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头垄断行业的价格行为--以中国钢铁行业为例_钢铁工业论文

寡头垄断行业的价格行为——对我国钢铁行业的案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寡头论文,钢铁行业论文,垄断行业论文,案例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典经济学理论表明,寡头垄断市场中,若干个寡头生产者会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价格控制,并且相互之间对竞争对手的价格行为非常敏感,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寡头垄断的市场中,除了要分析市场供需,寡头生产者的定价决策也不能忽视竞争对手的行为(Fershtman & Pakes,2000)。因此,寡头生产者常常面临下面两个价格难题:(1)如何准确把握市场价格行情;(2)如何有效地应对竞争者的价格竞争。

我国政府虽然已经逐渐放开了对钢铁行业的经济性管制,但是如何在中国特殊经济体制背景下推动钢铁行业健康稳步地发展仍然是一个探索性的问题。另外身处其中的钢铁企业对于如何参与市场竞争也是困惑颇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价格竞争的问题(中国钢铁协会财务资产部、中国价格协会冶金价格分会、中国冶金价格信息中心课题组,2003)。我国家电行业、民航业、零售业等带有血腥味的“价格战”也让发展中的中国钢铁企业提到价格而“慎行”。我国的钢材价格从国家统一定价过渡到政府指导定价,直到现在的企业自主定价,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转变过程中,钢铁行业从行政性垄断逐渐演变成近似的寡头垄断,各钢铁企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上述两个价格难题。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钢铁行业的市场结构,然后基于对市场结构的分析,研究了我国钢铁企业战略性导向的定价流程,并分析了钢铁企业价格领导者—跟随者的竞争模式及支撑这种稳定关系的信息共享机制。最后指出了本案例研究的结果对于政府和企业的意义,旨在推动中国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钢铁企业的竞争效率和效益。

一、寡头垄断行业价格行为分析的一般框架

(一)行业市场结构

“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经济绩效”。这是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理论的一种基本观点。行业市场结构是指在某一行业中,企业在数量、市场份额、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业内部竞争和价格形成的市场组织特征。它反映行业内生产者之间以及生产者与顾客之间的交易关系和地位,反映市场竞争与垄断程度。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和市场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3个主要因素。

1.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竞争垄断程度的主要因素。最基本的集中度指标是绝对集中度,通常用规模处于行业前几位企业的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的累计数量(或数额)占整个市场的生产、销售、资产、职工数量的比重来表示。最早运用绝对集中度指标对行业竞争和垄断程度进行分类研究的是贝恩教授。他将集中类型分成6个等级(见表1)来分析集中度的发展趋势(杨公仆等,2000)。

表1 贝恩对美国产业竞争和垄断类型的划分

2.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是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顾客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产品间替代不完全。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性在于对买者需求造成的影响,使顾客对某些企业或某些品牌产品产生偏好甚至愿意多支付钱,使同行业中不同企业的产品不可替代,带来了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寡占或垄断。

3.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是衡量市场结构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指新进入者要克服的障碍。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化的分析主要是侧重于行业内已有企业的数量和竞争强度。而进入壁垒的分析,则是从新企业进入市场的角度来考察市场关系,反映市场中潜在的竞争强度。

(二)企业定价模式与价格竞争

经济学领域对于寡头生产者如何定价的问题研究非常深入,而经济学研究的范式往往是基于若干个假设,利用数学公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例如Monroe和Della Bina(1978),Rao(1984)等。但是假设越多,其研究结果可能越远离现实。现实生活中的企业并不一定会按照理论假设来行为。因此对于寡头生产者如何定价的问题,另一个比较重要的领域则是落脚于具体的企业行为,包括企业内部的定价模式以及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行为两个方面。

“企业中,谁在做决策,谁在影响决策,决策的规则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企业定价模式要涉及的,而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要理解企业的定价导向是什么。学者们对于定价导向的理解主要体现在4个纬度上,即成本导向、利润导向、竞争对手导向和战略导向(如,Harris,2002等)。Ong(2003)通过研究发现,寡头生产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市场价格的预测,同时也非常关注竞争对手的价格行为,寡头生产者的定价是战略性的。战略性的定价模式通常表现为3种:(1)具有战略意义的价格是企业创造或者维持竞争优势的方法,例如,通过价格来维持市场的稳定性等(Nagle & Holden,1994)。遵循这个定价模式的市场领导者往往会主动给竞争对手发送信号,告诉竞争对手自己的意图,从而引起价格变化,并控制跟随者的行为。市场领导者的这种行为方式确保了行业的稳定性。友好地说,价格领导者的行为是在鼓励非价格竞争;那些进攻性的、价格驱动的竞争是被限制的,甚至是要受到惩罚的。在这种理念下,定价政策的成功由市场价格的稳定性和行业的长期绩效来衡量。(2)另一个战略性导向的定价理念是强调客户价值。该理念指导下的定价模式认为定价应该抓住客户价值,并对其做出及时的反应(Forbis & Mehta,1981)。企业定价管理的重点在于教育客户,从而增加客户对产品的感知价值。(3)第三种战略性的定价模式强调的是细分定价,即基于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价格,特别是对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根据他们支付的不同意愿来定价,也就是价格歧视的经济理论(Day,1992)。

而且,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寡头垄断行业通常采用领导者—跟随者的价格竞争模式。例如,Scherer和Ross(1990)研究发现Kellogg担当了早餐谷类行业的价格领导者,在1965~1970年的15次价格变化中共领导了12次。他们还发现,美国钢铁(注:这是一家钢铁企业的名称。)几十年来也担当了钢铁行业的价格领导者。在汽油和涡轮式发电机行业也有明显的领导者—跟随者定价模式。Roy等(1994)发现在美国汽车行业的中等规模的私家轿车细分市场也是领导者—跟随者的定价模式,例如Ford是Chrysler的价格领导者。在软饮料行业,Gasmi等(1988)发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定价行为也遵循了领导者—跟随者的定价模式,可口可乐是价格领导者,百事可乐是价格跟随者。

价格领导是指行业中以某个企业作为价格变动的领导者,率先调整价格,而其他企业即“价格追随者”则根据其行为而确定自己的价格行为方式(Roy et al.,1994)。价格领导行为一般分为两种(张卫东,2003):(1)晴雨表型的价格领导方式,此时起价格领导作用的厂商并不是固定的企业,而是首先进行价格调整的企业。(2)支配型价格领导方式,这种方式中领导者一般比较固定,它不但在时间上领先其他企业,也具有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价格领导方式比价格卡特尔更稳定(Roy et al,1994),因为价格领导者调整价格后,其他厂商就会理性地决定是否跟从。而在价格卡特尔中,如果需求下降,那么卡特尔企业就会争先恐后地降价。

价格领导型企业的领导力可能来源于规模经济效应,成本低,比别的企业有优势的其他特征(如管理出色或对市场行情变化的准确把握)等方面。价格领导型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价格行为特征有:(1)价格政策比较稳定,也即调价周期比较长;(2)是行业中最先调价的企业,从调价时间上领先其他企业;(3)价格高于行业内其他企业。

(三)寡头企业价格竞争的过程分析

与垄断和完全竞争相比,寡头垄断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竞争对手之间具有战略上的相互依赖性(Ring & Van de Ven,1994)。一般来说,行业中几个寡头企业之间的博弈是无限次重复的博弈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主要涉及寡头企业之间的协商、承诺和行动等持续、反复的阶段(Arino&de 1aTorre,1998;Doz,1996)。寡头企业都在持续地评价其他企业的行为,从而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寡头垄断企业在决策时可能要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有两个来源,包括未来未知的事件以及其他寡头垄断企业对这些事件的反应(Doz & Hamel,1998)。而这种种不确定性归根到底是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相互之间不信任、不理解。Lewicki和Bunker(1995)提出了3种形式的信任,即基于算计的(calculusbased)、基于知识的(knowledge-based)以及基于认同的(identifieation-based)。在这3种形式的信任中,基于算计的信任是最初级的形式,而且非常脆弱。当相互之间的知识随着互动增加的时候,基于算计的信任可以转化成基于知识的信任。当基于知识的信任代表了各方构建共同身份的基础,那么就转化成基于认同的信任。后两种转化的信任在遇到破坏性事件时有较大的弹性,不容易被破坏。寡头企业间的相互作用越频繁,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的程度也会随之增加(谢识予,2002)。

当然企业之间的信任并不是凭空建立的,而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沟通基础上的(Duncan & Moriarty,1998)。Mohr和Nevin(1990)提出用频率、方向、形式和内容4个纬度来描述沟通。沟通的目的在于向对方传递信号(包括真实信号和虚假信号),试图改变对方的态度和行为。Hutt et al.(2000)和Moore(1992)通过研究发现,正式的契约或者个体之间的私人关系都是较有效的沟通方式,而且个体之间的关系似乎比正式契约更有效。另外,竞争性企业之间自发形成行业协会来降低外部不确定性,成千上万的行业协会在全世界范围内活动,主要职责是收集信息,并传播给行业协会的成员(Cason,1994)。

实验经济学对于西方学者在寡头垄断市场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西方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基于实验数据,通过模拟来分析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价格竞争行为(例如,Fershtman,2000等)。当然有学者针对西方市场中的寡头垄断行业进行了实证研究(例如Roy et a1.,1994;Gasmi et a1.,1988等),涉及的行业包括软饮料行业、轿车行业等,其研究背景被界定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机制下,所以其研究结果不能直接用于中国这个特殊的制度环境中。而国内的研究也大多是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只有部分学者对部分行业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例如曾剑秋和赵龙(2002)等。本文希望从现实的角度来探讨寡头生产者的价格竞争行为,并分析价格竞争的过程。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根据上述寡头垄断行业价格行为分析的一般框架,本文主要研究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1)现阶段我国钢铁行业的市场结构及其特征;(2)我国钢铁企业定价的战略思路,以及战略思路指导下的定价流程;(3)我国钢铁行业价格领导者—跟随者的竞争模式;(4)支撑价格领导者跟随者关系的信息共享机制。

这些问题总结起来是在探讨我国钢铁企业的竞争现状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以及如何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对于这类“为什么”以及“如何”问题的探讨,案例研究是一个更合适的方法。因此,本文将钢铁行业、钢铁行业中的企业及其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单案例研究。

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可以增加案例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Yin,1994),本文通过两个主要的钢铁行业网站(www.steelinfo.com和www.custeel.com)收集了钢铁行业企业2002~2004年3年间每个月的定价时间、调价幅度以及各企业调价说明上的定价政策。作者还与钢铁行业的有关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同时查阅了某钢铁企业内部的与定价有关的文档,和《中国钢铁工业年鉴》等二手资料等。为了增加数据的有效性,本文的作者与两家钢铁企业主要经理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每次访谈时间为90~120分钟,共10人次以上。另外还参加了一家主要企业的4次月度和季度调价会;参加过3次由钢铁行业主要企业组织的行业价格研讨会。

三、我国钢铁行业价格行为及其分析

(一)钢铁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1.市场集中度分析。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与世界主要钢铁市场相比集中度还偏低。2003年世界钢铁巨头阿塞勒(Arcelor)的钢产量占到全欧洲钢产量的21%,2001年韩国浦项钢铁公司(POSCO)一家企业的钢产量占了全国的64%。而2003年我国前8位的钢铁企业(宝钢、鞍钢、武钢、首钢、本钢、马钢、唐钢、攀钢)的钢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32%。下面以钢产量为例计算了我国钢铁工业1992~2003年的集中度(前4位企业市场占有率),(前8位企业市场占有率),其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由1992年的32%()、44%(),逐年下降,到1999年、2000年有所提高,但接着继续下降到2003年的21%()、32%(),分别降低了34.4%、27.3%。集中度下降是由于国家减少了投资钢铁业的限制,大量民营及国外资本进入钢铁业,导致我国钢铁企业数量增多、单个企业生产规模减小。2003年全国具有炼钢能力的钢铁企业有260家,平均年产钢不到70万吨。将我国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与贝思的划分标准(表1)相对照,可以看出我国钢铁业处于低集中度的寡占状态。

2.产品差异化分析。几乎国内所有的钢铁企业都可以生产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如建筑钢等普通钢材,而一些附加值高的产品如汽车用钢材、桥梁用钢板、高强度容器板、电工钢、高级别管线钢等精品钢材则只有宝钢、武钢等少数企业可以生产。所以国内钢铁业整体产品差异化程度不大,只是在部分品种上存在一定的产品差异性。某位钢铁企业的资深经理说,“对于普通的钢铁产品,质量上的差异已经越来越小,企业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品牌上的差异”。

3.进入壁垒分析。当问及“目前进入中国钢铁行业,主要会遇到哪些障碍”这个问题时,90%的被访谈者都谈到了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1)资金壁垒。投资钢铁企业需要大量资金,如土地购置费、厂房建设费、购买生产线及设备等费用,每一笔都非常大,成为阻挡新进入者的一大障碍。(2)技术壁垒。成品钢材出产要经过采矿、炼铁、成坯、炼钢、轧制、深加工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每一流程都需要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钢铁产品竞争越来越集中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上,这也势必要求企业的科研实力相应提高,对新进入者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3)行政壁垒。钢铁行业一直都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巨大影响。近几年国家对钢铁产业的调控政策要求企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严厉控制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缺乏竞争力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关停了一批不适合工业发展趋势的钢厂。如从2003年12月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限制钢铁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文件,并查处了一批违法钢铁建设项目,所以钢铁行业的行政约束和管制不但不会消除,而且会更高。

图1 1992~2003年全国钢铁行业集中度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年鉴》1992~2003年的数据计算得到的。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钢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不是特别高,处于低集中度的寡头垄断状态;产品差异化程度不大,整体市场竞争比较激烈;新进入者面临很高的资金、技术及行政壁垒,具有垄断行业的典型特征。总体来说我国钢铁行业处于近似的寡头垄断状态。

(二)钢铁企业定价决策过程分析

产业经济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影响企业行为,钢铁行业近似的寡头垄断结构也决定了寡头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这也决定了定价决策在钢铁企业中具有战略意义。

当问及“贵企业在定价的时候主要考虑什么因素”时,在被访谈者提到的因素中,次数由多到少排列是市场平均价格、竞争对手(主要是宝钢和武钢)、下游经销商的价格承受能力。根据访谈结果,我们将我国钢铁企业的定价流程描述出来(如图2所示)。从图2,我们发现我国钢铁企业的定价模式更倾向于第二部分所介绍的第一种战略性定价模式,即钢铁企业的定价着重强调了对外部市场环境的理解和判断,对市场大势的把握,同时盯着竞争对手的行为,从而制定恰当的价格策略。在这种定价模式指导下的定价流程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对市场平均价格的准确把握是钢铁企业定价的逻辑起点。例如,被调查的两家大型钢铁企业为了准确预测市场平均价格,专门构建了一个市场行情监测及预测系统,并运用了计量经济学、博弈论等多学科的定量方法。

第二,对竞争对手价格信号的获得和正确理解是钢铁企业有效确定定价目标的重要参考,同时也是判断自己价格在市场上定位的依据。例如,大多数钢铁企业都设有商情部门,主要负责收集竞争对手的信息,并定期进行分析,供定价决策时用。

图2 钢铁企业战略导向的定价流程

第三,在目前中国钢铁市场上,虽然下游经销商在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的接受者,但是钢铁企业在确定价格定位时也充分考虑了下游经销商的价格承受能力,而且价格制定前也会与经销商进行及时的沟通。例如,某钢铁企业制定价格前,发问卷收集了解经销商对未来产品价格及走势的看法。制定价格后,会召开价格的新闻发布会,与会者主要是各大经销商,内容不仅仅是告诉经销商本次的价格及相关政策,更重要的是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理解和分析与经销商分享,目的在于教育经销商,使得经销商与该企业保持一致的认识。

第四,一旦确定了自己的定价策略和价格,企业会向其他寡头企业传递价格信号,这也是增强寡头企业之间合作、提高团体决策效率的重要方法。例如,被调查的一家钢铁企业在价格政策制定之后,很快就会将其内容放在钢铁行业的专业网站(例如,www.steelinfo.com)上,只要是该网站的会员单位都可以及时看到相关信息(注:中国钢铁行业的几个主要钢铁企业都是该网站的会员。)。

(三)钢铁行业价格领导者与跟随者的竞争模式分析

钢铁产品种类繁多,各钢铁企业的产品范围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为了深入分析价格领导者—跟随者的竞争模式,我们将热轧卷板2.75mm的市场作为分析的目标市场。这种产品的市场结构及企业行为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访谈中,当问及有哪些主要的钢铁企业在参与热轧子行业的市场竞争时,被访谈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5家企业,即宝钢、武钢、鞍钢、邯钢和太钢。同时我们计算出这5家企业的总产量占整个热轧子行业的54.1%(注:这是笔者根据2000年《中国钢铁工业年鉴》的资料计算得到的。)。因此,我们将这5家企业的价格竞争行为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定价时间、调价先后顺序、价格差等3个方面,因为这3个方面恰恰从不同的纬度描述了价格领导者—跟随者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1.定价时间。我国钢铁企业有两种定价方式,一种是期货式定价,是对市场行情的预期定价;一种是现货式定价,依市场随时调整价格。上述5家钢铁企业的定价方式及周期如表2。

表2 钢铁企业定价方式及周期表

企业名称 定价方式 调价周期

宝钢 期货季度定价 一个季度

武钢 期货季度定价月度调整 一个月

鞍钢 月度定价 一个月

邯钢 现货定价 无固定周期

太钢 月度定价 一个月

数据来源:根据www.steelinfo.com和www.custeel.co两个网站上的信息以及访谈结果整理得到的。

宝钢、武钢是严格执行期货定价的厂家,宝钢的调价周期为一个季度,武钢为一个月。采取期货定价的企业其对市场形势的把握比较准确,调价周期长表明企业的价格稳定性好,这都是典型的价格领导者的特征。所以在钢铁热轧行业中,宝钢和武钢最有可能成为价格领导者。

2.调价的先后顺序分析。为了确定宝钢和武钢,哪一个是热轧子行业的价格领导者,我们下面试图通过调价的先后顺序来判断。

表3列出了2002年第3季度到2004年第4季度宝钢与武钢的调价时间。表3显示,宝钢与武钢的季度调价时间有显著的规律性,除了在2002年3季度和2003年3季度武钢比宝钢稍微提前几天定价外,其余时间都是宝钢定价在武钢定价之前。也就是说武钢是在观察了宝钢调价后制定调价政策的。价格领导者是行业中最先调价的企业。所以从调价时间上看,在钢铁热轧行业武钢是在追随宝钢定价。

3.价格差分析。我们将武钢、鞍钢、邯钢和太钢的热轧卷板2.75mm的产品价格分别与宝钢的热轧卷板2.75mm的产品价格相减,做出相应的折线图,同时为了将市场平均价格与各企业之间的差价放在一张图上来解释,我们将市场平均价格减去1500(元)作为参考值,因为我们只需要观察市场价格的变化趋势,而不是其绝对值(见图3)。

图3 各钢铁企业价格差分析图

从图3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市场行情中,各钢铁企业表现出来的价格是有差异的。具体分析如下。

(1)当市场行情比较稳定的时期(从2002年1月到2003年10月)。各钢铁企业遵循的是宝钢支配下的价格领导者模式。而且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目前市场上各钢铁企业价格高低排序是:宝钢>武钢>鞍钢>邯钢>太钢。另外在访谈中,当问及“目前这5家钢铁企业的价格高低顺序排名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问题时,几乎所有的被访谈者一致认为,“宝钢的价格在市场上是最高的,其次是武钢、鞍钢、邯钢和太钢,其实在热轧卷板2.75这种产品的质量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目前的价格差主要是由于品牌差异引起的”。访谈的结果再一次佐证了我们从二手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

(2)当市场行情大幅上涨的时候(2003年11月~2004年4月)。在2003年下半年钢材产品严重供不应求,同时铁矿石、煤、电力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了钢材价格大幅上扬,各钢铁企业打破了一贯的定价模式,宝钢与其他钢铁企业的价格差表现为负值,特别是宝钢与邯钢、太钢的价格差极为显著,相对而言,宝钢、武钢和鞍钢之间的价格规律比较稳定。这可能是因为当价格大幅上涨的时候,竞争对手之间在定价方面的进攻性并不强,只要生产出来产品,就可以获得相当不错的利润。特别是规模相对较小的钢铁企业,在这种市场行情中,更有动机突破以往的跟随者定价的模式,短期盈利的诱惑可能超过了长期的竞争动态平衡,因此这些企业的价格表现异常。

表3 宝钢与武钢季度调价时间

企业 调价时间

调价目标 企业 调价时间 调价目标

时间 时间

武钢 2002年5月20日 第3季度 宝钢 2003年8月19日

第4季度

宝钢 2002年5月28日 第3季度 武钢 2003年8月21日

第4季度

宝钢 2002年8月14日 第4季度 宝钢 2003年11月21日 第1季度

武钢 2002年8月19日 第4季度 武钢 2003年11月24日 第1季度

宝钢 2002年11月13日 第1季度 宝钢 2004年2月20日

第2季度

武钢 2002年11月19日 第1季度 武钢 2004年2月25日

第2季度

宝钢 2003年2月25日 第2季度 宝钢 2004年5月20日

第3季度

武钢 2003年2月27日 第2季度 武钢 2004年5月28日

第3季度

武钢 2003年5月20日 第3季度 宝钢 2004年8月19日

第4季度

宝钢 2003年5月21日 第3季度 武钢 2004年8月26日

第4季度

数据来源:根据www.steelinfo.com和www.custeel.co两个网站上的信息事理得到的。

(3)当市场行情下跌的时候(从2004年5月到2004年8月)。2003年年底国家担心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实施宏观调控,由于政策影响的滞后性,2004年5月钢铁产品价格开始大幅“跳水”。各企业的定价模式又逐渐恢复宝钢支配下的价格领导者模式,但差价比较大。这与西方学者Ong(2003)的研究结论是不同的。她认为,在市场疲软的时候,寡头垄断者之间的价格差异会缩小,因为在这个时候盯着竞争对手显得更加重要。出现这个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宝钢作为钢铁行业的龙头企业,常常起着“稳定军心”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其他企业做出示范带头作用,宝钢的价格并没有太大幅度的下跌。而那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例如邯钢、太钢表现出市场疲软时的心态恐慌,价格下跌幅度更大,所以造成其与宝钢的价格差异拉大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在中国市场上价格领导者的信誉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跟随者并不完全相信领导者的能力。而实际上,各企业凭借在市场上的行为所建立起来的信誉对于培育健康的竞争合作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从上述分析,我们发现钢铁行业大部分时间处于宝钢支配下的价格领导者—追随者行为模式。由市场地位决定了企业的价格定位,企业一般不会破坏既定的价格竞争格局。但市场价格出现大变化时,企业以追逐利润为出发点,打破了原有的价格领导者行为模式。市场回归理性后,价格领导者—追随者行为模式也回复原位。

(四)钢铁企业之间信息共享机制分析

在上述价格领导者—跟随者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价格领导者—跟随者关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当问及“贵企业在定价过程中如何了解市场行情以及竞争对手信息”时,大多数被访谈者都谈到了政府、行业协会、研讨会、不同企业的个体之间的交流等方式。例如,某钢铁企业商情分析人员说,“我们非常希望能和同行进行交流,特别是在行情不好或者行情不明朗的时候。我们单位和外界交流的机会非常多,和政府、行业协会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图4是我们根据被访谈者的回答所构建的我国钢铁企业之间信息沟通的过程模型。

1.钢铁企业实现信息共享的方式。

第一种形式是钢铁企业自发组织的市场研讨会。例如“2003年下半年中厚板市场研讨会”(注:资料来源:http://www.steelinfo.com.cn/chaxun/ggbbs2.asp?ddid=6143&zlm=hydt&lm=2.),与会的是国内各大钢铁企业代表及钢铁工业协会的代表。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2003年上半年的中厚板市场情况,并预测2003年下半年及2004年上半年市场未来走势。与会代表对未来市场的走势达成了共识,这对于稳定各钢厂心态、避免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这样类似的钢材品种研讨会每年都会召开,由国内大型钢铁企业轮流主办。

第二种形式是钢铁行业协会等组织主办的会议。钢铁行业的行业协会也经常组织企业一起研讨市场行情。例如,2004年4月到6月初国内钢铁市场价格从高位下跌后又缓慢回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变化是由于5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稳定国内钢材市场座谈会”。此次会议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出席座谈会的有来自全国40多个主要钢铁企业主管营销工作的副总经理和销售部门经理共80余人。会议就稳定国内钢材市场达成6点共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宗旨和目标,克服对市场预期的恐慌心态,坚持“合理价位”原则,坚定信心,稳定市场。主办方一直强调与会企业都有自己的定价权,此次会议只是一次普通的座谈,但会后与会钢铁企业都上调了钢材价格,这与会议3天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宣布调低价格截然相反(注:资料来源:http://www.steelinfo.com.cn/chaxun/ggbbs2.asp?ddid=9197&zlm=hydt&lm=2.)。

图4 我国钢铁企业之间信号传递的过程模型

注:图中标识了3家企业,仅仅作为分析说明所用,并不是实际的企业数,如果要用到实际情况中,可以增加企业数,那么相应也要增加企业之间的信号传递的箭头。

除了钢铁工业协会,其他行业组织也经常召开类似的会议,例如国内知名的钢铁电子商务网站——上海钢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2002年组织召开了“2003年钢材市场研讨会暨Mysteel.com会员大会”,66家钢铁企业、162家经销单位和相关机构近40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注:资料来源:http://www.mysteel.com/meeting/2003/news -127.shtml.)。

第三种形式是共同成为某些钢铁行业的专业网站的会员,例如钢材信息网(www.steelinfo.eom)、中国联合钢铁网(www.mysteel.com)等。这些网站专门为钢铁企业服务,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每日行情、行业动态、市场分析、钢厂价格、钢厂动态、价格走势、钢材知识等栏目。这些网站的工作人员一般都与各会员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例如,某钢铁企业商情分析人员说,“这些网站的工作人员经常打电话给我们,而且我们如果有相关消息的话,也会及时告诉这些网站,并在网站上张贴出来”。每个会员都有单独的账号和密码,因此这些行业内容的信息只能在会员单位之间进行共享。

2.钢铁企业价格信息共享过程的特点。上述钢铁企业信号传递过程实际上是钢铁企业试图克服信息不对称,形成整体势力,避免恶性价格竞争,确保钢铁行业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如下的特点:

第一是政府扮演了重要的“信号源”的角色。中国钢铁行业是政府推动发展的行业,很多大型的钢铁企业都是国有企业,这使得钢铁企业不可避免地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的这些政策信号一般有两种传递途径,一条是直接向寡头企业传递,另一条是通过行业协会间接向寡头企业传递。

第二是行业协会扮演了“信使”的角色,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与企业之间传递信息。中国的行业协会大多是半官方的(余晖,2001),因此与行业协会的沟通平台的建立和完善是钢铁企业把握大势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中国钢铁企业的市场信誉机制尚未健全的阶段。例如作为中国钢铁行业官方代言人,钢铁工业协会除了出席由企业自发组织的会议及其他组织的市场研讨会外,自己也会组织召开类似的会议,传递国家政策,代表政府发言。如2004年5月的座谈会就是钢铁工业协会“在中央授权下安抚企业心态”的一次会议。早在本次安抚会议召开5天前,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已经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了一个内部会议,主要议题就是稳定市场,回复合理价位。

第三是规模大的寡头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这些大的寡头企业一方面主动直接与政府沟通和交流,甚至试图影响政府的决策。另一方面自发组织类似于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在会议上,通过交流和讨论,使得各企业的代表对市场行情的认识达成一致。应该说这些大的寡头企业往往在影响甚至领导行业中小寡头企业。但是从前文中对价格差的分析中,我们也发现了目前钢铁企业价格领导者的地位并没有完全得到市场的认同。例如,某大型钢铁企业销售公司经理说,“我们希望能成为市场的价格领导者,但是这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而且还要得到市场上其他企业的认可才行,不是自己想当就能当的”。

第四,中小规模的寡头企业非常愿意参加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包括大的寡头企业自发组织的市场形势沟通会,行业协会及其他行业组织召开的会议等。上述类似的会议中总有官方或典型企业代表的发言,企业可以从这些信息中取得有利的价格信号,有效制定价格。因此这些研讨会深受中小规模的寡头企业的欢迎。例如某钢铁企业的市场部经理说,“钢铁行业的各种研讨会非常多,我这个月就参加了两次。当然只要有研讨会,我们企业肯定会安排相关人员参加的,在会上我们可以听听大企业对形势的看法,因为他们一般来说掌握的信息比我们充分,二来可以和其他企业保持联系。现在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感到越来越难以把握市场和应对竞争了。对于避免价格战,保持钢铁行业的整体盈利性,钢铁企业之间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特别是我们这些中小规模的企业必须和大企业保持联系”。

第五,钢铁企业之间较高频次、双向的沟通使得他们之间由最初的相互不信任转变成基于算计的信任,再到现在的基于知识的信任,钢铁企业之间逐步形成了默契。1999年钢铁市场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当时的钢铁企业试图达成“价格联盟”,可是并没有成功(注:资料来源:http://www.steelinfo.com.cn/chaxun/ggbbs2.asp?ddid=9197&zlm=hydt&lm=2.)。当时的市场平均价格在2400-2500元/吨之间徘徊,市场疲软,市场平均价格何时才能走出低谷对于当时的钢铁企业来说是未知的,因此“短期利益”的追求是当时钢铁企业的最重要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钢铁企业之间沟通的可能性非常小,彼此之间并不相互信任。而现在,钢铁价格在高位运行,并且经过近5年市场的磨练,钢铁企业在多次沟通中逐渐相互了解和理解,行为回归理性。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在2003年底的中央政府宏观调控中,钢铁企业曾经出现了一小段时间的心态恐慌,马上又稳定了价格,没有出现价格大起大落的现象。可以说,这是钢铁企业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结果。

四、研究推论与启示

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决定了价格对于钢铁企业的战略意义,也使得本文研究的主题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案例研究的结果,我们得到以下推论和启示。

(一)研究推论

第一,我国钢铁行业竞争激烈,具有近似的寡头垄断特征。虽然行业里有著名的大型国有钢铁企业,但由于大量的民营钢铁企业在政府放松管制过程中进入,使得行业的集中度相对较低。

第二,一些主要的钢铁企业为了有效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应对竞争,在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战略导向的定价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在准确市场大势的基础上,有效地获得和理解竞争对手的价格信号,同时参考下游的价格承受能力。这种价格管理模式下的战略定价流程值得很多企业学习。

第三,钢铁行业存在明显的价格领导者—跟随者行为。由于钢铁行业产品的差异性以及行业进入壁垒,企业间存在着明显的价格领导者、追随者定位。同时又由于企业的战略导向定价流程以及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机制,这种行为的存在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与西方学者的研究是一致的,西方的寡头垄断行业,例如钢铁行业(Scherer & Ross,1990)、软饮料行业(Gasmi et al.,1988)、私家轿车行业(Roy etal.,1994)等都存在价格领导者—跟随者的价格竞争模式。

第四,价格领导者—跟随者的竞争模式在不同的环境中具体表现是有差异的。当市场行情比较稳定的时候,各寡头企业遵循的是主导企业支配下的价格领导者模式。当市场行情大幅上涨的时候,规模相对较小的寡头企业由于短期盈利的动机往往会打破长期的定价规律,其价格行为表现异常。当市场行情下跌的时候,虽然各寡头企业之间又恢复了主导企业支配下的价格领导者模式,但是与主导企业之间的差价比较大。我国钢铁寡头企业在不同市场行情中所表现的定价策略与西方学者Ong(2003)的研究结论有一点不同。Ong认为在市场疲软的时候,寡头企业之间的差价会缩小,而实际上在中国这些企业之间的差价反而拉大了。这点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市场上所谓的价格领导者并没有完全得到其他寡头企业的认可,价格领导者的信誉没有建立起来,这造成了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规模相对较小的寡头“惊惶失措”,可能大幅度降价,而往往忽略了整个行业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第五,我国钢铁行业的企业间在定价方面存在3个层次的信息共享。一是在行业整体层次,在行业协会的组织下,各企业为着全行业的发展而在价格等方面达成一定的共识。二是部分企业自发组织“研讨会”类的对话平台,他们在一起进行自由交流。对行业发展及价格、市场趋势达成共识。三是主要企业两两之间,其价格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在定价之前的信息交流。我们发现这种行为并不是来自公司高层的指示,而是取决于参与人员由于共同参加研讨会而形成的个人友谊。在西方企业的竞争过程中,领导者的“信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跟随者与领导者之间的默契就是建立在这个完善的“信誉”机制中的(Boddy et al.,2000)。而这恰恰是我国钢铁企业在现阶段所缺乏的。正因为如此,行业协会、政府在中国钢铁行业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曾剑秋和赵龙(2002)在对我国电信行业的研究中也发现政府在电信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保证了电信产业从不太有序到比较有序的市场竞争转变。应该说,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阶段,政府和行业协会是营造公平竞争合作环境的有效因素。

(二)对政府与企业价格管理的启示

本文对钢铁行业价格行为的研究框架可以用来分析其他的寡头垄断行业,对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采取有效的价格行为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对政府有效合理地引导和调控寡头行业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政府可以利用钢铁行业存在的价格领导者与跟随者定位、企业之间信息共享机制等,协助行业中的企业在价格上自律,从而求得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避免恶性竞争的发生。政府也可以通过行业协会间接地向企业传递政策信号,并帮助企业正确理解政府政策,从而做出恰当的决策。这些研究成果也有助于政府防范企业共谋,抬高价格的行为。当然目前由于中国钢铁企业数量较多,又有国外进口的潜在威胁,企业合谋抬高钢铁产品价格的可能性较小。

寡头垄断行业企业的目标是通过把握行业市场走势,获得企业最大利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向行业的主导企业学习,建立战略导向的价格管理模式。其次是参与行业中的各种对话平台,如各种研讨会,以了解行业中各企业的行为。最后是在不同的产品领域,确定好自己的市场定价和价格定位,在行业价格领导者、跟随者的角色上找准自己的位置,确定自己的定价时间、定价模式和与其他企业产品的价格差。

标签:;  ;  ;  ;  ;  ;  ;  ;  ;  ;  

寡头垄断行业的价格行为--以中国钢铁行业为例_钢铁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