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教育“异化”现象之管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大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来电大系统内外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电大的广大师生,对电大办学的优势和教学特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电大教育“异化”的提法间有所闻,特别是本刊今年第一期刊出韩景文先生的文章《电大教育“异化”的反思》(下称《反思》)后,反响更为热烈。拜读韩文之后,充分理解韩先生的用意:通过讨论把我们电大建设得更好,真正朝着远距离开放大学的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但是,其中有些问题的提法值得商榷。
一、所谓电大教育“异化”的提法
“异化”一词的含义有多种注释,主要的有如下几条:《古今汉语实用词典》的注释:①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变得不相同或不相似;②哲学上指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辞海》的注释是:德文Entfremdung的意译。德国古典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马克思也用过“异化”一词,马克思指出,正如人用脑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财富的占有以至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必须消灭私有制度和社会分工的对抗形式,才能消除这种异化现象。从“异化”一词的注释看,其本质是指主体在发展一定阶段变成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当前电大教育的现状,并不是走到它的对立面,电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包括《反思》中所指出的问题是在发展中来不及解决,或正在逐步解决的问题,它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否则期望值越高,失望就越大,甚至得出错误结论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变成“误导”。客观地说,当前电大办学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开放性不够或者说不彻底,二是在教学技术应用方面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教学设计系统。在多种媒体教学和教材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学设计不能从学生认知结构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和教学管理组织方面,还缺乏有效的约束、调控、监督机制等等。正如国家教委《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中指出的:“在发展广播电视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对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模式,办学优势和特点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广播电视大学对如何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方面,也有一个逐步积累经验的过程,因此,除遇到一般高等学校存在困难之外,广播电视大学还有一些自身的问题和困难,影响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办学的程度以及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去年以来中央电大采取得力措施开展两个试点工作(注册视听生和专升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原有10个省市(单位)扩展到20个省市,招生人数从5万扩大到10万,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试点将逐步扩大,到本世纪末将全面开放办学,年招生量将扩大到20万。在年初的黄山会议上,中央电大提出解决建设教材经费的办法,这是加速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不应把一些现象或局部的问题,不加具体分析,定义为“异化”。是否“异化”应从全局看,从整体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方向来剖析。《意见》还指出:到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广播电视大学发展总目标是:立足国情,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开放办学程度,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为更多的求学者提供终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各种类型人才,努力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大学。”从国家教委的指导思想和中央电大的工作部署看得很清楚,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最终是要建成开放大学。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要加以足够重视,既不要回避,更不应掩盖;要认真调查,研究和探索解决途径和办法。
二、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
《反思》一文中把沿袭组班教学、扩大专职教师队伍,加大面授时数和所谓“严格学籍管理”等问题作为电大教育“异化”的主要表现。现就这些问题谈些我的看法。
⒈把当前电大组班教学作为“异化”的表现。《反思》一文中例举了库姆斯的说法:21世纪学生将用读为主替代过去的写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由课堂面授为主,由教师唱主角,改变为以自己攻读为主。受教育者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由“别人教育”变成了“个人自己教育”,因此,这种教育必然是自主的、远程和开放的……我也抱有与《反思》作者同样的感情和愿望,祈祷这一天的到来,正如人们祈祷共产主义社会早日实现一样。但是,不是现在,如果按库姆斯的说法应是21世纪。国家教委和各级电大的同仁,正在努力奋斗争取这一愿望早日实现,如开展“注册视听生”试点并逐步推开,要有一个过程,不应把“目标”当作现实。不容讳言,中国电大要真正实现上述全方位的开放,必须经过较长时间建设。把明天或者后天才能实现的事情,硬要在今天实现,否则,就视为“异化”,这是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忽视了事物发展阶段性规律的。诚然,个体化学习或者说不组班学习的模式,这是电大教育发展的方向,现在推行的“注册视听生”就是提倡这种教学模式,试点的目的,正是为努力探索和不断总结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创造条件,加速这一过程的到来。窃以为实现这种模式起码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开放办学的政策,二是适合个人自学的教学手段。即使现在中央电大能提供多媒体教学包的各种软件,而电大学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学生)用于学习课程的硬件拥有率还是相当低的。各级电大的教学、教务管理的现代化手段,还处在建设阶段,因此要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⒉所谓扩大专职教师队伍,加大面授时数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因果关系的认识和分析,应持客观态度。《反思》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造成“电大不电”,“远教不远”的现象发生,是与电大层层扩大教师队伍有一定关系的,因此要想保证中国电大远教的开放性,控制地方电大教师的数量也是战略之一。客观地说,随着电大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支队伍不断发展,教师队伍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加,这是事实,但它不是导致所谓“异化”的原因。造成“电大不电”的原因是课程的教材设计与编制不适应办学的需要。从广东电大的情况看,教师队伍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适应电大教学的要求。从数量上看,全省电大在校学生大专层次共71,000人、中专层次20,000人,而专任教师1,279人,约为1:90左右,其中省校专任教师才60多人。无论从教学以及省管课程的教材和媒体建设都感到力不从心,市级电大办学规模在3,000人左右,专任教师也只有40—50人,有的县级电大规模上千人也只有7—8名教师。而从质量上看,目前尤其应在现代化远距离教育理论、规律等知识方面加以大力提高,才能适应电大的发展。我们在实践中感到没有一支在数量上相适应,在质量上较好的教师队伍是办不好电大的。当然,电大教师的发展方向,不是面授为主而应致力于远距离教育和多媒体教育的研究、应用和开发。坚持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相结合,专任骨干教师应当成为掌握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动态,精通远距离教学业务的现代远距离教育专家。
⒊所谓“严格学籍管理”的问题。不应把认真服务和严格管理对立起来,管理就是服务,在某种意义上说,服务是通过管理体现的。学籍管理应该严格,不严格一切规定和制度就失去意义,也不成为制度和规定。比如说专科规格需要多少学分,需修多少门课程……任何学校都有相应的规定,至于其中一些规定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办学模式的要求,通过实践需要调整或修改这是另当别论。《反思》指出,在电大学籍管理规定中“对三考次不及格就令其退学;规定每门课程在每学期的到课率低于多少,就不能参加期末考试,以至上课点名等强迫教育的做法……”就这一问题而言,窃以为要从各地电大的实际出发,从办学形式,招生方式、学生对象等来分析。比如对电大的普通班或者全脱产的成人班,采用上述的管理方式,是无可非议的,即使是业余班,我也认为在当前条件下,考虑到各种因素和各地的差异,只要对教学质量有保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要一概否定。在试点中的“注册视听生”应该提倡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不组班的教育形式,但这不等于放任自流。从试点的情况看,在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中提出了不少新课题,必须在各个环节采取一系列质量保证措施。
应该说《反思》一文所例举的现象,应引起电大工作者,特别是电大各级领导的注意,对产生的原因要加以分析,研究改进的措施和解决办法。但要认清这不是主流而是个别现象,更不应该把它看作是电大教育“异化”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