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内蒙古农牧业可持续发展_畜牧业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内蒙古农牧业可持续发展_畜牧业论文

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牧业论文,内蒙古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部边疆,东西长24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处于黄河、辽河、嫩江三大水系上游,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构成了我国北方的一道重要生态屏障。1998年嫩江、松花江的特大洪水和内蒙古近几年的连续大旱,以及愈演愈烈的沙尘暴,集中暴露了这道生态屏障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曾几何时,内蒙古随处可见“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是自然生态不错的地方。如今的内蒙古,118.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63.9万平方公里已经荒漠化,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54%。近些年虽然抓紧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但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目前荒漠化面积仍以每年1000多万亩的速度扩展,沙进人退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见《刘明祖同志在全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内党办通报》2001年5月24日第26期)。内蒙古生态环境的退化、恶化,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但加剧主要发生在近现代,这其中有着复杂而多样的原因。从自然因素看,全区由西向东自然形成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并有毛乌素、浑善达克、乌珠穆沁、科尔沁、呼伦贝尔五大沙地,自然沙化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一半左右,加上近年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等,导致旱涝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以及沙尘暴等频繁发生,这些都是自然造成的退化因素。从历史因素看,历史上的人口迁涉、战火等,导致大量樵采、垦植,局部毁林毁草由来已久。从人为因素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人口急剧增加,使内蒙古大地承载的负荷加大,加速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和恶化。1947年自治区成立时,全区才517万人,而目前全区人口已达2372万,增加了3倍半。在工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大量人口滞留在农牧区,只有开发资源才能养活这么多人。全区耕地由建区之初的6000万亩左右,增至1.23亿亩,几十年内翻了一番,就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迫于生存的压力而人为垦植的强度。二是经济发展模式偏重于种植和养殖。内蒙古自古以来以畜牧业经济为主体模式。解放后,在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多次失去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如60-70年代三线工业建设,内蒙古由于处于“反修防修”前沿,工业项目基本没上多少。后来,追求区内粮食基本自给和为了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使农牧业在自治区经济中一直占据很大比重。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全国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7.7:49.3:33,内蒙古为27:38.8:34.2,内蒙古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2.5%。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对耕地、草原等自然资源依赖性极强,对资源的消耗大,因此,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也大。三是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畜牧业以放牧为主,靠增加头数求发展;种植业广种薄收,靠外延扩大再生产。有些地区过度垦植,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如阴山北麓的一些旗县,人均耕地30亩,仍未解决温饱问题;部分牧区严重超载过牧,人畜失去生存条件。生态环境恶化使部分农牧民成为生态难民。四是政策导向上出现偏差。80年代以来,自治区曾作出“念草木经,兴畜牧业”的决策,但当时政策不配套。那时,国家急于实现粮食自给,投资支持的是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自治区想退耕还草还林,没有补贴政策,“草木经”自然难以念下去,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也未能实现。近年来,国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到重要日程,并将其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实行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出现了转机。“九五”期间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以每年造林500万亩、水土治理500万亩、草原建设改良2000多万亩的速度推进(见《内党办通报》2001年第26期,《傅守正同志在全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会议上的讲话》),是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

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自治区党委、政府已确定了抓住“一个机遇”,实行“两个结合”,体现“三个为主”的基本思路。即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历史机遇,把加强生态建设与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紧密结合起来,把改善生态环境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在治理方针上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以保护为主;在治理方式上采取封育和人工种植相结合,以封育恢复植被为主;在治理内容上实行草灌乔相结合,以草灌为主。充分发挥重点工程项目的骨干和带动作用,建设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实现全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思路是从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内蒙古实际出发,总结吸取了多年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之后形成的,对指导全区今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将产生重大影响。结合内蒙古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理解和执行这一思路,有几个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关于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国家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实质是对西部生态环境资源超支的一种补救,也属于中央政府反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举措。众所周知,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靠工农业剪刀差积累资金建设现代化。中西部资源丰富,工农业产品多以原字号产品或粗加工品进入流通,参与交换,有时,为了国家整体利益,不得不牺牲局部的地方利益,为了经济的一时发展,不得不牺牲生态环境。如九十年代中后期,美国人布朗提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后,我国政府立即作出反应,决定在上世纪末争取实现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增加1000亿斤的目标,基本实现全国粮食自给。当时给内蒙古安排了增产粮食30亿斤的任务,实际内蒙古短短几年就使粮食生产能力提高近百亿斤。为了国家粮食安全,内蒙古新开垦不少荒地,统计资料显示,“九五”期间比“八五”增加耕地面积近3000万亩左右。当然,这其中需要剔除原来没有统计的册外耕地进入统计的部分,但大面积开垦荒地勿容置疑。

在国家需要粮食的时候,内蒙古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去发展粮食生产,做出了贡献。现在国家粮食总量自给,丰年有余,有力量治理生态环境了,作为做出过牺牲和贡献的地区,我们应积极主动争取国家的支持,补救生态环境,这也是应该的。因此,还得“跑步(部)前进”,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理解和支持,把我们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搞好,实际上也是对国家做出新的贡献,对此国家是会大力支持的。所以,该跑还得跑,该要还得要,敢跑会跑,敢要会要,也是敢抓会抓机遇。

二、关于生态建设与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对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战略性转变,自治区有关部门都提出了各自的思路。农业部门指出,过去广种薄收、投入分散的粗放经营方式,既不符合自然规律,更不符合市场规律,如果内蒙古农业长期背着粗放经营的包袱,绝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抵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必须积极推进我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从广种薄收、投入分散的粗放型经营转变到依靠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集约化经营。实行少种精种、高产高效与多种多收相结合,基础建设与退耕还林还草相结合,逐步走出一条以精种高产高效田以及早作基本田为主,多种多收的一般田为辅,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重点是加大高产高效田的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切实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由依靠自资资源优势向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转变。要把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把开发丰富多样的农产品资源与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的农副产品加工结合起来,把农业环境保护与发展绿色农业结合起来;把资源利用与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开发利用结合起来。

畜牧业部门提出,要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转变,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的转变。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核心是要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畜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增草、增效、增收的有机结合。要转变重畜轻草、重头数轻质量、重畜牧业发展轻生态建设的传统观念,树立以生境为本、资源永续利用和以建设求发展的新观念;从以增畜为中心向以增草为中心转变,解决草畜矛盾,坚决实行草畜平衡;加快畜种改良和结构调整,促进畜牧业由数量外延型增长向质量内涵型增长转变,逐步实现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关键是加强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当前重点是要解决草原超载过牧问题,加快牧区建设养畜步伐,发展生态型家庭牧场。要以草原生态建设、棚圈建设为主要内容,重点抓好围栏封育、打草场轮刈、人工种草、划区轮牧、舍饲圈养、羔羊当年育肥出栏等工作,使草原畜牧业逐步由定居放牧转向半放牧半舍饲。以草定畜,严格控制草原载畜量,通过畜种改良、结构调整实现减畜增效。个别草原沙化退化严重地区,应“围封转移、舍饲圈养、集约经营”,实行退牧还草。从游牧到定居放牧,是草原畜牧业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的第一个里程碑,现在又要由定居放牧再转变为放牧与舍饲相结合,这是传统草原畜牧业向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也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由之路。可以相信,随着建设养畜、以草定畜、退牧还草等措施的落实,内蒙古的草原生态恢复和治理将出现新的转机。

三、关于推行保护性耕作

据专家分析,沙尘暴的沙尘主要来源于秋冬季翻耕后裸露的农田,改革耕作方式,对农田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农田起沙70%左右。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利用秸秆覆盖,减少耕翻和化学除草为特征的新型耕作技术,又称“免耕法”。它可以保护农田地表残茬覆盖,减少对土壤的搅动,降低土壤风蚀、水蚀,蓄水保墒,培肥地力,保护耕地品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达到高产、高效、低耗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河北省2001年在全省18个县1880万亩耕地上实施保护性耕作,成效显著,特别是春天保护性耕种,有根茬固土,秸秆覆盖,减少农田起沙70%,减少经流60%,减轻水蚀80%(《农民日报)2001年9月5日报道)。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就如何开展保护性耕作进行了必要的技术准备,并在全区不同类型区进行了试验,通过典型引路,逐步推广留茬过冬、地表覆盖、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建立具有自治区特点的保护性耕作模式,这是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大力普及推广机械保护性耕作技术,既是治土,也是防沙,因此,有必要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列入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推行免耕法需要新机具、新技术作为支撑,让农民单独承担设备更新的投资难度很大,建议国家在生态建设资金中安排专项,予以重点支持。

四、关于利用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发展绿色产业

内蒙古以无污染的大草原著称于世,有人形象地说,草原上的牲畜吃的是中药材,喝的是矿泉水,来自无污染大草原的畜产品正是人们崇尚的绿色食品,而且在加入WTO之后,畜产品又是很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应加快发展。自治区工业开发晚,农村地广人稀,栽培作物绝大部分远离大城市和工业区,由于气候干燥寒冷,农作物病虫害较轻,许多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用或较少作用化肥和农药,空气、水质、土壤基本上保持良好的洁净水平,是全国乃至世界发展绿色产业少有的一方“净土”。过去农业生产投入水平低,产量也不高,是劣势。现在看,劣势变成了后发优势,因为农业化学品投入少,残留也少,污染较轻,有利于生产无污染、无公害农畜产品。加上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类型各异,蕴藏着极其丰富、各具地域特色的名优稀农畜产品生产潜力,有着强劲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开发前景。发展绿色产业、生产绿色食品,是内蒙古得天独厚的后发优势。目前我区绿色食品已达20多种180多个产品,在全国名列前茅。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开发具有内蒙古独特优势的绿色产业和绿色农畜产品,是适应市场需求、参与市场竞争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五、关于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

内蒙古的农业经济布局,大致为南粮北牧,宜于北繁南育,发展农区畜牧业。在农业经济内部结构中,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和人均占有畜产品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达程度的标志。我区农村具有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广大农民群众历来有饲养畜禽的传统和技术,农村有广阔的草场和大量的粮食、秸秆可供饲养牲畜。农区、半农半牧区拥有草场3亿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场的1/3左右。近年,每年都有上百亿斤粮食需要调出或转化。因为粮价低,粮食市场疲软,调出十分困难,就地转化或加工就成了当务之急。我区生猪饲养量由1990年的523万口发展到2000年的1040万口,在转化过剩余粮,缓解卖粮难的问题上起了很大作用。畜牧部门的同志算了一笔帐,按肉料比1:3.5计算,每头猪耗粮300-350公斤,全区生猪一年消费饲料粮就达30多亿公斤。我区每年还有300亿公斤左右农作物秸秆可供发展畜牧业之用,按70%的利用率,可用作饲草的秸秆为200多亿公斤,仅此一项,全区每年可饲养2500万只羊或者500万头牛。发展农区畜牧业,走农牧结合之路,必定会使农村经济结构良性发展。这方面,外地许多省区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山东省进入九十年代后,将增产的余粮和大量的秸秆用于发展畜牧业,猪、牛、羊的饲养量1990年分别为3747万口、622万头和3841万只,1995年发展到养猪5814万口、养牛1621万头、养羊8908万只,与1990年相比,生猪增长55.2%,牛增长160.7%,羊增长131.9%(据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测算,下同)。1996-1999年,山东年均养猪5520万口、养牛1390万头、养羊5970万只。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首,但1996-1999年平均养猪1555万口、养牛508万头、养羊5384万只,每年比山东少养猪3965万口、少养牛882万头、少养羊586万只。应该指出的是,山东全省草地面积只有2000多万亩,仅为内蒙古的1/50左右,山东的畜牧业基本上全是农区畜牧业,内蒙古若把草原牧区的养畜量剔除,单算农区、半农半牧区的猪、牛、羊,比山东少得更多。山东农区畜牧业不仅数量多,而且大牲畜比重大,出栏周转快,因此效益高。“九五”前4年,山东省牧业产值年均512.9亿元,而内蒙古同期年均牧业产值117.5亿元,仅为山东省的1/5多一点(22.9%)。与山东比,内蒙古农村不仅人均占有粮食多、秸秆多,荒山荒坡和草地也多,可以说我区发展农区畜牧业的地区优势和资源优势比山东强,只要充分发挥好这些优势,农区畜牧业的大发展是有条件的。

近几年,我区农区畜牧业呈稳定发展的态势,但远不如牧区畜牧业发展快。“九五”期间,1997-2000年的后4年与开局的1996年度牧业年主牲畜存栏数相比,农区、半农半牧区各年度分别增加牲畜为229万头只、360万头只、258万头只和230万头只,增长幅度分别为6%、9.4%、6.7%和6%;牧区各年度分别增加牲畜为186万头只、329万头只、480万头只和372万头只,增长幅度分别为6.5%、11.5%、16.7%和13%。由此可见,近年牧区牲畜无论增量还是曾幅,都高于农区、半农半牧区。因此“九五”期间,农区、半农半牧区牲畜占全区牲畜的比例呈前高后低的趋势,1996年为57.7%,次年为57.1%,1998年为56.7%,1999年降至最低为55%,2000年略有回升,但仍只占55.7%,比1996年整整降低2个百分点。牧区牲畜数量增加过快,超载过牧,也是造成草原沙化退化的重要原因。今后应适当控制草原载畜量,通过北繁南育、围封转移、退牧还草等措施,把部分牲畜从草原转移到农区、半农半牧区,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通过发展农区畜牧业这个中轴产业,转化种植业,促进加工业,减轻草原畜牧业的压力。

六、关于生态治理内容、方式的安排

生态环境破坏,一般的规律是先毁乔木,再毁灌木,最后毁草。恢复生态植被,正好相反,得以草先行,先种草和灌木,然后再种乔木。这道理说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很难。现在一些地方搞生态建设,总是以种树为主,满山坡挖鱼鳞坑,松树、杨树上山顶的事比比皆是。在降雨量较少的内蒙古中西部区山上种乔木,不浇水很难成活,一年青,二年黄,三年进伙房,年年种树不见树。这种不尊重自然规律、不珍惜民力财力的事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退耕还林还草具体计划、作业设计的组织指导,从投资引导和技术指导等方面把好关,使各地切实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乔则乔,使国家和群众投入生态建设的财力物力见绿,同时还要让群众见富。

退耕种树应与建设农田防护林结合起来,使生态建设的投资收到多方面效益。内蒙古现有1.1亿亩耕地,有林网保护的才3000多万亩,余下的8000万亩耕地按8-10%要求建设农田防护林,可退耕还林640-800万亩。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农田中种树,既容易成活,防治风沙、防止水土流失见效快,又涵养了水分,还为农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空中牧场,最重要的是基本农田经过林网保护,生产能力得以巩固和提高。这是一个多赢的举措,只可惜当前难以推开。这其中既有农民惜地不愿种树的原因,也有政策不配套的问题。应实行建设农田防护林享受退耕还林(草)粮款补助的政策,教育基层干部群众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使农田防护林建设在生态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

生态严重恶化地区的植被恢复,要提倡人工种植。现在有些地方对生态灾民采取一乡一村整体移民的办法,想通过封育自然恢复植被,这在降雨量较多的地区可行,在严重干旱少雨地区,自然恢复植被极不容易,当地居民移出后,以后再想派人去搞植被建设基本是不可能的事。人为破坏了的生态植被,应该由人参与建设才能尽快把它恢复起来。在那些农牧民已失去生存条件的生态灾区,可以考虑移出部分灾民,留下部分灾民,建设生物经济圈。科尔沁沙地农牧民创造的沙地生物圈建设经验,曾在国际防治荒漠化会议上获过奖,受到沙区群众普遍欢迎,值得大力推广。可考虑把移民资金和退耕还林(草)补助一齐投入生物经济圈建设,鼓励生态灾民艰苦奋斗,重建家园。一家一户建设60-150亩的生物经济圈,沙、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业协调发展,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众多的生物经济圈连结起来,就是一道道绿色的万里长城。

标签:;  ;  ;  ;  ;  ;  ;  ;  ;  ;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内蒙古农牧业可持续发展_畜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