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准养老”模式构建研究
易天媛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 我国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了城市养老需求的多元化,导致当今的城市养老服务无法满足城市老年人和家庭的需求,出现了养老服务非精准的现象。本文以精准化养老的三个体系为基础,分析当今城市养老服务存在的非精准化问题,探讨城市精准养老的构建路径,以期推动城市“精准养老”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 城市养老;精准养老;精准化
一、引言
有学者认为“精准养老”是从养老服务需求、供给、管理、支持四个层面进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形成精准化识别、精准化供给、精准化管理和精准化支持于一体的精准化养老服务体系。[1]笔者认为精准化养老服务体系是由精准化递送体系、精准化管理体系和精准化保障体系三部分组成。精准化递送体系是指将老年人的需求和服务供给者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密切衔接实现供需的平衡。首先,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对城市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等信息进行评估从而制定养老信息化档案并根据信息档案的动态变化调整相应的服务措施。其次,服务供给者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划分好自己的服务范围,确保服务的专业性。最后以地区老年人的整体需求和每个老年人的个体需求为基础,根据服务对象的信息档案因人施测,实现需求和供给的衔接。精准化管理体系是指服务供给者的内部管理和其他主体的外部管理相结合:一方面服务供给者自身应强化服务全过程的监测和评价,避免管理混乱的现象;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相关主体对养老服务供给者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养老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转和服务质量的稳步提高。精准化保障体系主要是指政府为养老服务提供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城市养老服务提供最精准的保障。
二、当今城市养老服务存在的“非精准化”问题
(一)城市养老服务缺乏精准的递送体系。首先,城市养老服务缺乏对城市老年人需求的统一评估标准。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城市养老服务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所以,目前只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进行的评估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其次,城市养老服务缺乏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服务供给者无法直接了解到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身心状况、经济状况、所接受过的养老服务和服务达成的效果,也就无法根据信息来判定是否选择接收服务对象或者将其转介给其他服务与之相匹配的供给者。这两点使得城市养老服务无法识别出城市老年人的真正需求,导致现有的养老服务供给者无法针对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
(二)城市养老服务缺乏精准的管理体系。一方面,城市养老服务供给者在内部管理存在严重的问题:第一、养老服务人员流动性大,养老服务机构为了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往往会招募非专业的志愿者或临时工作者,也很少对这类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忽视了对服务人员的定期考核监管,导致出现服务不专业的问题。[2]第二、养老服务机构缺乏服务反馈平台。服务过程中,当服务对象产生临时的需求时,服务供给者无法及时根据要求判断是否要重新制定服务计划。服务结束后,服务对象无法及时对服务质量做出评价和反馈,服务供给者就无法对工作者进行绩效考核,也无法针对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导致服务水平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城市养老服务在外部管理存在严重的问题:第一、缺乏有效的考核标准。虽然政府已经意识到应当制定一个量化的标准去考核,但是当今采取的考核方式过于繁琐且大多由服务供给者自行上报容易导致出现虚假的信息。第二、缺乏统一的监督决策平台。政府部门内部职责不清导致效率低下,对养老服务供给者的考察过于形式化,缺乏实地考察。社会大众缺乏获取服务机构真实信息和对养老服务进行评价决策的渠道。
(三)城市养老服务缺乏精准的保障体系。首先,政府缺乏精准的政策保障。近年来,虽然许多城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与养老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城市养老服务政策存在着重原则、轻实质,缺乏配套措施、实施细则和实施标准等问题,缺少具体化和可操作性的养老服务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各种困难。[3]其次,政府缺乏精准的经济保障。当一个政策开始执行时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然而政府的资金有限,并且养老服务是无偿和低偿的,与城市发展经济的目标相违背,需要很长的周期才可以取得成效。政府往往希望服务供给者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去解决,但是大多养老服务机构是不具备这种条件的。最后,政府缺乏精准的技术保障。城市养老服务需要高素质、专业的人才来提供保障,目前,我国城市养老服务人才短缺、服务质量低,阻碍了城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尽管各大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的课程,但是这部分人才流失严重,高校学生毕业以后很少从事养老方面的工作。政府对这类专业人才持肯定态度但是并未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专业社工待遇不高且不被社会大众了解认同。同时,政府缺少对在职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培训结束再就职有利于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构建城市“精准养老”模式
(一)建立需求与供给相衔接的递送体系。首先,制定统一有效的养老评估标准,开发一套适合城市老年人的评估工具。评估工具应该充分考虑到城市老年人的整体需求和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涵盖居家照顾、社区照顾、康复照顾、临时照护、长期照护等配套服务体系。其次,收集城市老年人信息,制定老年人信息数据库。数据库应包括老年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经济状况、所接受过的养老服务和服务后的效果等信息。再次,根据信息数据库对老年人进行分类和分级。可以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等指标对老年人群进行分类,并且可以根据服务内容对提供服务的人进行分类,从而形成无缝对接机制。例如,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可分为健康老年人,残疾半残疾老人等以发展不同的服务内容。最后,每一位老年人在接受居家介护服务或者机构介护服务之前,须接受介护专家团队的评估。[4]养老服务供给者应当对自身所能够提供的服务进行精准的定位,针对评估结果判定是否能接收服务对象,杜绝为了盈利不负责任地接收服务对象的行为。同时,养老服务供给者之间应当密切联系,向其他供给者转介不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对象或者在服务环节进行合作达成双赢的局面。
(二)建立监督与考核相结合的精准化管理体系。一方面,养老服务的供给者应当加强内部管理。第一、提高对服务人员的工作要求,在上岗前对服务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和考核,并在通过考核后上岗。其次,设置单独的监管部门严格考核服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服务质量,对工作人员实行奖惩制度,并且将各种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收费情况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最后,服务供给者应当建立服务反馈的平台,方便服务对象根据服务做出评价和反馈,有利于服务供给者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进行绩效考核,也有利于服务供给者根据反馈调整服务使之充分满足对象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履行外部监督管理的职责。首先,政府应当建立统一的评估标准,并且标准必须是可测量、有效的。同时,应当将考核标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坚决杜绝服务供给者虚假上报的行为。最后,建立统一公开的信息平台。督促服务供给者将服务的相关信息提交到平台,鼓励服务对象在平台上对服务供给者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价,政府也应及时将对服务供给者的考核结果公布在平台上。除此之外,政府也可以在平台上预先发布与养老服务相关的政策,进行民主决策,吸取社会大众的意见,接受社会的监督。
2月13日,水利部部长陈雷在京会见了瑞士联邦委员兼环境交通能源信息部部长洛伊特哈德一行,双方就进一步加强水利交流与合作深入交换意见。
从上面公式不难看出,通过对可控开关管通断的有效控制能改变电感电流值,当电感电流与整流输出电压同为正弦半波时,可将网端视为单位功率因数运行。
在治疗期间所有患者禁止食用难以消化、油腻性、刺激性的食物,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即口服吗丁啉,10mg/次,一天三次[2]。研究组患者加强针刺穴位治疗,其具体如下:取双侧四缝穴,位置在第二到第五指掌面,第一、二节横纹中央。用五号、六号注射针头,左手扶住手指,刺手快速点刺。点刺深浅根据年龄、体质决定,刺后用双手挤出少许血液或淋巴液即可。取坐位,双手伸开,常规消毒,将五号、六号注射针头,垂直、快速的刺入穴位,快速起针,不用留针。
(三)建立精准化政府保障体系。第一、政府应该给予政策上的保障。借鉴国外养老产业的发展经验,法律先行是其重要特点之一,法律法规的完善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5]政府必须建立和完善老龄产业的市场机制和行业标准,治理和维护市场秩序,建立严格的老年产品和养老服务价格和质量管理机制,坚决打击不合理收费行为。同时,政府也应当完善养老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去维护服务供给者的权益,鼓励更多的非营利企业开展养老服务,例如为服务供给者提供场地,帮助服务供给者连接更多相关的资源。第二、政府应当给予经济上的保障。首先,加大对城市养老服务产业的资金支持并且确保投资的项目是真实有助于养老服务发展的。其次,鼓励养老服务供给者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解决资金问题。例如,充分完善养老服务产业链,发展城市老年人旅游、家政服务、医疗服务等,促进各个主体相互合作,达成多赢的局面。除此之外,也可以向社会公开筹款,给予投资的企业税收优惠支持或其他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资金链,确保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政府应该大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和职业化的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在职养老服务者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扩大高校相关课程的规模,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投入养老服务的实践中,鼓励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同时,建立和实施老年服务行业合理的薪酬体系和职业资格制度,规范老年服务队伍的就业标准,完善老年服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增强社会认同感、职业认同感,并提高社会公众对他们的认识。
四、结语
随着老龄化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老年人数量大大增加,城市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城市养老服务面临严峻挑战。然而,“精准养老”模式从养老服务递送、管理、保障三个层面提出进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形成精准化递送、精准化管理和精准化保障于一体的精准化养老服务体系,有利于形成需求与供给相衔接、政府与市场相互合作的局面,有利于减轻城市养老的压力。尽管“精准养老”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但是仍然存在巨大优势,会给城市养老服务带来突破口。
参考文献:
[1]睢党臣,曹献雨.芬兰精准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8(6):116-123.
[2]郭超.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快速发展的背景及其发展困境[J].经济研究导刊,2018(36):44-45.
[3]曹煜玲,张二伟.精准化城市养老服务构建及推进策略[J].城市,2018(3):24-31.
[4]易艳阳,周沛.蒂特马斯三分法视角下的社区医养结合国际经验探究[J]. 老龄科学研究,2018(10):68-79.
[5]陈睿玲.养老企业供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34):36-37+41.
中图分类号: D669.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9)18-0205-02
基金项目: 南京林业大学2018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校级课题:居家养老服务精准化供给研究(2018NFUSPITP412)。
作者简介: 易天媛(1998-),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南京林业大学本科在读,社会工作方向。
标签:城市养老论文; 精准养老论文; 精准化论文;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