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思维方式的变革与现代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少数民族论文,现代化建设论文,思维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冲击着与现代实践不相适应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变革传统的思维方式,建立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思维方式,对于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思维方式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特定方式,是思维的多种要素、形式和方法通过组织和优化而建立的相对稳定、定型的思维结构和习惯性的思维程序。思维方式的要素包括价值、观念、知识、情感、习惯等,这些思维要素不是分散的、独立的因素,而是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织化后才构成思维方式的。
思维方式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实践,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演变。社会实践的变化,要求人的思维方式相应地变化,然而这两个变化不是完全同步的,人们思维方式的惯性使之常常落后于社会实践的实际变化,当思维方式同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并发生尖锐矛盾时,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就成为一项迫切的社会任务。我们只有对民族地区人们思维方式的现状、特征及其与当代实践发展的矛盾有较为清楚的认识,才能深刻认识变革思维方式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维、智力是按照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是被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历史所规定的。“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维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状态……的制约。”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思维的,总是把一定社会中的历史经验继承下来,作为思考的起点。
因此,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实践的规模和水平,实践方式的先进程度,决定着人们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人们思维方式的科学化程度。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云南省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因而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思维方式相对落后。解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大为改观。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群众思维方式的进步。
首先,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开拓了少数民族群众思维的新领域,改变了他们原有的一些旧观念。在改革开放中,不少民族群众不仅走出寨门、山门,有的甚至走出国门,从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走向工业和第三产业,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接触了外界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因而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这就为少数民族群众思维方式的进步提供了新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
其次,迅速发展的社会实践改变和充实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知识体系。过去,少数民族群众大多生活在较为封闭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交往的范围十分狭窄,信息极为闭塞,因而他们的知识体系也较为贫乏、单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放的不断扩大,民族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之间,民族地区与省内外其他地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使少数民族群众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和媒介接受许多新鲜的信息和知识。这一方面使他们淘汰了许多过时的知识,同时又为他们思维方式的进步准备了新的思维工具。
再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也促进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素质(即思维主体素质)的改变,思维主体素质的变化是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打上文明印记的产物和结果。我国的改革开放使少数民族群众打破了原有的交往范围狭隘,地方局限严重的封闭状况,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使他们的社会关系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由贫乏到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交往的开放性和丰富性极大地增强了思维主体的素质。市场竞争迫使各少数民族群众信赖科学和理性,增强进取心和创造精神,确立现代化的时间和效益观念,不断增强自己的才干。当前在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正在创造一个有利于使思维主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社会机制和社会环境。
我们在肯定少数民族群众思维方式进步的同时,还应看到民族地区群众思维方式进步的不平衡性。从少数民族地区今天的现实状况来看,仍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封闭和半封闭的自然环境仍未能根本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社会环境,使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思维方式仍滞留在较为落后的水平上,从思维横向结构来看,这种思维方式的落后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要素的落后。首先从价值观念看,由于长期生活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形成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墨守成规、与世无争的价值观念,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观念,这在相当长的时间已成为他们的思维模式,并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这种落后的价值观严重束缚了民族地区人民的头脑和手脚,极大地制约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次,在知识系统方面,由于科学文化水平低,使不少民族群众头脑中的知识老化、僵化,表现为他们把过去的经验定型化和特殊经验的普遍化。当他们开始从封闭的状态走出来,突然面对充满信息的广阔世界和社会生活时,更加显示出知识的浅薄和狭窄,这使他们面对新的问题时,处于思维空间狭小,思维固定的状况。在思维习惯方面,他们总习惯把新的东西纳入过去的框架,这就使他们的思维受到极大束缚,难以适应迅速发展变化了的客观实际。
二是思维组织原则的落后。价值观念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选择什么,扬弃什么,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和定向性。落后的价值观念作为一部分民族地区群众思维诸要素的组织原则,就使他们思维的活动方向局限在某一个僵化的范围内,如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价值观念,就使他们不会、不愿也不敢去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使自己的思维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造成思维的保守性和被动性。
从思维的纵向结构来看,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思维方式的落后表现在:
一是在思维起点上,他们的思维方式不是以整体的角度,而往往是从某一点、某一方面来考虑问题,这就造成了思维的片面性。如在搞外向型经济时,一些干部和群众担心自己吃亏,“肥水不流外人田”,就是这种思维片面性的表现。
二是在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上,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单向性的形式,习惯于我行我素,以不变应万变,不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因而使自己的思维常常落后于客观实际的变化。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思维要素的落后以及思维组织原则的落后,使他们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思维方式的封闭性。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历史和自然环境原因,民族地区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都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不思进取。
二是思维方式的单一性和直线性。民族地区由于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又比较缺乏与外界的交往活动,因而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比较单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单调的社会生活极大地制约着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进步。单一性、直线性成为民族地区群众思维活动的一种固定模式。似乎民族地区只能采取单一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形式;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只能等待国家来扶持和帮助。习惯于在非此即彼的,绝对不相容的两极对立中思考问题,这种单一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外化为人们的行为方式,就极大地制约着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三是思维方式的静态性。民族地区由于生产力发展缓慢,以及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思维方式的进步和发展迟缓,静态性的特征极为明显。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仍在相当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下,接过祖辈传下来的工具,按照祖辈交给的方法,在祖辈留下的田地上默默地进行简单的生产和再生产,没有改变现状的内在动力。循规蹈矩、安于现状、与世无争。这种静态的思维方式通过人们行为方式的“静态”(无所追求,无所作为)、“稳态”(求稳怕乱)、“僵态”(抱着陈旧过时的观念不放)表现出来,成为民族地区进一步发展的思想阻力。
四是思维方式的过去性。民族地区大多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由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使少数民族的群众在思维定向上,往往偏重过去、偏重经验,不会也不善于很快地接受新鲜事物,总习惯于面向过去来思考问题,遇事总喜欢同过去相比较,更多的是用过去的经验、框框来指导自己现在的行为。这种思维方式使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常常滞后于实践的发展,极大地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思维方式的落后已严重地阻碍着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跟上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步伐,成为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沉重的精神负担和思想阻力。因此,变革思维方式,推动民族地区群众思维方式现代化,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了。
二
如前所述,变革传统的思维方式,确立与现代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根据民族地区的现实状况和思维方式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我们认为积极引导和促进少数民族思维方式的变革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是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知识是构成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决定思维方式科学程度和发展水平的基础成分。人们总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把握思维对象的,知识一旦进入人们的思维活动、思维过程,就转化为思维方式的要素,成为思维活动中相对稳定的因素,并运用它去思考和探索新的思维客体或对象,所以知识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知识素养较好的,知识面宽的人,在思考问题上就具有极大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而相反,知识较为贫乏的人,其思维方式封闭、孤陋寡闻、固执己见,思路狭窄单一。知识在思维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提高各民族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他们变革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将其转化为智力的能源,思维活动的营养,才能建立起符合时代发展的现代思维方式。
二是积极促进民族地区干部和群众的观念更新。观念作为思维方式基本要素之一,在思维方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在思考某一特定对象、解决特定问题时,总要运用一定的观念。观念为人们的思维活动提供了思想原则,对思想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思考特定事物或特定对象时,都是以有关的思想观念为其原则。优秀的思想观念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指南,落后的思想观念则是人们思想认识的障碍,观念在思维方式中的作用决定了变革思维方式必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或者说,更新观念是变革思维方式的内在要求,在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促进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观念更新,抛弃旧观念,建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是民族地区干部和群众思维方式变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方面,要破除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观念。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思想观念,如轻商、贱商、恶商的观念;墨守成规,不求进取的观念;“等靠要”的观念,“温饱即安,小富即满”的观念等,已成为人们思维活动、考虑问题的固定原则,极大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妨碍着他们进行主动的灵活的和创造性的思维,如果不破除这些陈旧而僵化的思维观念,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受到严重的阻碍。
另一方面,在破除陈旧观念的同时,必须建立与现代实践相适应的新观念。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发展,为形成新的观念提供了可能和条件。事实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实践的不断发展,新的观念正在产生形成,如市场经济的观念,敢于竞争的观念,不断开拓进取的观念,自主自立的观念等已在逐步形成,并成为许多民族干部群众思维活动的重要因素。随着民族地区干部群众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和新的思维方式的确立,将极大地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是引导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抛弃陈旧、过时的思维传统。思维传统是在历史上由社会各种复杂因素积淀而形成的,内在于人们的头脑中的思维习惯。在思维传统中,沉淀着一个国家或民族以往的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社会心理,以及以往的社会时尚,民族习惯和其他的文化因素等。这些因素在历史上都有产生它们的现实基础,而一旦形成以后又有它们的相对独立性;并对人们的思想产生着强烈的作用,经过长期作用的积累、沉淀,各种思想观念、社会心理,民族习俗等因素就会转化为思考问题的特定尺度,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思维习惯。马克思在谈到人们如何创造自己的历史时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各种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象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这在原则上也适应于一定历史时代形成的思维习惯,虽然一定的思维习惯其产生的现实基础已经陈旧、过时,但由于它们内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而形成一种思维的传统、思维的惯性,因而仍然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人们思考问题,评价是非的现实尺度,固执地把人们拉回到过去、陈旧的老路上去。陈旧的过时的思维传统是一种可怕的破坏力量,它与新的思维方式是根本矛盾的,这是旧的思维传统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是思维要素的陈旧性。旧的思维之所以是一种可怕的破坏力量,首先就是因为思维方式的要素是陈旧过时的,实践的发展变化,要求思维方式赖以形成的知识、语言、观念相应地变化,人们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已发展变化了的客观事物,然而陈旧的思维传统则使一些人在思维活动中仍以旧的知识和观念为依据,这就不可避免地落后于或背离于时代发展的正确轨道,其次是牢固的成见性,由于旧的思维传统是在历史长期重复,沉淀而形成的,已经内化为人们头脑中固定的框架;成为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牢固的成见性使许多人无法去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固执地使人停留在过去的老路上。在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那些在过去自然经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知识、观念仍然束缚着一些民族干部和群众的头脑,他们仍用过去那种短浅、狭窄、静态的思维视野来评价、思考和处理今天的种种问题,自觉不自觉地将今天的实践拉回到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路子上去。再次是思维传统起作用的隐蔽性和自发性,思维传统渗透在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各种活动中,它常常隐蔽地、自发地起作用。人们有时也意识到某种观念是错误的,而在实际思考,处理问题时又不知不觉地走入旧的思维框框。例如,一些同志也知道“肥水不流外人田”是狭隘的小生产观念,是不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是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的,但由于这种观念已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因而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又自觉不自觉地将这一观念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因此,旧的思维传统之所以可怕,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思维传统中旧的过时的东西,是人们不断研究新情况、接受新知识,不断推动实践发展的无形阻力。因此,要引导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认真总结、吸收思维传统中的优秀的、合理的东西,破除和克服思维传统中陈旧过时的东西,这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加快民族地区发展,进行思维方式变革的又一重要任务。破除和克服旧的思维传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取决于许多方面的条件。因为旧的思维传统是过时的知识、经验、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风尚的凝结物,是这些复杂因素在历史上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思维惯性,因而要克服和破除它,要从多方面努力和做多方面的工作。如要同落后、迷信和愚昧的东西作斗争,全面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民族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变他们的知识结构,树立新的思想观念以及建立新的社会习俗风尚等等,才能使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彻底改变旧的思维传统,建立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标签:思维障碍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传统观念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历史知识论文; 经济论文; 思维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