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力的测评方法:指标与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型论文,竞争力论文,指标论文,产业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942X(2002)03-0146-07
竞争力是对传统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和突破。关于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国内已经有许多相关论述的资料。简单地说,比较优势是一种成本上的竞争力,它是在所谓“前贸易环境”(pre-trade environment)下国家或地区间因为资源禀赋的差异而表现出来的产品成本差异。而竞争力的概念则更为广泛,它反映了包括成本和其他非价格因素对贸易的影响,与前者相比,它更易于在多因素作用的、不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上被观察。但由于成本竞争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特殊重要性,以及数据资料的可掌握性,在现今关于竞争力的计量研究中,比较优势仍然是最主要的一个方面。
一、产业竞争力的静态估计
产业竞争力的静态测定指标与模型主要有:显示比较优势模型、国内资源成本法、社会净收益评判、利益成本分析、净出口指数与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它们分别从贸易实绩、资源转化、规模经济等方面反映产业竞争力的现有状态。
(一)贸易绩效所反映出的产业竞争力
从总体上看,某一产业的竞争力最终总要表现在产品的贸易绩效上,因此对贸易绩效的直接观察能够“显示”出产业竞争力的程度。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用显示比较优势模型揭示竞争力的状态。显示比较优势系数(RCA )是指一国某种商品出口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种产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例。
计算公式:
其中:为j国在t时期对i商品的出口额,x[,ijw]为t时期i商品的全世界出口总额。
虽然RCA 系数是为了揭示比较优势而提出的,但是,由于它是从贸易数据计算得出,而贸易数据可以说是在多因素(包括成本因素和非成本因素)影响下的一种贸易表现,因此,与其说RCA 系数“显示”的是比较优势,倒不如说其是一国在某商品生产出口上的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二)从资源转化效率和社会收益情况衡量产业竞争力
由于资源在产业间和地区间的流动性,某一产业经济活动的资源转化效率及其对社会总收益的影响与该产业的竞争力态势密切相关。Bruno、Chenery、Pearson在国内资源成本的理论框架中提出了国内资源成本和社会净收益指标,前者揭示了国内资源以什么样的比率被转换成外汇,而后者则说明产业经济活动对社会总福利带来的影响。可行性分析中的利益成本比率也可以从产品边境价格与总成本之比的角度,比较直观地反映产业的成本收益情况。
(1)国内资源成本
国内资源成本(DRC)可以定义为:某项商品的生产贸易活动, 每赚取(或节约)一边际单位外汇所消耗的国内资源成本的价值。国内资源成本与汇率相比得到国内资源成本率(DRCR)。
DRC的理论方程写作:
事实上,DRC可以看作该项产品生产贸易活动的“自己的汇率”, 或者说国内资源通过该产品贸易活动转化成外汇的实际比率。将DRC 与官方汇率(影子汇率)比较,若比值DRCR<1, 则说明该产品的生产贸易活动具有竞争力(比较优势),反之则不具备;DRCR=1 则该产品生产在资源转化效率上处于平均水平,既无优势,也无劣势。
(2)社会净收益(NSP)
社会净收益与国内资源成本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表示某项产品生产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净损益。
在数值上,当DRCR<1时,NSP肯定大于0, 说明该项经济活动取得正的社会净收益;反之则NSP<0,该项经济活动会产生社会净损失;当DRCR=1时,NSP=0,说明该项经济活动刚好达到利益平衡,社会收益既不增加也不减少。NSP可以更直观地反映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 对国内资源成本有辅助说明的作用。
(3)利益-成本分析
同样,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等情况,利益-成本比率(BCR )的估计公式可以写作:
当分别取值每单位产品及其国内资源成本、 国外资源成本和总成本的市场价格时,得到反映该项经济活动竞争力的“财政利益成本比”(FBCR);当它们取值影子价格时,得到反映该项经济活动比较优势的“经济利益成本比”(EBCR)。
在BCR的计算公式中,之所以把国内与国外资源成本分开, 是为了显示BCR比率与DRC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实际操作中,总是直接用总成本折现计算的。
一般而言,BCR>1,说明该产品的生产贸易活动的成本能够为收益所补偿;BCR<1,则说明该项活动不经济,根据BCR 指标大小对不同的商品生产贸易活动进行排队,其结果可以相应地反映从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角度出发,哪些产品的生产贸易活动是最优或较优的,从而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主要计量指标的计量结果提供参照,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三)产业竞争力中的规模经济因素
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突破之一是发现产业优势不仅来源于资源禀赋,而是同样可以来源于制度因素。规模经济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来源。产业内贸易指数(ITT )可以用来反映源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的水平。
事实上,ITT指数是用来说明反映竞争力来源的贸易类型的指标, 而非度量竞争力强弱程度的指标。Samuelson 在对二战后发达国家的贸易进行研究之后发现,由于多数工业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存在产品差异),因此,资源禀赋近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发展产业内贸易、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赢得竞争性地位。这种趋势尤其表现在固定成本和R&D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果显著的产业领域内。
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ITT指数的值在0~1之间变动,ITT=0说明完全是产业间贸易,ITT=1说明完全是产业内贸易,ITT=0.5 表示产业内贸易的份额与产业间贸易的份额相等。ITT 指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的贸易选择和产业竞争力是否基于资源禀赋或是规模经济。
二、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潜力与变动趋势
由于多种贸易条件的影响,产业可能具有不同于其现有竞争态势的潜在竞争力或变动趋势。衡量这种潜在竞争力或竞争力变动趋势的指标有:有效保护率、比较价格指数、比较优势变差指数等。
(一)贸易保护政策下的产业潜在竞争力
贸易保护政策会对产业真实的竞争力水平造成扭曲,这种扭曲可以用商品的有效保护率来测量。有效保护率是指在贸易保护的作用下,产品生产的附加值比贸易自由化条件下所产生的附加值增加的百分比,因此,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处于贸易保护下的某产品的竞争地位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的潜在变化趋势。其计算公式为:
能够真实反映成本的贸易前价格在实际中是难以取得的。但在农产品,特别是谷物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竞争力测评中,可以考虑用政府收购价格或保护价格来取代。而比较价格指数(CPIA)的应用具有独立性,它不需以比较价格的计算为前提,生产者价格指数的数据也容易取得,具有较强优越性。
(三)出口增长速度体现的产业竞争力变动
仅从出口增长速度出发,还有人提出用出口优势变差指数来描述一定时期内不同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变化状况:
g=(G[,i]-G[,t])×100其中,G[,i]、G[,t]分别为i商品和全部商品的出口增长率。经验上,g>0,说明i商品竞争能力在报告期上升;g<0,说明i商品竞争能力在报告期下降。
三、因素贡献研究
考察各种因素对产品竞争力的贡献是竞争力研究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它可以提供有关竞争力来源的信息,为设计有关创造、提升竞争力的具体措施提供线索和依据,从而达到竞争力研究的根本目的。现有的因素贡献研究大致集中在成本要素贡献和生产率变动的贡献这两个领域。
(一)成本要素对竞争力变动的贡献
要素投入影响总成本继而影响产品竞争力的研究很多,这里只介绍一个简单的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考察成本结构、要素价格、投入量等因素对竞争力的综合影响。
将总成本分为若干组成部分,建立联立方程组:
该模型的前提是将竞争力定义为一种成本上的优势,通过计量模型来测定各项成本因素对总成本变动(即竞争力变动)的贡献,而没有考虑生产率对成本变动的影响。
(二)全要素生产率在竞争力变动中的贡献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在研究经济增长时发现了经济增长和要素投入之间的“增长余值”,并将这一“余值”归结为技术进步的作用(当然,“余值”的构成是有争论的)。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乔根森的超越对数法,在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上对反映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度量,并用比较产出价格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对国家间的产业竞争进行研究。
第一步,从总生产函数和部门生产函数估计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3]
(1)从总生产函数进行估计:
其中:V——实际总增加价值(real,aggregate,value-added);K、L、t——分别代表劳动、资本和技术水平;A——全要素生产率TFP。
(2)从部门生产函数进行估计:
得出比较产出价格和比较TFP水平后,可以通过绘制散点图, 根据各产业在图中的分布位置,直接观察加美之间各产业的竞争力和TFP 水平的比较状况。
图中,由比较产出价格等于1和比较TFP水平等于1的线, 将整个图形分为四个象限。分布在Ⅰ、Ⅱ象限的产业,加拿大竞争力低于美国,在Ⅲ、Ⅳ象限的产业,加拿大竞争力高于美国;分布在Ⅱ、Ⅲ象限的产业,加拿大TFP水平高于美国,在Ⅰ、Ⅳ象限的产业,加拿大TFP水平低于美国。
如果以比较产出价格、各项比较投入价格、比较TFP 水平等作纵轴,时间变量为横轴绘制折线图,还可以得到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和趋势之间的直观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