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媒业垄断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现状论文,传媒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全球传媒资本重组的大趋势下,传媒业的垄断趋势也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资料显示,世界传媒业正在加速走向垄断,传媒巨头的实力日益强大,大量中小型的传媒公司或者被吞并或者被迫改行。作为资本最集中的国家,美国传媒业的垄断现象最为突出,由垄断引发的对传媒业本身的冲击也最为明显,这带来了对传统新闻价值的冲击。
● 垄断的催化剂:1996年美国电信法案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也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推动行业竞争,美国的法律一直是限制垄断的,因为垄断会带来高价低质的产品,会导致产业发展的停滞。这一思想同样也体现在对传媒业的管理上。美国在1934年制定的通讯法案规定,无线电视台不能拥有地方有线电视,一个传媒公司最多只能拥有7家电视台、7家AM电台和7家FM电台,一家公司的数个电视台在同一市场的观众数不能超过这一市场观众总数的25%,等等。通讯法案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有“意见的自由市场”,使不同的声音都能有说话的渠道。虽然这一法案在1934年之后也进行过一些修改,但其基本原则一直延用到20世纪90年代初。
经过多年发展,美国一些传媒公司的规模逐渐增大,资本积累日益雄厚,其影响也随之壮大。美国媒介研究学者艾尔格分析说:“当一个公司有了上亿美元年收入,提供社会数千个就业岗位,在公众中有着良好的形象,同时又给地方和国家提供可观的税收,这个企业的想法往往会对政治体系产生很多影响。”通过大量捐款资助国会议员的竞选和高薪聘请资深的游说政治家等途径,这些传媒大公司在1996年成功地使美国国会通过了电信法案,对1934年的通讯法案进行了大量的修改,为传媒业走向新的垄断提供了法律依据。
与1934年的法案相比,1996年的电信法案取消了同一公司拥有电台和电视台的最高数量限定;将一个传媒公司电视台可以拥有的观众数目从过去的电视市场人口总数的25%提升到35%;经营者购买一家电台或电视台后可以立即再卖给另外的公司,而此前的法案要求购买者至少经营3年之后才能再次转手;电话公司可以经营有线电视和其他与电话服务无关的项目,等等。总之,新的法案大大便利传媒企业之间的兼并,同时也从法律上支持传媒业进行跨行业兼并。
1996年电信法案出台后最直接的市场反应便是加速推进了传媒业所有权的大调整,在90年代初期已经取得了很大市场份额的大公司们迅速购买兼并了大批的中小传媒企业,到90年代末,美国传媒业为6家大公司一统天下。媒介兼并与被兼并的规模越来越大,2000年,美国最大的网络公司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和最大的媒介集团时代华纳(Time Warner)公司的合并更是创下了历史记录,成为当时世界上资本总额最大的公司兼并案,是1983年美国传媒业最大兼并额的整整1000倍。
在美国传媒业走向高速垄断的大潮中,还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跨行业兼并,即传播媒体被一些原先并不从事传媒业的工业企业兼并,成为其庞大产业中的一部分。美国通用电器——NBC公司就是典型的一例。通用电器是美国著名的大企业,其经营领域涉及航天、军事、汽车、原子能、金融、家用电器等,1985年,该公司兼并美国著名的全国有线网。目前通用电器——NBC公司拥有200家隶属于NBC的地方电视台,并且还经营着一系列有线频道、网上新闻、电子出版等传媒业务,其在美国传媒业界的地位不容小视。以拍电影和经营迪斯尼乐园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在美国传媒界同样也有着很大的市场影响力,它兼并了美国电视网,拥有美国最著名的体育频道ESPN,另外公司旗下还拥有数种杂志、出版社等等。
● 利润与新闻价值
垄断显然给整个美国的传媒业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其对高额利润的不断追求成为社会评说的一个突出的话题。虽然大部分的美国传媒机构在这新一轮的垄断出现之前也是商业性质的,赚钱是一个主要的目标,但媒体还是时时觉得需要尽到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理论要求新闻的采编独立,不受各种经济和其他因素的干扰。事实上,西方传媒的商业性质决定了完全的新闻独立是很难实现的,社会责任论也只是一种理想,但到了传媒高度垄断的新时代,尤其是跨行业的兼并,追求高额利润这一商业企业最根本的市场行为对传统新闻价值观的影响迅速膨胀。
与常识相反,很多媒体在被大公司收购之后并不是大树底下好乘凉,而是感受到了空前的竞争压力,它不仅要与同业竞争,还要与同属一个母公司的其他企业竞争,争取最大的利润,以确保在母公司的地位。以美国通用电器——NBC公司为例,1997年,NBC电视台的利润在通用电器——NBC总公司中只排列第八,远远低于母公司的大部分其他子公司。对于NBC而言,它不仅仅要与ANC、CNN等电视台争夺观众市场,同时它还要与通用电器旗下的许多电器、金融、保险等子公司竞争利润率。事实上,为了提高利润率,通用电器在1985年刚刚买下NBC时就已大批裁员,降低成本,在两年时间内解雇了1500名NBC的员工。其他的媒体也面临着同样的利润压力,裁员成为兼并之后许多媒体首先采取的措施。ABC电视台解雇了300名职员,CBS解雇了215名一线记者,时代华纳公司解雇了605名记者。
另外,媒体被兼并之后,兼并方出于追求利润的动机,一般都要求媒体扩大规模,抢占市场。规模增大,负债增加,经济上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美国媒介经济学家斯派罗分析说,公司越大,股东越多,贷款越多,公司的经营者就会感受到越多的压力。为了保证经济效益,斯派罗指出,在被大公司吞并之后,很多媒体的新闻采编部门开始由经济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新闻业被视为与其他商业无二,很多时候商业价值取代了传统的新闻价值成为媒体的新准则。
毫无疑问,对一些被兼并的传媒进行裁员和节支是有道理的,这是商业企业生存发展的一条基本运作法则。但同样也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变更是以降低新闻质量为代价的。
一、采写成本成为判断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
表现之一是调查性报道逐渐减少。详尽缜密的调查性报道在20世纪60、70年代曾为美国新闻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包括对越南战争的报道和对水门事件的调查,媒体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相对于一般性的动态新闻,调查性报道的采写成本非常高昂,需要记者付出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去追踪挖掘,有时还可能一无所获。除此,因为调查性报道的内容大多是对公众并不了解的政治、社会或经济问题进行公开揭露,这也往往会招惹官司,令媒体花费更多。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近年来美国新闻界对调查性报道不再青睐。因报道水门事件而闻名的《华盛顿邮报》记者伯恩斯坦对这一现象非常忧虑,他撰文指出:“我们已经远离了真正的新闻,正在创造低劣的娱乐化新闻……新闻界在这一新的文化影响下,正在教导我们的读者将很琐碎的东西看得至关重要,将一些恐怖离奇的东西误以为是真正的新闻。”
采写成本成为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的另一表现是国际新闻锐减。传播学者斯派罗在进行了新闻内容的比较分析之后发现,1996年美国新闻媒体报道的国际新闻数量比1988年少了一半。另一名学者哈耐特在1998年第11期的《美国新闻评论》上指出,如果一条外国新闻不包括爆炸、天灾人祸、经济崩溃等因素,是不会引起美国新闻界注意的。显然,国际新闻报道的高成本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许多新闻机构减少或取消了驻国外的记者。新闻学专家艾尔格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他指出,美国传媒对国际新闻报道的萎缩偏偏发生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实在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在这个时代,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和他国事务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地影响到美国的贸易、就业等等。与节省采访成本相关的是,目前许多媒体驻首都华盛顿的记者规模较20世纪60年代大为缩小。显然,媒体在紧缩开支的政策下,大大减少了外派国内外记者的数量。与此相反,一些采访成本低的新闻成了报道的重点,包括名人生活、各种官司、犯罪事件等。
二、新闻娱乐化倾向日趋突出。
近年来,美国新闻总的趋势是“软”新闻增多,即着力于报道名流、时尚、流行文化、犯罪等内容,而对政治、经济、军事等严肃领域报道渐少(这不包括9·11事件之后的一段时间和伊拉克战争这一特殊时期)。以NBC的电视新闻杂志“每日NBC”(Dateline NBC)为例,在1996年末的3个月时间内,该节目一共播出新闻故事109个,其中27个是有关名人的报道,14条是犯罪新闻报道。在NBC做了31年记者的丹西说,美国的电视传媒已经不再严肃报道国家正在面临的许多问题,它们一味关心的是观众、收视率和利润率。据他透露,制作“每日NBC”这样的电视新闻节目的成本是制作真正的电视娱乐节目的一半。1995年这档节目的利润率高达66%,给NBC和通用电器公司带来了5千万美元的收入,这才是这档节目真正存在的原因。从总体上而言,虽然近年来高科技给新闻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美国受众对垄断控制下的美国新闻业并不满意。
垄断导致的新闻娱乐化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目前美国的几家主要经营传播的母公司在兼并大量媒体之前就是从事娱乐业的,诸如迪斯尼、时代华纳,他们有着丰富的在娱乐业界发展的经验,深刻了解娱乐与赚钱的关系,因此,他们在向新闻业开拓市场的时候走娱乐化的路线也就不足为奇。
在一味追逐利润的过程中,一些原本在新闻业享有很高威望的媒体也逐渐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和尊敬。目前研究新闻的学者公认的为了追逐利润而完全放弃社会责任的最显著代表就是默多克的新闻集团,默多克也因此受到了各方面的批判。《纽约时报》的评论家路易斯在去伦敦考察了被默多克集团买下的《泰晤士报》后发表了这样的评论:“在默多克的掌管之下,《泰晤士报》已经从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报纸沦为了一张只会尖叫着发布丑闻的小报。”
● “合成作用”:垄断带来的新现象
新闻垄断,尤其是跨行业兼并,带给美国传媒业的另一个显著特征被学者称为“合成作用”。这是一个从化学上借用的概念,指两个事物混合之后产生的效果,并且这一效果是这两个事物单独存在的时候无法产生的。美国传媒借用这个概念特指新闻媒体与同属一个母公司的兄弟公司之间的合作。媒介评论专家达奇说,在所有关于传媒兼并的新闻发布会上,无论是迪斯尼和ABC电视台合并还是维亚康姆和派拉蒙电影公司合并,“合成作用”都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从商业的角度而言,发挥合成作用是非常科学的,也正体现了跨行业兼并的优势,子公司之间可以有机合作,互惠互利,共同为母公司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经济学家认为,一个集团往往比一个单个公司的生产率更高,更有承担风险的能力,也往往更具有创造性。因此,合成作用带来的效益往往是“1+1>2”。与合成作用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品牌,一个品牌多种产品,既可以将品牌做大做响,又可以在一系列不同的市场上取得成功,这是单个小企业无法想象的。但从新闻学的角度看,合成作用有可能腐蚀新闻在传统上最为珍视的原则——客观公正,这主要表现在新闻媒体如何报道自己的母公司和兄弟公司。
因为同属于一个母公司,在许多方面,子公司实际上是在同一条船上。在这种情况下,当公司利益和新闻原则发生冲突时,媒体往往就面临着两难局面:是发扬团队精神照顾兄弟公司利益,还是坚持新闻独立不顾及来自兄弟公司和母公司的压力。在美国新闻界的实践中,合成作用对新闻的腐蚀已经初露端倪。首先是媒体经常性在新闻中报道兄弟公司的产品。美国传播学者杰奎特抽样研究了2001年11月份的美国主要电视台的早间新闻,发现20%的新闻是介绍最新的图书、电影、电视、音乐和主题公园,而这些都是各电视台母公司旗下其他子公司的产品。另一名研究人员威廉姆斯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他观察到,ABC电视台在电视新闻“早安美国”中花了两个小时报道同属一个母公司旗下的迪斯尼乐园25周年纪念日;NBC的主持人在新闻中多次推荐自己的新书《伟大的一代》,但从未提及NBC电视台也从他的新书获利中提取25%;在1996年5月20日,《时代》杂志的封面新闻是时代——华纳公司的电影《龙卷风》,而这与电影的公映时间“巧合”。美国学者普遍认为媒体与其兄弟公司之间的合成作用更多的是出于媒体的主动让步,而不是来自母公司的直接干涉。美国学者白可因在他的著作《媒介垄断》中报告,在一项调查中,33%的新闻编辑感觉他们不能自由地编发负面报道母公司的新闻。隶属于迪斯尼的ABC电视台曾被揭发于1998年拒绝播发记者已经采写制作好的关于迪斯尼乐园安全隐忧的报道。
也有学者指出,对新闻业出现的这种合成作用不必过分担心,一个母公司所拥有的新闻媒体是有限的,合成作用对新闻的腐蚀因而也是无关紧要的。但问题在于,一是新闻的垄断还在加剧,大公司控制的媒体越来越多,合成作用的影响因而也有可能随之增大;二是大公司之间的互相持股使媒体巨人间的关系变得不再那么简单,从过去单纯的同业竞争发展到了携手合作,这种经济上的共存关系无疑会促使合成作用有可能向更隐密、更复杂的方向演变,最终带来新闻的腐蚀变质。
● 谁来平衡利润与责任
面对垄断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美国学者也在思考如何扭转这一现象。有学者提出,大公司自己是不会放弃现有利益作出让步的,想要改变现状,只有依靠社会个人,如同环保运动一样,从民间开始,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但问题是,在美国的现行政治体制之下,经济巨头实际上也掌握着国家政治。美国电信传播业作为目前美国政治竞选的第四大赞助商,在国家法律政策的制定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要动摇这些经济巨人的立场是很艰难的。
尽管1996年电信法案还正在受到很多争议,但2003年6月2日,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又更进一步放宽了公司对传媒拥有数量和种类的标准。在决议通过之前,大约18000人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联系了FCC,其中97%的人表示反对提案,但这并没有阻挡住有利于大公司利益的新法律条文的出台。根据最新的标准,一个传媒集团最多拥有的观众数量可以达到全国观众总数的45%(1996年法案规定是35%),同时,新法案对于母公司在一个地区同时拥有电视台和报纸也减少了限制。新闻垄断的受益者、拥有CNN、TNT等著名电视台、曾任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副董事长的媒介大亨特纳对于这一新的法律也禁不住表示了担忧,他说,现在5家大公司控制着90%的媒介内容,这的确是有些不健康。客观上看来,美国新闻垄断的趋势还在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