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对话多元主体,加强主体间交流互动论文_孙丽杰

尊重对话多元主体,加强主体间交流互动论文_孙丽杰

——浅谈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

◆  山东省莱西市姜山镇中心小学 266603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充分理解语文对话教学理论的精髓,充分地尊重对话主体,真正担当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一、建立“我——你”师生关系,转换师生角色

所谓“我——你”师生关系就是强调充分接纳“对方”,能够把交流的对方切实作为“你”去交往,是“我”中有“你”,不是“我”同化“你”。只有在平等民主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开展真正的对话。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教学的统治者发展为引导者;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会信任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改变自身的权威地位。总之,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作用能够得以重新建构,不再是外在的专制者,而是共存者。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角色转化过程中要强化人本意识和民主意识,从多方维度去挖掘学生潜力,发展学生能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尊重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激活主体意识

首先,要增强学生的交流互动意识。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质疑与探究的过程,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中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小组讨论时,老师要采取积极措施保证每个成员都真正地投入到讨论交流中,而不是作为旁观者置身事外。只有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思考、各抒己见、相互建议和启发,才能真正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其次,要提高学生的质疑和反思能力。拥有质疑和反思能力可以促使学生怀疑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从而在对话中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而不是刻板记忆。我们要以提升学生的对话能力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发现不足、拓展能力,从而让学生自身得到不断的发展,使学生在对话中被动变主动,进行充分的思考,促使对话得到延伸,逐渐变得更富价值。

三、师生要潜心深入解读文本,交流作者情感

首先,教师自己要深入、读透文本。这就要求在师本对话过程中,教师要用心感悟文本内涵,体悟作者情感,并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做的前提就要求教师走出对文本的盲目崇拜,努力形成独有的价值视域。在此基础上,还要预测学生理解方向的多样性,从而更有利于开展对话。如果希望更加紧密地建立师本关系,就要求教师能有效地开拓、累积文本资源,从而转变为自身资源再产出,这样就能与文本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从而更有利于指导学生。其次,对于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教师应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当然,这需要以教师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作为前提。在教学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充分接触、了解文本的时间,然后鼓励学生自由解读、畅所欲言,且拥有及时解决学生各种各样问题的教育机智。当学生解读文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应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引导他们真正思考文本和体验文本,从而真正走进文本世界。只有如此,学生才会彻底走入对话并有所收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 马 芳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水源中心小学 737205

随着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素、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数学呢?以下是笔者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课堂纪律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多少年来,课堂纪律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尺度。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守纪律是否就要两手背后,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外不做其他动作呢?这显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而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影响教学而采取的一种预防手段。只要学生在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跳跃。如果教师把这看作是妨碍教学,以纪律为名去强行抑制,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就会受到压抑。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体验感悟的场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课堂。学生可以两手自由摆放,两脚随便活动,而且可以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还可以找教师请教,没有喧闹声,但有激烈的讨论声,有时还伴着表达喜悦、遗憾或沮丧的动作和声音。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觉得首先应当创设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认真对待学生的“两极分化”

过去,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接受同样的学习任务,回答着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作业,迫使这些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完成任务。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多了民主性而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而少了被动性,减少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减轻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另外,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发生了变化,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是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新问题。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可能面临学生提出新问题的挑战,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按传统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辅导和帮助,这些都促使个别学生向差的一极分化。所以,对于两极分化,应当具体分析。原来是齐步走,现在拉开了距离,好的更好了、更活跃了,一般能达到基本要求,就不能叫“两极分化”。我们应该看到,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让所有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关键是要选择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也可以适当使用分层教学,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做到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

四、注重课堂机智的运用

课堂教育机智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敏而灵活地教育学生,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也许许多教师会这样认为:课堂出现意外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设计不到位。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把课“做得圆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要知道,“非预设性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特征。新理念下的课堂是鲜活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这里不应该有花架子,不应该有装腔作势,不应该有娇情表演,有的是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教师真真实实地教。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不失为一个小插曲儿。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生成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论文作者:孙丽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6月总第3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6

标签:;  ;  ;  ;  ;  ;  ;  ;  

尊重对话多元主体,加强主体间交流互动论文_孙丽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