战争,这使得军队进行战争的最重要职能,不是按照军队的意愿,而是按照资产阶级代表——国会的意愿来进行的。由此可见,美军标榜“军队非政治化”的背后仍是“政治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