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岱人的“廾桥”仪式与“不落夫家”——以中越边境的其逐屯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边境论文,不落论文,中越论文,仪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田野调查点概况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支系众多,主要的支系有布壮、布沙、布岱、布侬 、布土、布曼等。布岱支系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金龙镇。1950年,布岱人 曾自报为傣族,1954年经过民族识别,布岱人于1958年1月正式被界定为壮族,[1](P36 4)成为壮族的一个支系。
岱族是越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平、谅山、北、河江、老街等省。 岱族的支系主要有:岱、土、岸、偏、土佬、摆依(白衣)、沱北土人等。[2](P162~16 3)布岱支系主要分布在越南北方的高平、谅山等省。在越南称为布岱的支系,实际上和 中国壮族自称为布岱的支系是一样的。[3](P80)两国之所以使用不同的民族称谓,主要 是因为两国民族成分划分的标准不同。
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金龙镇的布岱人和越南高平省边境一线的布岱人有共同 的语言、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共同的心理认同。两国边民在亲友互访、边境贸易、传 统宗教活动等方面往来十分密切。本文以中越边境38号界碑两侧的其逐屯为田野调查点 ,描述和分析这群自称为布岱人的人生通过仪礼:“廾桥”仪式。试图通过对该仪式 的描述和分析,探讨这两个跨国民族的文化共性,并尝试分析该仪式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
其逐屯原来是一个完整的村落。1892年中法两国划定中越边界后,其逐屯才被分成分 属两个不同国家的自然屯。但两屯仍共同延用“其逐”这一地名。为了区分这两个同一 名称的村落,当地人把地处坡地、地势较高的越南其逐称为“上其逐”,把地处平地、 地势较低的中国其逐称为“下其逐”。
中国其逐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的西北部,是金龙镇横罗村所 辖的七个自然屯之一,其余的六个为都宽、板门、板罗、陇峨、查内和查外。中国其逐 共有26户,人口112人。越南其逐位于越南高平省下琅县的西南部,是高平省下琅县光 隆社(注:越南行政区的“社”相当于中国的“乡”。)所属的15个自然屯之一,其余的 自然屯有陇落、丘奇、山列、陇率、丘上、板镜、陇域、巧苗、念达、陇灌、陇肥、陇 龙、布犬和布目。越南其逐最初只有3户人家。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到中国其逐抓壮 丁入伍当兵,一些不愿当兵的青壮年男子,陆续逃到越南其逐,此后在那里结婚生子, 成家立业。越南其逐现有22户,113人。
中国其逐和越南其逐是源自一个共同祖先的后代,除了个别嫁人的女性和“上门”的 男子是其他姓氏外,其余的全是沈姓。
二、“廾桥”仪式
当地布岱人把本文所论述的仪式称为(loη[4]kiu[2]。“廾”(loη[4])是古岱字, 是布岱人借助汉字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字。古岱字主要用来书写地名、山歌、佛公(注 :当地人称佛公为“po[4]pu:t[8]”,是主持当地传统宗教仪式的人。“po[4]”是量 词“个”,“pu:t[8]”,是“佛”的意思,古岱字把“pu:t[8]”写作“佛”。“
po[4]pu:t[8]”指“做佛的人”,叫“佛公”。)的经书等。“廾”是由两个汉字构成 的形声字,左边的“弄”表岱音,右边的“下”表意。“廾”是“下”、“建”、“ 造”的意思,是动词。“廾桥”即“下桥”、“建桥”、“造桥”。“廾桥”用作动 宾短语时,指“建桥”、“造桥”这一动作,用作名词时,指“廾桥”这一仪式。“ 桥”仪式通常在头胎孩子“满月”当天举行,也有部分人在妻子怀头胎孩子、永久到丈 夫家居住后或孩子稍大以后举行。
(一)“廾桥”前的准备工作
“廾桥”仪式需要男女双方两个家庭共同完成,因此各自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1.娘家的责任
何时举行“廾桥”仪式,由女方家提出,并主要由女方家负责张罗,因此女方家要比 男方家承担更多的责任。女方家负责的事宜有:
(1)与男方家协商。女方家有“廾桥”的想法后,就派人到男方家商量,一是告诉男 方家“廾桥”当天女方家要来多少人,二是了解男方家要请多少客人,以便双方做好 计划和准备。如果经济条件好,可以多请一些亲戚和村民,如果经济条件较差,则可以 只请一些较亲的亲戚。商量好后,女方家回去请佛公选好日子,选定日子后再通知男方 家人。
(2)请佛公。女方家负责请佛公,并请佛公帮忙选择“廾桥”的日子。如果满月当天 不是“凶日”,则可以在当天“廾桥”,不需要再选日子;如果在怀孕期间或满月以 后“廾桥”,就一定要选择“吉日”。仪式举行的当天下午,女方家要派一个人到佛 公家请佛公出门。不论哪家做何种仪式,不论离佛公家的路途有多近或多远,都要亲自 上门邀请佛公,仪式结束后,还要亲自送佛公回家。
(3)采花。仪式举行的当天,女方家要请一位夫妻健在的女亲戚(通常是妻子的姑妈或 姨妈)到山上采花,通常要采五种开花的植物(这五种植物的学名不详)。中国壮族和越 南岱族普遍信仰相同的生育神——花王(也叫花婆或花王圣母),他们认为花王是负责人 间生育的神,并保佑孩子的健康与平安。孩子是花王送来的一朵花,现在“孩子”出生 了,要还恩花王圣母。
(4)砍竹做“桥”。仪式举行当天,女方家人要派一位夫妻健在的男子到竹林里砍一节 被当地称作“大竹”的竹子,做成一个约5~6寸长,2~3寸宽的“桥”,“桥”的两端 钉有木条制成的木钉子。还要砍5根大约拇指大小的竹子,准备送到女方家搭“桥楼” 。“桥楼”是一个专门为花王制作的三层高的架子,在仪式过程中用来摆设献给花王的 祭品和“花”。
(5)包粽。仪式前一天,女方家要用糯米包足够的粽子。每个粽子大约有拳头一般大小 ,主要作为礼物送给参加仪式的男方亲戚或男方村子里的人。此外,女方家还请妻子的 姑妈或姨妈特别包一个大约3~4斤重的“鸡粽”。过去粽子里要包一整只小鸡,因此叫 做“鸡粽”,现在改为包一个去了壳的熟鸡蛋。(注:沈光玉佛公说包鸡粽太麻烦,又 不好吃,所以才改包鸡蛋粽,但仍然称之为“鸡粽”。)鸡或鸡蛋可以替灾替难,保佑 全家平安。这个“鸡粽”要和受礼的妻子一起“过桥”,仪式过后,由夫妻俩分几次把它吃完或者切成数片分给家人和亲戚分享。
(6)其他准备工作。女方家人要给即将“廾桥”的女儿买一双新鞋,并把女儿结婚当 天穿的布岱人的传统服装(注:布岱人妇女结婚要穿传统的小立领、窄袖、紧身长衣服 和宽脚的大裤子。婚礼结束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因此婚礼上穿的这套新衣服,自然 留在娘家里。等到怀孕快生孩子时,媳妇才搬到丈夫家里,这套衣服,则在“廾桥” 仪式之前,由娘家人带来。)找出来,准备给女儿送去。同时要准备一只公鸡和一只鸭 子,到时陪同女儿“过桥”。如果“廾桥”在满月当天举行,外婆家还要给外孙送去 一只大约一斤重的公鸡(这只小公鸡将陪伴孩子成长,家人不能随意宰杀,只能随它自 然死亡)、外公亲手制作的一个摇篮、外婆亲手缝制的一条背带和一张抱被等。此外, 女方家还要自己准备足够的柴、米、油、盐以及鸡、鸭(通常在家已经杀好)、鱼、肉、 蔬菜、大米、米酒等物品,以便第二天中午在男方家宴请男方家人及其亲戚和村民。
2.夫家的义务
仪式在丈夫的父母家里举行,因为在这期间,儿子仍与父母住在一起。只有结婚生了 孩子“廾桥”之后,他们才能与父母、兄弟分家,单独居住。父母也只有在儿子结婚 生子“廾桥”之后,才会给他建新房,完成自己应给儿子尽的最后一项义务。(注:给 儿子找媳妇、建新房是布岱父母要尽的两项义务。)
仪式举行的前几天,男方家里就已经开始忙碌了。计划邀请哪些亲戚,购买什么物品 ,请哪些人来帮忙煮饭菜等等,要提前做好安排,以便傍晚亲戚到来之后,能够按时开 饭。
3.亲戚的参与
参加仪式的人,除了女方的家人,如妻子的父母、兄弟、嫂子、弟媳、姐妹以及姑婆 、姨妈等人外,更多的是男方家请来的亲戚和村子里的人,较亲近的亲戚,如亲兄弟或 堂兄弟,通常全家人都参加;一般的亲戚,只需要一人作代表,通常是女性。因此参加 “廾桥”的客人,女性远远多于男性。客人们下午陆续到达,带来的礼物通常是5~6 斤大米、稻谷或外加2~3斤米酒,不需要给现金。亲戚送来的大米和米酒,由男方家收 下,部分米酒,将会在宴席上供客人们饮用。
4.佛公的自身要求
“廾桥”是一个“好”的、“喜”的仪式,对佛公有特别的要求。佛公主持“廾桥 ”仪式之前的3~4天里,不能到有丧事的家庭主持相关仪式,以保证自身的“干净”。 如果佛公“违规”,他主持的这一“廾桥”仪式将不起作用,“廾桥”的夫妇将“过 ”不了“桥”。但“廾桥”仪式结束过后,佛公可以主持任何仪式。
(二)“廾桥”前奏
1.娘家人进屋
女方家人大约傍晚7点钟到达男方家。他们到达之后要在门外等待,不能立即进屋。因 为女方家人是“外来者”,随身带有“外鬼”,要让佛公把他们身上的“鬼”赶走之后 方可进屋。佛公站在门口,一手拿着半碗水,一手拿着三炷燃着的香,嘴里一边喃唱。 喃唱结束后,佛公用手中的香在空中画一张咒符,然后嘴含一口水,喷出门外。目的是 不让邪鬼凶神跟随外家人进屋,以保证晚上的“廾桥”仪式平安进行。此后,女方家 人才可进屋。
2.晚宴
晚宴开始之前,家人要在神台前摆设一张小桌子,上面摆有两碗肉、两碗米饭、五双 筷子、五个小勺子和三炷香。佛公坐在席子上,一边往小勺子里斟酒一边喃唱,向师傅 报告他今晚将要做什么。唱完之后,人们才可以开始吃晚饭。厅堂是关系较近的男性亲 戚就餐的地方,通常两张饭桌连在一起,让更多的人可以一起入席就餐。男主人通常坐 在神台的前面,其他人没有特别的位置安排。女人和其他一般的亲戚,则在厨房或邻居 家里摆桌就餐。男人们吃饭喝酒猜拳,场面热闹喧哗;女人则很快吃饱饭,其余的肉菜 多半原封不动,留着打包回家给老人和孩子。欢聚的场面,十分热闹。
(三)“廾桥”过程
中越两国布岱人“廾桥”的时间、过程、内容和唱词都是一样的。两国佛公用同一种 语言即当地岱话来喃唱和交流,记录唱词的手抄本也是用共同的古岱字来书写。本论文 采用的仪式过程,以2003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十九)笔者亲身参与的在中国其逐沈光玉 老人家里举行的“廾桥”仪式为例。该仪式在沈光玉的小儿子沈德良、媳妇黄爱华夫 妇的头胎孩子满月当天举行。
1.准备
晚饭过后,大约晚上10点开始准备仪式。男方家人在神台上摆上粽子、糍粑、熟鸡、 猪肉、猪头肉、酒等食品,供祖先食用。神台的香筒里要插三炷燃着的香,即将燃尽时 要及时更换。因为佛公要由“香”引路,如果“香”断了,就会迷失方向。佛公面对祖 先神台,同时他的前面还要摆有一张小竹桌,上面摆有3碗大米,每碗大米上各插有三 炷香。
此外,客厅靠门的前方用外婆家送来的竹子搭成一个三层高的献给花王的“桥楼”, 每层绑有一个小竹方桌,用来摆放供品。最低一层摆有:一只杀好未煮的大公鸡、猪肉 ,一盏点燃的煤油灯;第二层用白布(注:这块白布由娘家人送来,布岱女人在农闲或 晚上常常织布。仪式结束后,这块布由“廾桥”的妻子保管好,等她去世的时候,放 入棺材中和她一起入葬。)把架子的三面围着,只有面向神台的一面敞开,台上摆有2碗 大米,每个碗里插有一张10元的人民币(注:这两碗米和碗里的钱,仪式结束后送给女 方家请来负责采花、包鸡粽、上香的两位女人。)以及一炷点燃的香、5个盛酒的汤匙、 一些水果、糖果以及一盏燃着的煤油灯;最高一层叫“花楼”,竹桌上摆有一个小簸箕 ,上面装有女方家送来的“花”。(注:仪式过后,要把“花”放到屋顶的瓦片上,不 能随处乱扔。)此外,还在架子前的地板上摆有两个插有香的簸箕,一个摆有粽子,另 一个摆有猪肉、4个盛酒的汤匙、一双筷子及一碗酒。女方家请来负责采花、包粽的两 位中年妇女,负责整个仪式过程的上香、斟酒、烧纸钱等事宜,并陪同受礼的妻子“过 桥”。
2.“廾桥”
一切就绪后,“廾桥”仪式开始。佛公坐在席子上,把手中的纸扇对着神台甩了三下 ,用当地岱话问到:今晚沈家黄家请我到此有何贵干?
这时,男方家专门请来的一位口齿伶俐、夫妻健在的中年男子在旁边用岱话语速飞快 地答道:
今晚有我们沈家第六郎(儿子)和黄家第三娘(女儿)结成好婚,现有个男孩。今外婆家 办得好东西,请好人抬桥来,给这个第三娘过好桥,还恩花王圣母。我们的佛庭在地鲁 钟、忙鲁印(鲁钟鲁印是布岱人祖先居住的地方),请你把我们准备好的祭礼送到目的地 为好。
得到男方家人的回答后,佛公开始喃唱,向师傅报告自己今晚要干什么,并请师傅帮 忙。佛公喃唱的内容主要有:
(1)请神。包括:向举行仪式的家庭的祖先报告今晚要做什么事情,把各位祖先请到家 堂(厅堂),并负责把祖先骑来的马绑好、喂好;请法师(阴间的官员)、30(个)将法(阴 间负责管理兵、马的大将军)、80(个)将军(阴间负责管理兵、马的将军)、土公(每个村 屯都有土公,是阴间的村干部,是管理村子的头头)、土地神、山神来到家堂,并帮助 他们绑好马,向他们报告今晚要做的事情;佛公把盘香(神台上烧的香)、金钱(纸钱)吹 到江(管理阴间的一个部门,阴间的最高部门是玉皇,其次是江,相当于阳间的 省级或区级的行政管理部门),准备到江领取进入阴间各个“部门”的通知单(佛公 只有获得江发给的通知单,才能进入阴间的各个“单位”),得到“通知单”后,佛 公请阴间各个“部门”打开大门,准备接受礼物。并请求江增加兵马,和佛公的兵 马一起搬运礼物到各个宫殿,并请江授予佛衣、佛帽。
(2)上路。获得各方的帮助后,佛公穿上红色的长至小腿的佛公衣,戴上佛帽,骑着“ 马”开始上路。此时,佛公坐在席子上,一边手弹葫芦琴,一边摇动挂在脚趾上的铜铃 串,嘴里还喃唱着。(注:布岱佛公这种嘴唱手弹脚摇的表演形式,被龙州县政府发现 并挖掘出来,成立了龙州县“天琴”艺术团。佛公这一奇特的表演形式在2003年11月南 宁国际民歌节上首次登台表演,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并引起演艺界的关注。艺术团成 立半年来,已多次到北京等地演出。)葫芦琴起到带路的作用,有节奏的铜铃声则表示 佛公骑马的声音。佛公上路之前,会摇一下佛台上的铃铛,表示“启程”,每到达一个 地方,则停止摇动脚上的铜铃串,表示“靠马”。
(3)纳礼。得到众神的帮助后,佛公回到家堂,在“扶功”派来的“搬运工”的帮助下 ,把送给各个“部门”的礼物挑出家门。佛公在给官板、土地、山神、祖坟、江、 行遣、关仓等部门送礼时,其余的随从要在路边等待,看管礼物。每担礼物上都盖有江的官印以及佛公的印章。
(4)建桥。一路行走来到关桥,佛公停下马,在“扶功”的帮助下,开始用最好的金丝 木建桥。佛公喃唱到:
请天上的天王天神,请天上的天王天神,到我对面做我的助手。助我三万颗铁钉,助 我七万颗铜钉,铁钉钉在桥中央,铜钉钉在桥四端。桥头钉三万钉,桥尾钉七万钉,铁 钉钉中间,铜钉钉桥尾。帮我把沈家黄家的桥钉得稳一些,帮我把沈家黄家的桥镇得好 一点。桥三十年不翻,六十年不动,人弄人死,鬼弄鬼灭,甲乙丙丁玉皇准我奉太上老 君急急令。
(5)送除天狗。建好“天桥”,请受礼的妻子“过桥”之前,先要把家里的天狗等凶鬼 凶神赶出家门,让全家得平安。这时,佛公走到家门口,男方家人送给佛公一只公鸡。 这只鸡被称作“灵鸡”,要代替“廾桥”的夫妇受灾受难。佛公一手抓住“灵鸡”, 一手拿着匕首,喃唱着。喃唱结束后,佛公用匕首往“灵鸡”的脖子上捅,流血之后, 把“灵鸡”扔出门外,让家里的鬼怪随“灵鸡”(注:这只“灵鸡”,仪式结束后归佛 公所得。)而去。
(6)过“刀门”、“油门”。送完天狗凶鬼恶神,受礼的妻子穿戴一新,在家人的陪同 下,从“坐月子”的房间里来到厅堂,手里抱着丈夫的一件衣服以及结婚时从娘家带来 的一捆手工制作的黑色土布、蚕丝方格蚊帐布以及一张绣有各种图案的岱锦。布岱人所 有的仪式中,都要有这样一捆土布、蚕丝蚊帐布和岱锦,体现了布岱人强烈的民族认同 感。丈夫不用亲自“过桥”,妻子怀里的衣服,可以代表他本人。此时,“楼桥”旁边 的一根竹竿上挂有一把贴有三张“咒符”的柴刀,这叫“刀门”。“刀门”上贴有“咒 符”,表明恶鬼凶神进不来。受礼的妻子跟在佛公的后面过“刀门”、“油门”,从娘 家来负责上香的两个女人抬着一只鸡、一只鸭(注:布岱人认为鸡不会游泳,过不了河 ,因此需要鸭子驮着鸡过河。这两只鸡和鸭,仪式结束后归佛公所有。)和大“鸡粽” 跟在后面陪伴。佛公手里拿着半碗酒,边走边喃唱。喃唱之后,佛公从“刀门”上撕下 一张“咒符”放到“楼桥”旁的油锅里烧掉,然后嘴含米酒,往“油锅”里喷,使之着 火,然后请受礼的妻子从油锅上跨过,意思是过“油门”,让她得以干干净净地(注: 布岱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带有“鬼”和“邪”,女人“过桥”要带“福”,因此要去除 “鬼”和“邪”。)过“天桥”。
(7)“过桥”。受礼的妻子、陪同她的娘家人以及鸡、鸭三次过“刀门”、“油门”之 后,家人撤走油盆,妻子可以“过桥”了。这时,佛公在“桥楼”的正方铺上一块白土 布,又再铺上一张黑土布,把贴有3张“符”的“桥”摆在上面,妻子依然由佛公指引 ,在两位娘家人的陪同下“过桥”。佛公边走边喃唱,先顺时针绕“桥楼”走三次,再 逆时针走三次,每次走到桥边,妻子要用右脚在“桥”上轻轻晃一下,表示“过桥”。
(8)报告祖先。“过桥”之后,妻子回到自己的房间,换下传统的服装。此后坐月子的 女人可以自由出入房间、厅堂,又开始回到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中去。佛公在关桥给受礼 的女子“过桥”之后仍继续喃唱,一直喃唱到祖先的所在地,向祖先报告沈家第六郎和 黄家第三娘的孩子已满月,夫妇俩已经“过”了“桥”。报告完毕后,佛公再沿着路线 返回家堂,仪式才最后结束。此时大约是第二天早上10点钟,整个仪式持续10个小时左 右。
(9)挂“桥”。仪式过后,女方家一位妻子健在的男性亲戚把“桥”挂到厅堂的横梁上 。横梁上的“桥”不需要任何特殊护理,许多家庭的“桥”由于年岁久远,都布满了灰 尘和蜘蛛网。但如果搬家拆房,则要把“桥”取下来,过后重新挂到新屋里。每到一户 人家,看到横梁上有几个“桥”,就知道这户家庭有几个孩子已经成家有孩子了。
3.午宴
“廾桥”活动,并非随着仪式的结束而结束。天亮之后,女方的家人要带上两个小粽 子作为礼物登门拜访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并邀请主人中午到男方家里吃饭。尽管出席午 宴的亲戚和前一天参加晚宴的人一样,但女方家还得亲自登门造访。这次午宴,不再需 要送任何礼物。
午饭大约中午12点钟开始,一切后勤工作,均由女方家自己操办,男方家不去插手。 男方家人以及前一天来访的男方亲戚和村民,这时全都成为了女方家的客人。女方家上 桌的饭菜,只能多于而不能少于男方家前一天上的饭菜。饭席依然男女分餐就坐,男人 们边喝酒边猜拳,不紧不慢;女人们则随便吃点粉丝青菜,肉菜仍舍不得吃,要夹回家 给老人孩子。一桌人吃散之后,紧接着到另一桌。
午餐之后,各方亲戚和女方家人陆续离去,整个“廾桥”仪式才最后结束。
三、布岱人的“不落夫家”婚俗
布岱人过去盛行“不落夫家”,女子结婚后不立即和丈夫居住在一起,而是在结婚当 天就返回娘家,只有逢年过节或农忙的时候,由婆婆、小姑去接才到丈夫家小住一两天 ,有时甚至不留宿过夜,直到怀孕临近分娩头胎孩子时,妻子才到丈夫家永久居住。根 据笔者在中越边境布岱人地区的调查,布岱人的“不落夫家”婚俗和父母包办婚姻有密 切联系。
布岱人的婚姻,大多由父母“合命”而定。孩子15~16岁或早的6~7岁左右,父母就 开始找合适的人家,去给孩子“要命”,即去要生辰八字。拿到“命”的人家要请佛公 给两个孩子“合命”。佛公根据男女两人出生的年、月、日,对照手抄本《鸾凤合鸣吉 科合婚科》一书,把两人的出生日期年与年、月与月、日与日合。如果两命合的结果是 “天罡”、“功曹”、“传送”、“神后”、“小吉”、“占滕光”等,则表示两命相 合,可以结婚。合婚的男女今后会“多生贵子、钱财田庄旺、牛马猪羊鸡鸭鹅成群、夫 妻平安吉利”。如果两命合的结果是“促魁”、“河魁”、“太衡”、“大吉”、“登 明”、“占太乙”等,则表示两命不相合,不可以结婚。如果非要结婚,婚后会“多灾 多难、夫妻相别、牛马多损失、孩子难抚养”。
因此,布岱人严格遵守两命“相合”才可以“要”的规则;如果两命不相“合”,无 论如何是不敢“要”的。(注:现在这种情况在中国方面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现在不 少年轻人自由恋爱,如果两人的“命”不相合,但又要结婚的,可以把两人的“命”拿 回去,放在谷仓里,让相克的这两个“命”把谷仓里的稻谷数完后,就可以结婚了。据 说这样可以“解”去相克两“命”的“难”。实际上,这两个“命”又怎能数稻谷呢? 布岱人说,这叫“不是办法的办法”。)不相合的“命”要还回去,并且附上3块6或7块 2钱,叫“改凶还吉”。然后再到合适的人家去“要命”,直到找到“相合”的“命” 为止。
男女两人的“命”相合之后,男方家要带上鸡、猪肉、米酒等礼物,到女方家“下酒 瓶”,即男女两人订婚。通常订婚3年后才举行婚礼,订婚早的人,通常往后推迟几年 才结婚。布岱人的平均结婚年龄,大约是18~19岁。
布岱女人不管是婚前还是婚后到丈夫家永久居住之前,都有相对自由的社会交往活动 。男女双方家庭通常都不干涉,反而支持孩子出去社交,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还让子 女把男女伙伴邀请到家里做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每到街天,布岱男女青年都会 成群结队到金龙镇或下琅县城赶街。赶街并不一定是为了购物做买卖,通常是为了在回 来的路上,三五成群地坐在田间地头对唱山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三月二十五、四月 十五、七月二十五还有固定的“歌圩”,男女聚在一起唱山歌。布岱人把男女青年这种 社交活动称作liu[6]thau[2]liu[6]ba:u[5],即“玩姑娘小伙子”,是“谈恋爱”的意 思。
但年轻人去“liu[6]thau[2]liu[6]ba:u[5]”对唱山歌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是身 体上的距离,对歌的男女要保持4~5米的距离,通常以能见到对方、听见对方的歌声为 准。初次对歌时,女青年还要用尖顶竹帽遮住自己的脸,不让对方看到。二是心灵上的 距离,去“liu[6]thau[2]liu[6]ba:u[5]”的青年男女,年龄基本上都在16~17岁以上 ,大多数都是已经合命订婚或结婚了的人。因此,他们通常只是对歌、玩乐,很少注入 个人的情感。也有彼此互相喜欢的,但多半不能结合,因为父母“合命”的婚约,难以 违抗。
由此可见,布岱人把“恋爱”和“结婚”看作是截然分开的两码事。“恋爱”不是“ 结婚”的一个必然过程,它只是人生阶段的一个经历;“结婚”不是“恋爱”的结果, “结婚”和“恋爱”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布岱人这种恋爱自由、婚姻却由父母包办所导 致的结果,就是使女性的情感生活处在一种极为矛盾的痛苦状态之中:不能和自己喜欢 的人在一起,却要跟一个自己不熟悉的人结婚生活。因此,布岱女人“抗拒”自己的婚姻生活,是有原因的。
访谈1:
被访谈人:沈氏,女,67岁,不识字,从越南其逐嫁到中国其逐,有5个孩子。访谈时 间:2003年8月20日上午,地点:中国其逐沈氏家里。
我当时也不喜欢她(孙女)爷爷,因为他是死了前妻的人。但当时我的命拿去跟很多人 的命“合”,都“合”不来。后来跟她爷爷的命“合”得来,我也没有什么话可说。
我的几个孩子都是父母“合命”才娶的,最小的这个就是(因为)不给父母(包)办,所 以才找不到老婆。(我)跟孩子说要“合命”,他们不吭声,算是答应了。命“合”了才 敢要,不“合”不能要。大媳妇家离得很近,拿命来“合”,第一次就“合”了,她( 孙女)爸爸的命“合”了4次,才“合”成。
访谈2:
被访谈人:沈氏,女,70岁,不识字,从越南其逐嫁到中国其逐,有3个孩子。访谈时 间:2003年8月19日上午,地点:中国其逐沈氏家里。
我很反对父母给我合命,但反对也没有用,最后还是要到丈夫家来。刚开始的时候我 很生气,还哭了,责怪我妈妈说她想吃粽粑就把我给嫁了。我妈妈就说你嫁到哪都一样 ,嫁到下面(中国下其逐)离家近,我想你的时候还可以见上一面。我妈妈还哄我说,男 的都要娶、女的都要嫁,那是迟早的事,女儿都不能跟父母住,就叫我到男方家来住, 我很不愿意。父母最后后悔也来不及了,已经收了礼,吃了别人的东西了。(我们家)没 有钱退还,如果要退婚,要还很多钱,我们家没有这么多钱还。(注:如果退婚,要把 男方家几年来送来的礼物以现金的形式还回去。但退婚不仅仅是“退钱”,还影响到这 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在一个“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社会,提出退婚的家庭是很没有面 子的,甚至会被认为没有家教,养出这样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这种父母包办的婚姻没有感情基础。因此,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面对他们的婚姻,都 是十分羞涩的,并且充满了不安和抵触情绪。特别是女性,往往通过各种方法,避免过 早怀孕,从而延长在娘家的生活。“不落夫家”这种让女性婚后暂时居住娘家,一年有 几次机会到丈夫家的“文化策略”,可以让女性慢慢熟悉她们相对陌生的环境,同时减 缓由于“合命”婚姻可能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使女性对未来的婚姻生活有一个心理准备 。
访谈3:
被访谈人:沈氏,女,43岁,高中毕业,有3个孩子。访谈时间:2003年12月17日晚, 地点:中国横村都宽屯。
我结婚后一点都不想去他家,还想上街唱歌。我结婚头两年都没有在老公家住过一个 晚上。我们这里结婚头2~3年是不去丈夫家住的。老人告诉我们,如果不想生孩子那么 快,来“那个”(月经)20天后才去,就不用怕怀孕了。所以我在那个时候去。如果不是 那个时间婆婆又来接的话,我就找借口不跟她去。我婆婆也没办法。我妈妈有时候就说 (责怪)我,说人家来接都不去。因为有活干婆婆才来接,没有活干婆婆是不来接的。
以前老公和老婆是不一起睡的,每人一个房间,老公睡在高一点的木板上,老婆睡在 地板上,表示老公高老婆一等。半夜的时候,老公就偷偷过来睡,天亮鸡叫之前又偷偷 回自己的房间,怕家里人知道。那时候怎么这么笨呢?呵呵呵。
四、“廾桥”与“不落夫家”婚俗
(一)“廾桥”:妻子正式“落夫家”
尽管布岱女人婚后尽量避免过早生子而延长在娘家居住的时间,但这种延缓并非是无 期限的,即不可能不生孩子,一辈子住在娘家。一个没有后代接替的社会,将无法正常 运作。“廾桥”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起到了社会控制的作用。这种社会控制,不是通 过法律法规,而是通过文化的力量。布岱社会盛行“不落夫家”,但却又崇尚“多子多 福”。20世纪80年代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前,每个布岱家庭至少有3~4个孩子,多 的有5~6个。80年代以后,根据国家“边境线5公里以内的边民可以生两个孩子”的边 民生育政策,大多数已婚夫妇有两个孩子。尽管越南也曾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 实施的力度不强,“山高皇帝远”的上其逐根本不理会这项国家政策,现在一个家庭有 4~5个孩子是一件平常的事情。这样的文化传统要求妇女婚后尽早的生儿育女。但对布 岱人来说,婚后太早生孩子,会被人说闲话,说是“饿男人”。而如果婚后太久不生孩 子,同样被人取笑说没有生育能力。
访谈4:
被访谈人:农花丽,女,54岁,不识字,父母合命,有两个女儿。访谈时间:2003年8 月12日,地点:下其逐农花丽家里。
我结婚13年才有孩子,因为怀不上,村里的人就议论,很难听的,都说到骨头里去了 ,我就装着听不见,只管做工干活。她们的爸爸在南宁做工,很多人都劝他跟我离婚, 但他没有离。因为他家给他算过命,说我们的命很合得来,他的命离不开我的命。
我家里的人都很同情我,他们有时也安慰我。我丈夫家的人也不说我什么,因为我干 活很用力。结婚13年后我才怀上孩子,(之前)也没敢来婆家住,怕别人笑话,大家都是 怀孕了才来。
布岱女人婚后“不落夫家”期间,分别属于两个家庭:娘家和丈夫家。她在娘家劳动 、生活,但无权继承娘家的财产,她只是暂时属于娘家,终究要到丈夫家去。与此同时 ,尽管她不在丈夫家居住,却已经有了继承夫家财产的资格。布岱新娘结婚当天在男方 家拜堂之后,吃过中午饭就返回娘家。但丈夫家人不能随意搬动新娘的嫁妆,家里借来 宴客的碗筷、桌子也不能在新娘离开之后拿去还。如果要还,一定要在新娘离开之前或 她第2天“回门”时再还,以免今后家庭闹矛盾争吵,妻子会说家人背着她分家产。结 婚以后,妻子在农忙或节日的时候到丈夫家,并在每年的三月三和丈夫的家人一起去扫 墓,但丈夫不去妻子家扫墓。在这期间,妻子实际上已经是丈夫家的一员,但要等到她 生了头胎孩子之后,才能完全成为丈夫家的一员。
布岱女人出嫁那天,通常不把自己的衣服、衣柜等私人用品随嫁妆带到丈夫家,只有 怀孕以后或“廾桥”当天,家人才把妻子的物品带过去。而“廾桥”的第二天中午, 女方家人要带上礼物,亲自拜访男方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并以主人的身份邀请他们中午 到男方家里吃饭。这表明自家的女儿正式到丈夫家居住了,一来是为了认亲,二来要把 女儿托付给男方亲戚和男方村里的人。
“廾桥”仪式实际上是给已婚布岱妇女相对自由的婚后生活划上了一个句号,标志着 娘家生活的结束,新的家庭生活的开始,是娘家人正式把女儿托付给其丈夫家的仪式。
(二)“廾桥”:祖先对嫁入女的正式承认
在布岱人的社会,举行了婚礼的女人并未完全成为丈夫家的一员,因为她还没有生孩 子,尚未“廾桥”,还没有得到男方家祖先的最后承认。
在“廾桥”过程中,丈夫不需要亲自上场参与,但妻子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角色。即 使丈夫外出不在家,同样可以举行“廾桥”仪式,尽管这样的情况不曾发生。而我们 在文中已经提到,妻子通过怀抱丈夫的一件衣服可以代替丈夫本人“过桥”。道理很简 单,因为丈夫原来就是这个家庭的一员,祖先原本就认得这个男人,而妻子却是“外来 者”。尽管妻子在结婚当天也曾经拜过男方祖先(拜堂),但她一定要为这个家庭生了孩 子之后,才能得到祖先的正式承认。妻子“廾”的“桥”,由娘家做好并亲自送来, 但这座“桥”却是连接男方的祖先世界的“桥”。通过此“桥”,妻子死后,可以顺利 地到达男方的祖先世界,并成为他们后代的祖先。通过这个仪式,妻子才真正“生是男 方家的人,死是男方家的鬼”。这也许是为什么布岱女人生孩子之后,就会死心塌地一 辈子跟她们的男人走,不管婚前、婚后自己曾经怎样地抗拒父母“合命”的婚姻。
(三)“廾桥”:已婚夫妇正式成家
在布岱人看来,一个人只有结婚生了孩子并举行了“廾桥”仪式,才算是“老人”( 布岱人把已经“廾桥”的人称作“老人”,意思是成年人。他们认为,已经生了孩子 并“廾桥”了的人才算是成年人,而不能以生理年龄来划分),才能称得上是“成家” ,否则都还只是个孩子。
布岱人的“廾桥”仪式一生只有一次,是一次性的。它是布岱人从“未成年”阶段向 “成年”阶段过渡的仪式,标志着受礼者获得了新的社会地位。“廾桥”之后,受礼 的夫妇在获得新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权利的同时,也将失去原有的社会地位及其相应的 角色行为,并要开始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廾桥”将传统神圣化,它以仪式 的方式向外界宣布:这对夫妇已经从孩子转变为成年人,他们成家了。
从仪式的内涵来看,“廾桥”是布岱人的成年礼,我们可以通过根纳普(Arnold Van Gennep)“通过仪礼”的分离、过渡、结合三个阶段[4](P11)来分析。受礼的妻子“过 桥”之前,要在房间里梳好头发,包上头巾,穿上传统的长衫长裤以及新袜子新鞋子, 等待被叫出去“过桥”。这属于分离阶段,表明受礼者离开了原来旧的地位和状态。到 了仪式的高潮阶段“过桥”时,受礼的妻子在佛公的指引下,过“刀门”、“油门”、 “跨木桥”,在神圣的气氛以及众目睽睽之下接受意志的考验,并使心灵得到洗礼,这 一阶段是过渡阶段,是受礼者向新的地位或状态转变的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结合阶段 ,即仪式结束,受礼者回到自然的生活中,获得新的社会地位。这个时候,尽管受礼者 在“廾桥”前后生理上并没有什么特殊变化,但她,包括她丈夫的身份却已经变了, 他们由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了一个“社会人”。
“廾桥”以后,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父母就会在自家附近选择一块地,给已经成家 的儿子、媳妇建一间新房。房子建好之后,父母分给儿子、媳妇一定的田地、粮食和财 物,他们就可以和父母分家,另立门户了。没有成家的人,通常不能和父母分家,不管 他们的年龄有多大,都要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独立生活的小家庭,夫妻俩要挑起家庭的 重任,管理好家庭事务,包括生产劳动、生活开支等。同时,村里村外亲戚、兄弟的满 月、结婚、丧葬等社会公共活动,夫妇俩要以一个独立家庭的身份参加,单独送一份礼 物。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由父母出面,自己只是作为一名孩子的身份参加。
由此可见,“廾桥”是布岱人的成年礼,是庆贺布岱夫妇成家的仪式。布岱人对成年 的理解,不是以具体的生理年龄,而是以结婚生了孩子的“社会年龄”来划定。
五、结论
文化是一个整体,任何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文化现象有着密不可 分的联系。人类学教我们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审视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停 留在表面的猎奇。正如人类学大师马林诺斯基所言:“毕竟,孤立的事实,无论怎样新 奇动人,对科学都没有价值。真正的科学研究与猎奇不同。后者只重古怪、反常、独特 ,只能满足收集异物癖好者的感官。另一方面,科学要把事实加以分析、归类,以便把 事实置于一个有机的整体内,整合进一个可以把现实的方方面面条理化的系统。”[5]( P441)
“廾桥”仪式是布岱人的一个人生仪礼,但它不仅仅是一个通过仪礼,它与中越布岱 人的婚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落夫家”是每一个布岱女人必须经历的一个人生阶 段,甚至包括上门的男子,在妻子怀头胎孩子之前,也同样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尽管 如此,任何一个布岱女人都不能无限地一辈子住在娘家,不到丈夫家去。因为“维持社 会的完整最基本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有足够数目的人口来分担分工结构所规定的各种工 作。”[6](P224)
“不落夫家”期间,已婚的男人和女人实际是处在一种相对的“不稳定”阶段,要使 这段婚姻稳定下来,前提就是要求妻子怀上或生下头胎孩子。“廾桥”实际上是已婚 女儿生孩子或怀孕之后,娘家人把她正式送到她丈夫家的仪式,也是出嫁的女儿正式“ 落夫家”的仪式。同时,“廾桥”又是男方家庭及其祖宗正式承认和接受这个媳妇的 仪式,使已婚妇女正式成为丈夫家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