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与对策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与对策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吸引力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在提升技术水平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方面扮演关键角色”的教育类型,[1]职业教育在我国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张、质量稳步提高、影响进一步扩大,政策、经费和舆论环境方面的支持力度都显著改善。但是,相比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国,我国职业教育仍存在地位不显著、缺乏强有力的吸引力、民众主动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不强等问题。如何通过改善发展环境,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能力,有效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

一、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基本特征与问题

讨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既要分析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构成要素、个体性和历时性特征与关键点,也要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讨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具体表征与问题症结。

1.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我们认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的首要特征是“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只有让人民满意才能吸引人们。同时,职业教育吸引力表现出个体性和历时性特征。个体性特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因人而异的,因为即使职业教育办得再好,也不可能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这是从职业教育接受群体的视角来探讨。历时性特征体现在时代在变、个体在变,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带来不同阶段职业教育吸引力特征的差异。例如,十几年前,中专还炙手可热,但目前却陷入困境。另外,当前的全球化、技术革新、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变革,以及社会快速变革,[2]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职业教育也应该使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观念上跟上时代的要求,应“具有更新知识、技能的基础,具有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新概念的职业能力。”[3]讨论不同时代环境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是把握职业教育吸引力历时性特征的关键,也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核心。

基于上述特征的分析,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是否有吸引力最终将落到人们的选择上。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最直观的标准是人们选择的集中性,民众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有吸引力的表现。而促使民众作出选择的因素是多样的,如职业教育的整体声誉、学生的短期收益和长期生涯发展预期、教育费用、教育质量等。在诸多因素中,决定民众选择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生涯发展预期,即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之后是否有好的职业前景,在经济收入、个人成就和社会声望方面是否能符合个体期望。

2.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表现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主要表现在民众接受职业教育的热情不高。虽然2008年中职招生已达810万人,高职招生288万人,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近一半,高职则成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但不容忽视的是,中职招生规模的扩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扩大中职招生规模”政策和相关优惠政策,高职发展则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整体战略的结果,是满足人们高等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如果取消中职招生的硬性规定,完全放开由市场选择,中职是否还能保持现有规模?未来几年我国高中阶段学龄人口逐渐减少,在保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高职是否还能保持目前的招生人数?在同一般本科院校竞争时,是否有可能让民众自觉自愿选择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还表现在:“大学生到职业院校回炉后实现就业”仍是新闻,而不是常见的社会现象;人们失业或者转岗时,很少主动寻求职业教育或者培训;企业员工在职培训尚未制度化;职业教育“不可替代性”的特征尚不明显,没有体现其独特地位;企业同职业院校合作兴趣不强,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参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提供兼职教师的企业较少等等。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将导致以下问题:一是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缺乏稳定性,容易出现大起大落,我们应吸取上个世纪90年代末职业教育规模大滑坡的教训。二是影响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吸引力,职业教育的招生、就业和职业教育声誉等都将面临严重挑战。三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有研究表明,2001-2010年是我国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4]其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提升的必须的人力资本积累。如果没有人愿意接受职业教育,技术人才短缺的状况将进一步加剧,造成技术人才供应的断层,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和“技术立国”将成为空谈。

二、造成我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

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是由多方因素影响造成的,既有传统职业观念和知识观念形成的文化惯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民众对职业教育心理状态特征和职业教育政策的取向,也有当前职业教育服务功能不强,民众通过职业教育所获收益有限的因素。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导价值观与民众心理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导价值观念认为,职业教育是那些在学术教育中失败的人的无奈选择,职业教育先天的在地位上低于普通教育。[5]而在社会价值实践中,普通学术教育处于显要的位置,职业教育则不可等量齐观,正如杨金土先生所言,虽然在法律上和一般理论观点中都已经明确“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许多人包括部分教育决策者的潜意识中,职业教育仍然是低于普通教育的次等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补充。[6]这种价值取向和做法已经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与这种社会价值取向相呼应的是,民众由于传统职业理念和现实的影响,对于从事技术性和技能操作性工作(体力劳动)的选择性回避和对于从事文字性和管理性工作(脑力劳动)的趋之若鹜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结果。这种结果反映到教育选择上,即民众在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学术教育,只有当学术教育失败时才考虑职业教育,而鲜有综合考量各方因素主动选择职业教育者。这种选择的后果是职业院校聚集着“学业失败者”,成了“差生学校”的代名词,学生难管理,学校声誉不好,一些偶发性事件,如“辱师事件”、“职校女生群殴”等让职业院校的名声一降再降,进一步强化了职业教育的负面形象。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2008年底到2009年初对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归纳出的七大问题,其中位列第一的就是“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依然突出。[7]这种导向又致使选择职业教育成为部分民众的无奈选择。

2.职业教育服务功能和社会角色的弱化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边缘性地位导致其服务功能不明显,服务功能的弱化又导致社会角色的弱化,造成职业教育没有影响力,缺乏吸引力。服务功能弱化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才培养能力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和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为企业提供在岗和转岗培训的能力不足,新增劳动力、失业者、转移农民工无法及时获得有效的技术培训;三是社区服务能力不强,表现在职业教育服务重点在行业和企业,忽视或无力为社区提供诸如休闲、兴趣培养、补习、提高教育等方面的社区教育服务;四是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后,就业并非如期待的轻松,而且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无法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职业发展前景也并不理想。引起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近年来职业教育规模大扩张,但是经费投入、基础能力建设没有跟上,导致规模与质量的矛盾日渐突出。

职业教育社会角色的弱化事实上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有其自身原因,也有制度性的因素。许多国家规定,未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就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进行从业是违法的。而在我国,从业准入制度并未得到充分认识和严格执行,因而接受职业教育成了一种似乎可有可无的个人行为,这在无形中也降低了职业教育在整个就业框架中的地位,也影响到民众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3.现有人才评价体系对职业院校学生生涯发展的限制

从整体上说,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即使顺利就业,但就业岗位的质量、薪酬水平、晋升的速度往往赶不上其他从业者。技术人才成长周期较长,由于缺乏与技术水平等级相配套的薪酬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从事技术性和技能性工作的积极性。此外,民众对技术人才的关注程度远远低于其他类型人才,导致对技术人才的认识仍存在某些误区。虽然2004年国家人才工作会议明确了打破人才界限的政策意向,但至今仍缺乏操作性政策,而现行的政策规定又抑制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发展空间。[8]正是由于不合理的人才评价取向,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受到各种限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一个职业既没有经济地位,也没有社会地位,选择的人自然不会多。而在没人愿意当工人的社会中,职业教育如何能发展?如何能有吸引力?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普职沟通“立交桥”建设不完善,造成职业院校选修学分不能与普通高等教育互认。职业教育层次限制严格,几乎尚无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中职和高职的上升通道狭窄,升学比例相当低,且升学考试侧重文化知识而非技术类和操作类考核,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导致许多有意升学的学生因为文化基础差而不能升学,职业教育无形中被降格为“低层次教育”。

三、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政策建议

为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让更多的人愿意选择职业教育,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和建设工程,如中职学生补助、示范性院校建设等,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但是,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能仅局限于学生学费的减免和补助发放,还应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和职业生涯的发展;不能只是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角度的自说自话,而应基于学生、家长和企业的共同选择;不应只注重短期效果,而应着眼于职业教育体系的科学建构和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管职业教育面向哪个群体,其吸引力都将落到学生的核心利益——个人发展上,即学生的短期收益和长期生涯发展的有机结合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

1.加强职业教育改善学生短期收益的功能

改善学生短期收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就业问题,使每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后得到一份工作是职业教育的最重要功能,因为就业不仅关系人的生计,还关系人的尊严。[9]在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不断加剧、失业人口迅速增加的大形势下,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的功能需要被进一步强调。

第一,职业教育要找准服务对象,即其可能吸引的对象,提供适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如下岗工人的转岗培训、回乡农民工的技术学习、待业青年短期技术培训、大学生“回炉”以及其他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来解决就业问题的群体。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应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职业教育的经济目标为主要取向,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设置、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等方面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办学。

第二,职业教育要改进服务质量。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尤其是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教学环境的改善,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另一方面要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课的知识内容融入专业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改革专业课程,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提高专业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接受高水平的、名副其实的职业教育,为以后顺利就业作好充分准备。

第三,应注重职业教育的有效性。简单地说,这种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是否接受职业教育”在薪酬水平和岗位性质上有所提升。在笔者参加的一个中职校长培训班的讨论中,校长们表示,当地学生初中毕业后是打工,中职毕业后同样是打工,而且工作内容和工资水平相差无几,这一情况导致的后果是,即使中职教育不收学费,对学生还是没有吸引力,因为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入读中职纯粹是浪费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突出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在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同时,完善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行业就业准入制度,并严格检查与执行。这样才能凸显职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2.强化职业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关键角色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国际著名职业教育专家福斯特就提出:受训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10]国内的有关研究验证了这一观点,研究者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人口的职业教育需求调查和分析,认为影响职业教育需求的关键因素是培训是否实用,从业技术含量是影响技术需求的关键,职业院校学习是否对职业流动起作用是影响在读学生选择的主要因素。[11]不菲的收入、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是当初中专“具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今天的职业教育已经无法复制其当年的吸引力,但却可以说明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后的前景(如薪酬水平、社会地位等)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影响人们的选择。

因此,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须要关注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之后的生涯发展,让学生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首先,要改进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在关注技术精湛、能力出众的高水平技术人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同时,还要更多地关心普通技术工人,要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提高技术工人的初始薪酬水平,使其与企业其他人员的薪酬水平大体相当。再次,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为契机,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并逐步实行与技术等级相配套的薪酬制度,使其技术技能提高与职位晋升及薪酬增长相匹配。另外,要制订可操作的与技术技能人才评价相配套的人事管理制度,改进技能人才的评价机制,提高工人的社会地位。只有这样,民众不愿意当工人的社会心态才有可能得到逐步扭转,才有可能形成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才有可能让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更具吸引力。

“升学有路”是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另一路径,职业教育应有效地满足和引导学生的升学意愿。一方面可以通过构建普职沟通的“立交桥”,在有关框架内,普职之间实现顺利沟通和学分互认,对中职学生对口升学以及高职学生升本的比例进行有计划地上调,并在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提高升学考试中对技术和技能操作内容考核的比例;另一方面,应积极组织力量,加强研究职业教育体系的相关理论问题,对发展技术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等问题进行研究与论证,努力构建“中高职衔接”、“专升本贯通”、“本硕相连”的课程体系与相关学制,最终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

3.完善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发展环境

首先,近年中央和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事实上是对一段时间以来忽视职业教育的补偿性和修复性对策,这些措施收到的效果无疑是明显而积极的。在职业教育仍然缺乏足够吸引力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继续相关的支持政策,推动职业教育乘势发展。要对职业教育实施保护性招生政策、倾斜性学生奖助政策。同时,对地方政府举办职业教育的绩效进行分阶段的考评,制订严格的操作性强的督导和问责机制。

其次,要改变“证出多门”、证书繁杂却含金量低的局面,通过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制订统一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国家资格框架,并逐步加以完善。要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和制度,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同时通过相关政策,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免税制度,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形成一套基于我国现实、体现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利益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框架体系和校企合作有关法律法规,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保证。

再次,要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000-2007年,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虽然在绝对数额上增长较快,但是职业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却在下降,这种趋势与当前职业教育规模大发展极不协调。要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步增加其占教育总支出的比例,强化职业院校的标准化配置,即职业院校在师资建设、实验实训设备配备等方面根据招生数量、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配置。只有这样,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才能得到根本改善,从而保障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还应注意公平,避免投入过于集中在部分地区和部分院校,而应惠及职业教育整体。同时通过“免费中职教育”、“免费农业职业教育”等利好政策杠杆进行平衡和调节,以达到一些目前仅凭市场手段调节无法实现的目标。

标签:;  ;  ;  ;  

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与对策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