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手法结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瘀血阻窍型颈性眩晕疗效观察论文_马文虎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中医骨伤科 213002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与寰枢椎、椎动脉及其周围的神经解剖有着密切的联系,颈后软组织原发病变对椎动脉也可产生影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该病的主要病理因素[1-2],临床上一般给予扩张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及脑部供血和供氧等治疗,但疗效一般。笔者采用龙氏正骨手法配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瘀血阻窍型颈性眩晕,安全有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6年1月—2016年5月本院骨伤科门诊患者,共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5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单建教授于2015年COA骨科年会发表的《颈性眩晕(含颈椎间盘源性疼痛)诊治的临床实践与理论基础》,符合颈性眩晕诊断,同时中医辨证分型为瘀血阻窍型者纳入治疗范畴。

1.3排除标准 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占位性病变、颅内高压、听神经瘤、良性位置性眩晕、癫痫、颈椎骨折脱位、颈椎占位等。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应用龙氏正骨手法配合通窍活血汤加减。龙氏正骨手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其枕部,将患者头上仰、侧转,缓慢摇动2至3下,嘱患者放松头部后,将其头转成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闻及关节复位时弹响“咯嘚”声,术毕;隔日1次,5次(即10天)为1疗程。通窍活血汤加减组方:赤芍3g,川芎3g,红花9g,桃仁9g,生姜9g,红枣7枚,冰片0.1g,葱段3根;每天1剂,煎取汁400mL,分2次温服。

2.2对照组 仅予颈部一指禅按摩手法3-5min,隔日一次;同时予西比灵 5mg,每晚1次,口服。

各组均以10天为1疗程。1月后随访复发情况。

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眩晕计分和疗效评价。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予眩晕计分标尺度量,评估疾病整体状态。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症状完全消失,伴随症状消失,生活可自理,能正常工作;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但仍有不适,活动后症状稍加重,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无效:症状无减轻。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等级数据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与功能评估总积分比较 2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均<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1。

5.讨论

颈性眩晕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寰枢椎,尤其是寰椎的侧移和旋转,以及关节突增生,其主要病因包括:①对椎动脉的直接压迫或扭曲牵拉;②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引起反应性椎动脉痉挛,出现眩晕症状[1-2]。

龙氏正骨手法源自广东龙层花教授创立的正骨手法,讲究平衡阴阳、宣通气血、滑利关节、松筋复错[3]。通过龙氏正骨仰头摇正法,可使眩晕患者椎动脉供血情况等得以改善,使颈椎关节紊乱状况得到纠正,有利于颈部肌肉的放松,从而缓解或消除椎动脉周围神经的刺激和受压状况。

通窍活血汤加减方是治疗瘀血阻窍型眩晕的经典方,方中用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冰片清香宣散而开窍醒脑止痛,葱段散结通阳,二者共呈开窍通阳之功。八药合用,上通脑窍,活血通络,而治头面瘀血诸疾。

本研究通过龙氏正骨手法整复寰枢关节紊乱、口服通窍活血汤加减方,一方面,龙氏正骨手法进行寰枢椎复位,能起到很好的定向、定点的目的,较普通手法更具有可重复性和易掌握性;另一方面,通窍活血汤加减方作为中医经典方,具有价廉、有效、安全等优势。通过临床观察,两法合用对颈性眩晕治疗起到了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军,齐越峰,孙树椿.椎动脉与颈交感神经的解剖关系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学中的意义[J].中国骨伤,2001,14(12):737

[2] 伍海昭,林列,朱加德,等.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ET、NO的变化[J].中医正骨,2004,16(2):3

[3] 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117-118

论文作者:马文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6年5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8

标签:;  ;  ;  ;  ;  ;  ;  ;  

龙氏手法结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瘀血阻窍型颈性眩晕疗效观察论文_马文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