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本文从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关怀弱势群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和思想政治工作关怀弱势群体的实践路径来讨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弱势群体人文关怀。
关键词: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思想政治
1前言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十八大报告还强调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反映了党对当前民众社会心态和思想状况的热切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日益多元化,其中尤以弱势群体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最为引人关注,其不仅关乎弱势群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对和谐社会建设也有着重要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更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以科学的工作理念实现其社会价值。
2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2.1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
教育的内在功能就是促进个体发展,而个体发展包括智力、体力、心理、品德等方面,所以,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蕴涵了人文精神的实践。在中国文化中,“人文”是与“天文”相对应的范畴,指诗书礼乐等。人的生存、发展、价值、尊严和幸福的维护与实现首先依赖于一个基本的前提,即摆脱受奴役状态。人受奴役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强加的奴役,如强权暴政的奴役,主要体现为物质、身体、权利等方面的不自由;另一种是内在自我的奴役,主要是精神、心理、贪欲等方面的不自由和不自主。教育的功能之一便是帮助人们摆脱自我奴役,提高自身能力以对抗外在奴役。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本身也具有这一功能。我们不能否认思想政治工作所承担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职责,但也必须更深刻地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对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发端于人更好地生存、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需要。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融合了关注、关心和关爱等意识、情感和实践在内的综合性道德。其立足于人的真实需要和基本价值,以满足符合人性的合理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表现为对人的幸福、价值、尊严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体现为一种现实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行为,本质上具有“善”的品质。是对思想政治的对象一种精神和心理的抚慰,“真实需要”是关怀的原点,“关怀”也是人性的普遍需要。
2.2加强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关注现实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存在着“缺场”和“不当”两种情形:“缺场”是说思想政治工作不关怀或较少关怀弱势群体的思想和心态,而在“较少关怀”的实践中却关怀“不当”,如关怀的手段、途径、方式、方法等不符合弱势群体的实际需要,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关怀作用,而且有时候还伤害了他们的情感和尊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社会转型期,由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社会分层,导致社会性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这种不利地位导致他们的“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公平感愈发强烈,有些弱者甚至出现了心态失衡问题,极为复杂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心态日益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日渐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火药桶”。因此,加强心理疏导对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十分必要,既是他们个体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3思想政治工作关怀弱势群体的实践路径
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理念的提出能够弥补“关怀缺场”和“关怀不当”的情形,体现了对人性普遍需要的肯定和尊重,能够激发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而有助于弱势群体摆脱“自我奴役”,获得幸福、价值和尊严。相比于社会支持、制度保障等对人们物质利益的肯定和满足,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品质更多地体现为尊重、理解、关心、引导人的社会心态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就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思想实际而言,思想政治工作对弱势群体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引导弱势群体正确认识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二是培养弱势群体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主体性人格。
3.1引导弱势群体正确认识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但是,这种改变不是自然而然的,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是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改变的决定因素,可是仍然需要外力的推动,其中,思想上有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必不可少。思想政治工作要对受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影响的弱势群体的思想意识进行“拨乱反正”和“疏通浚导”,通过科学的理论和有效的方法、手段、途径,引导弱势群体客观、理性地看待弱势地位,正确认识自身在改变弱势地位进程中的价值并通过正当的途径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3.2引导弱势群体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主体性人格
毋庸讳言,我国部分弱势群体之所以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与其自身的观念意识不无关系,这种贫困人格意识既是长期的贫困生活造成的,也有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集权主义历史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就了一部分民众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和自私自利的道德人格,最典型的表达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长期生活在信息闭塞的小农经济土壤之中,在以血缘家族为纽带的社会结构中,形成了保守、依附、封闭、压抑的人格意识,缺乏合作、开放、竞争和创新的市场经济需要的主体性人格。
4结束语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的心理疏导技能,在实践中能够立足于弱势群体的思想实际,在充分了解弱势群体的实际需要,关心、爱护、尊重、理解他们的基础上,引导其形成与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主体性人格”,改变其在“去弱”过程中的消极心理和被动态势,增强其“去弱”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秀荣.心理疏导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践应用[J].学理论, 2015(10):263-264.
[2] 徐雪娇.心理疏导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有效应用[J].东方企业文化, 2015(5).
[3] 王莉.心理疏导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独特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5(6):13-14.
论文作者:郭林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4
标签:弱势群体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心理论文; 社会论文; 人文论文; 他们的论文; 自己的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