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透视 谁来支撑基层政府施政?——乡镇领导谈乡镇工作的难点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点论文,乡镇论文,谁来论文,透视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地委党校和地委农工部组织在校学习的乡镇领导,进行了撤区并乡建镇后“乡镇工作难点、原因、对策”为主题的讨论会。这些来自基层第一线的领导普遍认为,机构改革后,减少了中间环节,工作更具有直接性、综合性,新的机构、工作局面已经打开,运转基本正常。但也引发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大家分析了当前乡镇工作的主要难点及产生的原因,并对着力解决这些难点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难点:新旧体制转轨定型的必然现象
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一级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体制难理顺。一是财税体制不顺,原有国税、地税所维持原区域管辖权不变与新建制的乡镇财税所“一所两制”、财税分家、各自为主的体制运行发生矛盾,使工作难以协调。乡镇政府不得已采取上门求税、划税,甚至买税的办法,以维持现在的财税体制。二是管理体制不顺,管事与管人脱节。尽管把原区属的七站八所下放到乡镇,但实际上仅只下放了事权,乡镇只管事管不住也管不了其他方面,人、财、物、责、权、利分离,形成有利的事部门争着干,乡镇靠边边,棘手的事部门跑一边,乡镇是理所当然。这种事权归乡镇,其他权利归上边的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基层政府的权威和施政能力。
2.机制难搞活。一是政策难把握,上边制定的政策,由于条块规定不同,往往相互掣肘,在执行中搞得乡镇左右为难,有的无法兑现到位。二是乡镇职权界定不清,有些工作本应由部门负责的也全压在行政的头上,加重了工作负担,形成了主管部门坐阵,党政部门赶山的局面,乡镇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只能放在应酬具体事务上,乡镇领导没有多少精力考虑抓大事,使农民对于政府的信任程度逐渐减弱。三是激励不够,对乡镇指令性任务多,激励性政策少,工作责备多,具体帮助排扰解难少,尽管上边也经常下去调研,但往往是例行公事,使乡镇失望,甚至产生厌烦心理。
3.冗员难精简。人浮于事,人满为患,是当前乡镇最头痛、最棘手的事。一是用人自主权与人事指令性的矛盾,既要求乡镇自主聘用和精简人员,又指令性分配招收合同制工人和接收企业人员到乡镇(安置复退军人、分配大中专毕业生除外),使已经暴满的人员雪上加霜。二是下达的党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少与现有人员过多无处消化的矛盾,特别是在原两个乡以上合并的更为突出,使乡镇无法确定谁是编内人员,谁是编外人员;无法确定人员的分流,有能力的争着走,乡镇不愿意,素质不高的无处走,乡镇没主意。这种状况从表面上看编制已定,人员已减,而事实上是办事人少,拿工资人多,财政负担并未减轻。三是专业技术人员少与人才浪费的矛盾,专业不专用的问题十分突出,群众需要的技术无人提供,已经初具规模的农业服务体系又一次被肢解,有些乡镇把农技、林特、广播等专业人才集中放在一个工作片上,影响到以后农技推广和为农服务工作。
4.困难难解决。一是工作条件无法适应改革后繁重工作的需要。新建制的乡镇在住房、办公等必备的基础设施不配套,尤其是三类乡镇不仅住房、办公困难,而且通路、通邮都相当困难,短期内无法解决,乡镇自己也无能力解决。二是税源有限无法支撑财政供养人员的基本需要,绝大部分乡镇都是在“赤字”基础上运行的,加上现有财力有限,缺口较大,保工资、保运转实为艰难,至今还有少数乡镇今年元月份以后的工资还未发,严重影响干部责任制的落实,影响工作的力度。有的乡镇为了弥补缺口,又转嫁一部分负担给农民或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顾眼前,由此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三是现有的管理手段不能适应指导农村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在原两乡以上合并的新乡镇突出,乡镇机关除设办公室外,在原乡政府又设有工作片或站,不设不便于工作,设了工作也难开展,相当一部分村组干部不买帐,加上乡镇主要领导处在矛盾交织之中,也难以有很多时间下到村去检查,使得一些地方在乡村之间形成工作的“断档”。同时作为施政的主要载体,如会议、广播、包村等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会议难召开,广播又不通,包村不到位,使得上级的一些主要工作滞留在乡、村之间,严重影响着整体工作的推进。
原因:新旧体制相互作用的矛盾交织
目前,乡镇工作出现的矛盾和困难,是新旧体制的交替、新旧矛盾的交织、新旧方法的交错造成的,既有历史沿革遗留下来的矛盾,又有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1.政策原因。一是部分乡镇在建制时,对生产力布局、生产要素配置、资源分配不合理,乡镇之间差距拉大,特别是三类乡镇社会发育十分滞后,矛盾自然突出。二是部分乡镇在建制时,一味强调扩大规模,而客观上脱离了山区的实际状况,给这些乡镇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三是突出体改,有些政策不配套,旧的矛盾没消化,新的矛盾又出现。
2.客观原因。一是改革后山大人稀、面积增大,政府管理鞭长莫及,群众办事很不便利,村、组干部泄气,群众有火气。二是干部素质差异大,工作到位率低,加上领导应酬事务多,无暇顾及村、组,工作死角在所难免。三是财政原来欠帐多,现在缺口大,发展还有一个过程,“远水解不了近渴”,制约了工作积极性。
3.工作原因。就乡镇领导讲,新提拔的多,面对新的工作环境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对如何开展工作研究不够,思想准备不足,无所适从,无处下手,忙于应酬,疲于应付,缺乏驾驭全局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工作指导上,思路不清,缺乏创造性的工作。就干部作风讲,越是艰苦的地方,越不愿去,群众急办的事,往往拖拉,使矛盾越积越多。
4.社会原因。行业利益反差大,行政干部待遇低而不稳,搞行政工作苦而杂,等量劳动得不到等量报酬,似乎行政人员就低人一等,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贬值感,加上农民负担较重和多方面原因的交织,农民有一种“逆反心理”,支撑政府施政的群众基础不够牢固,加重了工作难度。
对策:从体制和政策入手
乡镇工作的难点错综复杂,解决好这些问题并非易事。但也非解决不可,否则,将失去民心,危及基层政权的巩固,影响一个地方的经济建设。当前,要着手调查研究,采取相应措施,逐步消化矛盾,解决问题,以利巩固、提高、保护乡镇改革的成果。
1.尽快理顺体制。一是按照人、财、物相统一,责权利相结合的思路,把属于乡镇人事调配权、机构管理权、工作自主权,足额足数的下放到乡镇,特别是把决定政府行政效能的财政、税务、公安等部门的人、财、物三权归乡,以形成高效、统一、精干的行政实体。二是明确界定乡镇的事权,凡属部门行使的事权,要从政府序列中剔除出去,实行以部门为主,政府协助的体制,以减轻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使他们腾出更多的时间为农服务,抓经济发展工作。三是要研究一、二、三类乡镇的内设机构问题,按现在的规定,乡镇设立3——4个办公室,在原乡镇设工作片(站),从实际运行中看很不便于工作,中间环节多,人浮于事,还相互扯皮。况且设工作片(站),设虚了不起作用,设实了又重回原来的老路。为了便于工作,有必要对内设机构进行合理调整,建议设立党委办公室(包括宣传、组织、纪检等党委系列)、政府办公室(包括文书、民政、经费会计等)、企业办、教育办、司法办(建立公安派出所的合并)、街道办、计划生育办(负责常年计生任务),除上述办公室抽调人员外,其余人员全部归位到农业办公室,负责农村的全部工作,撤销工作片(站),由农业办根据村数多少,建立工作组,分兵把口,包村驻组。乡镇领导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按年度任务检查考核领导、各办公室到具体工作人员。四是对原并乡镇规模太大的,再运行一段时间,安排得力的县级领导作为抓点一样,协调关系,解决矛盾,逐步趋于稳定。如确实运转不好,应考虑适当缩小规模。五是要纠正把农技、林特、广播人员放在一个工作片的做法。农、林在乡镇可统一设站,负责全乡镇的农、林技术推广工作,不可偏废。广播人员目前是集镇、公路沿线的乡镇太多,其他的太少,可实行全县调整的办法,不能使人才浪费。六是适度调整村级规模,目前村数多、人口少、村干部不好找、工作也难搞,适当压缩村数是必要的。建议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以700人——2000人为一村的规模,个别高山偏僻地方应保贸700人以下的规模,这样有利于乡镇工作,有利于村干部选拔和待遇的提高,有利于农村产业化的布局和形成。
2.抓好政策配套落实。一是乡镇编制中矛盾比较多,建议以县为单位成立专门班子,抽调人员,突出帮助乡镇抓好落实,单纯靠乡镇抓落实有一定困难。二是建议地区要统一制定富余人员分流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搞好分流工作。三是制定措施,大力支持乡镇工作,涉及乡镇的事优先研究,乡镇政策优先兑现,创造留得住、蹲得下的生活工作环境,形成乡镇工作光荣的社会氛围。
3.提高乡镇干部素质。一是分层培训。对乡镇领导、一般干部、村级干部分别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和进入角色。二是选派干部。从县直机关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镇任职,改善干部结构,从乡镇选一批到村任职,加强基层工作。三是广泛交流,在乡镇之间、县乡之间、行业之间建立交流轮岗制度,特别要注意一般干部的换岗,使干部有竞争感、危机感、光荣感,同时又培养和丰富了多方面的技能。四要严格岗位责任制和奖罚制度,调动干部的积极性。
4.有计划的解决乡镇的实际困难。一是部分乡镇的通路、通邮;二是办公条件,应统筹考虑,纳入三通建设规划,分期分批的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改善办公和工作环境。三是财政债台高筑问题,除乡镇继续抓好财源建设外,应考虑适当调配部分资金,以解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