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萧灼基谈——中国经济发展与东亚经济格局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格局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著名经济学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与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面貌,而且改变传统的世界经济格局,为东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时期, 中国经济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 1996年以来,通货膨胀得到抑制。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7%, 通胀率降至6.1%;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计)9%通胀率降至1 %;1998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状态。在近期东亚和东南亚金融动荡中,中国经济基本未受影响,继续充满活力。
不久前举行的中共十五大,制订了中国跨世纪改革、开放、发展的宏伟纲领。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经济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高速增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曾经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改变了地区经济面貌和世界经济格局。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1978—199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年均增长率达9.9%,居世界首位,远高于3.2%的世界平均水平。1992—199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年均增长1.9 %和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长5.6%的水平。
在未来半个世纪,即到21世纪中期,中国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根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研究和预测,到2010年,我国全体人民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2030年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50年将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未来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8%以上。 长期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是由于有利因素较多。
——固定资产投资形成雄厚生产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除个别年份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经过十多年的投资,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已形成庞大生产能力,发展经济的后劲充足。
——能源、交通、原材料的制约作用大大缓解。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能源、交通、原材料短缺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经过十多年的投资,情况已大大改善。由于产量增长,利用率提高,因而能源、交通以及钢材、木材、水泥、化工原料等已能基本满足需要,能够支持经济持续增长。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以上年为100以1978年为100
1978
3624.1 111.7100.0
1980
4517.8 107.8116.0
1985
8964.4 113.5192.9
1987 11962.5 111.6234.3
1988 14928.3 111.3260.7
1989 16909.2 104.1271.3
1990 18547.9 103.8281.7
1991 21617.8 109.2307.6
1992 26638.1 114.2351.4
1993 34634.4 113.5398.8
1994 46759.4 112.6449.3
1995 58478.1 110.5496.5
1996 68593.8 109.6544.2
注:本表绝对数按当年价格,指数按可比价格。
1996—2050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
国内生产总 期末GDP 期末人均
年份 值增长率% 总量(亿元) GDP
1996-2000 9.4% 900007000
1996-2010 8.6% 200000
14000
2010-20306% 620000
40000
2031-2050 4%-5%1530000 100000
产业结构变化
年份 (一、二、 三产比较)
1996-200011:52:31
1996-201014:52:34
2010-2030 9:48:43
2031-2050 6:42:52
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年份国家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 国内生产总值
总额(亿元)增长率(%) 增长率(%)
1990
4517.0 2.4
4.2
1991
5594.523.9
9.1
1992
8080.144.4 14.1
1993 13072.361.8 13.1
1994 17042.130.4 12.6
1995 20019.317.5
9.0
1996 22974.014.8
9.7
注:本表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指数按可比价格计算。
——农业稳定增长,农村改革推动了生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值年均增长4%以上,全国每人占有粮食近400公斤。虽然农业仍是当前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但从多年情况看,农产值年均增长4%, 粮食年均增长1.5%,是有可靠保障的。因此,今后15 年人均占有粮食仍能在400公斤左右。
——资金来源多元化,资金供应有保障。我国是资金短缺的国家,发展经济所需资金相对不足,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变:一是大力利用外资。到1997年8月为止,我国已利用外资3100亿美元,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100亿美元。二是城乡居民储蓄。90 年代以来, 居民储蓄增长很快。1994年增长41.5%,1995年增长37.7%,1996年增长29.9%,1997年仍将增长20%以上。居民储蓄存款达到四万多亿元。三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五年来,仅股票市场筹集资金就达到2560亿元,其中包括135 亿美元。四是企业自我积累。资金来源多元化使资金供应相对宽裕。
——对外经济发展迅速,外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达16%,大大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199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890亿美元, 已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成为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劳动力充裕。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发展经济提供了重要条件。当前的问题是,相当数量的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措施。
——改革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提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已进入关键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被计划经济体制压抑的生产力将获得解放,生产要素将得到更好利用。
二、中国为东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中国经济的成就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国外有些人对中国经济的成就发生误解,有人甚至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这是毫无根据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不仅改善了本国投资环境,提高了人民生活,保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而且为东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对东亚地区经济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东亚经济的整体素质。
除日本外,东亚与东南亚属发展中国家和地区。60年代以来,这个地区一些国家高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奇迹。但必须看到,这个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四小龙”,其经济总量相对较少,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市场规模相对狭小。中国是拥有12亿人口和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国,虽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但经济总量大,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发展潜力。这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无可比拟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排序,已从1990年的第十位升至第七位。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从1978年的第三十位进到1996年的第十一位,其份额从0.78%增长到3.2%。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为东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二,东亚的国家和地区,分享了中国经济成就的成果。
对外开放是中国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引进外资。到1997年8月, 我国引进外资已达3100 多亿美元,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达2100亿美元,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达14万户。1996年,外商直接投资已占中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4.9%,外资企业占中国工业产值18%,占中国出口额41%。大多数外资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外资企业中,东亚国家和地区占相当大的比重,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占了一半以上。因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分享了中国大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
东亚若干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内地直接投资情况
国家和地区 1995年 1996年
总 额3780569 4213516
香 港2018511 2085160
印度尼西亚 11163 9354
澳 门 4389260628
马 来 西亚 2590045995
菲 律 宾 10578 5551
新 加 坡 186061
224716
韩 国 104710
150416
泰 国 2882432818
台 湾 316516
3482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努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逐步完善有关法规和政策。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投资市场。1998—2000年,中国总投资规模将达1.2万亿美元。未来10年,中国将新增电力装机近2亿千瓦,程控电话近2亿门。仅基础设施需8000亿美元。 这就为东亚各国和地区提供了广阔的投资领域。
第三,中国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为东亚各国和地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年平均增长率达16%。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只有206.4亿美元,1985 年为696亿美元,1990年为1154.4亿美元,1995年为2808.6亿美元, 1996年为2899亿美元,1997年预计将达3100亿美元。在进出口贸易中,东亚国家和地区占很大比重。例如,1996年在中国进口总额1388.3亿美元中,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额分别为:香港78.2亿美元,印尼22.8亿美元,澳门1.2亿美元,马来西亚22.4亿美元,菲律宾5676万美元, 新加坡36亿美元,韩国124.8亿美元,泰国18.9亿美元,台湾161.8亿美元。为了保持经济高速增长,1998—2000年中国将进口商品6000亿美元。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需要我们共同开发。这个潜在市场,将为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不可多得的商业机会。
第四,中国在发展经济和对外开放中积累了一定经验,通过国际交流,互相借鉴,成为共同财富。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不仅促进了各国商品、技术、资金的交流,也促进了各国文化交流和管理经验的交流。我国十分重视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虽然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但我们在宏观管理和调控方面,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1997年7月以来东南亚金融动荡,我国基本未受影响。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1 )在经济高速发展中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逐渐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动的情况。(2 )在积极利用外资时,建立合理的外资结构,我国利用外资总额中,举借外债占11.55%,这个比例比较合理,避免短期外债比例过高加重偿还外债的压力。(3)在对外贸易大幅上升时,保持进出口相对平衡,略有顺差。 由于连续几年外贸顺差,我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国际收支情况良好。 (4)在开放外汇市场时分步到位,先实行本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当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再实行资本项目可兑换,防止国外游资的冲击。(5 )加强对国内金融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运作,防范金融风险。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有力地抵御了国外金融动荡的影响和国外投机资本的冲击,使我国金融市场继续平稳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情况不同,通过交流,可以共同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第五,在世界经济活动的大舞台上,中国与东亚地区合作领域广阔,前景良好。
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资源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层次不同,具有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有较强大的重化工业基础,有庞大的科技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队伍。香港、新加坡是国际金融中心和转口贸易中心。其他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各有优势。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取得更好的整体效益。
市场经济原则,为各国经济合作提供了体制条件。市场经济是我国体制改革的总目标。中国绝大部分商品价格已由市场决定。中国与东亚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已具备了重要的体制条件。
三、坚持双赢原则,实现优势互补
中国与东亚国家和地区,各有自己的优势,而且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社会制度也有明显差异,因而既要有合作的愿望,也要有符合现实情况的合作原则和形式。
第一,坚持双赢原则。
国际经济合作必须坚持双赢,既要考虑自身利益,也要考虑各方利益,以利共同发展。中国利用外资,逐步扩大外商投资领域和投资地区,让出部分投资市场和商品市场,其目的就是为了换取外商的投资和技术,以利我国经济发展。外商从我国市场上也得到合理回报。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要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提倡发达国家的成员以其经济技术优势帮助发展中国家的成员。对发达国家的成员来说,可以扩大技术成果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来说,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只有双赢才能持久,才能发展。如果只照顾单方利益,这种合作既不能持久,更不能发展。
第二,坚持自主协商原则。
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和阶段,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利益与要求。国际经济合作必须承认和尊重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差异。一是要平等互利,求同存异,通过协商达到一致。二是要自主自愿,投资项目、投资比例、合作方式等,要由有关成员自由选择,自主决定;三是要互相尊重,信守诺言,既要遵循国际惯例,又要遵守双边或多边协议。
第三,坚持市场化原则。
国际经济合作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国际惯例本质上就是市场经济惯例,就是市场化原则。首先,国际合作必须以资本为纽带,以效益为目的。以资本为纽带,可以打破国家与地区的界限,也可以打破部门与行业的界限,也可以打破大投资者与小投资者的界限,因而具有广泛的组合性,可以把不同国家的资源集中起来加以运用。其次,国际合作必须遵循市场的竞争规律。无论合作伙伴的选择,合作项目、合作条件的确定,都必须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以优取胜。再次,国际合作必须充分利用金融市场。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核心的金融市场,不仅可以为国际经济合作筹资融资,而且可以进行资产流动、结构重组,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回报率。
第四,坚持多样性原则。
分工协作可以发挥优势,提高比较利益,这是各国经济合作中通常采用的方式。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情况不同,因此,可以采取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有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资源条件或发展阶段不同,可以进行垂直分工,即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上游阶段—中游阶段—下游阶段分布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或者把技术含量不同的产品,从低含量到高含量进行国际分工。有的国家和地区,资源条件、生产和流通条件大致相同,可进行水平分工,即技术含量基本相同的不同产品的分工。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都是相对的。在实践中,往往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交织在一起,很难截然分开,而且,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也是发展变化的。有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以生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为主,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逐步从低技术含量向高技术含量产品转移,这是屡见不鲜的。
第五,坚持技术进步同享原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虽然不同国家技术水平、技术进步的情况不同,但从本质上说,技术进步是人类共同创造、长期积累的成果,应该用来为全体人类谋利益。
为了使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能享受技术进步的成果,必须加强国际技术合作,进行技术交流和技术转让。为此,要充分开放技术贸易市场,推广技术成果,缩小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要鼓励和加快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倡发达国家以其技术优势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技术水平,加快技术进步。要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合理的保护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技术转让,使不同国家能够共享科学进步的成果。
标签: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世界经济格局论文; 投资论文;