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传播研究
哈尔滨俄侨出版物发展脉络及价值分析
王春英,张艳杰
(哈尔滨师范大学 俄罗斯艺术文化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 要: 哈尔滨俄侨出版物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人侨居在哈尔滨时期的出版物,是在特定的政治背景、历史环境下产生的文化产物。哈尔滨俄侨出版物有其自身产生的背景、发展脉络以及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深入研究与分析哈尔滨俄侨出版物,进一步挖掘其价值,对促进黑龙江特色文化的发展和中俄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俄侨;俄侨出版物 价值
一、哈尔滨俄侨出版物产生的历史背景
俄侨在哈尔滨的新闻出版物随着俄侨涌入哈尔滨而产生。1896年6月3日,李鸿章与维特签订了《中俄密约》,对中东铁路(КВЖД)的修建做出相关规定,并与1897年8月28日在中俄边境举行了中东铁路的开工典礼。[1]166随着中东铁路的开工并在其建设热潮的推动下,俄罗斯大量的铁路工人、商人、警察、教师、科研人员、艺术家来到我国东北,大部分聚集在哈尔滨。1905年的日俄战争,俄罗斯以失败告终,东北地区的俄罗斯人都纷纷聚集到哈尔滨及周边地区,致使哈尔滨俄侨人数急剧增多,甚至超过当地人数。1917年10月革命,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许多社会上层人士感到极度恐慌,他们无法接受并害怕新生事物,开始纷纷离开俄罗斯,流亡国外。据统计,由于以上原因而出现的几次大规模移民潮,致使来到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约达到20万人,当时的哈尔滨成为远东地区俄侨最为集中的城市。[2]60
所有肾小球疾病的共同最终途径是足细胞消失、肾小球硬化[15]。足细胞是终末分化的细胞,不能依赖于新细胞的补充,其凋亡是导致数量减少的主要因素[16-18]。足细胞的凋亡和缺失导致滤过屏障结构的破坏,从而引起蛋白尿的发生。研究表明足细胞损伤和丢失是肾小球疾病包括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糖尿病肾病(DN)、微小病变和膜性肾小球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19]。保护足细胞,抑制其凋亡可能为治疗慢性肾病提供新的方向。
随着俄侨人数的不断增加,他们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发表言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一时期,俄国国内新闻业最为发达,移民到哈尔滨的人员中有一些报业人士,移民后仍继承了原有的新闻传统、理念和方式,并重操旧业,俄侨出版物开始逐渐在哈尔滨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由于俄罗斯侨民具有不同的移民原因,不同的社会身份地位,不同的思想倾向,因此作为舆论工具的俄侨出版物内容也涉及多个领域,性质更是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随着俄罗斯侨民的移民生活逐渐走上正轨,他们开始在侨居地建立学校、研究机构,因此对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材料产生大量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当时俄国政治形势风云变幻,致使大批俄罗斯人逃亡海外,在中国,哈尔滨成为部分流亡人员的避风港,同时也是俄国各派政治势力群集之地,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立场及观点,报刊、杂志成为他们进行舆论宣传的工具;逃亡到国外的俄侨处境虽然艰难,但是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仍然在思考自己国家今后的发展道路,保存和发扬俄罗斯文化的精神和传统是他们共同的心声和同样的使命,出版的文献成为有效的媒介。
第三,善始善终,重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前,从严治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成绩面前,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明白全面从严治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党面临着“四大危险”与“四大考验”,党内外环境复杂,这就更加说明了全面从严治党是时代的需求,也是要长期坚持的任务与工作。即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不能骄傲,更不能放弃或者忽视全面从严治党的持久性。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紧密,在“一带一路”发展的大背景下,小语种的发展逐渐受到国民的重视,高校也在不断转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够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人才的培养要顺应国家发展政策,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家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
二、俄侨出版物的发展脉络及其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19世纪末开始的移民潮是俄罗斯历史上的大事件,侨民对所到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其中就包括出版业。哈尔滨俄侨出版物基本上以俄文为主,主要形式为报纸、杂志和著作。俄侨出版物都有其自身的产生背景、发展历史、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在近半个世纪里,哈尔滨俄侨出版物经历了创始期、兴盛期、转型期和衰落期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出版物的种类繁多、性质内容极其复杂,在这里只能进行各案分析。
(一)俄文报纸
1901年8月1日,《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快报》(Харбинский листок ежедневных телеграмм объявлений)创刊,这是俄侨在哈尔滨创办的第一家报纸。由于当时其创始人兼编辑思想比较激进,报纸发行后就受到反动势力的关注,1902年5月10日该报被沙俄当局查封。在1902-1905年期间,由于政治原因,《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快报》又经过几次反复的停刊、复刊,后来更名为《满洲报》(Маньчжурия)、《青年俄罗斯报》(Молодая Россия),最终于1906年4月彻底停刊。[3]44《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快报》在成为当时旗帜鲜明的政治工具的同时,也报道了俄侨在华的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及讯息。
1.1 对象 据以往留守中学生相关研究进行统计学样本估计后,从重庆市教委所属农村中学中,根据学校学生档案选取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工作的留守学生超过50% 的学校按整群抽样法抽出3所,再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法和配对法,抽取278名学生。
1917-1920年为苏俄战争时期,内战结束后,哈尔滨俄侨人数大量增多,哈尔滨成为俄国各派政治力量在远东的活动中心,报刊成为他们的政治宣传工具。这一时期,在哈尔滨的俄侨报刊主要分为“反苏”和“拥苏”两种不同立场。具有代表性的公开反苏、反布尔什维克的刊物有:《光明报》(Свет),《俄声报》(Русский голос)等等。具有代表性“拥苏”的红色报刊有:《劳动之声》(Голос труда),《前进报》(Вперёд),《回声报》(Эхо) 等等,其中《前进报》销量达2000份之多。当然,也有些报刊在政治上保持中立,不介入任何政治斗争,最有代表性的是俄文日报《霞光报》(Заря)。《霞光报》创刊于1920年4月5日,最初只是有两、三个版面的小报,最后几乎垄断了中国境内的俄文报刊的市场。《霞光报》能以广大俄侨为受众对象,及时报到当时大量信息,客观地阐述和评价远东和国际方面的问题。在《霞光报》各个栏目里,多数文章尽量做到淡化政治色彩,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接近普通大众生活。
反映当时重大事件的代表性作品:如,阿尔谢尼·涅斯梅洛夫(Арсений Несмелов) 所著诗集《血光》 (Кровавый отблеск,1928)、《小站》(Полустанок,1938)。[8]5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中东铁路发生的武装冲突,日本人的入侵及满洲国成立等重大事件,反映了俄侨的艰难处境。
1903年6月10日,由中东铁路管理局商务处主办的俄文报纸《哈尔滨导报》 (Харбинский Вестник)创刊,这是哈尔滨第一家官方创办的报纸,主编为东省铁路管理局商务处主任。在创刊初期,该报主要刊登各种政府法令,东省铁路管理局的各种文件,当时战争期间的各种消息,该报成为沙俄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舆论先行的工具。1906年2月1日起,《哈尔滨导报》进行改版,着重对远东和中东铁路周边地区的经济、贸易进行考察,并致力于报道侨民的各项活动,内容涉及工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四个方面,因此该报逐渐成为综合性日报。 《哈尔滨导报》曾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做过广泛的介绍,如:1907年,著名的俄国汉学家安德烈.博洛班(Андрей Болобан)任《哈尔滨导报》的编辑时,其用笔名撰写的关于中国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文章常常见于报端。《哈尔滨导报》是创办较早,出版时间较长的报纸,对于研究哈尔滨和中东铁路的专家来说,更是取之不尽的研究哈尔滨开埠初期政治和文化发展状况及中东铁路运营状况的宝贵资料。昨天的报纸,就是今天的历史,《哈尔滨导报》是早期哈尔滨的历史年鉴,报纸按照年代的顺序报道了许多我们已知或未知信息。[4]405
在苏俄战争这一时期,俄侨在哈尔滨还出版了许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报纸,例如:《满洲之声》(Голос Маньчжурии)、《思想》(Мысль),报纸内容具有明显的政治导向;《哈尔滨市工商报》(Торгово-Промышленная газета)、《哈尔滨交易所商务简报》(Торговый-Бюллетень харбинской Биржи ),报纸内容以商业信息为主。
自1901年起,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期内,俄侨在哈出版的报纸约有150种之多。本文所介绍的这些报纸,和这一时期俄侨在哈出版的报纸总数相比,相去甚远,但极具代表性,对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二)俄侨杂志
另外,还有一些描写中国百姓当时生活状态的作品,作者通过这些作品的内容来揭示当时俄侨和中国百姓相似的命运。
1905年1月,《外阿穆尔人消闲报》(Досуги Заамурца),在哈尔滨创刊。据《军事百科》(Военн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Тип. Т-ва И.Д. Сытина 1911-1915 )记载,《外阿穆尔人消闲报》为周刊,刊物主要以下级军官和士兵为对象,为侵华机构员工及军人服务,同时该刊也介绍了当时工商业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6]191《外阿穆尔人消闲报》1912年4月停刊,现内容不详。
1908年8月,《哈尔滨公董会通报》(Известия харбин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енного управления)创刊,这本杂志主要介绍哈尔滨开埠初期市政建设方面的讯息,1922年停刊。
1908年12月,《远东铁路生活》(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ая жизнь на Дальнем Востоке)杂志在哈尔滨创刊,为月刊。该杂志内容丰富,涉及到经济、运输、铁路行业等相关信息,为铁路经营管理提供丰富的史料。《远东铁路生活》还开设专栏,以中东铁路沿线的铁路工人为对象,刊载一些反映他们工作生活状态的一些文章。该杂志与1917年停刊。
1909年2月,由Н.А.多勃罗洛夫斯基(Н.А.Добровский)等人发起的“俄罗斯皇家东方学会哈尔滨分会”在哈尔滨成立,该学会对中国东北、蒙古以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并与1909年7月,创办机关刊物《亚细亚时报》(Вестник Азии), 又译为《亚洲通报》。《亚细亚时报》以研究东方为主要目的,主编多为东方学家。自创刊到停刊,《亚细亚时报》刊载大量有关中国的文章,具有代表性著作的俄译本,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例如:1909年6期至1927年54期中一共刊登280篇文章,其中关于中国的文章150篇;俄国汉学家П.М.格拉得基(П.М.Гладкий)曾在该刊物上向外国观众系统的介绍了中国的京剧,并发表当时所演出的京剧戏文的俄译本。当时的远东地区没有研究东方学问题的期刊,《亚细亚时报》一直被当作珍贵的具有科学性的专业性刊物。
1913年,关于教育问题的《亚洲俄国的教育事业》(Просветительное дело в Азиатской России)出版,虽为月刊,但每年出刊期数不定。同一年,关于农业问题的《北满农业》(Сельское хозяйство в Северной Маньчжурии)创刊,但出版时间不久便停刊,没有坚持办下去。
1920年起,哈尔滨俄文报刊开始出现繁荣的现象,覆盖面广,内容复杂多样。除具有学术性、文艺性和商业信息内容之外,刊物上也刊登一些适合普通大众阅读的通俗易懂的文章,《东省杂志》(Вестник Маньчжурии)及其副刊《经济简报》(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Бюллетень)最具有代表性,此刊物上登载了当时吉黑两省自然资源及各个行业状况,其中一些人文历史和风俗民情的文章至今仍有一定参考的价值。
“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许多俄侨纷纷移居到北京,天津等地,随着俄侨人数的减少,出版业也开始变得不景气。在日伪统治时期,日伪当局加强了对俄侨的控制,创办了一些报刊,主旨在于反苏、反共,维护日本侵略。这时,一些私营刊物纷纷关闭,只剩少数几家刊物,如:《霞光报》 (Заря)、《喉舌报》(Рупор)、《边界》(Рубеж)等等。1945年日本投降后,俄文刊物全部停刊。1945年11月,取得苏联国籍的白俄报界人员创办了《俄语报》(Русское слов),1956年 7月,《俄语报》刊出最后一期,至此哈尔滨俄侨报刊史结束。
(三)俄侨图书
随着俄侨对哈尔滨、东北及中国的了解,许多知识分子和各个领域的专家开始进行著书立说,出版了大量著作,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俄侨出版机构也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大的出版社、私人印书馆等,主要有:中东铁路印书局、东省文物研究会出版社、扎伊采夫、柴拉出版社等等,每一个出版机构都有自己的业务范围。
中东铁路印书局是中东铁路的出版机构,主要出版政治、经济和铁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图书:例如,《通向未来国家之路》 (На путях к государству будущего, 1930)、《在为俄罗斯的战斗中》(В борьбе за Россию, 1920)、《中国国内贸易组织纲要》 (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нутренний торговли в Китае: Краткий очерк, 1920)、《关于中国不动产的法律关系》(Правоотношения по недвижности в Китае, 1922)、《东省铁路历史概述:1896—1923年》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обзор Китайской восточной железной дороги. 1896-1923 гг., 1923) 等等。[7]338
1.政治、经济贸易、法律、以及关于中东铁路的著作
3.宗教类著作
俄侨报刊在哈尔滨陆续大量的出现,成为俄侨文学的重要载体,许多俄侨报刊上大幅刊载俄侨作家的小说、诗歌和散文,侨民文学的创作也正是从这时的哈尔滨开始。俄侨文学作品有其自身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作品主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907年2月,《东方导报》(Вестник Востока)在哈尔滨创刊,同年8月《九级浪报》 (Девятый Вал)创刊,1917年11月两报合并为《新生活报》(Новая жизнь),在哈尔滨出版的俄文报纸中颇具影响力。1914年7月,《新生活报》更名为《生活新闻》(Новости жизни),这是俄国十月革命以前在华最大的私营报纸。[5]407
加强外事管理制度建设。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有关外事管理文件精神,结合水利部工作实际,研究制订国际会议、证照管理等办法,健全外事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有关程序和要求。加强因公出国境计划管理,严格按照批准的计划执行。继续定期举办外事联络员培训班,充分发挥外事联络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鉴于研究采用问卷法可能会导致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因此在收集数据时通过设定问卷项目的顺序,强调数据的保密性、匿名性等进行程序控制。在数据分析时,本研究进行了Harman 单因素检验。结果表明,在数据未旋转的情况下共13个因子的特征根值均大于1,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仅为24.16%,小于临界值40%。因此,本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并不严重。
对侨居地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神秘的东方文化进行描写的作品:如,Н.А.巴依阔夫(Н.А. Байков 1872-1958)的著作《远东的熊》(Медведи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1928)、《在满洲的密林中》(В дебрях Маньчжурии,1934)、《大王》(Великий Ван,1934)。[9]129大自然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许多作家都对大自然充满了兴趣、爱意,他们观察大自然的生命,领略大自然的美妙,描绘大自然的灵动,并从大自然中得到启迪。在上述几部作品中,俄侨作家在对中国东北的大自然进行描写的同时,更是用细腻的笔触及优美的语言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描写,抒发感受。1928年,阿尔弗雷德·黑多克(Альфред Хейдок,1892-1990)的小说《满洲之星》(Звезды Маньчжурии), 在纽约出版,其中几篇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浓烈东方神秘色彩的作品在《边界》(Рубеж)上发表,这些作品, 也同样赞美了东北的自然风光。[10]153
对被抛到异国他乡的个人命运的真实写照:如,在阿尔弗雷德·黑多克的《山道弯弯》(На путях извелистых)这部小说中,作者虽对眼前安逸的生活感到一丝幸福,但内心却对知识、美好生活及浪漫充满渴望,这种内心美好的理想愿望与现实生活充满矛盾。身在异乡,命运与未来不可预测,这正是当时侨民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哈尔滨俄侨杂志也和报纸一样,有一定的刊行数量,但由于政治方向不同,内容也是良莠不齐。下面按照刊行时间、内容及价值提及以下几种。
2.文学类著作
俄罗斯人是笃信宗教的民族,即使背井离乡,过着飘泊不定的流亡生活,仍不改对于宗教的信仰。上世纪20-30年代,聚居到哈尔滨的俄侨人数越来越多,面对艰难的处境和未知的命运,他们无法面对现实,于是大部分人把精神寄托在宗教上,以求得精神上面的慰藉。俄侨宗教思想的活跃,促进了宗教刊物的出版。除了出版宗教期刊杂志外,还出版一些宗教类书籍。如:Е. Н. Сумароков的《基督—我们的生命》(Христос - наша жизнь),Г. И. Ясиницкий的《圣经研究导论》(Введение к изучению Библии),Ф.Ф.Даниленко的《孤独》(Оторванный,1930)等等。
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改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给予麝香保心丸治疗,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麝香保心丸对心肌缺血具有改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心绞痛,降低血液黏稠度,从心电图上进行观察得知,患者心肌缺血症状得到显著好转,所以,麝香保心丸是一种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药。
4.教材
俄国人非常注重教育,即使是移民到国外亦是如此。自中东铁路修建至20世纪上半叶,俄侨在哈尔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使其子女能够接受系统的教育。[11]150在侨居期间,俄侨建立了多所学校,加大了对教材的需求,因此,当时在哈尔滨出版的俄文图书中,有相当数量的一部分是教材、参考工具书。如:《国民教育地理学》(География для народных училищ, 1920)、《算术系统教程》(Систематический курс арифметики, 1928)、《实用语法》(Практиче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1930)、《语法:形态与句法中学 5-6年级教科书》(Грамматика морфология и синтаксис учебник для средней школе 5-6 годы обучения, 1933)等等。
三、哈尔滨俄侨文献历史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俄侨在哈尔滨所创办的一系列报刊,出版的杂志及著作,最初是作为其侵略的舆论工具出现的,同时也是为了满足本族人对阅读的需要。这些出版物曾经一度垄断哈尔滨的出版事业,排挤和破坏国人的办报活动,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俄侨出版物对哈尔滨的新闻事业以及文化活动产生积极作用也不容忽视,这里我们只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俄侨出版物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俄侨文化是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一,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演变,已经深深地植根在哈尔滨的历史文化之中,并成为哈尔滨多元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哈尔滨城市的发展历程,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创造,俄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俄侨文献正是这些历史文化的信息载体。哈尔滨俄侨文献不仅展现了当时俄侨自身在哈尔滨的教育、科研、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状况。一些水平很高的俄侨文献中报道了一些先进的知识和信息,同时也把中国一些准确的信息传播到国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各试点按统一的试验实施方案进行,田间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0.02亩,四周设保护行,各点所有参试品种同期播种、移栽,耕作栽培措施比当地大田生产水平略高,防治病虫害。试验观察记载按《国家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方法及标准》(试行)执行。
随着俄侨在哈尔滨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他们在侨居地区创办了许多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正是这种日趋活跃的科研、学术和出版工作,促使俄侨留下了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一些生活在哈尔滨的俄侨成为著名的汉学家,有的翻译了大量汉语名著,有的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文化的著作,这些都向俄罗斯侨民、俄罗斯人民及世界人民广泛介绍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了中俄文化交流、了解与合作。俄侨文献不仅是俄罗斯侨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俄罗斯人民的民族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资料,如果这些文献缺损或丢失,会造成哈尔滨、黑龙江、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的部分残缺。[12]221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51933.88m2,其中地上27层,建筑面积41902.12m2。地下1层,建筑面积10031.76m2。建筑高度99.60m。主要包括大堂、宴会厅、全日制餐厅、行政酒廊、中餐厅和客房,以及附属的门厅、大堂吧、休息厅、厨房、酒店管理用房和各种设备房,以及泳池、SPA、棋牌室、健身室等康体功能。
现如今,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最好的时期,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方兴未艾,对俄侨文献资源进行更深层次地挖掘和进一步地研究,继续打造这条文化和精神的纽带,能丰富和充实哈尔滨城市的历史,对黑龙江的发展起到更大地推动作用,更能进一步增进两国的友谊,促进两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Е.АБЛОВА.История КВЖД 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эмиграции в Китае (первая половина XX в.) .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J].2001 (10). С. 166-167.
[2]Сабенникова,И.В.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миграция 1917-1939 годов: структура, география, сравнительный анализ. [J]. Российская история, 2010 ,(03). С. 60-61.
[3] 赵永华.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史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44-46.
[4] [5]Diao Shaohua Краткий образ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й печати в Харбине [J] Revue des études slaves,2001,(07). С. 405-407.
[6]Военн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M].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Тип. Т-ва И.Д. Сытина ) .1911-1915 .С.191.
[7] 石方,刘爽等.哈尔滨俄侨史 [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338
[8] Сюй Светлана, Г. Х. 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жизнь русской эмиграции в Китае (1920-1940-е годы.). [M]. Икар,2003. С.5-6.
[9] Дзыга,Я.О.,Т.К.Савченко.Литература русского Зарубежья. [M]. Гос. ин-т русского яз. им. А. С. Пушкина,2000. С.129-144.
[10]刁绍华.中国(哈尔滨-上海)俄侨作家文献存目 [M].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153.
[11] Людмила Федоровна Гавердвская.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ая и научная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 русской эмиграции в Китае 20-40-е гг XX в. [J].Росиия и Атр. 2006(3). С.150-151.
[12]王春英.二十世纪上半叶黑龙江俄侨图书文献价值研究[J].智能城市,2016,(08):221.
An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Value of the Publications by Overseas Russian in Harbin
WANG Chun-ying, ZHANG Yan-jie
(Russian Art and Culture Centr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5, China)
Abstract :The publications by overseas Russian?in Harbin refer to those published in the late 19th and the fi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ies. These publications were cultural products of the specific political background and the unique historical context. They had their own background,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interactions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A deep analysis of and study on the publications by overseas Russian in Harbin can contribute to discovering their value. The research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growth of the distinctive cultur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China-Russia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Key words :overeseas Russian; publications by overseas Russian; value
中图分类号: D822.251.2;G23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38(2019)04-0143-04
收稿日期: 2018-12-26
作者简介: 王春英(1973-),女,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化研究。张艳杰(1963-),女,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俄罗斯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 2017年度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科学课题:二十世纪上半叶黑龙江俄侨文献的文化价值研究(2017B056);2016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东正教视角的哈尔滨俄侨历史文化研究(16ZSB02)
(责任编辑 马 蓉)
标签:俄侨论文; 俄侨出版物价值论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俄罗斯艺术文化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