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语言学:基本研究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课题论文,语言学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0)01-0058-61
在阐述人类语言学之前,先简单概说人类学:它是研究人类的学问,包括研究远古、古代、现代人类。它又分为两大分科: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前者从人种、头发和肤色的不同,把全球人类大致分为类澳大利亚人种、类尼格罗人种、白色人种、黄色人种。当然还有其他区分人种的标准和方法。
人类语言学亦称语言人类学,虽然有学者说这两者的研究重点、角度不同,但许多学者认为这两个名词可以互换,内容同一,都属于文化人类学。本文采用后一种观点。
语言学研究范围很广,包含的内容很多,因此人类语言学所研究的问题也是很多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傅懋勣撰写“人类语言学”,Bright(1992)所收的同名词条,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惠国主编(1995)《社会科学新方法大系》有关词条,都对这门学科做了概括性的阐述。根据这些材料和其他有关材料撰写此文,着重论述基本研究课题,尽可能介绍些我国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类语言学研究所获得的成果。
一、概述
人类语言学,就是用人类学的观点研究语言,换言之,就是要联系人类的方方面面研究语言。
1.范围
1.1 人的起源是怎样的,与此相关,就要研究人类语言的起源。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人怎样开始会说话,这个问题现还在探讨研究,不过因近来利用碳元素可以确定考古学上的年代,大体上可以确定类人猿直立行走的年代,同时参照其他因素,可确定人会说话的大致年代,(王士元199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一次学术讲演),但具体详情,仍有待探索。迄今有种种假说,例如:“拟声说”,“身势—发声说”,“劳动需要说”,可供进一步研究和讨论。二是指具体语言的起源,探讨人类语言都出自一源呢,还是来自多源。(周流溪,1994)
1.2 人类是分为各种族、民族、部落的,于是有各种人类群体语言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其成果部分跟社会语言学研究交叉重叠。一些学者对未开化、欠发达民族、部落语言的研究,对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1.3 人类是分区域而居的,结合这一点进行研究,也是人类语言学要研究的问题。语音学上的现象,例如吸气音,在世界各种语言中罕见,仅发现于南非地区霍屯督语等语言中。梁猷刚说,吸气音也见于海口方言中,吸气音的发音机制如何,它的历史来源何在,都是饶有意义的研究题目。
1.4 人类是在各种社会结构中生活的,联系社会结构研究语言,特别是联系未开化、欠发达民族的社会结构研究语言、常常会揭示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现象,这既有助于研究人类语言,又有助于了解人类历史、演化和发展。
1.5 人类是分为各种民族的,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建制,宗教仪式,结合这些研究语言,也是人类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方面。例如:婚姻制度是各种社会的一种重要制度,都有各自的文化模式,而日常语言中怎样运用这种模式,是语言学家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又如亲属制度和亲属称谓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1.6 人类是怎样思维的,语言跟思维有什么关系,这是学者两千年来一直在探讨的问题。研究土著语言,研究没有文字记录的语言,也许能窥察到一些奥秘。特别是近年来认知人类学的兴起,开辟了另一条研究途径。关于认知人类学,下面还要谈及。
2.基本理论与近来的强调点
2.1 理论 从事人类语言学研究的学者,都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意无意运用了现代语言学中最重要的几种理论。
首先是描写语言学理论。它主张对陌生的语言或方言进行详尽而系统的描写。学者已经设计出描写语音系统、词汇、语法的调查方案,都很详尽。应该说描写是研究的基础。我国学者重视描写工作,对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都做了详尽的描写。国外不少语言学家利用了这些材料。当代美国理论语言学派以解释为己任,似乎不重视描写。但徐烈炯说,解释的深入有助于对以前未曾注意到的语言事实的描写。(徐烈炯 1997)无论如何,在解释语言学盛行的今天,仍有学者呼吁要重视对语言事实的描写,这正符合人类语言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其次是布拉格学派的功能主义。它的区别特征的理论、音位理论,都影响了许多人类语言学家。美国语言学家K.Pike根据音位理论造出的两个词"emic"(位)和"etic"(非位),也被他们借用了,前者表示“民族、部落、人群内部的人的范畴”,后者表示“民族、部落、人群外部的人的范畴”。
第三是广义的结构主义理论。R.Jakobson跟其他学者一起提出的语言特征两两对立的理论,对许多语音现象做了说明。还有,结构主义学派关于语法的定义,认为文化即为一套生成恰当的行为的规则等等思想,都是人类语言学所借用的理论。
2.2 从以上所述可以知道:人类语言学跟区域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有交叉重叠的地方。从另一方面说,从事人类语言学研究的学者兴趣不同,理论背景各异,观察问题的角度也不同。为了突出人类语言学的特点,有些学者提出:要着重研究未开化民族、部落语言,特别是没有文字(记录)的语言;着重研究自然产生的话语;着重联系人类文化、人类社会情况去研究语言;要把语言使用的研究引进人类语言学。但要指出的是:这仅是一部分学者的建议,不能期待人类语言学整齐划一。
3.学派和学者
美国学派,以F.Boas,E.Sapir,B.Whorf为代表,他们都研究过美洲印第安语言,还有其他一些学者从事这项工作,集体编写过《美洲印第安语手册》。Boas等人着重研究语言和人种学的关系,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关系。Boas认为印欧语的语法范畴并不是普遍的。其思想经过Sapir和Whorf的发展,成为语言相对论,影响巨大,也引起许多争论。
英国学派,以B.K.Malinowski为代表,后继者包括M.Block(研究传统社会中的政治语言和演讲术),J.Goody(主要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识字认字的影响)。Malinowski研究西太平洋特罗布里安群岛土著语言、风俗习惯,论证了语义是由情境决定的;从社会的观点研究人类语言,是这派研究的重点。
法国学派,以C.Lévi-Strauss为代表,他对神话故事文本作结构分析,影响颇大。此派包括G.Calame-Griaule的“人种学与语言”研究。法国学术界,从梅耶开始,就注重语言的社会性研究,他说,“语言全然是人类行为,是纯粹的社会现象——因为没有语言,社会的存在是难以想像的;而没有人的社会,就没有语言——社会条件决定语言。”《巴黎语言学会公报》,Bull,Soc.Ling,XXV[1924-5],摹真本,第2册,第2页)这种观点具有国际性的影响。
接着谈谈我国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我国语言学界传统上比较务实,虽然做了许多工作,却不太喜欢称什么学派,其中有些人堪称人类语言学家。老一辈的有罗常培、李方桂、傅懋勣等,还有孙宏开、戴庆厦,邢公畹;接下来是郑张尚芳、周流溪等人。
此外还有一些人,不能一一列举。他们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领域。现在一些博士、硕士活跃在学术研究的前沿,逐渐成为实际研究的主力,这是非常可喜的。
二、基本研究课题
上面说过,人类语言学属于文化人类学的范围。文化本身的定义就已经很多,据说不下200种,加上语言涉及的范围又很广(语言既有社会性,又有生物性和心理性;既有历时研究,又有共时研究;既有地域研究,又有类型研究),所以人类语言学研究的课题很多。下面只说些基本研究课题。
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基本对立的观点和流派。一是语言相对论。Humboldt,Boas,Sapir,以及Whorf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以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阐述语言相对论。Boas就说过,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范畴;Sapir说,“……‘真实世界’在很大程度是建筑在社会集团的语言习惯之上,并且是无意识的;……不同社会生活的世界是不同的世界,甚至相对比较简单的感知事实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同(社会模式)的支配”。(Sapir,1929)如果说Sapir说话还有些保留,Whorf的说法就比较彻底了:“实际上,思维神秘莫测,而迄今为止我们对此所具有的最大理解,是通过研究语言获得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受到模式无情的法则控制的,这些模式就是人自己语言种种复杂的系统化,并且是人未感知到的”。(Whorf,1965)后人据此引申为人的世界观是由语言控制的,这就是强式的语言相对论:一种语言有一种语言独特的系统,因而思维也是独特的。
根据语言相对论,可以得到语义学上另一个结论:不同语言的语义结构,从根本上说是不能以同一标准去衡量的。另外,语言、思维,文化深深地交织在一起,每种语言都可以说跟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
另一种观点是语言具有普遍性的理论。随着60年代认知科学的兴起,这种理论得到加强。认知科学强调人类认知的共性,这跟语言相对论恰好针锋相对;又强调人类认知的基础是人的遗传天赋。这派常举的一个例子是颜色词的研究。从表面上看各种语言的颜色词各不相同,但Berlin和Kay(1969)的研究,发现它们有共性,如下表所示:
此表的意思是说:任何语言,至少都有两个颜色词(即白和黑),而新几内亚高地语Jalé语就只有“白”和“黑”这两个颜色词。有右一项颜色词的语言,就必有左一项的颜色词,例如英语有最右边一项4种颜色词,它就必有其左边5项中所有的颜色词,即11个颜色词。这就是语言的共性,并且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这种共性是有生理基础的,那就是白色跟黑色具有最强的聚焦性,因为眼睛对这两种光频最敏感。(见Rudzka-Ostyn,1988)
近来,研究共性的成果越来越多,认知人类学就以研究认知共性为己任。J.J.Gumperz和S.C.Levinson在这种情况下提出重新思考语言相对论的主张,认为颜色词研究中所发现的普遍模式,不一定具有一般意义。一些语言使用现象很清楚是文化独有的,例如英国皇家法庭上说话和理解话语的规则就是英国文化所独有的,而文化又是由社会政治历史制度决定的。因此,如何在沃尔夫假说和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研究语言的使用之间架起一座拱桥,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目前,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仍在探索中。我国关注这个问题的,大多数是普通语言学界、理论语言学界的学者,从事具体语言研究的学者关注较少。要是能从具体语言材料出发,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归纳概括,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探讨做出贡献,那将是很好的发展。
2.语言类型研究 科学研究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对材料进行分类。对人类语言进行研究,一个结果也是这样。分类有各种不同的标准,有就语音、词汇、语法结构上的相同点归类,还有按别的标准进行归类。大家熟知的分类法,把语言分成屈折型、孤立型、粘着型、多式综合型语言,这是从语法结构方面所做的归类。
语言类型跟语言共性有关。也就是说,有某些共同特点的一些语言,可以归为一类。现在研究语言共性的主要有两派。一是Chomsky生成语法学派。它其实也是一种认知语言学派,认为人都有生成语言的机制,或者说人生成语言的原则都是共同的。从这个假说出发,研究语言的种种现象,例如英语的空语类,进而探讨其他语言是否也有空语类。如果有,则上升为原则部分;如果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则设立规则说明这些不同点。此学派还研究其他语言现象,例如反身代词,X标杠现象,等等,都遵循着这条路子。
另一派是J.H.Greenberg等人的研究。Greenberg是Stanford大学人类学教授,曾任该校人类学系主任。他研究普遍现象(共性)的方法和Chomsky的不同,他不采用演绎法而采用归纳法。Greenberg从实际的语言中归纳出共性,多有建树。例如:他认为有标记性/无标记性的区分,是语言都有的普遍现象;他又分析有标记/无标记的特点,例如有标记的形式较为复杂,无标记的形式较为简单,这也是一种普遍现象。Greenberg关于标记性的提法有后继学者加以发展,成为较为完整的标记理论。他们又提出蕴涵共性和非蕴涵共性,开拓了共性研究的新领域。
我国的类型学研究,似乎取另一个角度,多集中在汉藏语言的谱系分析和其他语言的归属问题上。这不仅表现在这方面的论文多,而且多位著名学者也参与讨论,表明他们对此问题极其关注。再一方面是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包括音节、声调研究,语序、词法研究。其中研究声调的论文尤其多,就以提出改革开放以后到1988年为止所发表的论文来看,有份量的就有近20篇。
3.语言接触 由于天灾人祸、战争胜负、宗教传播等等,人类的一部分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个地区;他们的语言与当地居民的语言接触,于是便产生一系列语言问题:词的借用,语音成分和语音组合规则的借用和引进、语法成分和语法规则的借用和引进、语言的融合等等。首先是描写、归纳这些现象,接着解释这些现象,进而探讨其规律,进行理论概括,这是人类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
亚洲、非洲、巴布亚—新几内亚一些地区,加勒比海一些沿海地区,因为传教士前来传教,或因海上贸易的发展,外来人与当地人接触频繁,便产生一些皮钦语(周流溪译为鄙准语,颇为传音达意)和克里奥耳语。以前人们认为这些混合语不足道,因为它们语法规则简单,词汇不丰富。不过现在情况起了变化:学者研究这些混合语的成因,描写分析其结构,甚至从中探讨语言的成因和发展规律。这是研究语言接触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与民族的接触是普遍而经常的现象。据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报道,“我国从宁夏经陇东、青海、川西到云南、贵州,是汉语和各少数民族语言相互接触的一个集中地区,人们称之为‘语言走廊’。在这条走廊中有不少土汉式的混合语。”这无异是一个巨大的语料库,可供有志于研究语言接触的人去那里取经探宝。
实际上,研究语言接触实际情况的人往往有理论上的收获。徐通锵、王洪君提供一个例子,那就是陈保亚的博士学位论文“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这是部30余万字的著作,旨在提供判定两种语言是同源关系还是只有接触关系的全新标准:“无界有阶”理论。这是跟西方语言理论(谱系树、波浪说)全然不同的理论。
所谓“无界有阶”,是说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自然有借词现象,借词可以从边缘词向核心词发展,这是没有界限的(借贷无界);“但是,基本词汇总是比一般词汇受到的影响要小一些、慢一些,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阶’(借贷有阶)。”“核心词的比较研究在确定语言关系的性质时占有重要地位。”读者想要了解详细的论述的话,请阅陈保亚原文或徐通锵、王洪君“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理论语言学”一文(见许嘉璐等人主编,1996:31-32)。
4.言谈民俗学 (人群的传信研究,英文作Ethnography of Speaking)这是Dell Hymes提出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Hymes用ethnography这个词,指一群人,大到一个民族,小到部落,甚至是数量很少的一群人,未开化社会中或发达社会中的一群人均可。Hymes把言谈或说话(Speaking)看作一个“谈话事件”,“传信事件”,对它作了非常细微的分析,区分说话的参与者、说话所用的代码、说话的体裁、语调、渠道,等等。种种说话传信事件及其组织因言语集团的不同而不同,换言之,话语策略的不同,是言语集团不同的明显标志。
Hymes等人对说话事件做了详细的分析,关于这一点,可参阅Hymes(1974),Bauman & Sherzer(1974)等人的书。
三、结束语
人类语言学研究范围颇广,往往跟别的研究领域交叉重叠。但我们不要受名称的限制,若能结合人类社会、建制、风俗 习惯、心理,人类思维,人类文化进行语言研究,推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就是对这一学科做出自己的贡献。
收稿日期:199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