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我国地理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新世纪我国地理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李文田[1]2011年在《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文中提出地理教科书的变革一直是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对地理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主要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5)、深化改革时期(1986-2000)和21世纪以来叁个时期。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进行研究与总结,理论上,可以透视地理课程改革中教科书的发展趋势,拓展中学地理教育的研究视野,丰富地理教科书的相关研究成果;实践上,可以为我国地理教科书的变革提供实践参考,为新时期的地理课程改革提供实践借鉴,为地理教师的教科书理解提供方法指导等。总体上,对于推动21世纪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前提和依据如何?地理教科书在内容、组织、难度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如何?地理教科书变革具有哪些方面的结论和启示?本研究既基于时间线索,又基于问题角度,遵循论从史出、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围绕地理教科书变革这一核心,力求宏观分析与微观勾勒相结合,历史透视与具体研究相结合。研究方法上,既注重对文献资料的充分收集和认真整理,又注重对具体研究方法的精心选择和灵活运用,突出研究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本论文主要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主要阐明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界定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陈述研究意义,研究的问题、思路与方法,论文基本框架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二章综述国内外教科书及地理教科书的研究现状,通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问题入手,寻找研究的思路和突破口。第叁章主要以纵向的时间发展为线索,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制度与大纲变革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概述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编写情况,从纵向上厘清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基本脉络。第四章针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变革与组织变革进行具体分析,概括其变革的具体特点。第五章针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课程难度变化进行分析,并选取不同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中的典型内容作为案例进行定量比较;以21世纪地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科书使用为例,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第六章主要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维度对影响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因素进行概括和探讨,阐述不同影响因素对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影响和作用。第七章对整个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述,得出相关结论及启示。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改革开放30年的制度与大纲变革为不同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前提和依据。不同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内容与组织变革明显:内容上由“注重双基”到“突出人地关系”再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组织上,框架结构由“学科体系为主”到“淡化学科体系”,表达方式由“相对单一”到“灵活多样”。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课程难度经历了“由难到易”的变化过程;新世纪地理课程改革中的教科书变革对师生的教学行为产生了明显影响,师生对于新教科书的满意程度较高。影响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外部因素主要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有学科发展、课程改革、课程观念等。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启示:继承与创新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基本特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内在机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价值诉求;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发展趋势。本研究试图创新之处主要有:研究视角上,拓展了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研究视野;研究方法上,注重文献,强调分析,系统概述与具体分析相结合,突出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研究结论上,提炼了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主要结论与启示。本研究的不足:一方面,由于研究涉及时间段较长,不少相关材料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收集和利用,以致可能影响相关研究结论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本文形成的若干结论与观点,其科学性和客观性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尚有待提高。

朱哲[2]2007年在《中、韩初中地理(社会)课程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的问题属于地理新课程方面的问题,是从比较的角度进行了问题的研究。本文运用地理课程论、比较教育学等理论,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韩国的《第七次社会教育课程》以及两国的新版教科书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韩国《第七次社会教育课程》的特点以及教科书的特点,并提出了一些结论与建议。本文形成的结论有:1、在课程设置上分析出:两国的课程设置分科不同;课程设置比例均低;课程设置年级不同。2、在课程目标上分析出:韩国的课程目标更具针对性和递进性;韩国相对我国更重视技能目标;我国的过程与方法具有自己的特色。3、在教科书体系中分析出:区域地理的体系结构安排不同;教科书后的附录不同;韩国教科书中小栏目的多样性。4、在教科书的内容中分析出:中韩两国都重视教科书对学生生态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培养;两国对地图内容的重视程度不同;乡土地理的学习方式不同。5、在图片比较中分析出:两国教科书中都有一些组合图片;比较重视对图片的设置,种类比较齐全;图片分布的密度相似;地图在教科书中所占比例不同图片的效果存在差异。

王林[3]2011年在《新课程下我国高中地理教材(实验)必修1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地理教材由“一纲一本”变为“一标多本”。“四种版本”自然地理教材在内容编写上,也较以往有很大的改进和突破,在内容编写上,大量的增加了“图片”“案例”和“教学活动”设计,大大的调动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积极性,但通过研究生学习阶段在高中的听课记录和本人的研究性教育实习的总结,高中自然地理教学存在着不足,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本论文以高中“四种版本”必修一为例,对“四种版本”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优化教学效率,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论文总共分5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通过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大量的文献综述,得出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撰写意义,并设计出撰写论文需要采用的方法和技术线路。第二部分,分两部分,前部分主要是描述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新世纪实行地理新课程改革以来,这段时间地理教材的演变,后半部分是新时期对地理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叁部分,对高中必修一四种版本进行结构、活动和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指导教师科学的使用地理教材,达到最高效的使用地理教材,促进“叁维目标”的实现。第四部分,对高中必修一教材进行优化研究,突出自然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将自然地理科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具有“有效”“高效”和“长效”的目的。第五部分,前段部分介绍中学地理素养现状,后半部分提出,在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中学地理教师和学生应该具备有怎样的地理素养。

袁小梅[4]2013年在《《地理教育》期刊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地理教育》是中等教育类具有一定学术性、较强实用性和普及性的期刊,创刊于1980年,已经历33年历程,为推动我国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基础教育地理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网络媒体的发展潮流,《地理教育》既面对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对30余年来期刊栏目设置、刊载内容、装帧版式、作者队伍等方面发展比较,分析归纳期刊探索、变革、创新叁个阶段的特征及变化,梳理期刊的改革发展脉络。提出期刊更好地传播地理科学文化知识、推动地理新课程改革、服务广大中学地理教师等方面的改进建议,从而促进期刊更好地为地理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主要阐述《地理教育》期刊发展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综述教育类期刊及地理教育类期刊的国内外现状及相关研究成果;简要说明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以及研究的思路和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1980—1990年期刊发展的探索时期本部分主要对探索时期《地理教育》期刊的栏目设置、刊载内容、装帧版式、作者队伍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概括总结出探索时期的期刊特点:栏目设置单调、刊载内容集中、装帧版式简朴、作者队伍单一。第叁部分:1991—2001年期刊发展的变革时期本部分主要对变革时期《地理教育》期刊的栏目设置、刊载内容、装帧版式、作者队伍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概括总结出变革时期的期刊特点:栏目设置逐步增多、刊载内容比较丰富、装帧版式有所变化、作者队伍日益扩大。第四部分:2002—2012年期刊发展的创新时期本部分主要对创新时期《地理教育》期刊的栏目设置、刊载内容、装帧版式、作者队伍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概括总结出创新时期的期刊特点:栏目设置灵活多样、刊载内容与时俱进、装帧版式稳中有变、作者队伍来源广泛。第五部分:《地理教育》期刊的发展展望本部分主要在比较分析30余年来《地理教育》期刊在栏目设置、刊载内容、装帧版式、作者队伍等方面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发挥期刊在传播普及地理科学文化知识、推进地理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服务于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教研教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加快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加速培养稳定教科研队伍,构建互动交流长效机制等改进建议。第六部分:结语本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简要概括总结,进一步明确《地理教育》期刊各阶段在栏目设置、刊载内容、装帧版式、作者队伍等方面的具体变化特征,并对现阶段研究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说明。

龙泉[5]2017年在《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及其教学实现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地理学科育人价值是作为教学科目的地理学科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效用。深入研究地理学科育人价值体系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地理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育人功能,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提升地理教育质量。本研究从价值哲学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特点和内涵,界定了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类型与层次,构建了地理学科育人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特尔斐法优化了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的理论框架,并开发了基于学科育人价值的课堂教学行为观察记录表。通过对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的分析,以及开展大规模学生问卷调查,归纳了目前地理课堂教学在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实现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地理课堂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的课堂教学策略。全文包括以下基本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了本研究的主要背景和研究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说明了本研究期望解决的主要问题,采取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规划了论文写作的基本框架。第一章是文献综述部分。该部分重要梳理了学科育人价值和课堂教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从这些文献中归纳了相关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评述,理清了困扰本研究的几个疑点,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地理学科的属性与功能。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其育人价值的源泉,地理学科特殊的学科属性和思维方式等是其独特育人价值的基础。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点的综合学科,在研究对象上既包括地球表层系统的自然要素,也包括社会要素,研究方法上也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使地理学科在认识复杂世界具有独特价值。空间思维和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最具学科特点的思维方式,为学生认识世界提供了独特视角和思维方式。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地理学科学科所能获得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构建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参考。第叁章的重点是构建地理学科育人价值体系,是本研究最重要的理论构建部分。本章从价值哲学角度深入探讨了地理学科学科育人价值的内涵与外延。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具有客观性与主体性、个体性与多样性、历史性与发展性的特点。理解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内涵,有必要厘清科学价值与育人价值、一般价值与独特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与差异。从满足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需求角度可将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划分为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叁大类。本章还结合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深入探讨了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具体内容。第四章是从学科育人价值视角审视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为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供依据。本章首先构建了“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理论框架”,然后通过特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对该理论框架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最后以该理论框题为依据,开发了相关观察表和问卷,分别开展课堂观察和学生问卷。通过对23份教学设计、3节不同内容的课堂实录和4600余份学生问卷的统计分析,归纳了目前地理课堂教学在实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提出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提供依据。第五章重点是提出促进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的课堂教学策略。本章以第叁章和第四章的研究为基础,有选择性的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教学策略。在认识价值实现方面,重点阐释了概念同化、任务驱动、决策教学、时空结合等教学策略;在道德价值实现方面,重点阐释了角色扮演、道德讨论等教学策略;在审美价值实现方面,重点阐释了明理探源、文化寻踪等教学策略。第六章是对本文的总结和反思。对本研究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主要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并对研究中的不足进行了讨论。

金日山[6]2013年在《中韩初中地理(社会)教科书内容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课程比较、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课程比较研究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工作,教科书比较是课程比较的重要内容。以往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教科书比较大多集中在欧美国家,而针对中韩两国地理(社会)教科书的比较研究还甚少。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韩国顺应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同时,结合本国的实际,在本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中,教科书的研发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过对中韩两国地理(社会)教科书的比较,以明确双方之长短,达到相互借鉴之目的。本文运用地理课程论、比较教育学等理论,采用比较法、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中韩两国最近出版的最具代表性的教科书为依据,从教科书结构内容和表层系统(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方面对中韩两国初中地理进行系统地进行比较,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1.结论:1)从教科书框架结构上,两国本教科书基本结构相似,不同点表现在:韩国教科书在每节之首都提出相关的学习目标的引言,每单元结束都有单元整理,学生可以巩固这一节的内容;韩国教科书中栏目丰富,栏目大多是活动性栏目和世界热点问题的相关材料,这也反映韩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注重让学生关心世界时事。2)在宏观比较上,中国初中地理教科书以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及乡土地理主线来安排的。而韩国教科书以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遇到的问题和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主线来安排的。3)在微观比较上,我国人教社初中地理教科书的章节内容由“导入—展开”的形态构成;韩国金星社初中社会教科书章节内容由“导入—展开—整理”的形态构成。韩国社会教科书多出的整理部分由两方面构成,单元整理和作业,这一点值得中国教科书编辑者学习。4)两国都重视语言的描述。韩国的教科书中语言生动、形象的描述各种自然、人文景观,富有感染力。中国教科书语言描述简洁、易懂,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富有很强的系统性。5)两国的教科书均注重图像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相比而言,韩国的教科书中的图像设计、选材都比中国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强。6)两国初中地理教科书活动的数量相当、类型多样。韩国教科书中的活动开放性较强,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语言表达更具有亲和力。因为中国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活动的数量比韩国更多。图文结合是中国教科书活动最突出的特征中国教科书活动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组织答案等方面的地理学习能力,尤其地理教科书中的图像可以直观表示地理信息,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建议:通过对中韩两国初中地理教科书比较,给我国教材编写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注意选择环境教育方面素材。第二,注意选择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内容,体现教科书的实用性。第叁,注意从生活实际导入和设计典型案例,理论联系实际。第四,注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融合。第五,注意为教学留出一定的空间,体现教学性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想象,体现启发性。

朱娜[7]2007年在《新世纪我国地理教育科研的回顾与前瞻》文中指出新世纪以来,我国地理教育科研呈现出以下特点: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在不断深化,始终重视地理教育应用层面问题的研究,地理教育技术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扩大,地理教育比较研究的视角在不断拓展。也存在如下问题:有关地理学习理论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有关地理教学反思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关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的研究成为空缺,地理教育科研所采用的方法还十分单一。地理教育科研的研究视野将不断拓展和深化,还会平衡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

霍静[8]2008年在《从近十年中学地理教育研究透视我国基础地理教育改革》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期是我国的基础地理教育如火如荼的变革时期,1997年10月,国家颁布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政策性文件——《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式全面启动。到目前新旧体系的转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从注重知识传授逐步转向知识能力并举,从专门型人才培养转向公民素质培养,正确地把握了基础地理教育的功能。但是,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从1997~2006年十年过去了,基础地理教育改革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目的,还存在很多方面问题。地理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缺乏有机的联系,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改革观念处于表面状态,课程内容识记的知识点较多,对能力和情感态度培养显得不足,课程评价还是强调甄别、选拔功能,而没有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等。上述原因造成我国中小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这一切都是有悖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及未来社会对个人发展的要求。为了基础地理能更好的与地理科学发展接轨,与当代的教育思想一致,必须要对基础地理教育走过的改革之路有清楚的认识。因为她可以使我们联系历史更好的理解、更加理性的看待目前的教育改革。明白该继承些什么,应该改造些什么,怎么改造,从而最终走向一条科学合理、充满潜力的创新之路。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言,在教育改革的研究文献中,有许多术语是交替使用的,因此首先界定在本研究中教学改革的概念,然后确定教育改革的内容。对于教育改革的内容不同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划分,本文在前人划分的基础上,再结合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研究文献的实际,划分了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课程设置、教育评价五个方面的改革。引言的最后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是为当代基础地理教育改革提供参考。第二部分研究背景。包括国外基础地理教育改革情况和国内基础地理教育改革情况两部分。从改革的过程到改革的内容来认识国外的基础地理教育改革情况,国内的情况从叁方面来介绍,第一是简要阐述我国基础地理教育发展沿革,重点介绍建国后的情况;第二分析传统基础地理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叁了解当代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大致情况。第叁部分是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的思路大致是通过文献分析,从中发现我国1997-2006年10年来基础地理教育研究的状况和时序变化,进而揭示基础地理教育研究所反映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重点和薄弱环节,探讨形成上述特点和相应变化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研究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以期引起地理研究者和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方法采用的数据库技术,根据研究需要对CNKI进行检索,获取数据并按照文献名称、发表期刊名称、发表时间、文献作者、作者单位、文献关键词几项来建立数据库,并在此数据库的基础上再建立子数据库。然后对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对本文的数据来源做详细介绍以及分析。第四部分是研究结果与分析,也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对基础地理教育研究文献所做的分析是认识我国10年来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一面镜子,只有认清了过去10年的得失才能更加明确未来的改革之路如何去走。本文的统计分为论文统计、作者统计两大块,通过这两部分的统计,分析我国基础地理教育研究的特点与不足,并且总结出对我国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启示。第五部分结论。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五方面:1.基础地理教育研究的论文成果能够比较正确地反映研究时段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整体状况和主要问题;2.基础地理教育研究的活跃程度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3.基础地理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相互脱节,影响了研究成果对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指导和促进;4.基础地理教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研究方面,且整体水平不高,尚未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研究队伍;5.基础地理教育评价研究是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方圆圆[9]2003年在《新世纪我国地理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文中指出基础教育改革正迅猛地在全国推进,地理基础课程改革因学科特殊性占有举足轻重地位,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法,并结合十多年的从教经验,对这次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全面地认识把握这次改革,从分析改革背景入手;再从地理基础教育的目标、地理学习的内容、方式、评价四方面,分析其表现的特征;最后指出其成功与否取决的两关键。同时指出: 1、地理教育功能和国外地理教育发展趋势是改革成功与否的主要考虑背景;并提出“在增强全球意识、进行环境教育、促进知识、技能和世界观的和谐统一及提高学生对未来生活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别的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2、四个特征为:“着眼培养学生的公民地理科学素养”;“精选对学生生活及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内容”;“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讨和合作交流的学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化与发展的地理评价”。 3、两关键:首先提出“地理基础教学的改革是地理基础课程改革成功的途径”。并指出“转变教育理念”、“教学手段现代化”、“构造新型现代化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为当今地理基础教学四种改革举措,特别是对如何“营造情境,调适课堂心理气氛”,如何“构建新型现代化教学模式”,如何“构建情境启发——思索创新模式,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并写出了示范教案 其次提出“中学地理教师的转变是地理基础课程改革成功的保证”,并指出“思想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更新”,“尽快提高施教能力”是教师马上应有的叁方面转变且指出了具体行动方法。

周勇[10]2003年在《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研究》旨在实现这样几个目的:一是研究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的特点、经验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且揭示它较之建国后至20世纪末我国分科科学课程设计和地区性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的优势和超越之处;二是研究国际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的特点和经验;叁是从国际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特点和经验中探寻促进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综合理科课程设计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借鉴方略和启示意蕴。因此,本文由如下叁个基本部分构成: ● 第一部分“我国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研究”是针对论文的第一个目的而展开的。它由叁章内容组成(第一章至第叁章),论题分别为:“我国科学课程设计的历史透视”、“我国地区性义务教育综合理科课程设计”和“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综合理科课程设计”。 第一章重点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我国分科科学课程设计的特点和成败经验,并对建国前我国科学教育与科学课程设计状况进行了简要回顾。 第二章主要以上海市义务教育综合理科课程设计项目为例,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地区性义务教育综合理科课程在课程理念、目标定位、内容选择、统整方式及课程实施与评价诸侧面的特点和课程设计的成败经验,并对综合理科课程设计领域密切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叁章重点探讨了20世纪末以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的特点、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与建国后至20世纪末我国分科科学课程设计及地区性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它的优势和超越之处。同时,为下文从国际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特点和经验中探寻借鉴方略提供了视点。 ● 第二部分为“国际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研究”;旨在分析探讨国际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的特点和经验。该部分同样包括叁章内容(第四章至第六章),论题分别为:“国际综合理科课程设计概览”、“侧重科学统整要素的综合理科课程设计”和“侧重STS互动联系要素的综合理科课程设计”。 》第四章主要考察了二战之后人们关于科学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公民科学素养概念的探究历程,以及叁次世界科学课程改革浪潮中国际科学课程设计领域在综合理科课程诸要素上所进行的种种探索,并对国际综合理科课程统整设计的基本原理作了简要梳理,以期把握国际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以“2061计划”的实施为标志的美国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运动中所出现的综合理科课程,是一种具有国际代表性的、“侧重科学统整要素”的综合理科课程设计范型。第五章重点探讨了这种综合理科课程设计范型在课程设计理念、内容选择与统整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价方略诸侧面的基本状况、特点与经验。 》第六章则重点以加拿大STS科学课程设计为范例,考察分析了“侧重科学一技术一社会互动联系要素”的国际综合理科课程设计范型在课程诸要素上所呈现出的基本特点和设计经验。 .“借鉴和启示”是论文的第叁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致力于实现本文的第叁个目的。该部分重点针对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综合理科课程设计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国际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特点和经验甲探寻解决这些问题和促进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综合理科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借鉴方略和启示意蕴。

参考文献:

[1]. 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D]. 李文田.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2]. 中、韩初中地理(社会)课程比较研究[D]. 朱哲. 延边大学. 2007

[3]. 新课程下我国高中地理教材(实验)必修1比较研究[D]. 王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4]. 《地理教育》期刊发展研究[D]. 袁小梅. 重庆师范大学. 2013

[5]. 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及其教学实现策略研究[D]. 龙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6]. 中韩初中地理(社会)教科书内容比较研究[D]. 金日山. 延边大学. 2013

[7]. 新世纪我国地理教育科研的回顾与前瞻[J]. 朱娜.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7

[8]. 从近十年中学地理教育研究透视我国基础地理教育改革[D]. 霍静. 西北师范大学. 2008

[9]. 新世纪我国地理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D]. 方圆圆.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10]. 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研究[D]. 周勇.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新世纪我国地理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