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利用研究1_社会支持论文

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利用研究1_社会支持论文

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利用度研究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支持论文,老年人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老年人社会支持利用度反映其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一方面。诸多因素制约着老年人运用社会所提供的客观支持的自觉程度。本文采用《社会支持利用度问卷》对上海市社区老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文化程度、年龄、 健康状况是影响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利用度的重要因素,文化程度较高、相对低年龄以及健康状况较好的老人其自觉运用社会支持的程度较高。(2 )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反映一种积极应对方式。

关键词:社会支持利用度 老年人 应对

1 引言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分为两类,一是客观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是“人们赖以满足他们社会、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家庭、朋友和社会机构的汇总”;[1]二是主观的支持,即个体所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也就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因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2]

迄今许多研究已论证了社会支持与个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调节应激的消极效果,减弱个体对应激相关疾患的易感性。[3]已有研究所探讨的社会支持多是关于社会、 家庭所提供的外界支持,然而个体对客观社会支持的主动利用情况不尽相同:有人会主动寻求和充分运用;而有的人在可以获得社会支持的情形下却会拒绝外界帮助;有的人不清楚社会能为他(她)提供何种支持或者不懂得如何运用社会支持。因此尤其显得重要的是,个体只有充分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才能真正从中获益,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维护身心健康。

社会支持利用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个体自我保护意识。对于身处负性生活事件多发阶段的老年人,[4] 探索如何使他们有效运用社会支持以抵御各种应激源,消除其对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对现今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利用度进行研究,并对影响老年人自觉运用社会支持的因素作了分析。此项工作对于我国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研究不无裨益。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上海市社区居住的60 岁以上老人(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共158名,其中男性71人,占总数的44.9%;女性87名,占55.1%。被调查者的年龄范围为60—99岁。

2.2. 问卷调查与测评

2.2.1. 社会支持利用度:从六方面对老年人社会支持利用度进行测评,分别为:1.社会活动的参与程度;2.对社会支持的肯定程度;3.身遭逆遇时寻求社会支持的频度和自觉程度;4.寻求社会支持的广度;5.对老年人政策、法规的关心程度和了解程度;6.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积极程度。共13个题项,每项有四个回答选择,从非常否定至非常肯定,分别对应1—4分。其中关于寻求社会支持广度的题项为复选项,可作一个以上选择,有几个选择就计几分。量表分为各题项得分之和,分数范围为13—54分。

2.2.2 应对方式:老年人对合法权益受侵事件的反应,分六种, 为“能忍则忍”;“大吵大闹”;“据理力争”;“申诉求助”;“不知所措”;“自我安慰”。要求老人选择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2.2.3 个人基本资料:包括(1)年龄;(2)性别;(3)文化程度;(4)原职业状况;(5)健康状况。

2.3 调研过程及数据处理

2.3.1

实地调查由具有调查经验的人员按照问卷内容对每个老人进行晤谈,并详细记录其每项问题的回答。

2.3.2 调查资料的数据输入及统计分析均在PC—486微机上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6.01软件。

表1.社会支持利用度与各属性变量间的相关矩阵

性别文化程度 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利用度

年龄 0.1782 -0.5121***

0.4771**-0.6754***

性别 -0.4426*** -0.3554***

-0.3094***

文化程度

0.5982***0.7992***

健康状况0.6814***

注:“**”:P0.01;“***”:P0.001

表2.社会支持利用度的方差分析

例数(百分比) 平均值(标准差) F值

60—70 59(37.3)

38.20(5.73)

65.01* * *

71—80 63(39.2)

30.56(8.14)* *

81以上 36(22.8)

22.58(4.21)* *

男 71(44.9)

34.21(7.41)

16.52* *

女 87(55.1)

29.14(9.14)* *

基本不识字 58(36.7)

23.66(5.45)

小学27(17.1)

27.96(6.15)*

初中31(19.6)

37.52(4.77)* *85.98* * *

高中26(16.5)

40.56(2.92)*

大专以上16(10.1)

40.56(3.54)

家务51(30.2)

23.69(6.18)

工人58(38.7)

31.95(7.71)* *

机关干部26(16.5)

38.85(3.83)* *

教师、技术人员 23(14.6)

40.04(3.92)

健康 2(1.3)

44.50(3.54)

较健康 57(36.1)

38.26(5.93)* *44.60* * *

不大健康53(33.5)

30.06(7.51)* *

很不健康46(29.1)

23.40(5.22)

注:“*”:P0.05;“**”:P0.01;“***”:P0.001.

3 结果

表1.示老年人社会支持利用度与个人基本资料中诸属性变量的相关。

表2.示社会支持利用度测评结果个体差异的方差分析。

表3.示老年人社会支持利用度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其中以社会支持利用度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为自变量,各自变量赋值为:年龄=实际岁数;性别:男=1,女=2;职业:家务=0,工人、机关干部、教师、技术人员=1; 文化程度:基本不识字=1,小学=2,初中=3,高中=4,大专以上=5; 健康状况:很不健康、不大健康=0,较健康、健康=1。

表3.社会支持利用度影响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纳入回归方程的变量 B β t值 P

文化程度 3.0506 0.4808 9.324

<0.001

年龄 -0.3313 -0.3303 -6.674

<0.001

健康状况 2.2962 0.2170 4.329

<0.001

常数 55.2609 13.612

<0.001

r=0.8783F=171.423P<0.0001

表4.示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利用度及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表4.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利用度及健康状况的相关

能忍则忍大吵大闹

据理力争

社会支持 -0.3892* * *

-0.2465* * *0.4590* * *

健康状况 -0.2622* * *

-0.2903* * *0.4050* * *

申诉求助不知所措

自我安慰

社会支持 0.3750* * *0.0349-0.4860* * *

健康状况 0.1735* * -0.0184-0.2700* * *

注:“**”:P0.01;“***”:P0.001

4 讨论

4.1.老年人社会支持利用度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表明,对老年人社会支持利用度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涉及文化程度、年龄、健康状况(见表1—3)。

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被纳入回归方程的第一个变量是文化程度,它被认为是影响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个人接受教育越多,其精神上和认知上的需求也就越多,为了获得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一般而言,导致与他人交往的倾向性较强,社会活动性可能因此增强;[5] 当遭遇应激事件时,采用积极解决问题、寻求援助的应对方式的可能性较大。[6]本研究发现,高中以上学历的老年人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 可通过阅读获取更多信息以资运用,因而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显得较强;反之,学历层次在高中以下的老年人,其文化程度越低,越显得不主动利用社会支持。因此应重视提高老年人文化素质,以增强其社会支持利用程度。

年龄是第二个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年龄越高的老人其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越低。老年人随增龄其生理机能发生退行性变化,导致认知功能减退、反应迟钝、行动不便等。[7] 由此老人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信息获取量减少,对应激事件的意义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积极利用社会支持。因此对年事较高的老人,提高其社会支持利用度关键在于对他们加强社会支持的可获得性。

第三个影响因素是健康状况,健康状况较好的老人其社会支持利用度较高。另有研究指出,身心健康自我感觉良好者对生活更充满信心,行事有主动性,兴趣爱好较广泛,活动范围较大。[8] 因此在应对负性生活事件时较可能主动运用社会支持,表现出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健康评价低的老人自我效能感也较差,表现为被动失助,难以对社会支持产生积极的认知态度,从而降低了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因此对于健康状况不佳的老人应着眼于纠正其可能存在的认知态度上的偏差,使其充分认识到社会支持的意义,进而让他们能够自信地运用社会支持来抵御各种有损身心健康的不良生活事件。

以上三个被纳入回归方程变量的联合作用与老年人社会支持利用度的相关达到0.8783(见表3),因此凭借文化程度、 年龄和健康状况可以较好地预测老年人主动利用社会支持的可能性。

研究也发现性别、职业因素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利用度具有一定影响。对此可作的解释是,其一,性别与文化程度显著相关(见表1 ),故而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方程中性别变量被剔除出来。[9] 老年人年轻时大多身处旧时代,女性比男性接受教育的机会较少,所以男性老年人一般文化水平较高,[10]本次调研中,58名基本不识字的被调查者中女性占89.7%,而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42名老人中女性占35.0%。因此可以认为,社会支持利用度的性别差异实际上是由文化程度的差异造成的。其二,以往研究表明,文化程度的高低导致职业的分化。[10]本研究中,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中无职业者占82.7%,因此推断,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利用度的职业差异也是主要由其受教育水平差异所造成的。

4.2. 社会支持利用度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应对(coping)是评价应激源的意义,控制或改变应激情境,缓解由应激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11]老年人处于负性生活事件多发阶段,[4]意味着应激产生的机会增多, 而其合法权益受损的诸种事件属较为严重的应激源,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大影响。作为应激源与应激结果的中介,应对至关重要。应激强度、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决定了应激事件是否会引起健康损害。[12]社会支持的主动利用属应对方式之一,本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利用度与“据理力争”、“申诉求助”呈显著正相关;与“能忍则忍”、“大吵大闹”、“自我安慰”呈显著负相关(见表4.),说明社会支持利用度越高,个体越有可能采用积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反映了个体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的一面。而“能忍则忍”是自我压抑、忍让的反应;“大吵大闹”是带有被动攻击性的行为,两者均不利于解决问题,后者反而可能使矛盾冲突激化。“自我安慰”虽然可能缓解应激的情绪反应,但根本没有消除应激源,也不能作为积极的应对反应。研究进一步证明主动运用社会支持的积极意义所在。

已有许多研究揭示了应对方式对健康之间的关系。积极应对方式的采用,如寻求社会支持、主动解决问题等有利于身心健康;而消极应对方式如压抑、破坏对抗性行为、逃避等则对健康不利。[12-14] 本研究也发现,应对方式与老年人健康状况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其相关形式相似于社会支持利用度(见表4.)。此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另外也能说明身心较为健康的老人倾向于采用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提示我们,健康状况不佳的老人其应对方式的采用趋于消极,对他们也应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同时要加强教育辅导,使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处理负性生活事件,提高老年生活质量。

〔1〕与此文有关的交流请与张卫东(200062

上海华东师大心理学系)联系。

标签:;  ;  ;  

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利用研究1_社会支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