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球一体化的几点思考_国家经济论文

关于全球一体化的几点思考_国家经济论文

关于全球一体化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球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一体化是近来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根据目前笔者所能接触到的一些文章看,对全球化或全球一体化的理解并不一致。因此,笔者准备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 全球一体化的含义和指向不明显。从字面上理解, 一体化就是全球都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一家人。但这种一体化实质上究竟指什么,是专指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指各种信息的共享,还是指意识形态方面的共性,以及交通的方便,和各行各业与国际的“接轨”,应该说各位作者在使用时对此的倾向和界定并不十分明确。当然,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讨论后,经济学家的看法占了上风。1999年初,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应是经济全球化。因为1998年的世界经济,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兼并的风潮愈演愈烈,据联合国《1998年度世界投资报告》,1998年全球外国投资比1997年增加10%,总额达到4300—4400亿美元。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仅促进了对生产的直接投资,而且进一步转化为对股票和债券的间接投资和对地产、信息和金融业的直接投资。据统计,在过去一年中,金融资产总额上升了30%,所以,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从90年代开始的经济全球化已经完成了从有形商品和生产全球化到无形信息和金融全球化的阶段转变。经济学家的看法之所以能为社会所广泛接受,在于他们的看法比较实际,也容易为大众理解。

2

但即便是这种经济意义上的全球一体化也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发展的利益可以由全球的成员共享。相反,这种所谓的全球化趋势,使得以前的落后国家在新的形势下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他们在新的经济分配份额中所占的比例将会更少。一体化的概念的出现,一个重要的政治背景是冷战的结束,冷战的结束使以前一直被意识形态掩盖的事实逐渐显露出来,即经济发展已经在新的世界格局中起着主导作用,各国都开始把关注自己的经济利益放在了首位。实际上,早在冷战尚在进行时,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明确地将经济发展放在了主导地位,这中间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德国和日本。战后西德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政策就是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并认为德国过去屡遭挫折,一个很大的失误就是把中心放在了军事力量的强化上,结果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二战后德国始终将增强德国的经济实力作为自己的立国之本。而日本则更是著名的“经济动物”,只要能赚钱,它什么都愿意去做。在西方对付石油输出国组织时,日本仍然与这些国家保持贸易联系,使美国等西方盟国大为恼火。甚至对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死敌——苏联,日本也不放过作生意的机会,东芝公司把西方严禁向苏联出口的大型精密机床也卖给苏联,使苏联迅速地改进了其潜艇的技术性能,降低了噪音。这使得美国等西方盟国十分气愤,但日本的托辞则是,日本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国家,只能采取这样的政策,即只要对自己的经济发展有利就行。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看,日本等国家利用冷战发了大财。西德和日本二战后经济的最初恢复,就是与朝鲜战争的美军订货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在冷战的高潮时期,一些国家也是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的,而冷战中,凡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十分积极的国家,几乎都受到了某种损失,而会巧妙地利用这种局势的国家,则多少获取了某种利益。比如印度,虽然在经济上没有得到多少实惠,但也充分利用了冷战中美苏两家试图包围中国的野心,而从美苏两家都获取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使自己几乎没有花什么钱就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而将意识形态放在首位的国家,都多少蒙受了某种程度的损失,前苏联作为这场冷战的主角,甚至被拖垮了。这就表明,即使在冷战时期,政治利益也只是少数大国考虑的事,很多国家早就已经利用这种大国的纷争获取了经济上的好处。而冷战的结束,更使得这种获取经济上好处的意图公开化和合理化了。由于大国和强国重新把获取自己的经济份额放在首位,以前的发展中国家要在世界经济的蛋糕中获取更多甚至保持原有的份额都将变得更加困难。比如东南亚诸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在一定的程度上显然是充分利用了美国包围和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也就是说,发达世界仍然是全球化大蛋糕的主要受益者,发达国家依然控制着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权,而发展中国家要维护自己的经济安全比过去更为艰难。

3

全球一体化并不意味着以前的种种发展政策就已经失效,而应该全部采用新的政策。事实上,凡是在一个国家以前的发展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政策,都要仔细地考察其实际功效,按照自己当前的国情进行适当的调整,而不能随便放弃或改变。这中间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在完全平等的地位上,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与各国的关系,无论其对本国的政治态度如何,只要与它的关系能促进自己的经济发展,就应该与它发展友好关系,而对那些在某种特定资源上对自己举足轻重的国家,则更应该注意与它们保持密切的关系。贸易与经济的多元化肯定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长期的基本国策。因为很难想象在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单纯依靠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联系就可以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不受侵害。因为经济全球化既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同时也是一种不易驾驭的破坏性力量。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在经济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开放市场,其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会危及自己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的国际经济格局中,不能头脑发热,盲目地追求与国际接轨,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趋利避害,切实地发展自身的经济实力。

4 从宏观的角度看,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从1500年, 即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就开始了,但加入这种一体化进程的国家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却是不同的。按照依附论的观点,世界也就是从那时起分裂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换言之,全球化进程在将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也同时安排了每一个民族在这个世界的位置,这种位置的安排是不平等的,决定其位置的基本因素是实力,因此,按自己的实力办事应该成为一个国家在决策时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全球一体化也并不意味着全球利益分配的基本单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无论各国的经济合作和联系多么密切,民族国家仍然是当今世界各种利益分配的基本单位。尤其是世界的穷国与富国的收入差距没有缩小而在加大的情况下,异想天开地认为这种一体化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显然与指望天上掉馅饼的期望没有多少差别。

5 我认为,在今天,如果真有一种全球化的趋势的话,那么,这种全球化的实质就是美国化。这不仅因为美国是一个超级大国,还因为它在很多方面实际上制定了这个新的以信息为主导的世界的标准。不仅英语成为全球性的语言,而且在计算机领域,英语也成为最基本的工作语言。欧盟的出现与欧元的启动,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美国化”的潮流有所冲击,但却不能根本改变这种局面。相反,在某些方面还强化了美国的影响。比如在欧盟的工作语言方面,尽管德法意等语言肯定是指定的语言,但英语也是其中之一。而在欧盟的对外交往中,由于世界的其余国家大多将英语作为自己的第一外语,所以他们在与欧盟的交往中肯定将大量地使用英语而不是其他的语种。结果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欧盟的成立反而将会使英语的实际使用率大为增加。最近的一些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一向十分骄傲的一些著名的德国公司,已经强令自己的职员学习英语,并要求不会英语的职员离职。在政治方面,美国的政治构架,美国的选举制度,美国的人权标准,等等,也在影响着世界。此外,贸易,国际金融,甚至一些消费品的制造标准,也是来自美国。而美国的教育体系,也在年年吸引着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美国的标准成为全球化的标准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是否合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可以概括的。因此,我们要研究如何在这种美国式的全球化局势下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政策。

6

全球化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财富自然地向最发达国家流动。在一个信息、资本与金融自由流动的时代,发展中国家要阻止自己的财富向发达国家流动比阻止帝国主义的军事入侵更为困难。而最有效的防卫体系就是自己的高科技人员,而能否建立起一支属于自己的高科技队伍,是发展中国家在新形式下能否生存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教育已经不是一个纯经济和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与军事同等重要的国家安全问题。但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国家对教育不仅是投入的问题,而且有一个人才的待遇问题。国家目前对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这种投入的效率仍然十分低下。说其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国内大学的档次没有拉开,出现一个新形势下的“脑体倒挂”的现象,即各类重点中小学的待遇往往超过大学,有时一个重点中学的转校费用往往达到几万元,超过了一个重点大学学生四年的所需费用。而在大学中,同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省属和地方性的大学,由于各种政策的灵活性以及地方的扶持,其教师的待遇往往超过国家的重点大学,而倾向于应用型的大学其待遇也往往超过以研究基础理论为主的大学。其二是对科技人员的待遇问题,目前,一些有着应用技术方面优势的科技人员,在自力更生地改善自己的待遇,而更多的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却只能在温饱线上度日,或者到国外的科技机构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据统计,我国的重点大学的理工科优秀学生,大多出国后未能回国工作,也就是说,国家的大笔教育投资,由于没有落实科技人员的待遇,而将绝大部分的科技人员送到国外去帮助人家“科教兴国”了。这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是十分不划算的。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显然是值得每一个关心祖国命运的人深思的事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全球化当然是一种机遇,但它并没有改变现存世界的贫富格局。原有的强国和富国依然是新形势下的强国和富国,他们利用自己的信息和科技优势,可以比过去更容易地分取世界经济的蛋糕。而发展中国家能否抓住这种机遇,在新的世界经济蛋糕中分取更大的份额,其所具有的难度显然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

标签:;  ;  ;  

关于全球一体化的几点思考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