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满族论文,共同体论文,浅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成员之一,也是我国民族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民族之一。有关它的发展历史,学术界曾予以充分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提出许多宝贵见解,笔者对此深感欣慰。同时,也觉得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本文拟对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问题发表一点拙见,望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一、满族共同体不存在先人问题
当前学术界常把先秦时期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民族称为满族共同体的“先人”或“先世”,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首先,从生产力发展状况来看,肃慎、挹娄、勿吉人都能织布,使用铜铁制成的生产工具,而明代初期的女真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处在原始社会状态。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女真人“无市井城廓,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1〕。 到了明代才开始从朝鲜和明朝引进铁器、耕牛,而纺织业则更为迟。至于隋唐时期的靺鞨人原隶属高句丽。唐太宗李世民大败高句丽,白山部“众多入唐”,粟末部迁入营州,后在松花江上游,长白山北麓建立渤海政权。公元926年, 渤海国灭亡后,渤海人部分融入汉族,另一部分迁入朝鲜境内,融为朝鲜族。辽金时期,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人为女真人,并分为“熟女真”和“生女真”。熟女真是黑水靺鞨人中的先进部分,辽太祖为了“分而治之”,将其迁于辽阳之南与汉人杂居,最后融为其他民族。生女真是靺鞨人中的相对落后部分,他们还从事渔猎,有少量的农业,但后来很快发展起来了。公元1115年,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人,在阿骨打的领导下,建立金政权。1125年,联合北宋灭辽。后又在汉族地方的支持下,推翻北宋,迁都燕京(北京)。女真人迁入中原以后,与当地的汉族杂居共处,吸收汉族文化,改用汉姓,融为汉族。元代,东北地区的女真族陆续南迁,多数居住在辽阳等路的辖区内,与汉族杂居融为汉族。另外,从今天满族共同体的构成来看,满族共同体中不仅有明代女真族的后裔,还有大量的汉军旗人、蒙古旗人、锡伯兵和高丽兵的后裔。据调查,辽阳地区有许、白、巴、黄、寇、韩、杨、梁、安、花等蒙古旗人后裔加入满族共同体,有高、张、赵、刘、朱、周、韩、王、顾、陈、吴、黄等汉族旗人后裔加入满族共同体,有赵、吴、关、白、胡、宫、富等锡伯兵后裔加入满族共同体〔2〕。 另外,据《文佳氏族谱》记载,凤城凤山乡有文氏满族,其始祖文瑞原是朝鲜玉尚左洞人,清顺治年间选入中国,编入新满洲镶白旗,后拨至凤凰城充朝鲜通译官,其后裔散居在凤城、岫岩、沈阳等地,皆加入满族共同体。明代女真人的后裔是今天满族共同体的核心部分,而汉军旗人、蒙古旗人、锡伯兵和高丽兵的后裔是满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满族共同体的“先人”不仅仅是女真、靺鞨、勿吉、挹娄、肃慎人。总之,笔者认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族(辽、金、宋)是不同时代的不同民族,不能与满族共同体混为一谈。他们各自有自己与满族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心理特征,因而,不能以满族共同体中的某一氏族的血缘关系来说明它们是同一民族(或“先人”)。民族共同体不是以血缘关系构成的,不能把它与氏族、种族混为一谈。民族共同体不存在某一“先人”,正如不存在“纯”与“不纯”的问题一样。满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也不例外。
二、后金女真族政权的建立为满洲复合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什么是复合民族?复合民族指的是两个以上的单一民族构成的人们共同体。满族是满洲复合民族发展的结果。
斯大林指出:“民族也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是受变化法则支配的,它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始末”〔3〕。 满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也有自己的始末。那么,满族“始”在何时呢?学术界观点不一,争论不休。其中“这个历史应该是满族做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自身形成的历史,不能把别的民族共同体说成是满族”〔4〕的论点,很有见地。 满族共同体的核心是明代建州女真人的后裔。建州女真人原处我国东北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明代初期,迁到浑江流域。除建州女真外,还有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他们广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16世纪下半期,海西女真哈达部王台和建州女真人王杲兴起,“海(西)建(州)诸部日强,皆建国称汗”〔5〕。但是,不久王杲失败,王台死去。 于是“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残杀,甚至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6〕。 在这种形势下,努尔哈赤为报杀父之仇兴兵攻打尼堪外兰。当时,努尔哈赤“止有遗甲十三副”,势单力薄。但是他很快发展起来,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兴兵攻打尼堪外兰到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历经10年,先后挫败九部联军,统一了建州女真及长白山各部,并在苏子河畔佛阿拉城“定国政,凡作乱、窃盗、欺诈,悉行严禁”〔7〕。 同时,加强了与汉族地区的联系,积极发展经济,为后金政权的建立准备了条件。此后,努尔哈赤又用20多年的时间统一了叶赫以及处在边缘地区的女真部落,并在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后金政权。值得说明的是后金政权不是满族人的政权,而是女真人的政权,因为:第一,从掌握政权的统治者到后金国人绝大部分是女真人;第二,仍然保持着女真人的经济、文化以及风俗方面的特点;第三,仍然使用女真语;第四,从努尔哈赤到后金国人无不自称是“诸申人”,即女真人。但是,随着后金政权的建立,女真势力越来越强大,被俘、被掠和归顺的汉、蒙、朝等其他民族人口越来越多,这就为满洲复合民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而且,女真是满洲复合民族的核心部分。因此,笔者认为后金政权的建立为满洲复合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满洲复合民族的形成和“八旗制度”促进了民族融合
后金政建立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借口,兴兵进攻明边城堡,攻下东州、马根丹、抚顺、抚安、花豹冲等,严重威胁了明朝统治。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努尔哈赤挫败了杨镐为首的明、朝联军,乘胜攻下沈阳、辽阳等70余城堡,掠夺了大量财富和人口。明天启六年(1626)皇太极继位后,他不仅继续对明朝发动进攻,而且对蒙古、朝鲜加紧攻势,以解除后顾之忧。明崇祯八年(1635)皇太极废除女真旧号,定族名为“满洲”,“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旧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原名,不得仍前妄称”〔8〕,并于明崇祯九年(1636)去“汗”号,称皇帝,定国号为“清”。皇太极废“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洲”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是皇太极十分清楚女真旧号已不适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日益密切,而民族成分日益复杂的“国人”。然而,推翻明朝统治,夺取政权,只靠女真族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汉、蒙、锡伯、朝鲜等民族的协助,因此为了笼络所有归附和顺从他的“国人”而推出了新的族名。这就是说,客观上满洲复合民族已经形成,它是以女真族为核心的包括汉、蒙、朝、锡伯等单一民族的人们共同体。“观其所聚者,六镇藩胡、忽温、汝汗、于知介蒙古、唐人,皆是乌合,而无不结为心腹,此必奴酋有笼络之术也”〔9〕。 这正如斯大林指出的:“最先形成的将不是一个一切民族共同的具有一种共同语言的世界经济中心,而是几个各自包括一批民族的,具有这一批民族的共同语言的区域经济中心”〔10〕。在满洲复合民族中,女真、汉、蒙古、锡伯、朝鲜等民族,长期共同生活,经历了漫长的融合过程。其中“八旗制度”起到了促进作用。
“八旗”是努尔哈赤创建,皇太极进一步完善的具有行政、军事、生产三方面职能的组织形式。它分为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八旗”是组织形式,而不是民族的划分,也就是说,满洲八旗中不一定都是女真人,蒙古八旗中也不一定都是蒙古人,汉军八旗也不例外。尤其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驻防旗军,无论骑兵步兵,无论八旗满洲、蒙古、汉军都是合编为营的,它是由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的需要决定的。“八旗制度”是清统治者为旗人制订的规章制度。“八旗制度”规定,在户籍、住址、田产、营生、挑兵、选官、诉讼等方面,旗人与民人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界限。旗民不交产,旗民不通婚、旗民不同刑等长达200多年, 使旗人与民人具有了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进而产生了与民人不同的心理,但旗人内部则无论满洲、蒙古、汉军都可以相互通婚,相互交产。早在努尔哈赤时代,由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需要,努尔哈赤推行联姻政策,把大量的女真族妇女嫁给归附加入旗籍的蒙古、汉军旗人,又娶大量的蒙古、汉军旗人女子为妻。据《满文老档》记载,努尔哈赤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曾娶蒙古明安贝勒之女为妻,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又娶蒙古科尔沁孔果尔之女。其次,努尔哈赤的儿子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阿济格、多尔衮等都曾娶蒙古之女为妻。到了皇太极时代,旗人之间通婚,更为平常。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凡一品官,以诸贝勒女妻之,二品官以国中大臣女妻之,……复察各牛录下寡妇,给配各官。”另外,陈佳华先生分析《正红旗满洲瓜尔佳氏家谱》明确指出: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娶蒙古旗人妇女为妻者11人,嫁汉军旗人者1人,旗人之间的通婚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融合。
在政治、经济上,清政府对旗人实行优惠政策,规定无论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各旗壮丁差徭、粮草、布匹,永停输纳”,并制定了八旗官兵的粮饷制度。从法律上,“凡旗人犯罪笞杖各数鞭责,军徒免发遣,分别枷号”〔11〕。这就使旗人从内心里产生优越感。当然,在乾隆年间“八旗生计”问题趋于严重时,也不分满洲、蒙古、汉军都有“逃旗”和“出旗”的现象。在军事上无论满洲、蒙古、汉军旗人,都有负兵役的义务。另外,皇太极推行了风俗上的“禁革”政策。“汉人、高丽因晓道理,不娶族中妇女为妻。凡人既生为人,若娶族中妇女,与禽兽何异?今禁革不行乱娶”〔12〕。文化上,皇太极以女真语(俗称满语)为国语,企图以女真语文代替其他民族的语文。但是,汉族的先进文化终究替代了女真语文。如果说,女真族以他的聪明、智慧和勇敢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用武力征服了汉族,那么先进的汉族文化则以它不可战胜的力量使女真人潜移默化,汉语最终成为满洲民族共同体的共同语言。崇德二年(1637)清政府“定历法,颁满洲、蒙古、汉文历”〔13〕。从此,女真文、蒙文和汉文成为国内(清)通用文字。到了清高宗末期,女真人开始改用汉姓。“盛京乃根本之地,似此(改用汉姓)沾染汉习,满洲旧姓将来必至泯没,即如瓜勒佳氏呼关佳氏,富察氏呼傅家氏,大关满洲风俗,著传谕弘晌妥为留心办理”〔14〕。因此,清政府“令满洲等学习清语,以复满洲本业”〔15〕,还设置“八旗满文学堂”,企图挽救逐渐被遗弃的女真语文。但是,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并不完全以某一人的意志为转移。到了民国初期,旗人当中已很少有人说女真语,使用女真文字了。
共同的政治、经济以及共同的文化生活和共同的命运,促使旗人产生了共同的心理素质。于是,清末民初出现了“旗族”的称呼。民国三年(1914)出版的刊物《旗族》中认为,八旗制度没有“满洲、蒙古、汉军之域”,指出:“究其(八旗之种族)实质,固非纯一血统,然往籍流传,俱可考见。有清一代之历史,其血统(此系指最大多数而言)、语言、文字、宗教、住所、习惯、精神、体质,确已纯然同化矣。”
八旗组织犹如密封的熔炉,把旗人与民人隔离开来,加以熔炼,而八旗制度则似一种催化剂,加速了女真、蒙古、汉、朝鲜、锡伯等民族的融合。即:满洲复合民族发展成为一个单一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相对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满族。
值得说明的是清代的旗人不等于今天的满族,因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部分旗人从满洲民族中分化出来,归入原来的所属民族,如部分汉军、蒙古和锡伯旗人;还有一部分加入到其他民族共同体中,如,旗人中的部分朝鲜、女真人等。
四、满族共同体的本质特征
满族是从满洲复合体发展而来的新的民族共同体。由于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与其他民族不同,因而具有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
一是大分散,小聚居。在历史上,清政府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加强实边,将八旗官兵分别派到我国四面八方,因而满族形成大分散的特点;另一方面,清朝统治者实行旗人不准随意离营的政策,使绝大多数满族人较为集中地住在八旗驻防地周围,形成小聚居的特点,也就是说满族村屯星罗棋布。
二是共性多,差距大。从满族的构成看,汉军旗人占有很大比重,而且在满族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大量汉族文化,因此满族与内地汉族相比共性较多。另外,满族内部发展不平衡。居住在城市和内地的满族发展较快,部分满族人已接近汉族或超过汉族;但居住在边远山村的满族则发展缓慢,与内地和城市满族比较有很大差距。
三是稳定性较弱,动摇性较强。满族是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由于民族形成的历史比较短,因而较其他民族,无论从构成还是特点上都存在着稳定性较弱的特征。在发展过程中又因先后受到辛亥革命以及后来的“反满抗日”等政治运动的冲击,使得尚未十分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具有了动摇性较强的特点。另外,随着满汉人民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共性也就日益增多,这就为满族人隐瞒民族成分提供了条件。这一特点是满族人口数此消彼涨,变化不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是风俗习惯多种多样。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原因,满族人的风俗无论在生儿育女、婚丧嫁娶、饮食居住、穿衣戴帽等各方面,都表现出多样性。在历史上,满族兼采汉、女真、蒙古、朝鲜等族习俗在所难免,加以所居住的地域辽阔,东南西北,无不有之,这就形成了风俗习惯上的地区特点。
注释:
〔1〕《元史》卷十三。〔2〕《辽阳满族姓氏考》(资料)〔3〕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4〕孙文良:《满族发展史上 的几个问题》。〔5〕〔6〕〔7〕《清太祖武皇帝实录》。〔8〕〔13〕《清太宗文皇帝实录》。〔9〕《建州闻见录》。〔10〕《斯大林全集 》卷十一。〔11〕《清世祖实录》。〔12〕《清太宗实录稿本》。〔14〕〔15〕《清实录》。
标签:满族论文; 努尔哈赤论文; 满族文化论文; 蒙古文化论文; 八旗论文; 朝鲜历史论文; 满族风俗论文; 汉军八旗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 汉族文化论文; 朝鲜经济论文; 历史论文; 女真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