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镇诗词研究

吴镇诗词研究

冉耀斌[1]2004年在《吴镇诗词研究》文中指出吴镇是清代中期甘肃着名诗人,也是当时关中诗坛的领袖人物。他与刘绍攽、胡(金弋)、杨鸾被称为“关中四杰”,备受推崇。吴镇的诗词深受时人和后人的好评,袁枚、王鸣盛、牛运震、杨芳灿、况周颐、徐世昌等人都给予很高的赞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吴镇研究一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笔者从关注地方文献、研究本土诗人的角度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吴镇《松花庵全集》,旁及各种地方文献和相关的别集、总集,努力挖掘新材料,运用新方法,对吴镇生平和创作进行全面论述,并简要地勾勒出“叁秦诗派”的创作盛况和流变历程。 引论部分追述吴镇诗文集的版本流变,并回顾吴镇研究的历史概况。第一章主要论述吴镇生平、师承和交游。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观出发,首先通过研究吴镇生平,探讨其诗学渊源和精神品格;其次,从师承的角度研究盛仲奎、牛运震等人对吴镇人格塑造和诗歌创作的重要作用;再次,进一步探讨交游活动对吴镇仕宦经历及文学思想的影响。第二章论述吴镇与“叁秦诗派”。首先探讨“叁秦诗派”之来历及其作家群体构成;其次研究“叁秦诗派”的诗风渊源、创作成就与主要特色。第叁章论述吴镇的诗学思想,主要分析其诗学主张与袁枚倡导的“性灵说”和沈德潜标举的“格调说”之异同,并深入探讨吴镇“穷乃工诗”的文学主张及其时代特色。第四章具体分析吴镇松花庵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松花庵诗就题材取向而言,主要有咏史诗、写景诗、咏物诗、咏怀诗、爱情诗、赠别诗、参禅诗、题画诗等类型。其主题主要倾向于关心民生疾苦、热爱祖国山河、歌颂亲情友谊、眷恋故乡风物、表彰豪杰贤士、同情不遇之士、感慨历史兴亡和赞美真挚爱情等方面。松花庵诗的艺术成就也很高:根源风骚,出入唐宋;以学御情,寄兴遥深;意象新奇,众体兼备;风格多样,尤以雄浑和清丽见长。第五章探讨松花庵词的题材取向和艺术特色。松花庵词题材范围比较广阔,如登临凭吊、羁旅思乡、友朋赠答、咏物题画、别离相思等。松花庵词的艺术特色为:取径较宽,不拘唐宋;风格多样,兼具豪放和婉约之美;构思奇特,多有寄托;语言丰富,意境优美。

杨齐[2]2016年在《乾嘉关陇作家吴镇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选取乾嘉时期的关陇文学核心代表作家吴镇为研究对象。作者在对吴镇着作和传记资料进行广泛收集和整理时,新发现了多出六种作品集的嘉庆刻本《松花庵全集》、刊刻于乾隆末年的诗歌选本《松厓诗录》、记载其生平事迹比较详细的嘉庆刊本《松厓府君行略》以及吴镇后人珍藏的手抄本《吴氏家谱》等珍贵资料。结合新资料,对吴镇的诗文作品进行了整理校勘,对其年谱进行了重新编撰,为展开吴镇的综合系统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分别对吴镇的生平、着述、交游和文学创作进行了专题研究,以期望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吴镇其人及其文学成就,并以吴镇为中心,探究乾嘉关陇文学的繁荣局面。本文共十章,第一章考述吴镇生平事迹。依据新资料,补充了王文焕《吴松厓年谱》中未载、不详或错置的事迹,对其生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述。第二章重点考辨吴镇的着述情况,介绍了新发现的《松厓文稿叁编》、《松花庵诗话》、《松厓诗录》等几种作品集的文献价值,并对《松花庵全集》的版本及其着录信息进行了考辨,对吴镇作品的收录情况进行了梳理。第叁章主要探讨以吴镇为中心展开的关陇文学活动,主要分析围绕吴镇开展的书院文学活动、诗社活动、诗文评点、序跋撰写以及作品编选刊刻等活动,从这些活动中看吴镇在乾嘉关陇作家群中的领袖地位,探讨他对乾嘉关陇文学走向繁荣作出的重大贡献。第四章到第七章主要从师承、与主流文坛的交流、诗友赠答和对文学后辈的培养四个层面研究吴镇的交游。第四章主要探讨牛运震、李友棠等老师对吴镇文学成长的影响,牛运震影响了吴镇早年的格调诗学观,而李友棠则引导吴镇走上集句诗的写作道路。第五章主要通过研究吴镇与袁枚、王鸣盛、杨芳灿等乾嘉主流作家的交流,探讨吴镇对主流诗学的学习和对自己理念的坚守,他在继承格调诗学理论的同时,也认同性灵诗学的合理因素,走上融合格调与性灵的诗学之路。第六章则主要探讨了吴镇在不同时期与诗友的赠答唱和。吴镇在早年求学兰山书院、中年游宦南北各地、晚年主讲兰山书院时,都积极组织和参与文学活动,与该地作家往来频繁。第七章研究吴镇对关陇文学后辈的培养和影响。重点关注了其对后学张翙、吴栻,学生王光晟、刘壬、李华春,家人吴承禧、李苞等人的培养和影响,探讨他对关陇文学精神的传承。第八章到第十章主要选取吴镇的诗歌、集句诗和散文,结合乾嘉文学发展状况对吴镇的文学创作进行了专题研究。第八章主要从吴镇生活的前、中、晚叁个时期探讨吴镇诗歌在乾嘉诗风影响下的变化。吴镇前期诗歌多写怀才不遇,诗风豪健苍凉,趋向格调;中期诗歌渐趋浑厚深沉,兼具清丽,格调特征比较明显;晚年诗歌抒情性更加明显,格律也更工整,意境悠远,走向格调和性灵的结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征。第九章专门研究吴镇的集句诗。重点探讨了他创立的新体式律古和写景专题集句,吴镇的集句诗题材广泛,体式完备,融裁得当,自然天成,在艺术上取得了较大成就,为清中期的集句诗繁荣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第十章主要探讨吴镇的散文艺术。吴镇以诗为文,其散文特别是诗集序跋等以抒情为主,借鉴诗法为文法,营造文境,具有较强的诗性特征。吴镇又喜欢史学,其散文特别是叙事散文还受到司马迁史传叙事艺术的影响,注重章法结构,追求叙事技巧,行文简洁,具有比较突出的叙事特征。附录中的吴镇家族谱系图、吴镇年谱简表、吴镇着述概述以及吴镇与其他作家的交游考是本文研究中的相关成果,可增补吴镇的生平、着述和交游情况,有助于加深对吴镇的了解。

刘维维[3]2016年在《吴镇的渔父图和与之关联的题画诗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被赞誉为“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在元代的画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喜作“渔父图”,同时精书法、工诗文,每画必题诗,就目前文献及图画资料收集情况而言,笔者发现其创作了叁十余首渔隐题材的题画诗。渔父图与渔父诗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互文、互融、互生,共同成就了吴镇的艺术世界,同时也成就了吴镇内心深处的“渔隐世界”。而诗画互文的美学意境从吴镇的渔父系列作品中展露无遗,诗与画互为之补充,相得而益彰。吴镇以其特有的湿笔重墨的笔墨特点与“一河两岸”式的构图特点区别于其他元代文人画家,在元代文人画中独树一帜。而吴镇所描绘的“渔父”并非靠捕鱼谋生的渔夫,而是对自己的写照,而“渔父”成为元代特殊背景下所产生的表达隐逸思想的特定主题。本文运用图像学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研究吴镇画中的“渔父”形象,挖掘作品更深的内在意义,揭示吴镇渔父图的象征意义。吴镇正是借渔父图与题画诗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隐逸思想。本文主要依据吴镇的渔父图与渔父词,结合历代书画论着的相关资料,层层递进对吴镇的渔父图与题画诗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第一部分研究分析了吴镇渔隐题材诗画创作的思想来源。首先是受到儒道释叁教合一的哲学思想根基的影响;其次是在元代社会政治和文化大变更的冲击下,背负着亡国之耻、民族之辱且仕途无望的大批文人走向了归隐之路,使得隐逸思想在元代盛行,吴镇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寄情山水并以笔墨绘之,常卧游其中并由感而发作题画诗,以诗画言志。第二部分分析了吴镇渔父图的诗画风格与结构特点,题画诗由点缀画面转变成为画面的主体之一。第叁部分研究了吴镇渔父图与题画诗的意境之美,阐述了吴镇以诗境拓画境,以画境入诗境,将诗画融合来描绘渔隐的神韵,同时展现了诗画互文之美。诗境的营造是以诗语的形象运作诠释画境,一来可以引申画作的“弦外之音”,二来更能烘托和渲染画面气氛,使其营造出诗意化的空间内涵,营造出富有画趣的意境;画境的营造则需将内心情感、思想精神融入图像之中,以形写神。正是吴镇画境与诗境的相互辉映,才使得渔父图意境深远。第四部分综合了前叁个部分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吴镇渔父图象征意义。吴镇借题画诗表达自己对人生的顿悟,借诗意画抒发其隐逸思想。其笔墨特点、书画风格以及思想给明清绘画带来深远地影响。

杜运威[4]2014年在《杨芳灿及其诗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杨芳灿(1753-1815)是清代乾嘉时期诗词名家,江苏无锡人。无锡杨、顾文化家族端正严厉的家风,广博深厚的家学,错综的文化姻亲网络,磨练了杨芳灿坚韧的性格,铸就了他扎实的国学基础,培养了他对文学的兴趣。本文搜集了较多新材料,在此基础上,论述杨芳灿生平、着作、交游,既而从地域文化切入,分析其诗词特点。观其一生着述,学有家法,诗乃家事。杨芳灿一生主要生活在江南、陇右、京师叁地,其南北游学与为官的经历,便于其广交各地诗词名家。他早年投师袁枚,深得“性灵”法门。在随园学习期间,与方正澎、蔡元春、洪亮吉、黄景仁等人交往密切。江南的秀丽山川、园林古迹、雅集逸乐与庙会节庆等地域文化孕育了他磊落华澹、淡逸高妙的前期诗风。为官陇右后,大西北的巍峨高山与黄河大漠进一步开阔了他的视野,平定伏羌回民的暴乱,锻炼了他的机智勇敢,灵州的农田沙碱、苛捐杂税和陋风陋俗则使其洞悉了民生疾苦。受陇右名士吴镇的影响,其诗风渐趋刚健雄壮、苍劲悲凉。为官京师期间,他常与法式善、吴锡麒、吴嵩梁、秦小岘等交游,互相切磋,诗歌更加工整凝练。在学习李商隐和杜甫诗歌的基础上,其诗风显得沉博绝丽、古悲别怨。杨芳灿词的总体特征是挥洒随心、独抒性灵。早年在顾奎光、顾斗光影响下,其词清疏、雄壮兼备,婉约、豪放共存。拜入随园后,又将“性灵”融入词中。他在西北词坛,组织“荆圃唱和”,于乾嘉词坛独树一帜。后期,他将花间词风与漂泊他乡、孤独落寞的心绪相结合,形成其词艳、悲、雅的独特风格。杨芳灿的诗词,受地域文化影响,其诗在富丽明艳的外表下,常有清峭幽冷之感;其词能“挥洒自如而不粗率”,堪称乾嘉词坛大家。这些诗词记录了他生活的点点滴滴,给我们展示了乾嘉时期典型士子的心路历程。

李杰荣[5]2011年在《元四家诗画研究》文中认为通过研究元四大家诗画,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元四家,而比较研究其诗画,也可以具体探讨中国诗画的关系。本文主要立足于作品,结合历代书画论着的相关资料,对元四家诗画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章主要分析在元代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诗画发展。第二章在论述元四家之变后,叙述元四家诗歌着作并辑补佚诗,再制作元四家绘画着录表,记录历代书画论着关于元四家绘画的记载。第叁章分析研究元四家绘画的隐逸主题,论述元四家皆以画为隐,以画展露隐逸情怀。第四章分析元四家诗歌的情感思想,使人更全面地认识元四家。第五章将诗画进行对比研究,论述元四家诗画的融合与抗拮。元四家皆以诗画为抒情寄怀之具,诗境与画境相通,诗风与画风相近,而画上题诗,使诗、书、画在画面上“附丽成观”,诗情与画意互补;但也有抗拮乖违之处,如倪瓒,其诗风秀细而画风简逸,诗歌遵循儒家诗教,绘画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诗歌内容也较绘画更为宽泛,他们的诗画成就也是不平衡的。究其因,一是诗画有别,二是诗画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叁是诗画复古,但结果不同。

刘滨[6]2016年在《吴镇山水画松树图像研究》文中认为自先秦以来,松树便被人们赋予了高尚的内涵,历朝历代咏松、画松者不断。至元代,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松树绘画进入一个高峰期,松树成为众多文人画家笔墨下描绘的对象。吴镇就是这众多文人画家中的一个。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我国古代终身世隐的代表人物。由于吴镇独特的个性和义不仕元的家族背景,致使笔下的松树一身正气,成为他势力不能夺的真实写照。本文第一章从松树绘画的产生与内涵的表达出发,探究早期松树入画的产生过程,以及元代之前松树在传统绘画中内涵的表达方式,从宏观的角度对松树有个初步的概括和认识,以此来凸显下文吴镇松树的表现形式与内涵的寓意。第二章以吴镇松树情结产生的原因为出发点,通过以元代特殊的社会环境、义不仕元的家族理念与孤高耿直的性格特征叁方面为突破口,来分析吴镇松树情结的产生。第叁章从吴镇松树图像的表达方式入手,针对画松作品进行总的概括,通过具体的作品来分析吴镇笔下松树的处理形式,即作品的图式、题画诗与松树之间特殊的处理关联。同时叙述松树与顽石、松树与山水人物之间组合的含义。最后一章,分析吴镇笔下松树图像的特殊性。主要从松树形象的个性写照——势力不能夺、松树形象的创新和内涵叁部分进行阐述,并运用作品比较的形式来分析松树形象与前代的异同。本课题以研究吴镇作品中的松树为出发点,探求吴镇笔下松树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写照,同时对吴镇的松树图像与其它元素组合进行分析,使画者对吴镇有进一步的认识,不仅了解他的“渔父”情结、梅竹、草书,而且对画面中特殊的松树元素也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也可以弥补对吴镇学术研究的缺失。

王利娜[7]2013年在《杨芳灿及其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杨芳灿(1753—1815),有《芙蓉山馆诗词钞》,词集为《芙蓉山馆词》,《全清词·雍乾卷》共收录其词296首。近年来,学术界对顺康时期梁溪词人顾贞观、严绳孙、秦松龄、杜诏等关注相对较多,乾嘉时期的梁溪词人大多尚无研究,如杨芳灿。本文以《全清词·雍乾卷》中收录的杨芳灿232首词(暂不涉及《拗莲词》、《移筝词》64首,这些词为集字词)为研究对象,并联系词人所处的词坛背景及生平际遇,尝试对杨芳灿及其词的创作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杨芳灿及其词的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研究方法。正文部分由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展开:第一部分,以杨芳灿的年谱《杨蓉裳先生年谱》、《光绪无锡金匮县志》为基础,梳理杨芳灿的家世和生平。其生平主要从读书应试、步入仕途、供职内廷、屡任山长四个方面来概述,以全面认识杨芳灿的人生际遇,知人论世,为下文的论述打下基础。第二部分,考证杨芳灿的交游。分别从杨芳灿与洪亮吉、黄景仁及吴镇的交游来阐释,他们相互之间建立了笃厚的友谊,而且交游期间,诗词唱和、书信往来,这些或多或少都对杨芳灿词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第叁部分,论述杨芳灿的词学活动。共分两节,第一节论述荆圃唱和,从荆圃唱和的参与者、荆圃唱和的意义及杨芳灿的荆圃唱和词来论述。荆圃唱和是乾嘉时期杨芳灿在西北地区组织的大规模的词社,没有受浙西词派的束缚,为后人探索词学之路做了铺垫。第二节论述燕市联吟,从燕市联吟的参与者、燕市联吟的意义及杨芳灿的燕市联吟词来论述。燕市联吟是袁通在京城组织的词社,当时杨芳灿在京充当会典纂修官,参与了唱和的全过程。燕市联吟并没有摆脱浙西词派的束缚,但是出现了主流词学思想之外的声音,出现了词体产生变革的端倪,这在当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第四部分,论述杨芳灿词中的写“瘦”和记“梦”。杨芳灿一生贫寒、羁旅四方,词的字里行间有种挥之不去的愁情,杨芳灿这种愁情常与词中的“瘦”与“梦”相联系。第一节论析杨芳灿词中的写“瘦”,从词中“瘦”的分类、词中所写“瘦”的内涵及词中写“瘦”对其词境的影响来论述。第二节论析杨芳灿词中的记“梦”,从词中所记“梦”的意蕴、词中记“梦”的原因及词中记“梦”对其词境的影响来论述。杨芳灿词中的“瘦”可以说是其一生遭际之体现,词中的“梦”是其一生追求之体现。

王佳[8]2016年在《杨揆诗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揆是清代乾嘉时期的着名文人,他生于江南水乡,少年时期才华出众,声名远扬,着有《桐华吟馆诗稿》十二卷、《桐华吟馆词稿》二卷、《桐华吟馆稿文钞》一卷,杨揆一生经历丰富,前后在甘肃、四川等地为官,参与驱廓保藏的卫国战争,这些人生经历在其诗词作品当中均有体现,其诗歌数量较多,随着杨揆从江南之地,慢慢深入到当时的祖国边地,无疑随着人生境遇的不同,其诗词风格也经历了前后期的不同变化,本文在搜集现有关于杨揆的资料和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杨揆诗词的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究。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针对现有的研究杨揆的资料进行回顾整理,确定研究思路。第一章,主要研究杨揆的生平事迹和他的交游及创作情况。重点在于介绍杨揆的家世背景和从军经历,和与之交好的同道知己,其中包括里中诸子、文坛名流和官署同僚的交游唱和,互诉衷肠,诗词表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第二章,重点探析杨揆诗歌的思想内容,分别针对杨揆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心系黎民社稷的济世之怀,歌咏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意,和亲友唱和的顾念之思和内心感伤世事的悲悯之意,无不流露出诗歌作品思想的高深和境界的豁达。第叁章,旨在分析杨揆诗歌风格的特点所在,杨揆通过情感的铺垫和意象的组合等方式,使其整体诗歌风格偏重于幽深雄丽,其次语言的高度概括集中表现,也成为其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律诗、绝句和歌行体的丰富使用,使得杨揆的艺术风格趋向鲜明、个性。第四章,针对杨揆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进行分析。杨揆词作数量不多,但内容丰富,涉及写景记游、羁旅思乡、咏物题画和亲友赠答等多方面,其多变得艺术风格结合豪放和婉约于一体,从巧妙的构思和意境的表达,充分体现出语言表现的张力和运用技巧。本文的结语部分简单阐述杨揆在整个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特别是乾嘉时期的特殊地位和影响。

周纯[9]2015年在《论“诗词歌赋”在高中中国绘画作品鉴赏课堂中的运用》文中指出本选题将“诗词歌赋”作为一种美术鉴赏的手段运用到高中中国绘画作品鉴赏的课程之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逐步摆脱美术鉴赏课上对中国绘画作品的鉴赏语言较少、学习兴趣较低的问题,解决现存的美术鉴赏课上对美术作品挖掘较浅的问题;使学生在根据自身的领悟、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找寻“诗词歌赋”的过程中对中国绘画作品的画景、情境乃至教化意义有更深的认识;使学生在对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和把握下,一步步地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通过高中中国绘画作品鉴赏课的学习不仅能够懂得造型艺术的形式美感,更加能够深入的体悟创作者的情感并为情所动,在“意境”中充实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审美更高的层次。众所周知“诗词歌赋”是每个学生从小到大开始学习的,它与我们的语文学科相挂钩,同时也是我们表达情感、相互交流的一种形式。因此将“诗词歌赋”运用到高中中国绘画作品鉴赏课堂既是落实了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加强学科联系的要求,又是将“诗词歌赋”作为鉴赏语言融入到美术鉴赏中的新尝试。美术的艺术语言在于它的形式和造型,而本论文运用中国传统的文学语言不仅仅去解释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还去用饱含诗意的“诗词歌赋”去将作品的意境阐释的淋漓尽致,打破“诗词歌赋”的时间束缚和美术作品的空间束缚,使“诗词歌赋”与中国绘画作品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统一,从而将“诗词歌赋”与中国绘画作品中的意境达到最大化的释放。诗与画本一律,只有用艺术来解释艺术,才是对美术作品的最好的诠释。用普通的文字去解释意境与思想是远远达不到那种震撼心灵的效果的,而诗歌却是包含了前言万语在其中的。因此通过对美术学科这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参与实践能力的同时,又能具备创新合作、分析探究的思维意识和能力,最终能够做到举一反叁的将这些技能反复的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参考文献:

[1]. 吴镇诗词研究[D]. 冉耀斌.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2]. 乾嘉关陇作家吴镇研究[D]. 杨齐. 兰州大学. 2016

[3]. 吴镇的渔父图和与之关联的题画诗关系研究[D]. 刘维维.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4]. 杨芳灿及其诗词研究[D]. 杜运威. 宁夏大学. 2014

[5]. 元四家诗画研究[D]. 李杰荣. 暨南大学. 2011

[6]. 吴镇山水画松树图像研究[D]. 刘滨. 扬州大学. 2016

[7]. 杨芳灿及其词研究[D]. 王利娜. 西南大学. 2013

[8]. 杨揆诗词研究[D]. 王佳. 西北师范大学. 2016

[9]. 论“诗词歌赋”在高中中国绘画作品鉴赏课堂中的运用[D]. 周纯.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吴镇诗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